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5篇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通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閱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爲什麼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爲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愛”這條情感線,在感悟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受金姬婭的“愛”。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圍繞着媽媽的心情變化的主線,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深入體會文本。

二、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我努力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創設情境,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昇華情感

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麼,我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3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三個重點句段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

精彩之處:

1、理解"給予"

其實"給予"即爲有形的贈送禮物和無形的給予幫助兩個含義。正是因爲教師在一開始便讓學生對這個詞理解到位,所以也爲後來所提出的"課文中的給予指的是哪些事情呢"這個問題做了很好鋪墊,使學生能準確的理解和尋找。

2、體會"給予"。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盼望"一詞入手,什麼叫‘一直盼望’?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注重情感的昇華

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5、板書設計精巧。

把握了文章的重要內容,並以生動形象的板面展示。

建議:

1、對於"給予"意義的延伸

其實"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文中提到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沉默不語"、"低着頭",她說話時那種羞愧、難受,說明了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在這裏教師是否可以點撥一下"給予"其實是在自己放棄、失去某種東西的基礎上帶給別人快樂的。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

2、朗讀的方式可以更多樣話

本課教學中,朗讀的方式基本上分爲兩種:教師指導個別孩子朗讀和整體朗讀。其實可以穿插一些小組競賽讀、男女生讀等,激勵學生朗讀的興趣和情感。同時,多給學生一點朗讀的時間,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3、教師反饋的多樣性和合理性。

本堂課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反饋很及時,但是比較單調。如果能根據學生的回家有針對性的給予評價會更好。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4

這一課是描寫聖誕前一個小女孩一家的情況,與現實生活有一定的差距。這一單元都是教育孩子們怎樣去關心別人,這是一篇極好的教材,教育學生愛每一個人。要給我們班上課時,我先領着學生了解了一下聖誕節的時間及西方國家是如何過的。再讓學生聯繫現在我們身邊的人是怎樣過聖誕節的,並說說自已的希望。由聖誕樹引入課題,讓學生猜想給予樹是什麼樣?有什麼作用?結果有的學生猜想它可以讓人的願望實現,有的學生猜想它上面有無數的小禮物,有的猜想它每天會在樹上結出無數的禮物送給小朋友等。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倒挺豐富的。

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故事情節比較簡單。因此,我在複習部分,用了摘要課文的主要內容,填空寫,讓學生有個直觀印象。然後抓了文章的兩條感情線,從開心的節日氣氛感受手足之情,從擔心難過的感情線中又引出仁愛之心和母子之愛,把課文的重要句子帶出來。並且把朗讀,情感體驗讀,串讀,領讀結合在各種重要句型中,最後,引出愛的主題,讓學生來暢談——愛在何處,昇華主題。

在本校的試教中明顯存在着如下問題:教師引領成分較多,學生情感體驗不夠,朗讀指導效果不明顯,昇華主題花的時間不夠多分配時間上需要再加改進,在兩部分的詳略還欠突出。爲了吸取改進問題,又爲了迎合市區學生的基礎,我特意在複習過程中加入了“甜蜜()笑容、緊緊()擁抱”來區分“的,地”的使用,在流程中也更專注學生的語言規範問題和思維發散性。在塔山小學上課中,的確克服了在本校試教中遇到的些問題,把兩部分的時間差距拉開了,能更沉着地指導學生朗讀了,主題也昇華了,並且真正實現了目標,讓孩子們在音樂聲中感受到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和給予帶給大家一種心靈的洗滌。

然而,又有些新的問題和情況出現,需要引起自己的注意。

一,真正把握好語文課和思想課的分寸,

最後拓展部分時間放的多了點,學生髮言過多,反而有些拖散了結構,這個結尾卻成了我整堂課的敗筆。或者我們上語文課更多的應該關注其文本,以及作爲語文學科工具性來。

二、注意提高某些要求必須肯定的表述。

這當然是說對學生的某些自學要求的肯定提出,準確、明瞭,最好直觀。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5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願望,激發同情心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願以償”一詞入手,什麼叫‘如願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並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爲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繫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聖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採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於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6

《給予樹》所在單元的專題是“愛的奉獻”。我在教學時以“愛”爲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爲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第三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爲她的行爲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

這兩種愛,是爲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爲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植樹問題教學反思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7

教學過程中,我以“愛”爲線索,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我先由學生質疑出發,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

孩子在初步感知課文的情況下,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同時也引導他們更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爲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爲什麼沉默不語、低着頭、說話時聲音低,爲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課堂上,每個孩子似乎都被金吉婭愛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震撼了,大家都在理解中感動,在感動中理解。

另外,我緊緊抓住語言文字的感受和運用,凸顯課堂濃濃的語文味。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體會小女孩渴望得到這份禮物的心情時,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爲幫助孩子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如在理解金吉婭爲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

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說說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感覺還不錯。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8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課堂教學中,我以情感爲主線,以“愛”貫穿始終,以個性品讀爲感悟積累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悟文本內涵,課很樸實,也很紮實。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文章比較長,線索也很多。我就進行長文短教,一堂課緊緊圍繞着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拎出一條主線,分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很巧妙地畫了一個“圓”。第一層次:找心情變化的句子,初步說說體會,進行質疑;第二層次:細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通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第三層次:說寫延伸,品味給予,昇華情感。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

二、深入文本,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品質。我引導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本,結合文本來理解詞語,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深入感知,藉助文本“披文以入象”、“披文以入情”,使學生讀出理解。首先,以媽媽爲什麼那麼激動?這疑問自讀第四自然段。讓孩子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什麼是援助中心?

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關鍵。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說寫延伸,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哥哥姐姐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麼,我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機會,爲學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間,可以“我手寫我心”,此時學生並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轉變爲文本的創造者,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9

在教授《給予樹》的第二課時時,這兩個小練筆花了大約二十幾分鍾,在這過程之中孩子們一直在思考、交流、書寫,在兩個小練筆完成之後,無須教師的點撥,孩子們已經瞭解了文章的中心,體會到“給予”是一種高尚品格和“給予”後的快樂與幸福,也懂得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孩子進行小練筆,但大多放在末尾,作爲拓展,還有一些可以說是畫蛇添足,是純粹的點綴品。而這一課中的兩個小練筆卻實實在在的讓我感受到了“感悟課堂”的魅力。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

1、虛實有度。

充分的“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文本,充分考慮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間,他既有一定的“易度”——可以順着主人公的話來說,又有一定的難度——正因爲可以順着說,所以又務必要說順,即讓它符合“對話”的要求。

2、細化過程

“練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如果想讓它達到預定的良好效果,首先讓學生理解說話人的心態,掌握表達的正確方法。最好能在寫之前與全班同學有一個互動交流,不讓“練筆”走過場。

3、追求實效

很多小練筆在時間上略顯倉促,結果練筆活動淺嘗輒止,成了課堂上的小點綴。真正具有實效的小練筆,要有足夠大的“容量”,具有“具體”的過程,要有一定的“鋪張面”,和流動的“線”。真正着眼於孩子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對人物性格的瞭解,並能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讀寫水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情、入境。

4、不僅僅是練筆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是啊,學習語文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掌握它、運用它,更在於超越它。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0

本課寫了一個生活在互相關愛的家庭裏的外國小女孩金吉婭。她富有同情心,在聖誕節用僅有的給兄弟姐妹買聖誕禮物的錢滿足一個陌生小女孩的想要“給予樹”的聖誕願望。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首先,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爲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最後,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了出來。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爲她的行爲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提問不斷引發學生思考,例如:“爲什麼媽媽很生氣?”“金吉婭在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的時候心理是怎麼想的?”“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後,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爲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二、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願以償”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爲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陳瑾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麼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麼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裏,該怎麼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讚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儘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說說“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說低下頭不說話。”我便肯定地說:“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着說:“老師,我認爲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說因不高興或心裏有事而不說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1

〖實錄片段一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話讓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讀了“她一直盼望有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這句話,我很同情她。“一直”說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師:是啊,她也許是從……就開始盼望了?

生:也許她從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現在。

生:也許她已經盼望了好幾個聖誕節了。

師:多麼可憐的孩子,一個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讓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涼了。現在善良的金吉祥婭終於讓小女孩如願以償了。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說些什麼呢?

屏顯填空: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說:“____”。

〖反思

這一片段的教學,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麼都沒有”兩個句子進行感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在潛意識裏和小女孩進行比較,從而引起內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蘊涵的情感,達到“以說促悟,以悟促讀”的教學效果。

〖實錄片段二

師:現在這位小女孩終於如願以償,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麼樣?又會說些什麼呢?

抱着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說:“____”。

學生想象回答後小結。

師:同學們,你們的話讓我聽了想流下眼淚,你們在告訴我: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溫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是嗎?

師:所以,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

生:愛心樹。

生:幸福樹。

生:願望樹。

師:多美的名字啊!那麼同學們,你們意在心裏種下一棵給予樹嗎?希望這棵給予樹能在你們的心中生根茂盛,讓我們每個人都來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反思

給予就是給人關愛,給予就是給人溫暖,給予是無私的,給予更是快樂的,教師一番深情的話語讓學生進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蘊涵的情感,“這棵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樹”,凝練了學生心中的情感,讓他們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內化積澱上,而是通過語言進一步明確了,也是將文章“愛”的主題進行了提升。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2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爲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爲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頻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着聖誕節視頻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說,音樂、視頻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二、利用語文課創設的情景資源,碰撞學生內心情感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信息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信息技術整合,在任務設置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說:“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說:“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3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

曾記得在立洋外國語學校賈志敏老師也是用這一課作了示範。但是因爲學生朗讀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賈老師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 今天我面臨的學生和賈老師面對的學生如出一轍,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閱讀課文,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

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爲什麼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4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溫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爲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爲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爲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爲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爲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爲,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爲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爲什麼說話時聲音低,爲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爲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語文給予樹教學反思15

《給予樹》是新教材第八組課文“愛的教育”專題下的一課,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課文主要講了小女孩金吉婭把本用於購買聖誕禮物的錢爲一個陌生的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實現了陌生小女孩的願望的故事。

我深入鑽研教材,細細揣摩編者的意圖,瞭解通過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目的。目的明確了,再思考要設計什麼樣的內容,通過怎麼樣的形式來達到。最後,我確定了這節課的重點爲: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一、抓住文本主旨,自主閱讀,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麼?”爲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自主閱讀、品讀體悟、討論探究、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爲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爲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爲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適當補白,個性閱讀,培養語感。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我們在上課時,始終不能忘記時刻要滲透道德情感教育,從小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在上《給予樹》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爲教學重難點。那麼,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呢?我發現,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卡片上寫着:她一直盼望着聖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而這正是金吉婭把本用於購買禮物的錢爲這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的原因所在。於是,在教學中,我以此爲突破口,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以生活爲源泉,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我啓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由於有前面的鋪墊,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紛紛想象卡片上的內容了。這時,我再出示一張設計好的卡片,卡片上寫着:“聖誕老人啊,您在哪?又到聖誕節了,可是我還是什麼都沒有。我沒有父母,沒人親人。我多麼盼望得到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會做它的媽媽,不讓它像我這樣孤單。”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悽慘的生活所感動,從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看到,他們已完全進入到與文本的對話情境中去了。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爲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這一教學環節的成功,更進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觀點。教材爲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依據。但我們在教學中並不是以教材爲唯一,而應當積極拓展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環境中理解文本,獲得情感體驗。

三、透過文本,讀向生活,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爲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啓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爲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