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王冕是哪個朝代的

王冕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王冕的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冕是哪個朝代的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王冕自幼好學,白天放牛。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衆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屢應試不第,遂將舉業文章付之一炬。

王冕行事異於常人,時戴高帽,身披綠蓑衣,足穿木齒屐,手提木製劍,引吭高歌,往返於市中。或騎黃牛,持《漢書》誦讀,人以狂生視之。著作郎李孝光欲薦作府吏,冕宣稱:“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奈何朝夕抱案立於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東吳,入淮楚,歷覽名山大川。遊大都,老友祕書卿泰不華欲薦以官職,力辭不就,南迴故鄉。隱居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三間,題爲“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以賣畫爲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軒”,放於鑑湖之阿,聽其所止。又廣栽梅竹,彈琴賦詩,飲酒長嘯。

拒絕爲官

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聞其名,物色得之,置幕府,授以諮議參軍,未就。元惠宗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以兵請冕爲官。冕以出家相拒,並擴室爲白雲寺。旋卒於蘭亭天章寺。

遊歷天下

王冕後來遊歷在北方,王冕看到了那些耀武揚威的統治者後,內心怒火更不可抑制,遂賦詩傾泄鬱懷:“喚鷹羌郎聲似雷,騎馬小兒眼如電。總是無知癡呆相,也逞虛威拈弓箭。老儒有識何以爲?空指雲山論文獻。君不聞,一從趙高作丞相,吾道凋零如襪線。”(《有感》)

他從塞北迴大都後,他的愛民族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更鮮明地流露出來,有一天,他畫了一幅梅花,貼在牆壁上,並題詩說:“冰花個個團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列朝詩集小傳》)表示自己不願給外族統治者作畫,對權貴予以無情的諷刺,使見者縮首咋舌,不敢與語,因而觸痛了統治者的瘡疤,他們想逮捕他。他就在至正八年(1348)偷偷地逃回南方(《無聲詩史》、張辰《王冕傳》)。

南歸的途中,又遇黃河決堤,沿河州縣,田園房舍淹沒。而官府不管,百姓只好四散逃荒,好不淒涼。王冕見此光景,自然內心苦楚,就對他的朋友張辰說:“黃河北流,天下自此將大亂,我也只好南歸,以遂吾志。”(朱彝尊《王冕傳》、《諸暨縣誌》)

這時他聽到他的杭州朋友盧生死在灤陽(河北遷安縣西北),留有二個幼女一個男孩,無人撫養,他就到灤陽,安葬了盧生,帶了二女一男回來,留養在家。宋濂的《王冕傳》說有家僮使養,實際上就是這幾個人。

路過淮河地方時,又發表了自己的感想,認爲自己孤傲正直的胸懷是和殘酷的現實相違背的。他在《南歸》一詩中寫道:“去歲離南去,今年自北歸。過淮渾酒賤,出水白魚肥。磊落同誰語,孤高與世違。最憐譙國子,潦倒說兵機。”

這次遊歷,使他更清楚地看破了人情勢利。他知道功名已成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便改途易轍,學南陽諸葛亮的耕隱生活,隱居於九里山的水南村,自號“老龍”,把草堂取名“耕讀軒”。白天參加體力勞動,種植稻、粱、桑、麻,晚上作畫,過其“淡泊以明志”的半飢不飽的生活。

家庭生活

王冕做山農以後,生活日益窘迫,鄉里人蔑視他,使他心境悲慼不堪,更使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養父母。他在《自感》一詩中說:“世俗鄙我微,故舊嗤我愚。賴有父母慈,倚門復倚閭。我心苦悽戚,我情痛鬱紆。山林競蛇虺,道路喧豺貙。荒林落日陰,羞見反哺烏。烏鴉有如此,吾生當何如?”

不幸他父親在貧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之餘,仍過其“酸辛甘自愛,襤褸愧妻兒”的生活。他送母親到紹興城裏療養,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孝光,想薦他爲府吏,王冕道:“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豈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喚嗎?”(《諸暨縣誌》)再一次拒絕了爲統治階級服務。他養成了詼諧風趣放誕的性格。他母親想歸故鄉,他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便自造了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買一乘牛車,載了母親,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着鞭子,掛着木劍,唱着山歌,從村上走過,使得一羣孩子跟着他笑,他也不在乎地向他們笑(宋濂《王冕傳》)。

他的老師、同鄉王艮,對他的品行很推崇。王艮曾親自登門拜訪過他的母親,後來王艮做了江浙檢校。王冕曾經身穿襤褸衣服,腳踏破鞋,去拜望王艮,王艮見到這副樣子,馬上替他洗塵,贈他鞋子,勸他做官,王冕笑而不答,放下鞋子離去(朱彝尊《王冕傳》)。

不幾年,他的母親也逝世了,他悲痛萬分過了三年的守孝生活。

宋濂雲:“冕既歸越,復言天下將亂,時海內無事,或斥爲妄。冕曰:‘妄人非我,誰當爲妄哉!’乃攜妻孥隱於九里山。種豆三畝,粟倍之,樹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爲池,種魚千餘頭。結草廬三間,自題爲‘梅花屋’。”

寥寥數語,可見王冕平日的言論與當時人們對他的態度了。在王冕的詩中,時常批評元朝政治的不良,北遊歸來後又公開宣傳天下將亂,在朝廷看來一定會認爲他是妖言惑衆的人,是不容他存在的。所以他歸家後要隱居九里山,顯然與這類話有關係。

“去城懸九里,夾地出雙溪。長年無客到,終日有猿啼。烏鳶雖見忌,麋鹿自相親。”從這幾句詩也可看出,他是因世人見忌而避入山中的。

隱居山林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老家諸暨楓橋鎮北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爲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麼一個充滿着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樸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家族歷史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制官。后王琳遷居諸暨,爲諸暨始遷祖。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爲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爲田家子。”在王冕的《竹齋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採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一些農餘活動,而且是爲了生活,以賣畫易米餬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於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飢挨餓,不得已只好採野菜充飢。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裏有“今年老異於上年,鬚髮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幹祿仕,終日忍飢過”的記載。儘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願耕作賣畫度日,不願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人物軼事

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爲?”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爲弟子,遂爲通儒。

【譯文】王冕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一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着書就着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衆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千里馬

相傳,他的父母,單生王冕一人,愛他如掌上明珠,他週歲就會說話,三歲能對答自如,到五六歲,認識能力要比一般兒童高,八歲開始入學,成績優良,宗族大爲驚奇,視爲神童,賓客也稱讚他爲“千里馬”。

借燈讀書

王冕小的時候,求知慾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強。有一天,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就溜到私塾裏去聽村童讀書,傍晚回來時,發現牛不見了,被他父親狠狠地打了一頓。可是他並不因此而罷,過了幾天,他又到廟裏坐在菩薩的膝上,借長明燈讀書認字。《儒林外史》一開始描寫王冕放牛的故事,也可能是根據這件事寫的。不過查考有關他的傳記資料,王冕並不曾替別家放牛,也並不是幼年喪父。吳敬梓把王冕寫成幼年喪父,從十歲上僱給人家放牛,經過這樣的加工,使王冕作爲一個農民藝術家形象就更加突出,性格也更鮮明,所以王冕的故事流傳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自學成材

據《儒林外史》所說,王冕的學問藝術好像都沒有師承,是個自學成材的人。其實王冕的老師有據可證的有兩位:一是王艮,一是韓性。王艮諸暨縣人,字止善,尚氣節,讀書務明理,學以致用。“止齋”是王艮歸林後所築“止止齋”的簡稱。王冕詩集中僅兩題稱人爲“先生”,其中之一是《悼止齋王先生》。其中用 “夫何能見紫芝眉”、“回首春風說向誰”等句,上句是用漢惠帝爲太子時師事“商山四皓”的故事;下句更表明他曾從學於王艮。

還有位老師是安陽韓姓。全祖望的《參軍王先生冕傳》雲:“王冕……貧家兒,竊喜讀書,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爲弟子,遂爲通儒。性卒,門人視先生如視性。”(《宋元學案》卷六十四)。《明史》王冕傳也有類似記載。包賚在1935年12月《大公報》所刊《王冕事蹟考證》一文中對此提出過懷疑。他說:“王冕是不是韓性的學生呢?如果真是韓性的學生,而且在韓性死後,同學視他如視性,這當然是王冕小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因此我覺得這事還須存疑。”其實,韓性是王冕的老師是可以相信的。《竹齋詩集》雖無記述韓性的詩文,但舊抄本後附有韓性的《竹齋記》。另外劉將孫《養吾齋集》卷二十一也記載了韓性爲王冕作的《竹齋記》,其中說道:“暨陽王元章以竹名齋,求記於餘。餘家抵暨陽不百里而未嘗一至其處,不知所以記……”王冕於是取出自己畫的一張廕庇着數間毛竹的茅屋的圖給韓性看,還指着畫說:“是所謂竹齋而求子之記者也,可記以不?”子,爲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也可以特稱老師。從《明史》列傳、全祖望文及《竹齋記》,可以確定韓性也是王冕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