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蟬趣散文

蟬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夏日的傍晚,一場瓢潑的大雨過後,地面上流淌渾濁的泥水,頭頂的天穹佈滿陰霾,蒼莽的遠山雲霧繚繞,空氣變得異常的溼潤。我漫步於雨後的河岸沙堤,瀏覽眼前飄渺曠遠的圖景,如同進入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蟬趣散文

這時候,天空依然時不時地飄灑蕭疏的細雨。依稀可見一抹橙紅色的陽光,穿透雲層之間的縫隙,從西邊的天際照射下來,散佈在四周蒼翠的山頭上,將山川點染成一片胭脂般的暈紅。在蒼莽溟濛的原野之上,赫然飄逸兩條絢麗的七彩虹霓,如夢如幻,若有若無,彷彿從幽邃的谷岫沖天而起的飛龍,在雲蒸霞蔚的天地之間盡情遨遊,顯得那樣的超然灑脫,逍遙而靈動。這一幅絢麗多姿的“雙彩虹”現象,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奇觀,令人歎爲觀止。

我走在河邊的林蔭道上,欣賞着眼前綺麗神奇的景緻,心裏升騰起超然興逸的情懷。因爲受颱風“蓮花”的影響,昨夜開始下了一場透雨,直到今天下午方纔停歇,使酷熱的暑氣逐漸消退,迎來夏日難得的清涼。走在大雨過後的林蔭道上,微風拂面,清氣縈懷,景象明淨,風物宜人,感覺神清氣爽,暑熱盡消,心情也變得格外地愉悅。

我徜徉在夕陽的餘暉裏,饒有興致地走近一片蓊鬱的叢林,感覺樹林中的每一棵樹,猶如一個個剛剛出浴的美人,亭亭玉立,風姿綽約。它們佇立在清淡的暮靄中,姿態婀娜,樹影婆娑,樹杪上閃爍空明的光影,枝葉間流動清新的潤澤,顯得超凡脫俗,優雅動人,令人注目。突然間,一陣“哈啷啷啷— 哈啷啷啷—”銀鈴般清脆悅耳的響聲,驚擾山邊一隅的寧靜,在叢林深處的空間裏驟然響起,讓我從夢幻般的臆想中猛然驚醒。噢!原來這是“馬鼓蟬”發出的叫聲,如此自然流暢,靈逸激越,彷彿來自天籟曼妙的清韻,從林樾的淵藪悠然地流出,在黃昏時分的叢林邊婉轉縈迴,餘音繚繞,動人心絃,經久不絕。

我的心中陡然一顫,不禁爲之暗暗叫好!連忙停下前行的腳步,站在小路旁邊的芳草地上,認真地側耳諦聽起來。面前是一個偏僻幽靜的山隈,其中生長着許多香樟、木荷、楓楊、油桐之類的闊葉樹,高大繁茂,枝葉葳蕤,濃蔭匝地。“馬鼓蟬”悅耳動聽的鳴聲,正是從這些蔥蘢碧綠的枝葉間舒緩地流出,在黃昏的曠野裏悠然地迴盪。我聆聽着周圍一陣緊似一陣激越清亮的蟬聲,如此清高逸宕,餘音繚繞,綿延不絕,匯合成原始粗獷的蟬聲大合唱,早已如癡如醉,久久地陶然於其中。一種久別重逢的意念,帶着歲月曆久彌新的魅力,從內心深處油然地升起。

這是多麼熟悉而且難忘的聲音啊!在我少年曾經的光陰裏,每當初夏過後,進入早稻抽穗揚花的時節,也是中稻蒔田插秧的季節。通常在傍晚時分,經過一場雷陣雨的盪滌,山箐裏飄浮起乳白色的山嵐,空氣裏盪漾着梔子花的香味。當我們肩荷鋤頭,趕着疲憊的老牛,帶着滿身的泥漬,邁着沉重的腳步,沿着逼仄泥濘的山路,朝着炊煙繚繞的村子裏走去。這時候,能夠聽到“馬鼓蟬”悠揚悅耳的聲音,從路邊的樹叢裏驟然地響起來。先是零星的一聲、兩聲,發出高亢悠遠的鳴響,好像演出時開場定調的嗩吶,奏響了民樂演奏會開始的序曲。然後,便是接連不斷的蟬聲,由近及遠、由慢而快地傳遞開去,在周圍的叢林裏交會融合,似乎是在使用好幾種樂器,進行樂曲各個音部的協奏,匯合成一片悅耳動聽的和聲。接着,不論在山箐林樾,還是在深澗幽谷,漫山遍野都響徹喧鬧的蟬聲。如同一個龐大的樂團,隨着指揮棒靈活自如地揮灑,各式各樣的樂器同時奏響起來。一時間蟬聲震盪,此起彼伏,山鳴谷應,聲震林樾,好像進入了整部樂章的大合奏。

在“馬鼓蟬”高聲嘶鳴的同時,間或還有其它種類的鳴蟬,也加入到這場音樂會當中。它們各盡所能,蓄勢待發,竭盡全力地大聲吟唱,猶如長笛高奏,響遏行雲;又如洞簫低迴,縈繞回旋。細細地分辨起來,似乎還有琵琶的明快、蘆笙的悠揚、胡琴的宛轉、花鼓的厚重、陶壎的低沉…… 各種聲響和韻律相互交織在一起,起伏跌宕,抑揚頓挫,時急時緩,時快時慢,分明是在交替地進行着樂曲的齊奏和重奏,傾情地演繹着動人心絃的交響樂章。置身於空曠幽靜的山嶺之中,傾聽四下裏數以千萬只的蟬兒,同時發出高亢宏亮的嘶鳴,掀起海嘯一般巨大的聲浪,排山倒海,起伏跌宕,波瀾壯闊,高潮迭起,確實讓人體驗到一種大氣磅礴、酣暢淋漓的感覺。

山野間的蟬聲,似乎有些喧鬧,有些嘈雜,有些聒噪,粗略聽起來,甚至還有點重複嘮叨的意味。然而,如果你稍加認真地加以品味,就會發現它其實並不單調,也不呆板,絕對不是所謂的千篇一律,表現得枯燥乏味。而是有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富於創意,蘊含靈性,充滿張力,是自然流露的金石之聲,充滿原始的韻味。它猶如來自天籟的妙樂仙韻,迴盪在我少年時的夢裏,豐沛而飄逸,極致而浪漫,總是那樣的逍遙俊逸,輕靈活潑,和諧動聽。

我想,“馬鼓蟬”應該是鳴蟬家族中的極品,名符其實的“男高音”歌唱家,屬於蟬類中的貴族。而且,它也許正是因爲自己出身高貴,地位顯赫,所以輕易不會貿然出現。只有在夏天大雨過後的黃昏時節,一般在空氣比較溼潤的時候,它纔會興奮地引吭高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舒展自己頗爲得意的歌喉,讓人欣賞到它神奇的風采。

據我所知,蟬的種類很多,而且分佈極廣。在我們的家鄉,估摸可能有好幾十種,可謂五花八門,難以計數。後來經過一番瞭解,知道蟬類因爲時序季節的變化、體型的大小、以及生活習性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品種和許多的別名,諸如蟪蛄、蛁蟟、嗚蜩之類。“馬鼓蟬”自然是家鄉人對特定蚱蟬品種的俗稱,因爲它的聲音的確有些特別,是否就是被譽爲蚱蟬家族歌唱家的“雙鼓手”,一時也無從考證。但是,從我記事的時候開始,對於鳴蟬這個昆蟲物類中的精靈,總是充滿着許多的好奇。在我年幼的時候,大人們從山間田頭勞作歸來,偶爾會捕捉幾隻蚱蟬哄我們玩耍,便對它們開始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來年紀稍長,小夥伴們經常聚集在一起,便開始有了許多捕蟬的經歷。

在我們老家圍屋的後面,山坡上有一片寬闊的`草岡,哪裏生長着一種不知名的灌木,到了深秋的時候,會結紅色扁圓的果實。農曆三月的暮春時節,這種樹上會棲息一種黑翅紅蟬,約摸有無名指大小,周身通紅,披着一對黑色的蟬翼,在綠葉叢中顯得特別好看。我們將它輕輕地捕捉下來,飼養在玻璃瓶或者火柴盒裏,當作寶貝一樣放在隱祕的地方,餵它鮮嫩的桑樹葉,時不時地拿出來看一下。然而,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往往頭天晚上還好好的,第二天早上爬起來一看,卻已經直挺挺地躺在那裏。這讓我們幼稚而仁愛的心靈當中,時常會留下些許的遺憾。

到了農曆的四月,家鄉的原野上到處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田邊地頭便成爲我們童年玩耍的樂園。我們會去水圳裏撈魚蝦,到田壟邊採草莓,或者去山頭上摘羊角花。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可以聽到在田邊的黃荊子樹葉上,或者絲茅草的葉片上,棲息一種通身綠色的草蟬,只有指甲那般大小,總是在那裏翹着屁股無拘無束地唱歌。別看這種蟬兒體積很小,聲音卻非常悅耳。我們會快速地趨上前去,張開兩隻巴掌輕輕地一合,將其捕捉到手心裏。然後,帶着它四處蹓躂,在同齡人面前得意地炫耀一番。只要用手指在它的身上輕輕一摁,它便會發出悠揚的叫聲。

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夏天放暑假的時候。我們經常來到村子中間的小河邊,興奮地跳下河裏去游泳,在水裏一玩就是好幾個鐘頭。我們大聲喧鬧着,在清泠泠的溪水中盡情地嬉水,不是在深潭裏練鳧水,就是在河灘上漂激浪,或者到沙洲上找圓(甲)魚蛋。每天都會爲了尋找到新奇的刺激,搜腸括肚,冥思苦想,臆想出許多玩耍取樂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在河邊尋找到無窮無盡的歡樂。

家鄉的小河水流湍急,清澈見底;河岸上藤蘿披拂,幽篁掩映。在蜿蜒曲折的沙堤上,生長着許多高大的楓楊樹,如同擎天的巨傘,濃蔭匝地,虯枝低垂,伸向寬闊的河面。也許是因爲河面上水汽充足、空氣溼潤的緣故,這些楓楊樹低垂的樹枝上,總是棲息着許許多多的蚱蟬,在不停歇地唱着悠揚的歌聲。這些趴着唱歌的美麗精靈,自然激起了我們巨大的興趣,撩動我們將其捕獲的慾望。

我們特地跑到周圍的山上,尋找到一種叫“練樹”的喬木,剝下許多青褐色帶有粘性的樹皮,用來製作捕捉蚱蟬的粘膠。大家滿頭大汗地從山上下來,便一齊跳到清涼的河水裏,七手八腳地鼓搗起來,在山石上將這些樹皮搗碎,將其慢慢浸泡在溪水當中,用雙手不停地拉扯,進行樹脂的提純加工,將樹皮中的雜屑分離出去,留下帶有粘性的白色樹脂。然後,各人的嘴裏含上一大口水,像吃口香糖一樣,用牙齒用力地咀嚼這些樹脂,經過反覆地提煉,直到最後大功告成,製作成粘性極強的純天然粘膠。不過,在整個製作樹膠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必須在河水中進行操作,樹膠在水中才會失去粘性。否則,倘若在陸地上製作這種樹膠,極容易將自己的嘴巴或者雙手粘住,使你陷入自我束縛的困境,處於極端尷尬的境地。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我們便來到幽靜清悠的河灣,站在齊腰深的河水裏,每人手上舉着一支長竹竿,在頂端敷上親手製作的粘膠,開始相互進行捕捉蚱蟬的比賽。幾個人高高地舉起竹竿,專心致志地瞄準樹枝上高聲鳴叫的蚱蟬,迅速將頂端的粘膠輕輕地抵了上去。只聽得“嘶呀--”一聲,原本盡心施展歌喉的蚱蟬,發出極爲驚怖的悲鳴,被樹膠牢牢地粘住,在水面上束手就擒。就這樣,大家頻繁地出手,你來我往,彈無虛發,各顯神通,將停留在樹上低吟淺唱的蚱蟬統統捕獲,成爲自己的“戰利品”。

關於小時候捕蟬的趣事,我們這些大山裏長大的孩子,實在是信手拈來,不勝枚舉,花上三天三夜的功夫也述說不完。當我後來讀到唐代詩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的詩句時,便覺得其中所描寫的意境,竟然就是我們曾經的過去,頗有同感和共鳴。至於捕捉蚱蟬的功夫,我們自覺與《莊子.佝僂者承蜩》一文中捕蟬的佝僂老人相比,除了使用的工具、採取的手段大體相同以外,捕蟬的水平也應該不相上下,毫不遜色,同樣值得“業內”和外界人士褒揚一番。不過,兩千多年前那位老人家捕蟬時所使用的粘膠,是不是和我們所製作的純天然樹膠同樣的成分呢?抑或是麪筋、蜘蛛網之類的東西做的罷?倒值得歷史學者們去考究一番。

自古以來,蟬總是用輕快流暢的韻律,不知疲倦地爲人類送來自然的讚歌,爲大地增添濃厚的情意,無愧爲 “大自然歌手”的美譽。人們對於清越悠揚的蟬聲,向來發自內心地讚賞,並且常常借物抒懷,寄託自己清高逸世的情結。古代的許多文人騷客和詩詞大家,往往都有詠蟬的傳世之作,如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駱賓王的“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等等,皆爲詠物寄懷的精品力作。這些詩句的一詠三嘆,寄寓了多少感傷而繾綣的情懷?讀之令人蕩氣迴腸,不禁讓人掩卷深思。

然而,這些風華卓絕的古代詩人們,他們都犯下了一個認知上的錯誤,認爲鳴蟬棲於高樹,餐風宿露,不食人間煙火,是清高聖潔的象徵。殊不知這些蚱蟬完全依靠吸食樹枝的汁液來維持生存和繁衍後代,是地地道道的植物害蟲,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樣清高和聖潔。他們所以會犯如此的錯誤,源於他們作爲封建士大夫,缺乏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沒有深入民間的現實生活,對蟬本身的生活習性不甚瞭解,所以纔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當然,他們在不經意當中所犯下的過錯,應該得到理解和寬宥。

說起來,蚱蟬通身是寶,近年來特別受到青睞。其若蟲羽化的外殼“蟬蛻”,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我們小時候經常會到樹林裏採集起來,拿到供銷社去收購,換回一點自己的零花錢。蚱蟬的蛹 (俗稱“知了猴”)味道極好,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製作許多風味獨特的美味佳餚,是如今食客們趨之若鶩、垂涎欲滴的上等菜品。我以前也僥倖品嚐過好幾回,口感實在不錯,確實令人稱道。

因此,據說在一些中原省份,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捕捉蟬蛹做餐飲的現象非常普遍,致使各種蚱蟬的數量急劇下降,使其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許多地方的夏天,已經聽不到蟬鳴聲,蚱蟬完全有絕跡的可能。這不禁讓我感到揪心的痛楚和遺憾,並且爲之生出許多的自責。好在我們的家鄉,擁有近80%的森林覆蓋率,森林逐年增加,生態大爲改善,到處青山綠水,流泉歡歌,松風浩蕩,蟬聲激越,足以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要不,請你來我們這裏,聆聽浩瀚無邊的蟬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