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考文言篇目解讀

中考文言篇目解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中考文言篇目解讀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譯文】

人年少時不知道憂愁的滋味,喜歡登高遠望。喜歡登高遠望,爲寫一首新詞無愁而勉強說愁。

現在嚐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卻說不出。想說卻說不出,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

【主題思想】

此詞通過回顧少年時不知愁苦,襯托而今深深領略了愁苦的滋味,卻又說不出道不出,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這首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個愁字,並以此爲線索層層鋪展,感情真摯委婉,言淺而意深,將詞人大半生的經歷感受高度概括出來,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與蘇軾同爲豪放詞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詞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情感。

【中考試題】

一、文學、文化常識:

1.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詞人,與蘇軾同爲豪放詞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詞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情感。初中階段我們還學過他的作品《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

2.選自《稼軒長短句》。醜奴兒爲詞牌名,書博山道中壁爲題目。(以下內容作爲了解即可)此詞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爲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二、重要註釋:

1.少年:指年輕的時候。

2.層樓:高樓。

3.不識:不懂,不知道什麼是。

4.強說愁:無愁而勉強說愁。強:勉強地,硬要。

5.識盡:嘗夠,深深懂得。

6.欲說還休:想說而終於沒有說。

7.卻道天涼好個秋: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啊。意謂言不由衷地顧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語句理解及主旨:

1.詞的上片,作者着重回憶年輕時登高遠眺,氣壯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前一個愛上層樓,指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後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爲賦新詞強說愁構成因果關係,即因爲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於是故作深沉,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來作詩。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繫起來,從而將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2.詞的下片,作者着重寫而今歷經艱辛,飽嘗憂患,滿腹抑鬱、深沉的愁苦。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裏的盡字,概括了詞人半生艱難辛酸的經歷,是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轉折點。

作者連用兩句欲說還休,仍然採用疊句形式:前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曾經年少輕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極點卻無話可說。後一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因爲,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作者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這句結尾表面灑脫,實則內心沉重,充分表達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棄疾的這首詞,以愁字貫穿全篇,通過少年和而今,無愁和有愁的對比,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四、習題:

【第一組】

1.詞中強說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醜奴兒是詞的標題,書博山道中壁是這首詞的副標題。

B.這首詞以愁字貫穿全篇,着重表現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歷程。

C.詞的上片以少年不識愁滋味爲核心,回憶了年少時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時光。

D.詞的下片表現而今識盡愁滋味,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的深沉和悲憤。

(答案:1.無愁而勉強說愁2.D分析:A錯在醜奴兒應是詞牌名,書博山道中壁是這首詞的題目;B錯在着重表現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歷程,應是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報國無門的痛苦,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C應是回憶了年少時不知愁而強說愁。)

【第二組】

1.詞中欲說還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中第一個愛上層樓,與上句構成因果複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麼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B.上片中第二個愛上層樓,與下句構成因果關係,即因爲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C.下片中第一個欲說還休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

D.下片中第二個欲說還休則是緊連下文的天涼好個秋,表現作者積極樂觀,將愁緒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達。

(答案:1.想說而最終沒有說2.D分析:這裏的欲說還休表面輕脫,實則沉重,充分表現達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組】

1.這首詞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我們還學過他的'一首詞是(2分)

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上片寫少時無愁強說愁,描繪出詞人少年涉世未深,純真無知故作深沉的情態。

B.下片寫出詞人歷經滄桑,滿腹愁苦卻無處傾訴的抑鬱,顯示了詞人深沉的愁苦。

C.全詞以愁字貫穿,上片的愁與下片的愁在內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詞通過少年、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2.C分析:此詞上下片裏的愁含義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無病呻吟的閒愁;下片欲說還休的是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下片的愁內涵更豐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