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最近央視又推出力作朗讀者作文

最近央視又推出力作朗讀者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導語:《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於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與綜藝頻道黃金時間聯合播出。

最近央視又推出力作朗讀者作文

最近,央視又推出力作《朗讀者》,董卿爲製作人和主持人。幾集播出後引起廣大觀衆的熱情和好評,隨即“文化饗宴”“綜藝清流”“喚醒文學”等堪稱殊榮的標籤出現。然而,也有人對此不看好,說道“碎片化朗讀”“名人光環”等,挽救不了國人甚少讀書和不愛閱讀的事實······

作爲中學生的你,對此有什麼看法,請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標題自擬,觀點明確,結構完整,書面整潔。

  正向立意

1、《朗讀者》借大衆表達自我的想法爲基礎,同時又爲大衆尤其是草根羣衆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的平臺,也促使他們去更積極地尋找優秀的文章和作品。

2、與許多低俗娛樂相比,《朗讀者》帶有濃厚文化氛圍,稱之爲清流算不得殊榮。

3、《朗讀者》把握了方向,爲將社會風氣扭轉作出貢獻。

4、因爲人們都願意展現自己更優秀的一面,所以許多高品質的文章和故事被挖掘,形成了一種具有價值的篩選和淘洗。

5、即使是碎片化閱讀,也是有目的的碎片化。在碎片中,展示的雖是冰山一角,但糅合了朗讀者的經歷與情感,經典的詮釋,以及積極的引領。

6、浮躁的人性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逐漸曝光,人們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而文學閱讀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魂的共鳴,心靈的呼應。《朗讀者》不同於八卦新聞的低俗娛樂,不同於時事熱點的理性紀時,它在認真地向觀衆講述文學,修整人們內心的紋路。

  反向立意

1、《朗讀者》的熱捧卻暗含着文化的隱憂。因爲它恰恰說明了當下中國民衆對文化享用的渴求與實際文化資源的供給之間存在着嚴重的不對稱性。

2、爲追求收視率的“名人效應”,也許是更注重其中的表演效果和商業效益。

3、《朗讀者》的碎片化閱讀,充其量還是一種“快餐閱讀”,很難通過幾期節目來實現大衆閱讀興趣的助推。

4、《朗讀者》形成的文化衝擊只是抵達了淺層。國人“讀書少”“閱讀缺乏”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的,需要文化意識的'覺醒。

優秀主體段賞析

浙江省蘭溪一中高三6班 藍俊豪

真的是“無風不起浪”。人家只是想單純地創作一欄節目,想與大家溫馨地度過美妙的朗讀時光,以達到調養心境的地步。這卻要硬生生地被推至“挽救國人閱讀”的風口浪尖。【首先表明觀點態度。一檔節目被承載太多期待的重量,會不堪重負。】退一步說,如果這個欄目是以“挽救國人閱讀”爲目的而且有機會成功的話,那麼是不是可以理解爲明年我辦個《經濟者》提高下我國的GDP,第三年我再辦個《英語者》提升下國人的總體英語水平?所以這樣看來是不是就顯得那些諷刺挺滑稽的?【假設思維和反問思維的運用,簡潔有力。】“挽救國人讀書少”的問題不是僅能靠一個人或是一個節目就可以完成的,這應該是屬於我們整個國民羣體的任務和責任。【表態,提出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就好比是商家通過打廣告的方式去促銷,去吸引顧客。但是最終的銷量有多少還是取決於有多少顧客消費。那麼,打廣告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爲打廣告相當於在觀衆心中種下一顆待萌發的種子,某天突然有這方面的需求的時候,就是它萌發之際。他們會想,既然都有實力打廣告,想必質量不會差到哪裏去,是應當有一部分名氣的。【類比思維的運用,將這一節目的開設來引導讀者閱讀,比作是廣告效應引導顧客進行消費,非常淺顯貼切。】所以《朗讀者》就是這麼一個效果,在觀衆心底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並附贈一些文學性強的詩篇和充滿勵志與激情的人生之路。這樣,即使未能燃起奔跑於閱讀之路上的鬥志,卻也能點亮心中那盞閱讀的明燈。【最後再次重申《朗讀者》的意義與價值。】

佳作選登

這劑藥“治標而不治本”

浙江省蘭溪一中高三7班 郭嘉俊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裏,人們也許早已忘卻了“文化”這個詞的真實意義。而《朗讀者》的出現,無疑爲日漸模糊的文化世界添上了一筆清晰的色彩,以“朗讀”這一古老而又尋常的形式,減緩了人們忘卻的速度。

但是,這劑良藥,恐怕只治標不治本。

誠然,《朗讀者》作爲一檔電視節目,能夠以一種簡單而不失雅趣的方式,對國人的閱讀興趣起到一種喚醒的作用,實是它難能可貴之處,也是其擁有如此高的口碑的原因。但是,它也僅僅只是一檔電視節目,是大衆媒體的一部分,這也就體現了《朗讀者》勢必存在着它的輿論性與爲收穫收視率而展現的“名人效應”。儘管請一些名人做朗讀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讓觀衆產生更強烈的共鳴,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爲這純粹是一種逢場作戲的表演效果,或者說是一種常見的商業手段?那些名人,在臺下的時候,是否也如臺上那般癡迷於閱讀?這是我們常人所不知道的。因此,“名人效應”的背後,還隱藏着矇蔽性甚至欺騙性。這種“碎片化閱讀”的方式,證明不了太多東西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朗讀者》是通過電視媒體傳播的,因此還存在着一個時效性的問題。人們對他的喜愛或者追捧,可能只是出於新鮮感,或者說一時興起。但《朗讀者》帶來的文化效應能否持續下去?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今的文化社會,“快餐式閱讀”盛行,那麼有沒有可能人們把《朗讀者》也當做是一種“快餐”來對待呢?捧起書本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困難在於要“捧得住”,讓自己不只因爲“一時興起”纔拿起書本閱讀。《朗讀者》這股清流,對國人不愛閱讀的現狀並不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熱愛閱讀的人無需節目的推動;而不愛閱讀的人,很難通過幾期節目就改變他們的習慣與閱讀取向。

所以,可以說《朗讀者》造成的文化衝擊只達到了淺層。國人“讀書少”的現狀,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它需要的是國人文化意識的自我覺醒。而這種覺醒是要建立在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對文化生存狀態有充分認識的基礎上的。在這之前,恐怕一切外力的推動作用都只會是“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