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的使命。我作爲一名語文學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擔負的重任,因而在實際工作中,積極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斷地進行探討、研究、實踐、反思。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實踐和反思。

一、貫徹以學爲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讀課文後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佈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並取得成就感。

二、發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爲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爲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具體問題,我並不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提示他們回去以後查找相關的資料,這樣,學生通過提出疑問、自行釋疑,既深入理解了課文,又豐富了課外知識。由此,我就啓發學生:文選內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侷限性,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充實、完善,健全中學語文知識結構是課內課外等綜合因素建構而成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後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新點。學新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再讓他們通過分組討論,進行評價,看哪一組同學表演得最爲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現的思想。學生的興奮點被激活了,他們在闡述中融入了許多現代漢語詞彙和意識,加進了大量肢體語言,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這種輕鬆愉悅的教學形式,既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情感,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學生的表演慾望,又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

四、轉變思路,由教師教的思路轉向學生學的思路,由文章學的思路轉向閱讀學的思路

教師應注意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和獨特體驗。只有遵循學生學的思路和閱讀學的.思路,才能真正激發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了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學思路,以學生的自學爲主,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談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問,然後加以梳理,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再讀課文,讓學生就這些方面深入討論,最後我再作總結。整堂課,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一種主動的參與狀態,學習效果良好。

五、培養學生擁有較爲完整的閱讀體系

培養學生擁有較爲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衆人之長於已身氣”。

六、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繫,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如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嘮叨……從中感受人與人世間的情感,然後想一想自己誠如何理解他們,感受他們。之後,許多學生在週記中談了學習後的感想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禮,感情在此得到了釋放。

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爲,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優化發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在專業上發展和人生的成長。"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2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重新成長的足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學是充滿活力的事業,語文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天地。真正靈性的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反思和收穫新課程給教學帶來的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有生命的課堂。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課堂上要讓學生展現一個“充滿激情的自我”,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一定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課堂,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有生命的文本!

還要注重“激趣”,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激趣”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創造力有時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2、引領孩子去讀書。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裏……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只有給學生一個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在學語文的同時感悟生活,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3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麼“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髒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麼“醜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裏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裏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誇、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爲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囉嗦重複,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 、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麼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 、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 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

1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並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 、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於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 、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爲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裏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爲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麼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 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 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 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4

自從九月份學校實行新課改以來,我覺得本次新課改正好與大語文教育的思路相符合,楊坡中學的課改要求是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大語文教育的要求是全面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語文綜合素質能力、把文學語言應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在課改的剛開始,確實挺費勁,學生一直以來適應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剛剛放手讓他們自主學習,似乎有點不知所云,我就慢慢引導,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文學常識的幾步驟,到閱讀理解的方法、角度,還有作文知識的日積月累,手把手的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授之以魚莫若授人以漁”,爭取把語文知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從一世而不是從一時達到對學生的影響。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與停頓,尤其老師在去聽課時,往往把要求提高到老師全權操作的水平,那怎麼可能呢?一名新教師的成長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何況學生的全面發展呢?

我相信,只要努力堅持,學生會達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水平,達到大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5

實施新課改之後,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孩子的膽子大了,敢於表現,敢想、敢說、敢問、敢做;孩子活了,樂於提出問題、善於解決問題、敢於評價是非、勇於挑戰權威;他們表達清楚,思維清晰,合作有秩序,學習有興趣,能力有了發展,個性得到張揚。然而,由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等方面原因,語文課堂教學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正在阻礙着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向前推進。我認爲,對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有利於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少走彎路,使語文課堂教學步入健康發展的良性軌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着現實意義。

反思一:重視學生主體,輕視教師主導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利。但一些教師對這一教學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學生自主學習理解爲“自己學習”,整堂課全部讓學生自己活動。過去是“什麼都管”,而現在是“什麼都不管”。在新課改的課堂中有的教師怕被說成“滿堂灌”,不敢多講了。有的語文教師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常對學生說“用你自己的方式讀”,“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然而學生還遠遠沒有達到對語言的欣賞水平,“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能夠處理好文章的節奏、停頓、語氣和情感嗎?能夠領悟語言之美、文字之美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教和學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沒有對話、互動和交流,也就沒有教學。因此,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的引導、示範,需要教師栩栩如生、聲情並茂的講解、示範,將學生帶人那種妙不可言的體驗中,使他們愉悅地感受、快樂地暢想,從而獲得知識,陶冶情操。

“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但並不與教師的“主導”地位相對立。“主導”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讓學生亦步亦趨,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學品質、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向善、求真與致美的釋放,從而獲得真正自由、自主的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在於,中學生正處在認知、情感、世界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段,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師的情感體驗去感染、喚醒和引導學生的體驗,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反思二:注重形式,輕視實效

1、合作學習形式化。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在很多人眼裏就是新課改的標誌,似乎無之便不是新課程。新課程改變了教師的許多做法,尤其是在設計學生活動這個環節中,很多教師都動了不少腦筋,確實對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的作用,於是,分組、交流、討論,“學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喜歡說哪個就說哪個。”等形式充斥着整個課堂,貫穿始終,課堂異常地“活躍”,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讓學生合作。合作究竟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教師的作用在哪裏?我們也得冷靜想想,能每節課都這樣活動嗎?活動是課堂的主要學習方式嗎?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公開課中,爲了課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師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跟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爲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是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着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

2、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現代化”。不少示範課、研討課,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其間,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一節課下來聲色並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其效果如何?還值得商榷。

多媒體確可以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效率,可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這是不容置疑的。但並不是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就是優質課,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工具就有課改新精神。有些學校多媒體進教室以後,甚至把黑板都撤了,用多媒體代替了原來傳統的板書。多媒體的運用不是爲多媒體而多媒體,應是爲達成教學目標而用。一節課中補充材料過多,學生能“消化”得了嗎?放映速度過快,一張一張地閃過,學生能記住和理解嗎?請記住,多媒體只能是“輔助”而已。

反思三:只表揚,不批評

新課程倡導多鼓勵學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出於這種理解。“哪怕學生只有一點成績,就要表揚;只要一小點進步,也要鼓勵。”對學生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也給予最隆重的獎勵:寫對一個詞,“行、行,你真行!”;背誦一首古詩,“嗨、嗨,你真棒!”如此,學生初時會對這樣的表揚感到激動,得到激勵。久而久之,他們對錶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沒有鼓勵,缺了表揚,學習不再是他們自願的活動。這樣一味地獎勵過分重視形式,反而缺乏激勵性,甚至會誤導學生,使他們自滿、自大,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對學生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而且這種一味表揚已經偏離了新課程目標,失去了激勵的意義。在新課改中,不少教師一提到“懲戒教育”就諱莫如深,唯恐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於是面對學生的錯誤不敢說,即使說了,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地說一兩句。其實新課改並不是只倡導賞識教育,懲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得好:“教育就是十八般武藝,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因此,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待獎懲這一對矛盾關係,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鼓勵表揚,對其過失和錯誤也要及時批評指正。獎勵和懲戒是天平上的兩個托盤,缺少任何一方,教育的天平就會失衡。教育實踐表明,懲戒教育有時比賞識教育顯得更爲重要,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好時機。懲戒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敢於承擔責任,教育就是教會學生爲自己的行爲和過失承擔責任。學生在學校就養成對自己的行爲過失負起責任,日後纔可能爲社會承擔責任。未成年的學生一般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毛病和錯誤。懲戒教育有利於學生髮現自己的錯誤,進而改進錯誤。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學生的過失和錯誤,教師不能迴避,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當然,懲戒教育要依人、依事、依情而定,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只對其行爲不對其人身,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重要的是,孩子稍微長大後有了最起碼的理性判斷能力,就會對這樣膚淺的表揚、毫無針對性的激勵,感到漠然,覺得乏味,無動於衷,這時表揚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後,課堂確實有許多新變化。然而,熱鬧之後,也許我們應該冷靜地反思一下:新課程的課堂到底該新在什麼地方?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嗎?老師上完一堂課,也應該問一問自己:在這堂課上,學生學到了什麼?反思纔會明理,反省纔會明智。多一點冷靜,少一點急燥;多一點實在,少一點花招;多一點主見,少一點盲從。

教師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課改的內涵,課堂課堂教學纔會更開放、才更有活力。潛心探求新課程的精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展示纔會更積極,從容體味成功的樂趣。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6

教學反思要求的提出與新課程實施是同步進行的,反思型教師的培養更利於教師開闊眼界,提升教學研究的能力,保證教師在迷茫的探索中躍上新的臺階。本文特別針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提出了一些實際看法。

一.語文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向

1.反思課堂

語文屬於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反映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的科學,它除了能給人以知識、能力和智力外,還具有思想教育、情感薰陶、道德感染、培養性格、意志和審美觀念等功能。對語文課堂的反思必須要在重視整體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素質培養,所以課堂教學反思更多的應該專注於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而素質的培養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激勵語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這樣說過:“課堂上,我的責任是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撥,是鼓舞,是激勵。”所以說,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必須要重視激勵語言的運用,要通過教師的不斷鼓勵來實現基本教學模式的構建。在這種理念要求的基礎上,教學反思就要特別重視對鼓勵方式方法的辯證考慮,要儘可能地通過教學案例來積累成功的激勵方法。

2.反思評價

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併爲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學生學的價值的過程,簡單而言就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目前較爲常見的教學評價就是考覈與測驗,對於考覈和測驗的教學評價需要有更爲全面的.評價體系去完善,教師要對評價體系進行不斷地反思,以便實現測驗評價的合理性。而對於評價的語言來說,則必須要體現出語文教師組織語言的能力和鼓勵的方式方法。對這些內容的不斷反思纔是評價反思的關鍵。

3.反思生活

教學過程不單單侷限於課堂,對於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應該博學,還應該品德高尚,雍容大度,儀態溫文,對學生說話要真誠而中肯。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人文氣質,而這種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氣質才能更好地打動學生。曾有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描寫她的語文老師:“她是一位美麗的天使,用文學的清泉、師者的雨露澆灌着我們的心靈。在她身上,散發着師者的光輝,籠罩着母愛的光環。”可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也表現在教師的外部生活氣息上,所以教師的反思不能侷限於對課堂情況、教學設計、備課情況的反思,還要注意生活反思。

二.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

1.審視自己,形成習慣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從養成審視自己的習慣開始,要形成這種習慣要從這樣幾個方面着手:

(1)建立問卷調查表。這種問卷調查分爲三個步驟,首先是對自己進行問卷調查,然後是對問卷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接下來是對整理後的結果進行適當的課堂過程總結。對於自己的問卷調查,要有一定的總結性,可以提出概況性的問題。例如:

①本學期對你觸動最大的教學問題是什麼?

②教學研討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教師的教學長處?

③學生的變化明顯嗎?有哪些變化?

④你覺得特別喜歡你的學生有多少?一般喜歡的呢?討厭的呢?

(2)要進行同事間的教學反思互動。教師要適當地邀請其他教師來觀摩你的課堂教學過程,請同事指出教學存在的問題,發現教學反思與其他教師的教學評價之間有什麼區別,進一步改進教學方式方法。

(3)書寫反思筆記。對於反思筆記的書寫必須要形成習慣,不能進行簡單的課堂描述,要對教學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詳實的記錄,然後對這種課堂現象進行總結,並提出改進的意見和解決方式的分析。

2.找出問題,專題反思

小學語文反思性教學,它是一種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教師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審視、回顧,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強化正確認識,發現問題,及時調控,總結規律,進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教師學會教學反思、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教學問題是通過反思不能發現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多請校領導和同事觀摩教學,然後將自己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並針對問題進行專題反思。專題反思就可以針對問題進行集體思考,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借鑑專家和名優教師對這類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求用最優的方式來解決課堂問題,進而提高反思教學的能力。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活動的一項提高方式,教學反思在新課程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語文教學,涉及的內容廣泛,教學方法的轉變需要一定的辨別能力,對語文教學的反思必須要理清方向,抓住培養教師反思能力的關鍵,保證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能夠在一次次的分析與反思之中獲得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7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我也積極地嘗試,大膽地探索。回顧這學期自己的教學,收穫頗多。我對語文教學也有了新的認識。

一、課前準備是前提

我認爲要把語文教學搞好,最基本要抓好以下環節,即課外準備和課前準備。而課外準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前提。

作爲語文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科目必須瞭解透徹。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大綱要掌握,對教材要熟悉,對相關的教輔資料要深入研究,並要多涉足與自己教學有關的書籍和報刊資料,還要進行整理。只有掌握大量的資料纔會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也纔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用相關知識,從而擴大學生視野,調動學生興趣,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課前備課主要包括備教學內容、備教學過程及備學生。教學內容的備課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熟識。我們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老師就必須以身作則,教學內容要脫口而出。教學過程的備課包括課前小黑板的準備、課堂檢測題的設置及印製,以及在對內容的學習中哪類問題由哪類學生來做,自學和做檢測題時應該注意哪類學生,這些都必須在課前備課中考慮到,而這些都是建立在對學生的備課基礎之上。

二、作業紙是關鍵

教師準備的再充分,一堂課的效果到底如何還需要作業紙來檢驗。它是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所以,對作業紙的設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基礎知識。對初一學生來說,字詞的訓練與鞏固是必須的,除此之外,與本節課相關的文學常識、重要句子的默寫、朗讀節奏的劃分等也要在作業紙中體現出來。

2、能力提升。語文教學必須妥善處理基礎訓練與能力拓展的關係。在作業設計中,可突破教材來設計一些題型,如《天淨沙秋思》學完後,可設計這樣的題型: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發揮想象力寫一段意境優美的文字。學完《皇帝的新裝》讓學生續寫皇帝回宮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還可以通過仿寫、改寫、片段練習等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與考點結合。對字詞部分可設計字音詞型的辨析題,而名著閱讀題要逐步進行滲透,情景表達題也可在作業紙中進行穿插訓練,拓展題的訓練可結合課本,如《世說新語》中設計這樣的題目:陳元方是個聰明機智的少年,而且“自古英雄出少年”,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英雄少年,並用一句話概括他的故事。學完《天上的街市》,可設計這樣的題目:夜晚,仰望天上的繁星,你會想到什麼……語文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在平時的作業設計中,多思考、多下功夫,相信這對我們語文成績的提升會大有益處。

三、學生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根本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一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所以語文習慣的培養也顯得尤爲重要。在每節課前我都讓課代表組織聽寫詞語,而且讓上節課作業紙做得好的同學來讀,學困生在黑板上寫,小老師在旁邊進行糾正。這樣不但督促了學困生,同時也調動了其他學生的積極性。

2、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爲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我們每週都要留出一節課來閱讀,並給學生提供課外書,指導學生做積累筆記,並向學生推薦好的作品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3、注重學生書寫習慣。對作業紙和作文,我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把字寫好。在做作業紙時注意提醒,隨時糾正。現在大多數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切實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好地服務。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8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課堂教學必須突出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思維訓練爲主線,創造品質的培養爲目標。”小學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增長知識,還要增長智慧,能力;不僅要學會,還要會學,這樣就必須改變以往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從書本到黑板再到書本的不良教法,因爲這種教法讓學生仍處於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課堂上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我校積極響應新課改精神,在一年級實行新課改,經過一個學年的新課改實驗,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活新課堂教學:

在以往教學中,低年級的學生由於剛從幼兒園上來,上課時大多數孩子都坐不住,都在東張西望,因此集中孩子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成爲我們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我在教學時採取引發興趣,定向導入,啓發理解等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識字5這篇課文時,我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課文,讓學生帶着想揭開謎底的心情來學習課文,從而也做到集中孩子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作用。也大大加強了課堂學習氣氛。在教學最後我還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查找謎語讓同學猜一猜,還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自己爲漢字編謎語,這樣不僅使孩子學到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去閱讀課外讀物,增強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但他們還十分不懂事,不懂得該如何學習,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實施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成爲最大的難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應該從和他們談心開始,瞭解他們的想法,從而找出一套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第14課《荷葉圓圓》時,我讓孩子們自己說說應該用什麼學習方法來學,許多孩子都認爲應該用朗讀、表演讀的方法學習。因此,我讓孩子分成四人小小組進行朗讀學習,自己排練表演讀。孩子的學習氣氛特別高,排練表演讀的.形式也很多,一節課下來,大多數的孩子都能把這篇課文背下來,提前達到了課時要求。

同孩子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和學習動態,有助於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這樣做即增強了孩子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也達到預定的教學,真是一舉三的。

三、新課改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新課改使孩子們變得愛學、樂學、想學、會學;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提高了一定的教學質量。但在新課改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例如:課文的識字量太大,雖然在教學中我採取了識字袋、自己用好辦法識字,交流識字等方法學習,但許多孩子展握的識字量最多隻有80%,特別向我們這樣的一般校,差生面較廣,差生的識字量最高只能達到50%。另外,有2/3的課文都偏長,低年級學生閱讀起來較爲困難,因此,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也是我校課改組當前解決的問題和麪臨的困難。希望通過和其他學校的課改總結交流來解決這項難題。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9

新課程改革爲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春筍拔節般的生機!在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孩子們可以盡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揮灑獨到的見解,暢想美好的未來!語文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體會到了語文深遠的內涵,品味着語文課本散發着清新而悠長的馨香!新課改讓更多的人愛上了語文課堂及語文學科!但是隨着教學改革的深入,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紮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課堂教學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組合作討論

新課程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極爲關注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小組學習爲這種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信息與資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擴展自己的認識,還學會了參與、傾聽、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願望下伴隨而來的是小組討論運用的不當,導致討論形式化,爲討論而討論,爲做課而討論,爲了課改而討論……主要表現爲:

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沒有什麼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是爲了老師的要求,在不值得討論的地方開始了討論,造成時間的浪費。討論時間不合理。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少,學生沒有充分展開,只是蜻蜓點水,討論只是成了擺設。另外一種情況是討論時間過多,造成時間過剩,學生無事可做,課堂鬆散,討論成了學生的休閒時間。

討論分工不明確。小組成員之內沒有具體的分工,討論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小組成了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內成了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後者永遠是聽衆。老師成了旁觀者。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話的點撥,或是一個眼神的讚許,或是一個微笑,需要老師在小組討論中相機有道,科學組織,在幫助學生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探索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小組討論如果沒有老師的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其討論必定是無序和低效的。

討論的形式單一。不管是任何課堂,任何時候,只要是老師一宣佈討論,學生便湊在一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時間長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降低了興趣與參與熱情。每到討論時候,便會看見一些學生我行我素,對討論的情況置若罔聞。老師應當結合現實的教學情景,研究並選用最爲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討論、書寫式討論、案例式討論、辯論式討論等。

二、課堂活動體驗

滲透在新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建構,在活動中發展”。用“以活動促學生髮展”的指導思想來設計與組織活動,使活動真正具有教育價值並適合於學生,使活動真正爲學生的發展服務。但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起到喧賓奪主、不知所云、畫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現有:

表演不適合中學生的身份。比如讓學生表演見到羅敷的神情,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沒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課堂中的不是思維的火花,而是滑稽的醜態,無益於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活動無目的。有些課堂教學活動不知活動爲了什麼服務,形式上熱熱鬧鬧,內容上亂七八糟,該講的沒講清,該聽的沒聽懂,課堂秩序失控,是“爲活動而活動”。

活動脫離語文本身。有些語文課堂中,非語文化現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動的特徵,但是內容上偏離了目標。上成了思品課、自然課、法律課等。可謂是荒了自家的地,種了別人的田。

三、課堂教學評價

對學生回答問題或對其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時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評價是否科學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新課改提倡多鼓勵、多表揚和多肯定學生,幫助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樹立深入學習和研究語文的信心。當表揚鼓勵在課堂中發揮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時候,不當的現象又隨之誕生了:

語言蒼白。教師的評價語言要豐富,體態語言也要適當,要富有真情實感,讓學生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備受鼓舞。但是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樣一種狀況,老師評價語言單一,蒼白。經常是你答的“太對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回答給予合適、恰當的評價,讓人感覺老師的語言空洞。

濫用表揚。課堂中,不管問題價值大小,不管學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師都是一個口吻:對、不錯、好、太棒了……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並不意味着課堂上教師脫口而出的隨意表揚。表揚過多是評價中出現的一個普遍現象。過多的表揚會讓學生習以爲常,導致學生隨意應付。一個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回答出的問題如果給予過度的讚賞,會使學生懷疑老師的真誠。

評價不客觀。我們倡導讚賞,但不是無原則的讚賞。要勤於讚賞,哪怕是學生出現了錯誤,對其中的點滴創新思維也要肯定。但對於錯誤,老師要真誠地糾正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識上的認知對錯要有明確的評價,千萬不能含糊其詞。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準確抓住要害,對其精彩處給予讚揚,對其不當處給予點評,總是以“不錯”“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論。

評價形式單一。老師和學生都是評價的一員,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能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爲,改正自己的缺點,學生的這一過程是他們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但是在課堂中多數老師包辦了對學生的評價,忽略了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四、課堂老師地位

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師生之間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係。但我們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老師們忽視了自己應有的地位,從而產生了一種“自主”變“自由”的不正常現象:

老師不敢提出問題。課堂上: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想學哪段就學哪段,想怎麼學就怎麼學,不管問題是否有價值,老師也和學生進行着無意義的討論。討論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層次的思考。老師不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生怕一提問題就會違背了新課程的精神。新課程強調教師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並不是意味着教師就只能袖手旁觀。老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當學生無法深入研究時,教師不妨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

老師不敢講授。課堂上,老師全由學生髮表看法,不管學生髮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後老師來個模糊結束,讓學生不知所云。新課程將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形式。課堂上是不是講,並不一定是教學觀念落後與先進的標誌,真正的問題在於講什麼,怎麼講,什麼時候講。

作爲一名新課程下的初中語文老師,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前進着,問題曾出現在自己的教學中、曾在聽課學習中發現到,讓我不得不反思一些傳統教學和新課程教學之間的繼承與破除的問題,更要讓我們澄清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讓我們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絕對化的路子。我們有的太急噪冒進、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極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舊的這些現象影響了我們教學的有效性,違背了新課改的初衷,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領會新課改的本質思想,重新審視新課改指導的課堂教學,重新思考傳統教學和新課改教學的關係。

新課改,讓我們不再“戴着鐐銬跳舞”,新課改,讓我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活力!我們既要大膽創新,又要繼承和發揚多年來積累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成爲師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共同成長樂園!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0

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瞭如下探究問題:

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

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麼作用?

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

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佔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1

近幾年,爲適應新時期教學要求,語文教學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進。新課程改革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期以來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實現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爲語文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開發智力,培養想象和創造力,增強世界意識,使學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結合實際情況學習了別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設想,訓練發展學生的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備課,堅持提前備課,做到深入鑽研教材寫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衆長,提高教學水平。

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3、注重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把課前預習、聽課學習、訓練拓展、反饋遷移各學習環節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文學習與課後練習相結合,做到聽、說、讀、寫協調發展。 在寫作教學方面,

將課堂作文和課下週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本冊教材課文教學與寫作訓練脫節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語文背誦。一般來說,學生善於背誦和記憶,我利用學生在這方面的優勢,加強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5、關心愛護和轉變差生。總的說學生語文基礎較一般,當學生取得一點點進步時,我就給學生很大的鼓勵,使學生充滿學習語文的自信心。

6、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每週一節的閱讀課,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同時積累更多的知識,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總的來說,通過學校領導的關懷指導以及師生的共同努力,本學期高二語文教學取得了一點點進步,但在工作中也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我們年輕的語文教師在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上還存在較大不足,需要向優秀的老教師借鑑學習和改善提高,對語文理念的深度把握還要在實踐中加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我將不斷鞭策自己,繼續紮紮實實幹好本職工作,力爭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2

剛出來參加工作那年,我有幸去參加新課程改革培訓。聽了幾位專家關於新課改的講座,讓我以後的教學工作受益無窮。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但卻徒有形式,沒有實際的效果。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上語文課,老師把課文條縷分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訓練課,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和審美的薰陶。而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可現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爲,新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既沒有了必要的訓練,又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結果是大家都很好都很棒。一節課上完了,學生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養。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翻出一頁新篇章。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3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爲"課改"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鬆。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麼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爲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爲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爲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爲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後,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鑑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於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於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鬥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爲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爲教完必修1後,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捨、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於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爲範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複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儘管迴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爲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麼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複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裏的文言文該怎麼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於這一點),因爲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複習、整理,所以並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爲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並快樂着"。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麼?",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爲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讚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着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爲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後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着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着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麼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鬥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爲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爲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由於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爲"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於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着、彙報着、表演着……而學生並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麼課都是小組討論,什麼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麼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爲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於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於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夥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爲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後進行合作學習纔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爲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爲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儘管有着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爲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並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於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4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裏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時間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三、着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共5篇。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着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革以知識學習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爲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爲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爲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爲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爲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着眼於能力訓練。如在講授《藥》時,鑑於魯迅小說語言的含蓄性,我先讓學生自讀設疑。學生的問題主要聚焦在“阿義可憐”“烏鴉箭一般飛走了”“華大媽的不足和空虛”等問題上。藉着一位同學質疑小說第三部分與前後文的銜接問題,我們一起討論情節的發展,弄清了雙線結構。就“烏鴉”的描寫重點閱讀第四部分引出對主題的發掘。然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茶館的對話,分析人物間的關係和思想狀態,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後讓學生自己體味環境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291字)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做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

新課改語文教學反思15

新課程倡導的先進理念正在影響着教師的行爲,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當前新課改的實施,我認爲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

現代教學論認爲,當前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隻看教師的講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爭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品評的:“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爲文中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此時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說:“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採藥?和?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聽了,他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爲他深感驕傲。”這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昇華認識。

 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

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課堂實行計分制。我們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以小組爲單位對學生進行計分評價。比如展示自己的一個問題、幫助他人解決一個問題、上臺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對他人進行評價等等,這些都要計分,一節課下來學習委員要記錄各組的分數,每天在評比臺上公佈,每週一總結,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這樣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增強了小組的團結與合作。

爲合作而合作是一種課堂誤區。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

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

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是上好課的關鍵。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合理的組織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學環節,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學過程能使學生較好的獲取知識,有利於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荷花》一課時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課堂中,我讓學生採用不同讀的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比賽式讀等。通過細讀課文,學生不僅體會了荷花的`美;而且通過對課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文字的反覆朗讀感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看學生會不會認,會不會寫。還要看他在學習中是怎樣獲取知識的,存在什麼問題,瞭解學生的思維狀況,才能及時的調控教學進程,將問題解決在課堂之中。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關注過程的體現。

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爲重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啓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科學引領作用,使課堂教學處於教師精講、善導,學生樂學、會學,氛圍活躍、和諧、愉悅的狀態之中,逐步形成快樂課堂、高效課堂。教師必須有“放心教”的勇氣,相信學生的能力,徹底革除“滿堂灌”的傳統做法。

 三、注重教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從中感悟課文所蘊涵的情感,並藉助正確的課文朗讀,把感悟的情感給予充分地表達,從而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形成,促進學生口語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學中,以讀爲主,讓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讀的內容來看,有全文朗讀,有自然段細讀,有句子精讀,由整體到部分;從讀的形式來看,有自由讀,有指名個別讀,有師引生讀,有全班齊讀,有朗讀,有輕聲讀,有不出聲地讀……學生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從讀的層次來看,開始是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接着是讀中領悟、讀中理解,最後是感情朗讀,環環緊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質”有“量”的讀催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四、注重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應試教育”的影響迫使教學要求無限制提高,嚴重偏離了教學大綱,這樣一來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害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有礙於教師水平的提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才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一)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必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深入鑽研大綱,把握大綱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課內損失課外補,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遵循起點低、臺階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則設計課堂練習。

(二)調整課外作業結構。調整課外作業結構是減輕負擔的有效措施。調整課外作業結構可將單純的書面形式變爲多種形式,如口頭作業、社會實踐作業、語文課外活動等形式。例如,我們學了幾篇有關描寫春天的課文後,結合探究型課程,就可以佈置“我眼中的春天”這一作業。學生可以去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謎語、諺語、古詩、詩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畫成圖畫;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編制春天的剪貼小報、手抄小報。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最後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這樣,學生在濃濃的興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識,體驗了“春”的魅力,激發了對“春”的喜愛之情。同時學生的欣賞、想象等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總之,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必須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意識,採取相應的對策,真正轉化師生角色,努力創造條件,把學生從過去被動學習的境地中解放出來,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優化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爲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爲豐富,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教學氛圍更加愉悅、和諧,從而創造更高效、更優質的課堂。 (責任編輯:龍大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