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賦體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房宮賦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阿房宮賦教學反思

  阿房宮賦教學反思1

這次彙報課我所選擇的篇目是杜牧的《阿房宮賦》第二課時。第二課時的教學鎖定在三四段的議論抒情部分,在解決重點字詞的基礎上,分析秦亡原因,並對比賈誼《過秦論》總結出秦滅亡的本質。

這節課以元稹的《行宮》導入,承接上節課第二段宮人生活。在導入時,我對這首詩進行了簡單的解讀,時間把握在一分鐘左右。接下來則引入第三段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是比較有層次的,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學生預習質量的忽視。

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不積極,課後我才瞭解到,原來很多同學對“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一句還不明白,特別是“念”字,理解成了“思念”,於是對課文的理解從此處截然斷開,導致第三段後半部分也聽得一頭霧水。這是我的問題:一方面,我沒有及時瞭解他們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無法針對問題來教學,就像盲人過河,瞎琢磨,從自己的角度單方面認爲難點應該在哪裏,對課文講解的取捨忽略了最重要的學習主體,我忽略了預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即幫助學生髮現問題,在預習的時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學生不懂的地方,並將其設計到我的教學中去,如此才更有針對性,否則便如隔靴搔癢,學生不懂的沒講到,學生已懂的反覆講;另一方面,這也看出我在教學中的解讀還存在問題,文脈並沒有清晰展現給學生,至少在這一點上明顯出現瞭解讀、銜接不到位的問題,此外教學語言太過貧乏,表述不夠簡煉,以致課文解讀從表面滑過,沒有進入深層分析。

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加入進來,我想,老師最基本的職責也就是答疑解惑,那麼在字詞句的解讀上也完全可以讓學生來提出問題,這個工作同樣可以放在預習時安排,每個小組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問題,先在組內交流,這樣也算是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任務,而不是僅僅毫無目的地背書,回想預習時的情景,雖然我慷慨地給了一節課的預習時間,然而很多同學並不專注,也是有我的預習任務並不明確的原因。學生在預習後給我問題清單,既能方便我瞭解學情,也能幫助我提前爲學生的問題做準備,不至於上課時措手不及,出現難以駕馭的尷尬。在課堂上,這個環節可以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同學嘗試解決,最後由我解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點撥重點字詞,應該對學生來講會更容易接受。

最後在對比賈誼《過秦論》時,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學結束後引出,可以提前給學生看這個片段,否則課堂上時間不夠,第一次看這個選段會有點吃力。提前給學生這個選段預習,解決字詞問題,課堂上再拿出來仔細對比,有針對性地解決秦亡原因的對比,可能會更好。

課堂結束時,我沒有做到課堂預設,結果多出了五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背誦了,這個環節是預設不足,沒有考慮到時間充足和不夠時該如何彈性調整的問題。現在回想,如果有多餘的時間,讓學生齊讀一遍課文差不多也要這麼兩三分鐘,或者在此之外再設計一個獨立的小環節,如《紅樓夢》裏有“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引導學生去讀一讀《紅樓夢》鐘鳴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爲防時間不夠,則要在學生互動時注意把控好時間。

在自己的儀態等方面,親和力還不夠,很少走到學生中間去,這其實是自己備課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對課文和課堂設計的熟識度還不夠。另外笑容少了,表情過於嚴肅,這是個人性格所致,還需一點點去改進。

  阿房宮賦教學反思2

《阿房宮賦》有兩個變化:一是不像以往一樣先疏通字詞,再分析內容,而是第一課時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中心和寫作目的;第二課時再疏通詞句並鑑賞每段內容。二是第二課時由四位學生分別“主講”,教師只起串聯、補充作用。

事先並沒有對學情、課文作細緻分析,只是感覺這篇文章內容較淺,註釋較多,學生是可以自行解讀的,便嘗試了一下。從課堂情況看,這樣做是可行的,但教師的準備和臨場應變還要進一步提高。

第一課時教師朗讀、自由朗讀、個別朗讀、齊聲朗讀,共讀了5遍。對於這樣一篇生字較多、要求背誦、朗朗上口的賦,多讀幾遍相較於讀了一遍就開始分析字詞,學生興致要高些。讀的形式、任務(從準確誦讀到初步理解)也有變化,但每一遍朗讀的目的還要更加明確方好。內容的理解主要採用問答形式,較爲順利;但問答還是要和朗讀更緊密得結合。

第二課時第一個班總體情況良好。四位學生站在講臺上,落落大方。準備也較充分,從詞到句到文言現象到手法到內容一一講到。也有“小老師”能運用朗讀、問答等方式,而不是一味講解。即使講解,學生也能認真聽。也出現了學生提出疑問,“小老師”不能回答的情況,不過馬上有其他同學幫助回答了。在教師上課時,學生不願提出問題,不願舉手回答。而此時,由於教師的暫時退出,學生沒有了心理上的障礙,想要表現一下自己,甚至想要難一難“小老師”。(我要是也能達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境界,那就厲害了,不過難度很大。)

現行學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如班級人數過多而不能照顧個性;教學任務和課時的硬性規定使得時間倉促,妨礙深入學習;不能進行大量、充分的閱讀,而只捧着教科書和習題集;而精神的不自由狀態對於學生成長來說,可能是最致命的。改變需要我們的努力。

當然有的“小老師”可能參考參考資料了,但我覺得在文言的學習方面,不必完全禁絕參考資料。想想自己讀文言作品時,也希望看有註釋的版本,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後註釋,再有問題且是非解決不可的才翻字典。動輒翻字典的“精讀”大大破壞閱讀趣味。文章看完後,也並不刻意去記那些字詞解釋。文章看得多了,掌握的文言詞語自然也就多了。現在非得讓學生精雕細磨,字字落實查字典,把解釋都背下來,而不是節約時間多讀,總想解決一批字詞於一篇文章。這種急功近利的積累法科學嗎?當然偷懶總是不好的,但文言學習效果差最主要的問題並不是學生懶於查字典思考,而是有興趣的閱讀太少,文言文閱讀量太少。要把思考、查字典和看參考書結合起來,至少文言字詞是可以看參考書的。

第二個班準備更紮實,但四位採用的方式全是講解,這與事先對學生的要求、指導不夠有關。坐着旁聽,頗能體會聽人一味“滔滔”之苦。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