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導語:即使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閱讀充斥了人們的生活,但讀書依然是主要的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個人素質的重要方式。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朗讀者》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

  CCTV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1】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動的,過去決定了現在,現在預示着將來。然而總有一個時間節點,在那一天,聚焦着整個事件的關鍵時刻,讓所有人爲之銘記。4月29日(週六)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即將播出第十一期節目。本週,《朗讀者》將以“那一天”爲主題,邀請到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特級攝影師姚建中、中國內地女演員江疏影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

江疏影畢業後不按別人的軌跡走,留學英國豐富人生體驗

江疏影從小學習藝術體操,16歲開始接拍廣告,2004年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當時她的同學還有陳赫、鄭凱。但是江疏影大學畢業以後,並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進入娛樂圈拍戲,而是選擇到英國繼續深造。

節目中,江疏影分享早期留學的經歷,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濟學科書,對於從零開始學習英語的江疏影來說簡直是天書,但是她咬緊牙關查字典把每個單詞翻譯成中文寫在書上,最後把這本書“啃”下來了,到了畢業後這本書捨不得扔,至今保留着。不僅如此,由於自己一人到國外,舉目無親充滿了無助感,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只能蹭鄰居家的網,有時候連不上網甚至會痛哭。雖然當時過得如此艱難,但也不後悔“那一天”的選擇。

回國後27歲“高齡”出道的江疏影,也曾受過外界的質疑,但她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年選擇留學的“那一天”,同時感謝道“那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造就了有價值的我,造就了我跟其他人不一樣 ”。究竟“那一天”還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60歲喜獲龍鳳胎,金士傑感慨花甲得子心路歷程

作爲臺灣話劇界最具影響力的老戲骨之一,金士傑在之前的很多年裏都只活躍在話劇藝術的世界中,很少參演商業影視劇。不過近年來,觀衆們卻經常能在各種商業片中看到這位演技明顯高出一籌的老戲骨,其精湛的臺詞功力加上細緻入微的表演甚至經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蓋過去。而能讓這位特立獨行的表演藝術家入世的轉折點,或許就在他的一對龍鳳胎出生的那一天。

年輕時,金士傑一直抱定不婚主義,專注在自己的劇本和故事中,他騎自行車、穿舊衣服、不用手機,現實生活與時代幾乎脫節。直到57歲時,金士傑突然結婚,然後在花甲之年喜獲一對龍鳳胎。對於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傑用“奇幻”來形容,“我是一個凡人,怎麼會在我手上出現另外一個生命。”彼時,金士傑的父親都已經96歲高齡了,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爸爸,老爺子在電話那頭高興得邊哭邊叫喊。

  CCTV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2】

央視自主研發的詩詞知識比拼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於2月7日完美收官。短短十天的節目一經播放,很快掀起了一股詩詞熱潮,甚至被大衆認爲是央視近年來最好的節目之一。在現如今,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各路明星競相耍寶,競技遊戲出現霸屏趨勢,明星似乎已被過度消費,而觀衆的審美也日漸疲勞;此時一檔“洗心”、“靜心”的節目確實呼之欲出。

就在驟然火起的中國詩詞大會剛剛過去沒多久,董卿主持的新一檔節目《朗誦者》又讓觀衆們大飽了眼福和耳福。當然,心靈纔是最大的受益者。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那些“朗讀者”帶着真情,伴着實意,給我們獻上了一場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看了《朗讀者》首播,朋友說,她似乎遇見了多年前的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己和未來希望的自己。這些普通中不普通的人,他們用最真實的情感讀出了文字背後的力量,讓我們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經歷、感悟及反思;他們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的挺好,讓我們彷彿都回到了起點。一個人,一段文,這是一種詩意的情懷,而美的生活從來都不能缺少這些。

這些節目像一股清流,它洗滌、淨化都市裏一顆顆躁動不安的心;“慢下來”用心做節目,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它走進了心裏,這樣的遇見真的很美!

文化類的節目越來越受到關注,或許是因爲被快網絡時代的浮躁影響的人們,開始注意到了那些其實非常珍貴的東西,這些東西都需要你很慢又很平靜得去感受自己的內心。文化節目在雞年聞雞起舞,讓人高興的同時,卻感嘆獨木難支,這股清流可能難以成爲主流。主持人董卿也表示,“我並不認爲這些節目得到關注,就標誌着中國文化類的節目就開始大火或者說迎來了新的春天,但是起碼它是個風向標,大家的關注給我們帶來了鼓舞。文化類節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在這個浮躁和功利的年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忽略,又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閱讀,即使是詩詞大會,更多的是關心武亦姝年少成名的家長。引發的詩詞熱絕不能僅僅熱這一時,讓人心血來潮去背背唐詩宋詞,更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激發人心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傳承下去。

而在這種文化大環境的格局下,不是一個兩個的節目能改善的,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需要文化底蘊的慢慢積累,細水長流,也許我們該期待遇見更多的文化清流。

  CCTV朗讀者觀後感1000字【3】

4月29日本週六,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即將迎來第十一期節目,臺灣知名演員金士傑受邀參加此次以“那一天”爲主題詞的錄製。朗讀者一直倡導這樣一種用生活勾連人與文學的理念,讀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懷。當老戲骨金士傑遇上知性聰穎的主持人董卿,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據悉,在這期節目中,金士傑將談到很多關於孩子、關於父親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傑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義的支持者,與其說是對抗社會,還不如說是因爲骨子裏的悲觀主義,讓他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把另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來。然而,當花甲之年的金士傑成爲了父親,幸福也以一種他沒有過的姿態,讓他的後半生變得很不一樣了。爲什麼會改變堅持這麼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會問起,金士傑曾經說過,他是因爲玩了一個叫雲霄飛車的遊戲,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後來才決定結婚的。關於這個問題,在《朗讀者》他會怎樣跟觀衆分享?

從不婚主義到爲人夫爲人父,金士傑相信人生是爲一段旅程而來。初爲人父的他,對孩子最美的願望是,“我給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電影《剩者爲王》裏,金士傑就飾演過一位父親,面對三十幾歲未嫁的女兒,他說:她不應該爲父母親結婚,不應該在外面聽什麼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着要結婚。她應該想着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其實金士傑對待兒女的態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傑的父母給他的自由一樣,從來都是肯定他、鼓勵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讓他成爲了今天的金士傑,成爲臺灣現代劇場開拓者及代表人物,成爲我們眼中的老戲骨。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金士傑老師的話劇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詮釋了他對於愛情、工作、家庭、寬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課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樣都是人生真諦,每一樣也都是金士傑本身。“你必須追尋生命而且擁抱生命!而且,當你如此做了,有時候生命也會回過來擁抱你,而這種經驗是你永遠無法相像的!愛!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爲。如果我們沒有愛,就好像小鳥折斷了翅膀。”戲如人生,金士傑教你遲早要上的“14堂課”。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