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通用10篇)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通用10篇)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

最近老師的講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我爲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

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着綵綢的一峯峯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着英勇的中國人爲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着這羣石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爲“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於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還知道投筆從戎的班超,他爲了祖國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內地連爲一體,爲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還知道去西天取經的玄奘,熱愛建築的木爾他們都爲亞歐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也要好好學習,將來爲祖國作貢獻。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2

我讀了一片課文叫《絲綢之路》,我大致給大家講講。

有一次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聽說美麗的長袍是用中國的絲綢做的,那時沒有飛機、汽車是怎樣把中國絲綢送到遙遠的羅馬的呢?

在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擊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張騫一行人死的死,傷的傷,活的也被當成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後,一舉一動都受人監視。一轉眼十一年過去了,在一天夜裏逃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國,並瞭解了哪裏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然後一起打敗了匈奴,打出了一條路。

張騫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這條路,表現了我們中國人是很厲害的!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3

我學過《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後,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榮,人們交易全靠這條偉大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張騫開闢的,它東起我國今陝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羅馬。

本文講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一個情節。張騫到了安息國,把我國當時有名的絲綢贈送給了他們,而安息國也拿了一個非常大了鳥蛋給了我們,每個足有斤把重,這就是中國當時沒有的鴕鳥蛋。

通過這次交易,不僅促進了與各國的友誼,還得到了自己沒有的東西,真是一舉兩得。

於是,中國更加頻繁的與各國交易。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金、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傳向各國。並將那裏的食物、動物、藝術等引進我國。我國因爲吸引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的更加強大。

現在的社會也是這樣,要和各國之間增加友誼,相互交易,相互取長補短。如果你永遠不把自己的長處展現出來,那你永遠也不可能發展。

每當想起“絲綢之路”,都會想起古代商貿的繁榮和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4

《絲綢之路》是英國知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創作的一部歷史著作。作者跳出歐洲歷史視角,更全面地講述了絲綢之路從誕生到現在的歷史過程。全書圍繞絲綢之路中央的幾個國家,客觀地分析了這段歷史對世界產生的重要影響。

絲綢之路曾經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主要路線,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從中國開始,途經中亞、西亞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幾個國家,最終抵達歐洲。這條道路使東西方獲得了更多交流的機會,也更多地交換了東西方的產品,對促進東西方經濟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絲綢之路的中心是中東的數個國家,這些國家資源豐富,又地處絲綢之路的中央,從絲綢之路中賺取了巨大財富。

但是,擁有資源和財富意味着必將面臨難以解決的不穩定問題。絲綢之路帶來的廣泛交流,使得這一地區中夾雜了各種不同的人種、文化和宗教。每當某一派勢力崛起,它就必然會爲掃清自己的敵對勢力而引發戰爭。但戰爭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強者的資源,使其衰落,原來的弱者則有機會一躍成爲強者,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同樣影響這一地區的還有周圍的大國。這些大國不滿足於本國的資源,當它們發現中東蘊含着巨量資源時,就會設法控制這一地區來獲得本國需要的資源。這又大大增加了中東地區的不穩定性,使本已難以消除的戰爭問題再次升級。

不過中東國家也有一些自我保護的手段。第一是向強國靠攏;第二是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哪怕要與強國大打出手。

向強國靠攏並不意味着要成爲強國的附庸。中東國家可以同時與互相敵對的幾個強國靠攏。強國爲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對中東國家提供幫助,同時排擠自己的敵國。而敵國也正好在做同樣的事。這樣,小國就可以坐享幾個強國提供的幫助,而不需要成爲強國的戰場。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這會讓小國依賴於強國的援助,而且一旦強國翻臉,轉而用侵略的方式來奪取資源,那麼小國承擔的損失是巨大的。

堅決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一個冒險的舉動,但在歷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對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國把握了正確的時機,就可以通過反抗讓強國蒙受損失,並獲得自身的獨立。

讀完《絲綢之路》,我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絲綢之路爲沿途的國家帶來了經濟繁榮,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爲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可謂重大。但是,絲綢之路在帶來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爲沿途地區注入了更多不穩定因素。中東地區的資源和財富,吸引了衆多強國想要把它據爲己有,這使得中東成爲戰爭的溫牀。面對強國,中東的小國不得不選擇自己的對策,一旦選擇失誤就會遭到強國的報復性打擊。

絲綢之路在過去的幾千年間一直決定着人類文明的發展路程。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當代,絲綢之路也發揮着重要作用。絲綢之路在未來仍將左右歷史的進程,它對人類的持續影響永遠不會結束。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5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絲綢之路》這篇課文,讓我懂得了許多與這條路相關的知識。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古代在絲綢之路上發生的事------中國使者(張騫)與安息國將軍交往的故事。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爲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媽媽批註:敬佩應該用於對人,對路說敬佩,感到用詞不當,所以略作修改。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裏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於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爲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爲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6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歎。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in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爲中國人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總而言之,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通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展。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7

來來回回在飛機上把這本大部頭啃完了。雖然後面近代史與現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過,古代史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說“數千年來,連接着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那塊區域,纔是地球運轉的軸心。”很明顯,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要扭轉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且不說他這個企圖有沒有成功,我認爲他還是起到了科普"東方中心論"的作用,也即人類歷史起源於東方,一切大事件都與東方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書中有關"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比我們通常認爲的狹義的絲綢之路(也即從長安出發,通往南亞中亞的貿易道路)。作者所說的絲綢之路,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歐大陸——世界的中心從兩河流域逐漸向歐洲轉移,這一歷時幾千年的過程,也是全球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比我們意識到的開始要早得多得多。

這本書並不晦澀難懂,可以說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圖,閱讀體驗會更順暢。作者書寫的筆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過渡處會有一種"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章回體小說之感。比如這段:"十字軍所面臨的,也是歐洲所面臨的,並不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條地獄之路。馳騁在這條路上的,是蒙古人。"

總體來說,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大致的世界史,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會讓你更細緻地瞭解到東方在世界歷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對我來說,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真的很迷人。我們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從幾千年前的異域傳過來的。在現今的世界,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爲什麼如此熱愛絲路歷史——因爲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8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這本書前段時間蹭上了“一帶一路”的熱點,曝光率很高,也想看很久了。書名說是絲綢之路,其實書中介紹的範圍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東歐,介紹了介於西歐與東亞之間這廣大區域範圍內的文明發展過程。

傳統上對歐亞大陸的歷史介紹都是從南歐、西歐或者東亞視角出發的。介紹羅馬歷史時會順帶提一下波斯、帕提亞;介紹漢朝時會提一下西域諸國。但這樣的方式是破碎的,不連貫的。這本書的突破就是將這個區域範圍內的文明作爲中心來介紹,講了宗教、文化、貿易等方面是怎麼交流的。

全書很明顯的以地理大發現爲轉折點,在此之前絲綢之路是溝通的紐帶,在此之後就是外部大國爭奪資源和地理優勢的戰場。這也側面反映了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格局帶來巨大影響。

要說這本書有啥不足的話,個人感覺還是對中國的情況不熟,很多內容沒寫到。另外大博弈之後的部分沒啥新意。當然想入門瞭解,看看還是不錯的。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9

我爲什麼要寫這一篇讀書筆記呢?因爲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這是一部基於出土的各種貼近現實生活的古代官私文書等等進行的邏輯分析的著作,是基於古代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史的角度來進行的研究;與以往基於經史子集之類的官方史學文獻的建構史學有所區隔,因爲建構史學往往是政治史、斷代史,一板一眼的論述很多,貼近生活的描寫則少了許多。

從古到今,歷史著作都有一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的傳統,那就是往往着重描繪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貼近古代現實的社會生活。往往讀者們在讀這一類史學著作的時候,雖然也能瞭解古代社會的整體情況,卻很難對古代社會的細節描寫感同身受,因爲歷史著作並不十分重視這一點。最終知識性的體驗有餘,而生活性的體驗則不足的情況。

這本書之所以讓筆者印象深刻,就是因爲這本書主要是基於絲綢之路沿線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種並非史學典籍而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官方的、私人的文書爲脈絡試圖對當時絲路沿線城鎮人們的生活風貌展開研究。這種給予讀者一定生活性體驗的著作,給人的感覺總比那些一板一眼對古代某些人、某些事進行論述的著作,讀者讀起來更溫情一些,想象古代社會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五年級下冊課文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0

此書是由國外的作者編著,中國人學者翻譯,一本關於絲綢之路的帶有一定學術性的書籍。初讀下來,前半部分感覺比較專業,晦澀難懂,涉及到大量的地名、語言、地名,後續到國內敦煌和西安部分纔有點感覺。文章是通過絲綢之路的路上各個結點發現的考古材料進行大量的描述,借用材料得出分析的結論,這種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也不夠嚴謹,一是我們發現的未必是事實的全貌,二是作者知曉的材料也未必就是考古材料的全貌;

通過此書,側面印證了我國最偉大的歷史朝代乃是漢唐,漢唐對西域文化的影響久遠,也感謝清朝爲我們保留下了這麼大的疆域面積;漢唐對西域的影響以軍事實力爲先導和實力,再以文化滲透爲主流,輔以經濟影響;任何時候,如果沒有了軍事實力,那麼就是喪失了地區影響力,就會被更強的軍事組織所替代。

通過大量考古材料顛覆我們對絲綢之路的傳統印象,但正值我國大力推廣以對外貿易爲目的的“一路一帶”關鍵時期,如無其他目的,純屬學術討論範疇亦無矛盾。絲綢之路概念源於西方德國學者,新史也來源於西方,望我國學者多有建樹,多做這方面的貢獻。

本書展現的多民族融合、歷史的變遷還是值得深思的。不管歷史如何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現在的人和未來的人如何去繼續創造歷史,遵循歷史的規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點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