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精品]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

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比如:(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語文,是最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修辭方法的運用,作文材料的選擇和詳略安排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比較、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主要注重學生學到那些知識,學會了哪些學習方法。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反思中成長

自參加工作以來,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及時反思的時候了。多和搭檔探討教學方法,多比較教學思路、向同學科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努力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對自己的教學多比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課水平和課堂效率,希望能衝破“瓶頸”,開闢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2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雲彩知識的科技小品文。課文以雲的變化爲線索,以怎樣看雲識天氣爲重點說明了雲和天氣的關係、雲的變化與天氣變化的關係,告訴人們可以看雲識天氣。

本課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能識別雲,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科學探索精神。

一、收穫與亮點

首先,從雲字字體的演變導入,着重分析雲字的繁體字,以引導學生從子入手就看是瞭解一點,雲和天氣有關,那又和天氣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入新課。

其次,在完成知識目標——瞭解雲和天氣關係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推薦了兩種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紹的形式,而是一天氣預報主持人的身份來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將同學們分成不同的雲族成員,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最後,在本課的結尾我採用了留有疑問式的結束方式,引導同學們對自然現象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仍然還有許多不足和遺憾之處。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節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節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對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於將課文內容向課外延伸,使得學生們對雲和天氣的關係掌握的並不是很清楚。

3、對於學生的發言,沒有進行適當的激勵性評價。

三、改進方法

1、僅僅扎住教學的重難點,引導學生將文本分析透徹,清楚地掌握雲和天氣的關係。

2、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不要急於將準確答案告知他們,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導,水到渠成的.獲得教師想要的答案。

3、學生的潛能是無窮的,所以在同學發言的過程中精彩之處應加以適當褒獎,對學生的回答應給與及時的評價。

通過此次全市的同課異構活動,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雖然已從教八年有餘,但在從容自若駕馭課堂這一方面還需鍛鍊和加強。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3

今天在遠志班教學第一課《在山的那邊》,效果極佳。

先花了一些時間介紹這一冊語文書的編排特點,然後經過簡單的導入進入新課的學習。程序是:

1、朗讀(先集體朗讀,再自由朗讀),沒有采用單個朗讀、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課或幾課後再突擊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以此促進學生自覺地解決生字詞。

2、分組質疑、討論。

3、各組將問題提交到全班討論。

第一個問題較簡單: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義是一樣的嗎?同學們很快就解決了,而且對第二部分中“海”的含義的理解有幾個同學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詩意。

緊接着有個女生說:“我在我們組提議大家將詩中的‘山’改成‘失敗’,將‘海’換作‘成功’,大家都覺得非常幽默。”於是我提議全班同學將詩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別換作“失敗”和“成功”,體會一下那位女生所說的幽默。結果“山頂”變成了“失敗頂”,“山那邊的山啊”換成了“失敗那邊的失敗啊”,教室裏一片笑聲。讀完後,我讓大家談感受,將近一半的同學“唰”地將手舉過頭頂,我找了一位男同學,男同學臉上還掛着笑容,但語速非常快,口氣非常肯定地說“我認爲她這種變換是錯誤的,因爲詩中的‘山’不是‘失敗’,而是指‘困難’。”從大家的表情、動作上看得出,大多數同學支持他的這種看法,有的同學已經在聲援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問“失敗”與“困難”有什麼不同呢?更多的同學舉起了手,各種個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簡潔:“困難是指從事某件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而失敗指結果。”

這時,又是那個提出奇怪建議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我認爲,在這首詩中‘山’既是過程也是結果。”有同學馬上反駁:“不對!‘山’是過程,結果是‘海’!”“登山是過程,登上了山就是結果,只不過前面還有新的山,於是又開始了新的登山的過程。”“山是詩人追尋人生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詩人最終的理想是大海。”教室裏氣氛異常熱烈。討論到這一步,可見這一羣孩子的思維是多麼活躍,只要我們善加引導、保護,孩子們的心靈是會永遠自由的.。

此時,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學們記筆記了:“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好,對問題認識非常深刻,有些同學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個性且語言簡潔、優美;我們能否將自己非常認可的回答隨手記在書上呢?”

這時,下課鈴響了,我簡要總結了一下:“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了詩中‘山’和‘海’的含義,同學們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說的是:沒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歡你們今天的各種各樣的表述。”我看到,幾乎每個同學的眼睛裏都閃爍着光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4

一、學生方面:

一學期很快就結束了。但是這一學年我卻教得一點不輕鬆。七年級是小學和初中的過度階段,小學裏的學習依賴性很強,自覺性比較差,習慣老師時時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適應。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習慣差,有四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講話、做小動作,經常要停下來整頓紀律。沒有養成隨時記筆記的習慣。作業完成情況很不理想,經常有五六個人不做作業,如果是雙休日的話,那作業情況就更差了,有十多個學生不做作業。大多數學生字寫的較差。一句話就是學習態度較差。其次,是行爲習慣沒有養成,到處亂扔垃圾,不尊重老師等。針對這些情況,我也採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習的時間,每天練二十分鐘的字。一開學,我就要求每人準備一本鋼筆字帖。學生練字,我也隨堂指導。有部分同學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寫的字有較大的進步。

二、狠抓作業完成。每天加強檢查的力度,從小組長到課代表,仔細檢查,詳細記載。一旦發現有不完成的現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另外我還協同家長一起監督檢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還有極少數頑固分子。

三、加強雙基訓練。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學生的雙基較差。一方面我通過早晚讀和課堂上的時間,加強誦讀訓練。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理解的字詞等。一課一課的過關。每次默寫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們訂正,把共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再次強調。另一方面,我發現學生的答題很不規範。爲此,我詳細的講了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規範,有的還要求學生們熟讀熟記。再通過大量的練習,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轉化成解題能力。

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後的考試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存在問題在基礎知識上。積累與運用,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的一般運用能力。如看拼音寫漢字,四個字都是平時默寫過的,強調過的,全對的僅僅十多人。課文名句默寫,都是平時強調的名句,仍有不少學生扣分。這些都是平時基礎掌握不紮實。專題與綜合實踐,題目是我們做過的,但是失分較多,主要原因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聽課效率差。

詩歌賞析一項是難點。這次也不例外。學生不理解詩歌的大意和要抒發的感情。同時組織語言能力也有待於加強。

古詩文閱讀。從答題情況來看,能拿滿分的學生不多。集中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以及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不少同學不理解內容,所以不會翻譯句子,更不能結合文章答題。因此以後在上課時應該儘量具體講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學生在複習時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現代文閱讀。主要考查學生的認讀與理解能力,分析與綜合能力和.鑑賞與評價能力。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較差,不能規範答題。仿句也是難點。

作文是一篇命題作文。考試中發現很多學生審題不清,偏題、扣題不緊的很多。不能抓住題目中的題眼。文章要求以記敘爲主,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學生不明確記敘與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區別,文章體裁上不能淪爲“三不像”,文筆再優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後教學中,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繼續抓基礎知識。在學習中要強調多讀多背,多接觸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爭做到熟讀成誦,切實加強語言的積累和感悟。

2.重視方法的指導與能力的.培養。現代文閱讀,重在研讀材料,審清題意,按點答題。應培養學生準確抓住問題要害,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因此,應強調學生解題方法的學習和解題規範的訓練,同時通過大量的練習,培養語感和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強審題訓練。另一方面加強平時的練筆,如日記、週記等,一定要養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良好寫作習慣。重視作文指導、作文評改、作後評析等幾個重要環節,要讓學生參與到這幾個重要環節中,可採用個人自改、小組互改、全班評改、重寫一次的流程,讓他們發揚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變“別人要我寫”爲“我要寫”。只有這樣,才能爲提高作文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1、學生基礎差,錯別字多,拼音錯誤多,一些知識點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中仍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在新課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學仍是必須的。雖然在新課程教材中,並沒有將拼音和錯別字作爲一個專門的知識點,但教師仍需重視其教學。另外在練習中出現一些老知識點(如成語積累等),學生不懂,教師也要適當講解。

2、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較差。在上課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問題答案心知肚明,卻不知該用如何的詞語來表達,往往表達出來的意思並不是很確切,與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過程中也是這樣,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文章,結果寫出來的文章乾巴巴的,不夠生動形象。由此可見,學生的詞彙存儲量是很小的,課外閱讀明顯偏少。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佳句,以提高詞彙存儲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最終提高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3、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愛心》一文中提問到: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許多學生答道: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體驗沒有水的感受,而沒抓住愛心這個重點。古文閱讀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義都不瞭解,無法對語句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所寫內容,答題自然是一蹋糊塗了。因此教師要多開展一些閱讀練習,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5

七年級第四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記住主要內容”;《綠色蟈蟈》課文後面有一個這樣的練習題,即“綠色蟈蟈的外表有當些特徵?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上的習性?”課文後的練習題是單元學習目標的具體化。同時課文後的練習題還告訴學生寫動物文章的一般要點。根據我的瞭解學生在小學也學過類似的寫動物的課文。基於此,我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瞭解寫動物文章的一般要點;同時讓學生學以致用,當場寫一段自己喜歡的動物的文字,在寫作中掌握文章寫法,在寫作中培養學生對動物的喜愛。至於教學思路,我決定這一課的主角由學生來唱,讓學生自己從已知入手,通過回顧小學學習過的類似課文,來達到自主學習本文的目的。

這節課因爲有了我的主導基本上按我預計的那樣順暢地結束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在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由舊知入手,瞭解課文寫作特點後,我作了一個小小的拓展,你們在課外還見過類似寫法的文章嗎?

一石並沒有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在努力搜索貯存在大腦裏的信息,全班同學沉默了大約兩分鐘後,有兩個語文成績較好一點的同學說,“我看過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過鄭振鋒的《貓》”。我這下傻了眼,怎麼會有這樣的答案呢?衆所周知,無論是屠格涅夫的`《麻雀》還是鄭振鋒的《貓》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實質不在物本身,而僅把其當作一個感情思想的載體而已。而《綠色蟈蟈》所描述的就是蟈蟈本身,雖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敢情學生是把這兩類文章的寫作特徵弄混了,學生還是沒有跟上自己的教學思路,我把這個問題暫且拋開來,繼續把學生引到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上來。

教學進行到結尾,學生開始寫作訓練,寫有關自己喜歡的動物。

“我想寫我家的小狗。寫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習性等,我想通過寫我家的小狗表達我對小狗的感情。”

“我想寫貓。寫我鄉下爺爺家裏的那隻貓,寫那隻貓的外貌、生活習性,並通過我與貓的幾件事來表達我對那隻貓的難以忘懷”。

……

好幾個同學都是通過自己與動物相處的幾件事來表達自己對那些動物的情感。

糟,學生還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裏去了,而且以他們的思維本文的特點就是借物抒情,壓根沒把這篇文章的真正特點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頗爲躊躇滿志,認爲這堂課效果肯定頗佳。因爲我無論是教材的整體把握還是單篇思考都進行了整體思考,無論學生的已知還是學生的需求我也進行過反覆斟酌,最大限度來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但是教學的現實讓我陷入沉思。

教學是師生共同演繹的精彩。教師在上課前的確應該有一個統籌佈局,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進入學生的內心與學生產生共鳴,不致於腳踩西瓜皮,但是這個佈局一旦與學生的內在需求發生矛盾時,我們教師不應該固執地堅守我們預設,不應當固執地忽視學生的需求,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火花信息,而應該及時地改弦更張,迅速地敏銳地捕捉這點小小的火花,並把它當成教學的新契機。誠然“抓住蟈蟈的特點”是本課的教學目標,概括內容要點是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生小學學過類似文章是學生學好本文的一個上佳的導火索,但這一切都是我們教師的預設,是我們在教學之前的教學揣測,我們的教學是需要這樣的拿捏。但教學目標不僅是我們教師生成的,更是學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學不是讓學生入我們的彀,而是我們入學生的彀。其實在教學一開始學生就顯現出對本文文體特點的拿不準的徵兆,如果及時稍微調整一下思路:用比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與科學小品文進行對比,並在對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點,學生一方面既能夠順着我的預設思路學習下去,另一方面又把臨時生成的借物抒情與科學小品文寫作特點的混淆克服,學生的內在需求就得到極大的滿足。

結束的教訓,不要太固執自己的教學預設。在教學之初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需求,並及時響應。記住,別讓此情可待成追憶,要讓驚鴻成精彩。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6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孩子的說話練習一直以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在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裏,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裏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着雙手好似在爲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後,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着激情,飽含着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7

時光匆匆,一個學年倏忽而過。在這一年裏,常規工作踏踏實實,教研活動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和鑽研,勇於嘗試和創新,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標準,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大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成果。當然也還存在不少遺憾和不足之處,爲促進後段語文教學工作的改進和提高,現將相關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首先嚴格落實教學常規,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本期以來,我們嚴格遵守學校的教學常規,使教學工作井然有序,穩步推進。堅持認真備課,全面鑽研教材,廣泛蒐集課堂素材,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設計合理有序的教學流程,爲提高教學效果做好第一步準備。按時上課,嚴格課堂秩序,組織學生進行積極活潑的課堂交流和研討活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思維。精心選擇作業,精練精改精評,加強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落實。對學習有困難和出現問題的學生對其進行個別輔導,釋疑解難。

其次積極嘗試新的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爲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爲此,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上學生感受到的是一種輕鬆、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學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聽衆。他們的個性

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爲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課堂上充滿着平等、和諧與交流,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多方面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大部分學生的整體素質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在平時教學中我適度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爲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的可操作的平臺。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還積極參與科組的教研活動,認真研討交流,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每週能準時參加集體備課,交流>心得體會,與其他老師共同學習促進;認真參加聽評課活動,虛心學習,吸取好的教學經驗,學習好的教學方法。結合南開實驗學校學生基礎和學校教學要求,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運用感知――探――反思――延伸爲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爲核心的語文活動課學習法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部分學生語文基礎還是比較薄弱,部分男生>作文表達能力還是不 能令老師和家長滿意,這些問題還值得下學期繼續努力改進和加強。

語文教學的根本是:重"雙基",重拓展,重激發語文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大語文環境下學語文,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我將認真總結反思,不斷探究和改進教學方式方法,爭取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8

我按照上級要求使用導學案展開教學,現反思如下:

1、重視思想基礎準備。比如,上課之初,我要求學生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什麼是理想?結果發現,學生對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較片面狹窄。現在通過師生交流,有了更加準確完整的認識。

2、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示閱讀、討論,做圈點批註,老師不做過多的講解,學生大部分時間自主活動獨立獲取知識,得到了鍛鍊。

3、注重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比如,課文最後一節的內容學生理解比較膚淺,老師及時補充那個時代的生活知識,並跟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比較,啓發學生想老一輩學習,樹立遠大理想,不懈奮鬥。

不足之處是,老師對導學案的使用不夠熟練,有時候以講解代替了學生的討論;學生對自主討論的課堂組織形式不熟悉,課堂教學進度推進很慢。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9

在初一語文教學的這半個學期中,從以下兩個方面梳理一下:

一、語文教學方面:

1、注重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剛入初中的孩子來說,興趣很重要。要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尊重每一個學生,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儘快記住學生的姓名,及時表揚學生,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等等。 從第一堂語文課開始讓學生感受“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樹立“生活處處有語文”的思想,要勤於閱讀,善於讀書、讀生活,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語文學習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能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2、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課堂上,讓同學們欣賞優美的配樂朗誦,感悟語言的藝術;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把自己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與人交流;重視讀,各種形式的讀要結合課堂有效運用,讀中悟文,讀中品味,讀中析理。寫,注重形式,更重內容。書寫的好壞很重要,要及時提醒,反覆糾正。作爲“我手寫我心”的“寫”,還要充分發揮週記的作用。

3、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葉聖陶說,“教是爲了不需要教”。這個“不需要教”說的就是學習的方法問題。我在教學中,比較注重這些方法的滲透:學會利用工具書,利用好課本,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做筆記的方法,預習的方法等。

4、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學好語文,讀是最重要的,每讀一遍課文都會獲得新的體會。自始至終,都要強調“讀”,有很多學生已經體味到“讀”的功效了。過程比結果重要,沒有過程的體驗,結果是記不牢的,只有自己去參與,去思考,這樣得到的東西纔是自己的,才記得牢。

5、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二、平常堅持學習:

作爲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結合課改,把課堂教學作爲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語文學習環境,把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爲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和平臺。

緊扣教材、新課程標準,在有限的時間內吃透教材,撰寫教案,再根據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授課、自評、自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積極參與到聽課中去,從而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推敲完善出合理的教案。

借他人的教學經驗進行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備課、授課水平。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回顧、反思寫下自己教學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我彌補不足的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做到課前準備不流於形式,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研究;課中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態勢中,較強的數學思想方法得於滲透,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疑、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知識、公式的形成、獲得、應用瞭然於心;課後的反思爲以後的教學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與啓示。

三、今後的措施:

1、繼續注重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2、繼續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3、繼續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4、繼續注重“讀”和學習語文的過程。

5、繼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6、常思考,常探究,常總結,以課促改,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爲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教學的過程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自己認識自我的過程。此外,和諧的師生關係,平等的師生獎懲制度,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設定可達的學習目標等,也是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的因素。我決心用智慧經營教學,用感情去灌溉學生,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而作出應有的努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0

下課鈴敲響後,課堂任務剛好完成,我心中掠過一絲竊喜:課堂內容這麼多,教學任務已全部完成;課堂氣氛也熱熱鬧鬧的,似乎有一點新課改的樣子。但仔細想來,這一節課內容確實比較充實,但在課堂上學生又究竟學到多少東西,掌握了多少東西,這些似乎都要打個問號。

這節課我安排的內容確實不少,爲了在有限的時間裏完成任務,所以我不得不計算好每個環節的時間,如果哪一個環節耽誤了時間,就會完不成教學任務。如此以來,有些環節就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沒有讓大多數學生都認真思考細心領會。比如“品析語言,重點研讀”這一環節,正是學生自由發言加深對課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時機,但是我卻因爲時間的關係只挑選了幾個學生髮言,多數學生只能“細心聆聽”。這是不是一種失誤呢?再如在“總結分享”這一環節中,本是打算讓學生自己總結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最後還是我“主動”去完成的,這又算什麼呢?

細細想來,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少數人的課堂呢?這與我們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是否還差得很遠呢?

其實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當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時候,又我行我素起來,這堂課的教學仍然是爲了完成我預設的'目標任務,只要有學生回答上來我就儘快地結束這個環節,讓少數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數人的思考,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近一段時間我們先是學習杜郎口,後又學習兗州一中,他們教學的共同點是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少數好學生,而是所有的學生,所以他們的成績突出了。因此只要我們能真正地關注全體學生,那麼我們的學生成績的提高也會指日可待。當然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實踐。

改變現況,莫讓課堂成爲少數人的課堂,這是我當前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我會爲之而努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晚自習,我上了一節作文評講課,上課時,我首先讓同學們把自己寫的作文再看一遍,特別是看老師修改的地方。看完之後,我在黑板上寫下這樣幾條:

1、書寫是否規範,卷面是否清潔:

2、標點是否規範

3、開頭結尾是否·簡潔、點題、點中心;

4、段落是否分明,過渡是否自然;

5、選材是否新穎;

6、敘述是否圍繞中心,詳略是否得當;

7、文章有沒有真情實感。

接下來我讓學生對照以上幾條再讀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作文哪幾條符合要求,那些需要改進的。通過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大部分學生明白今後作文該注意哪些事項了。之後我又把這次同學們作文中好的開頭、好的`結尾的句子在班上範讀,讓同學們說說這個開頭或結尾好在哪裏。這樣下來,被唸作文·的同學就有一種莫大的自豪感,同學們也隱隱知道了作文要開好頭結好尾了。最後,我把這次作文寫得相對較好的找了三在班上朗讀,學生們不自覺得報以熱烈的掌聲。我告訴同學們,作文哪怕一次或只有一個段落能被老師在班上範讀,你就會感到無限的自豪,你就盼望上作文課,你就想把作文寫好,最終,你的作文一定能寫好的。這一節作文課下來,同學們很興奮的樣子,第二節課寫作文,同學們變得安靜多了,好像都有想把作文寫好的樣子。相對而言,這節作文課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或許第一個板塊講的內容太多,花時間太長,致使第二節作文課時間得不到保證。今後作文評講課若能用大半節課評講,一節課只講一兩點,留足50分鐘讓同學們寫作文,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2

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有諸多不足,針對本學期具體的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如下反思:

首先,對語文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細緻

對於剛剛步入語文教師行列的我來說,由於缺乏語文教學工作的實踐經驗,所以對語文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入。本冊書一共六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其固定的單元說明,簡要說明這個單元的編排意圖和教學時應注意的一般性問題。起初之時,尤其是前兩個單元,我一直以爲這個單元說明只是給任課教師的一個教學提示而已,並未引起我的重視。直到一次偶然中我才明白,這個單元說明給予師生共同的一個單元提示。在每一個單元開始之前,都要給學生講明本單元的的單元說明,這樣,才能讓學生明瞭本單元他所要掌握的整體目標是什麼。同時,在每一個單元結束之時,並未具體做到對這一單元的總結與反思。沒有讓學生及時反饋,本單元的目標說明是否做到了,要求達到的各種能力是否已經掌握,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意到單元說明的重要性。

其次,對學生的要求不夠明確、細緻入微

在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提出的部分要求不夠明確,同時部分要求落實不夠到位。所以造成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比如週記的完成質量。本學期確實要求每一個學生每週必須寫一篇週記,同時規定了字數。但是隻在開始幾周進行強調,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同學週記只寫了幾行,字數不夠。屬於完全地應付差事而已。又如學生對古詩、古文、生字生詞等基礎知識的掌握並未做到課課檢查,課課清理。從而加大了期末複習基礎知識的壓力。從而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期末過關。所以在今後的語文教學工作中,必須加大力度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掌握的監督與檢查,及時消化,及時掌握。切盡全力做到堂堂清,課課清。同時對學生的要求應該做到細緻細緻再細緻,能夠讓學生便於執行。

同時,教師備課不夠充分,課後反思不夠及時

本學期在具體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我經常會丟三落四,事先準備好的問題與知識點,並未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展示給學生,而是需要做課後補充。這樣,便失去了相應的教學效果。正如先人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切實落實到紙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丟三落四的情況出現,以不至於事後補充。從而讓學生形成誤解。

再次,教學方法不夠恰當,仍需不斷學習

在具體教學工作中,並未充分利用課堂小組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是重點在於教師的滿堂灌。經常是教師一個人站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在課桌上昏昏欲睡。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參與活動不夠,課堂成爲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同時大多數情況之下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師已經迫不及待地展示答案。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注重教學方法及課堂的時效性,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最後,未充分地向老教師學習,未及時給予學生表揚

本校要求新入職教師必須週週旁聽老教師的課,多學習,多思考,多反思。要求課時不得少於三十節,但是本人的聽課課時未達到要求。所以在下學期的教

學工作中,應該抓緊一切時間向老教師虛心請教,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同時,學生在出色完成學習任務時,沒有及時給予口頭上的表揚,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讓學生在肯定表揚中不斷成長。

縱觀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有諸多不足,需要改進及提升的空間有很大。所以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完善自己。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爭取早日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

  20xx-12-22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3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爲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說說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

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說: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爲什麼你認爲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爲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爲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

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繮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4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徵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爲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爲高亢響亮再轉爲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爲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爲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爲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於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中,爲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覆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鑑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於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於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爲力。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15

作爲“樂聖”,貝多芬的音樂地位和音樂成績無人能和;作爲和苦難命運作鬥爭的代表,貝多芬同樣令人敬重。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貝多芬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把貝多芬這樣一個偉人還原爲實際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內心的痛苦和對倒黴命運的頑強抗爭。

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當有人來訪問他,並希望瞭解他時,他會感動得流淚;當無端被打擾時,他一樣會表示出不耐煩;面對耳聾的打擊,他也難免嘆息,感到軟弱。但是貝多芬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堅強意志,不向厄運低頭:作爲音樂家,最大的打擊莫過於耳朵聽不見音樂。但他並沒有在耳聾的打擊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這一嚴酷的事實,一方面儘可能獨立地處置日常雜務,另一方面坦然面對耳聾帶來的孤獨和恬靜,傾聽自身內心的需求和激動,用“心”觀察和考慮人生,進而把這種考慮付諸音樂,把音樂由娛樂的工具變成了表達的語言,表示心靈中複雜多變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對世界的觀念,傳達對自我或大自然神祕的、難以名狀的感悟,從而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示力,使音樂成爲思想的載體,心靈的歸宿。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腐,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和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着他對於倒黴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本文層次清晰,脈絡清楚,依照訪問的'順序,首先從女傭──貝多芬日常生活的見證人的角度,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接着,以一個初次訪問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後,作者讓主人公自身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度爲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勝利地表示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