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鄭成功》語文教學反思

《鄭成功》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前一段時間,參加了學校“新課標下語文讀寫結合”教師比武課活動。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下課了,當再次捧起《語文課程標準》認認真真地讀,認認真真地反思,總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

《鄭成功》語文教學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說着“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着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③拓展延伸階段,學生紛紛拿出我事先準備的訓練紙,幾乎千篇一律地“讀寫結合”。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爲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新課程指出,教學內容是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創造的極其複雜的產物。它不只是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科書,更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實實在在的體驗、認識、感悟、思考……教學中後者不斷補充、變革着前者,教學過程也因此成爲一種持續生成、轉化、建構、提升的動態生長的過程。可見,成功的教學並不只是順利地完成教學計劃,或完成幾項預定任務,它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jiao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回放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做爲“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三、學習過程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

情景③拓展延伸環節,我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遷移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又擔心學生不能理解資料,於是講得機械,標出重點詞句發給學生。學生寫時只需按條條槓槓標填進去即可。學了新理念,我認識到這樣做根本就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不僅剝奪了學生動手查資料的權利、連學生的理解過程也包辦代替了。我這種“過度保護”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認清學習過程的本質——學習過程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

建構主義教學論指出,人的認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機械地認識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對學生來說是“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與主體性的弘揚”;對師生共同活動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

教師還必須認識到,要經歷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必定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