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1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材小學語文第八冊第2課《長城》是一篇看圖學文,又屬於說明文,更確切地說它應該屬於導遊詞。至於這篇課文要教到什麼程度,衆說紛紜。有參考資料明確指出:挖掘起內在的思想涵義:古長城的戰爭防禦作用與現代憑弔作用——旅遊觀光作用;有的資料則乾脆規定了長城是讚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的文章;還有的資料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些說法都對。而本人認爲:應從:“……巨大的條石”和“那時沒有汽車、火車,沒有起重機”想開去。

試想:“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現代化運輸工具,可見當時的勞動條件是多麼低劣?再從萬里長城是建築在崇山峻嶺之上,把那麼多、那麼重的條石運送到陡峭的山嶺上靠的是無數的肩膀和無數雙手,文中在一句話中連用兩個“無數”字眼,可以想見,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有是何等的艱難?

假如一個人能扛或能擡50千克上陡峭的山嶺,兩三千斤重的巨大條石,換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這樣看來,要擡一塊條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辦到的事。修築長城所需要的巨大條石數量是百萬、千萬……千萬個億,所需人力和時間那是多麼大銀河數字啊!只有通過數據演算,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古代勞動人民修築萬里長城所付出的汗水與智慧。因此,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纔會在的心靈深處生根、發芽、開花……

任何一篇課文的教學都離不開文章內在的思想內涵的挖掘,應該說離開思想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聯繫,那才叫失敗的教育教學。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2

作爲老師,都清楚長城與運河是用血淚築成,這一課給予學生是一種忘卻,是一種感謝,是一種欣賞,是一種享受……所以,這一課的學習,我們就應該讓學生讀,讓學生誦,讓長城、運河成爲學生心中的一個“美”點。

另外,這一課還給着學生一種期待,那就是在飛機上看長城、看運河,這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的,雖然課本上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提供了兩幅非常美的圖片,但那空中拍攝其實也給學生一種期待。因此,在教學中,我個人認爲,老師要用這兩種期待來引導學生讀,引導學生誦,因爲學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腦尋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蹟。

擁有這種期待的憑藉就是引導學生與學生對話。比對引導學生與古老的長城對話,他們就能夠發現長城的“連綿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夠知道萬里長城的“萬里”是何意,要述說中,就能夠明白祖先創造這個奇蹟的過程。飛上藍天,看到那美麗的“綢帶”,你不想擁有它嗎?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學生想了,那肯定就會有着親切的交流,就會產生那動人的詩篇,理解那人間奇蹟。

大聲朗讀、高聲背誦,讓學生用心與長城、運河對話,他們就會自動產生一種自豪。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蹟,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與自然形成的奇蹟不同,因爲大自然的創造與人的創造那是不同的美。對話之中,其實也是讓學生感受這種不同。

這一課還有着寫的任務,就是看圖寫話,把圖變文,這也是對話成功與否的反映。

這篇文章只是爲學生列出我們祖先創造的兩個人間奇蹟,其實我們祖先創造的人間奇蹟非常多,課後的第5題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去尋找,去積累,當然也是引導學生續着這首詩寫着尋找的靈感。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文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從不同的觀察點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這是根據長城氣勢雄偉的遠景和高大堅固的近景來確定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觀察長城之後自然產生的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由衷的讚歎,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關鍵。本課要突破的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說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這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課本的分析上,還要通過閱讀豐富的拓展資源,通過學生的情感昇華——打寫來實現。

  學情分析

作爲四年級的學生,對長城的瞭解也只限於課外書的簡單介紹,爲了讓學生與文本有所聯繫,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有關長城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教師精心準備了有關長城圖片的課件。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瞭解長城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 、 城磚、屯兵”等詞語。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結合課文,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和自豪感。

3、情感目標:激發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培養他們保護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的意識與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的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4

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的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繫,重要的是,課堂上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並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1、2自然段,再教學3、4自然段這個思路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游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訓練重點是師生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導致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此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繫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興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爲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5

《長城》這篇課文由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直觀的圖畫和具體形象的散文緊密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基於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看圖、學文、想象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學設想是主要通過四步來落實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看第一幅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在你眼中,長城是怎麼樣的;第二步,引導學生讀文中的描寫,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麼長,這麼氣魄雄偉的長城給描寫出來的;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來寫長城的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第四步,邊讀邊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落實第一步的時候,學生受課文描寫的影響,加之我氛圍渲染得不好,對他們思維拓展的啓發不夠,學生多數說的話基本上都是“很長”,“像長蛇”,“像長龍”之類的語句,思維拓展得不夠開。在落實第二、第三步的時候,課上我是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自讀,領悟到這一自然段是通過列數字和比喻具體形象地寫出了長城的長。而在落實第四步的時候,也是這節課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後面品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一句。在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些都是以後在教學中應該尋求對策,努力探索來解決的方面。

此外,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個缺失,就是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總之,看圖學文中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師生對話中尋求和諧的秩序,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尋求對策,努力實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我認爲我目前最爲重要的是,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才能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贏。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6

《長城和運河》是一首現代詩。作者把對長城、運河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祖先的頌揚均凝聚在詩文中。

在教學此文第一節詩時,我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反覆誦讀,充分感知語言文字材料,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去領悟作品所抒發的愛國情感,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

在教學伊始,我先範讀,在學生大聲讀本節詩後我問:“我駕駛着飛機在藍天上看到了什麼奇異的景象?誰來讀讀有關的詩句?”當學生讀完“像巨龍穿行在大地,連綿起伏,曲折蜿蜒”時,我再問:“讀這兩行詩時,你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文中蜿蜒是什麼意思?”我讓幾個學生談後,又說:“你能不能通過讀,讓我們感受到龍之巨大?”“能配上動作就更好了。”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時候,我讓他們同桌賽讀、小組讀、再齊讀。教室裏書聲朗朗,學味很濃。“讀了這幾句,你感受到了長城什麼特點?”(雄偉壯麗)“長達一萬多裏的長城起於哪又止於哪呢?”接着讓學生簡介山海關和嘉裕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呢?”學生接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後,我說:“我們勤勞能幹的祖先,歷經千辛萬苦,創造出這世界奇蹟,你們對此有什麼感想?”在學生暢所欲言後我說:“那就請你帶上深深的敬佩之情來朗讀最後兩行詩吧!”之後我讓學生齊讀整節詩,要求根據詩表現出長城的雄偉壯麗和表達民族自豪感。最後分組賽讀,然後熟讀成誦。

我覺得這樣根據詩歌教學的特點,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可以讓學生在誦讀中接受知識,加深理解。特別是朗讀時注意想象畫面,配上動作,利於激發學生情感的火花,讓學生披情入文,促進了他們對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的感悟。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7

網絡的誕生即意味着現行的教育教學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種變革下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教學形式,網絡閱讀便是其中的一種。在許多發達國家裏,它的普及率相當高。隨着我們信息條件的逐漸成熟,我們即開始嘗試研究這種新型的閱讀教學形式——網絡閱讀教學。所謂網絡閱讀教學就是指導學生開展基於網絡,利用網絡資源,體驗網絡感覺的閱讀實踐活動,以形成適應網絡時代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多元化的表達能力的教學過程。本次課例教學從前期準備到成果展示歷時近三個多星期,收穫頗豐,感觸也頗深,略加整理,簡歸如下。

一、互動中實現主體

個體閱讀不是一個封閉的歷程,在閱讀過程中思維的發展有賴於讀者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互。互聯網交互性的技術特質,促進開放學習環境中智慧共同體的形成,並促進共同體實現互動發展。在這種發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實現。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係:拓展閱讀過程中,是通過教師、學生和信息資源三者積極互動而實現的。教師只從學習者差異出發,適度代理信息,適度輔導,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的困難,又預留能力發展的空間,才能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拓展閱讀時,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活動,只建議學生如何以某種角色查找資料,查找什麼資料,完成與角色相應的作業。正是如此,網絡環境下特有的信息傳播方式,促進了學習者成爲主動閱讀的行爲主體,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

二、情境中追求體驗

網絡使得學習的時空和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互聯網以其豐富便捷的信息資源優勢,使得學習者在拓展的閱讀過程中,可以廣泛收集與閱讀文本相關的信息,並結合自身的體驗實現閱讀文本語境的新構建,實現學習者認知、觀念、經驗的重構。這一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意義建構的過程。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閱讀,無論是閱讀的內容,還是閱讀過程,對於學習者來說具有心理意義和生命價值,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心靈感悟的過程。本次拓展閱讀中,每個研究小組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於角色的定位,因此,在深入閱讀中,他們從自己擔任的不同社會角色的視點出發,從反映某一景點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着手,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深入閱讀,使研究主題的背景進一步擴展,同時迴歸到某一名勝的情境之中。例如:唐老鴨小組在研究埃及時,就站在考古學家的角度,單“金字塔的研究”這一部分,就從金字塔的結構特點,金字塔的建造來源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樣便觸及到了當時埃及社會歷史背景。而協作時,更由於角色的定位,使同學站在自己所擔任角色的角度去完成一篇論文、遊記或是導遊解說詞,和平時的寫作有了質的區別。

三、合作中發展能力

拓展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本課例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基本的分工與合作,而且充分地發展其探究能力和文化認同能力。即: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就閱讀主題提出問題,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在體驗推敲中探究,在合作探討中探究,獲得自己的心得,作出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學生還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吸收一定廣博的文化智慧,並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並逐漸形成“地球村”概念,樹立世界公民意識。

與此同時,反思我們的`探究歷程,也遇到不少困惑亟待於今後去努力解決,如:對學習方式個性化的探究;對拓展閱讀教學目標深度的把握;引導學生如何對學習資源的篩選和整合;應該樹立怎樣正確的新型的評價觀和網絡觀等等問題。雖然如此,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着網絡教學在各學科領域的深入開展,我們一定會取得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8

學生對於長城都比較熟悉,有的在電視上見過,有的還親自爬上了長城。所以,在教授這一課時,重點放在學生的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讓學生感悟長城的氣勢和偉大。學生對課文的一二段,都比較容易理解。課文重點品讀第三段,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髮言比較積極。我在講授第三段時,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想象,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都會遇到哪些困難?他們是怎麼修築長城的?教學效果良好,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引導同學說出“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讓學生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層次的昇華。

由於學生預習忽略了對詞語的理解,預習效果不好。例如“垛子”,我採取了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讓生自己感悟詞語的意思。在課堂上多給一點具體的引導,讓學生多一點時間,讓他們靜心的思考,能夠自如的表達,就更好了。教師關注面不夠廣泛,忽視了一些學困生,以後要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9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本,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着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爲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本祕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本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本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接着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着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本。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爲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本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閱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蘊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繫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裏,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們知道,文本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本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爲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本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本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本纔會變得豐厚起來,纔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本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閱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閱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本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爲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爲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10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11

小時候聽說長城,只知道它的雄偉屹立,絲毫不知道他的歷史與文明。後來漸漸知道了秦始皇修長城的歷史,聽說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這讓長城對於我又多了一種神祕,一種嚮往。後來讀過許多關於長城的文章,於是開始思考,長城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一種什麼精神,讓我們爲之魂牽夢繞,爲之苦苦拼搏。

帶着對長城的好奇,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羅哲文的對聯《長城贊》。上聯從時間起筆,寫了長城歷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築長城過程中勞動人民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最後讚美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下聯從空間入手,描繪長城的雄姿,最後指出長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時,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注意體會作者所要抒發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總體來說,學生們這節課表現都不錯,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能夠根據自己對長城的瞭解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是這節課的意外收穫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12

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圍繞“從哪兒體會到長城氣魄雄偉?爲什麼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根據學生的討論交流依次學習了課文的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遠看長城氣魄雄偉,初讀了解了長城“長”的特點,然後結合文中的插圖,學生不僅理解了“蜿蜒盤旋”這個詞語的意思,還發現了長城“曲折”的特點。通過個人讀、男生讀、齊讀等形式讀出了長城的雄偉氣勢。在教學第二自然段“長城的結構和作用”時,讓學生通過讀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特點。然後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參考書上第二幅圖,試着用簡筆畫畫出長城的結構圖。並想像當時秦始皇的軍隊是怎樣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傳遞信息,進行防守和打擊敵人的?從而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長城的設計巧妙,特別在軍事防禦上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初步領略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爲了讓學生從內心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易,通過與現實生活的比照和朗讀去感悟,提升學生的情感,創設情景“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麼?”讓學生由衷認識到“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抓最後一個自然段,提煉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種處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還有待思考。不過,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興趣濃厚,朗讀充分,感情充沛,特別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學生髮自內心對長城的讚歎和歌頌。

小學語文《長城》教學反思13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

首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二、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擡”“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啓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擡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擡着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着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裏噙着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