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蘇東坡傳作文(通用27篇)

蘇東坡傳作文(通用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東坡傳作文(通用27篇)

蘇東坡傳作文 篇1

這樣的題目的確有點類似中學生的課後作業,頗顯幼稚。但在看過《蘇東坡傳》之後再想以蘇軾本人爲題材的話,要麼就是以自己的語言複述林語堂筆下的蘇軾,要麼就是另起爐竈,爲林的蘇軾“翻案”了。前者不太有意思,而後者非自己能力所能爲。所以只好以“讀後感”爲題。已經自由成性自然又不會寫成中學時所寫的八股文式的讀書心得。文章可能寫得零散、鄙陋,沒有章法,望老師諒解。

一直覺得傳記是個奇妙的東西,更奇妙的是那些有關年代遠久的人物的傳記。一個人寫自傳,如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大超出讀者的預期或他們先前對自傳作者的理解,是要造成轟動的。至於是會博得巨大的同情還是洶涌的指摘那就因人因事而異了。“書寫使人精確”,書寫的過程讓人反思,老練的作家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讀者,他們所寫的也就是他們希望被大衆所瞭解的。那麼傳記內容的真實性也只有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爲他人作傳則不免加入了很多傳記作者的“私貨”。哪一件事,哪一個人是“主人公”命運的轉折,對其今後影響的權重有多大,都掌握在傳記作者手中了。可是一個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另一個人呢?太多東西本來就是說不清的。總的來說我是個人的“不可知論者”。每個人都可以有一個私人版本的“蘇東坡”,一千個人就可以有一千個。

林氏雖然不是史學家,但爲了此書的創作一定也下了不少工夫做史據的考證。蘇軾的人生可謂波瀾壯闊,寫他的話不可避免地要帶出整個時代,要折射出同時代的許多人物。如果林氏考據正確的話,倒也不失爲我們瞭解中國歷史,尤其是北宋的朝廷政治。其政策及後果對我現在的專業也算是有一點幫助的。最近開始看一本不厚的書《當知識分子遇上政治》,寫的都是二十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方知識分子們。有老師提到的本雅明,有我自己喜歡的阿倫特和福柯。纔剛開始看,沒有來得及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知識分子的政治命運作比照,倒是回想中國歷史上少有不遇上政治的“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讀書便是要輔佐君王的。當然,“知識分子”本來就是個舶來品。我們使用的概念是“文人”。

再談談自己對林語堂的看法。林語堂1924年後爲《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爲中心,以閒適爲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大概是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林語堂是被“雪藏”了很多年的。記得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裏提到了他,課文中的註釋便使用了一些貶義的詞語來描述。後來專門去找他的作品來看,僅僅找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看了不甚喜歡,覺得他的文章真的是做到了他自己所提倡的“以自我爲中心,以閒適爲格凋”。若以宋詞的“婉約”與“豪放”的標準來評判其小品文,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吧。我想或許是受意識形態荼毒太深,無法消受這類文章(但我卻是喜歡張愛玲的)。也不喜歡那類以《生活的藝術》爲題的書,讓人感到庸俗淺薄。《蘇東坡傳》的寫作就與小品文的寫作相去甚遠。如果依舊以那種格局狹小的文字來描寫蘇軾這樣人物就會顯得不合時宜。不過這大概很與此書是英文翻譯過來有關。一種語言一個世界,說不定林語堂在使用英文時真的如蘇軾附身那般行文激盪,也有可能是翻譯者張振玉先生“妙手回春”,使這本傳記更爲可讀、悅目——當然這都是根據我自己的喜好來評價的。沒有讀過林氏的《吾國與吾民》,讀過的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不知是否有相似之處。用外文來寫國人的事,總有點在外人面前“作秀”的感覺。

不過中國人看起這本寫給鬼子的書應該還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可以看看一件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或者如果是針對中國讀者則無須解釋的事是如何被詳細說明的。爲了讓國外讀者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也加入了不少與英、法、美、德等國的比較。所使用的慣用語、比喻自然也是洋味十足。這些都讓中文讀者感覺更加輕鬆有趣。有點像看國人耍三角貓或者野狐禪的功夫表演給外國人看,絕對是衆樂樂的效果,當然大家所樂並不相同。不過這樣評價林先生的著作實在是刻薄過度了。《蘇東坡傳》還是給了我很多閱讀樂趣的。

以前也曾與人討論過爲何名人之後大都沒落了,譬如都少有聽說李白、蘇軾、杜甫的子孫如何如何。有人戲稱這些詩人都太愛酒,所生子嗣大概天生愚鈍。讀了《蘇東坡傳》至少可以對本段開頭所述的“現象”給予解釋。能否成名得看天資。也有父母不願意子女出名的可能,譬如像魯迅先生家。蘇軾這位思想行爲上“儒釋道”合一的父親對子女的未來看得還是很淡的,大有“兒孫自有兒孫福”的意思,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當然,蘇軾與朝廷的恩怨也直接影響而後代的仕途。

書中引起我興趣的還有蘇軾的宗教信仰與迷信。他可真是個“拿來主義”的體行者,參禪,打坐,練瑜伽,煉丹。他也拜龍王,也企雨……中國文人向來是“進則孔孟,退則老莊”,其實只是具體到個人的具體時期而言“儒”“道”的比例分配不同而已。蘇軾倒好,退路可多了。

讀傳記總是件有意思的事,生活是單調的,我們總想看看傳奇。人們往往喜歡與和自己類似的人交朋友,但卻可能欣賞與自己全然不同的人。這些欣賞與崇拜的對象就是在有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希望成爲的人。蘇軾可謂將自己人生的體驗極大化了,其寬闊的人生格局大概是爲林語堂所羨慕不已的,世人相與同。

蘇東坡傳作文 篇2

在很久以前,蘇洵63歲,他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蘇軾,一個叫蘇轍。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一個在前,一個在後。

可是蘇洵不怎麼讀書,不認字兒。他人品好,酒品好,蘇軾和蘇轍就比較喜歡讀書了。蘇洵受到了感染,也立馬開始讀書,可是他不會寫詩,但是散文寫得好,考試也一直過不去。

蘇軾和蘇轍的關係有多好呢?蘇哲送蘇軾去鄭州,這是他們第一次分開,蘇軾就寫了一首很長的詩,來思念自己的弟弟。在鄭州,蘇軾遇到了一個人叫章衡,他不顧及自己的生命,爬到山上去。刻有幾個自己認爲很重要的字,蘇軾就說了,他將來以後肯定會殺人,因爲他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及,也不會顧及別人的生命。所以當時蘇軾的眼光是很毒的,後來這個章恆當了宰相。

上陪玉皇大帝,下陪要飯乞丐,就是說的跟誰都能聊起天來。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爲王安石讓老百姓國家貸款,本以爲是對老百姓好,結果卻有更多的老百姓被餓死。流離失所,抓緊監獄。有些地方官員就是逼着老百姓貸款,如果還不上,就要受牢獄之災,所以有些老百姓把公牛都殺了。在古代,公牛是勞動工具,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可老百姓爲了還錢,只能這麼做。

1969年7月28日,蘇軾在湖州被捕,他讓孩子給他送飯時,送牛肉就是沒事兒,送魚肉就是要殺頭。有一天,孩子沒去送飯,讓了另外一個人去送,可那個人不知道現在的規矩和暗號,送了魚肉,這下蘇軾就感覺要完了,寫了兩首詩,一首送給孩子,一首送給弟弟。交給了皇帝。當天晚上,有人拿了一個枕頭就睡在蘇軾的身邊。蘇軾非常好奇,但是也沒有多想,也睡了下去。第二天,那個人醒來後拍拍蘇軾的肩膀說,沒事兒了,原來這個人是皇帝派來的,來測試蘇軾。如果蘇軾輾轉反側睡不着,那就說明他心裏有鬼。要出大事,不可控制,可蘇軾晚上鼾聲雷動,這就說明了沒事兒了。

蘇軾來到黃崗後才叫蘇東坡,他發現了當地的人們不會吃豬肉,於是就做了有名的東坡肉。有一天太行,發現他跑了,心想這可不能跑啊,於是又把他抓來。後來我謠言就是蘇東坡死了,就有人到他家哭喪,其實沒有死。蘇東坡這一生受過很多皇后的喜歡,他每次運氣好,都是皇后幫他的忙。在杭州,因爲西湖的水不通,蘇東坡就做了訴鬆的工作。倒黴的是,1094年有兩個女人去世,都對蘇軾非常重要。一個是皇太后,一開始蘇東坡是皇太后的人,現在皇太后死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一個是他的妻子潤之,而1095年,趙雲換了一種傳染病,也去世。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的,勉強想就錯了,要有浩然之氣。

蘇東坡傳作文 篇3

《蘇東坡傳》敘述了蘇東波的一生,讓我們能夠對這位詩人有更深的瞭解。

《蘇東坡傳》似一位老人,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

《蘇東坡傳》似一盞香茶,把蘇軾的性格細細品味。

《蘇東坡傳》似一片大海,把蘇軾的命運包含其中。

說到蘇東坡,幾乎所有人都會脫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蘇東坡可謂聞名天下,婦孺皆知。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敘述了這一位偉人的一生,使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蘇東坡的性格十分鮮明。蘇夫人評價說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時急燥火暴,這樣的形容是十分貼切的。蘇東坡因爲這樣的性格,似乎對很多人都以誠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爲這樣的真心誠意,才足以讓他在當時的社會成爲名人賢士。

蘇東坡的盡忠職守是令人感動的,他所管理過的地方,無不百姓和樂。他曾爲陝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辯滔滔的奇才,也正是這一點,爲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爲百姓驅鬼鬥魔。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爲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盡到了一個爲人父母官者的職責。

林語堂先生曾這樣描述蘇東坡: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這話足以概括出蘇東坡的一切了吧。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覺得和自己眼中的蘇東坡差別甚大。印象中的蘇東坡是文學才子,才高八斗;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敘述裏,蘇東坡的主業是政治家。印象中的蘇東坡是不問鬼神的儒家,可是在林語堂先生的敘述裏,蘇東坡有些迷信,還煉丹給龍王寫信……關於蘇東坡,林語堂先生還想告訴你什麼?

《蘇東坡傳》是客觀史料的主觀剪裁,畢竟我們所見的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林語堂將蘇東坡的特殊地位歸功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堅持原則,始終堅定不移,這和其旅美背井離鄉多少有些共性。在林語堂眼中蘇東坡是自由的象徵,蘇東坡一生的故事,在林語堂先生的思想裏,儼然也成爲了一幅巍峨壯觀的人生風景,“不喜亦無懼”,“人生過得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一個有趣的靈魂從來不懼世間的苦難。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的英文名字是《The Gay Genius》,直譯過來就是“一位愉快的天才”,可以想象蘇東坡在林現身心中的光輝形象是多麼的偉岸。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烈斯·費爾巴哈所言,宗教的本質之一就是認識到“人有一些限制,而這些限制至少是人站在宗教立場上想象到、感覺到的限制,譬如說,人不能知道未來,不能長生,不能連續不斷無憂無慮地幸福。”在林語堂眼中的蘇東坡經歷着人世間的美酒與美女,也經歷着人世間的禁慾生活。也許林先生在美國的時候真的是太羨慕蘇東坡先生了,羨慕蘇東坡用“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驅逐對現實和政治的不滿,雲淡風輕的說:“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這只是林先生想象中蘇東坡,一生坎坷還算不上,只是在官場不太順風順水,其他方面都還好,真的是每個人眼中都有一位蘇東坡。林先生眼中的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樂天派的蘇東坡一邊面對挫折一路高歌,在文壇上留下了奼紫嫣紅般的成果,還徜徉在女人和美酒美食之間。這種坦蕩,這種豁達,林先生認爲,一個人的才氣與其所具備的性格存在天然的某種關係,藉着描寫蘇東坡認識將自己的價值觀也抒發下:“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讓我們熱愛生活,並享受生活,做一位愉快的天才。

蘇東坡傳作文 篇4

品《蘇東坡傳》蘇東坡,或許在衆多人心中,是一位名垂千尺的詩人,一位家喻戶曉散文作家,稍瞭解一點的人知道他是一位書畫家,佛教徒。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精神世界更爲豐富,人生閱歷更爲精彩的蘇東坡。

蘇軾熱愛寫作。他的作品,之所以能稱爲傑作,因爲它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爲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而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爲發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之不怕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他是位徹頭徹底的文人,他一生沒有停止過寫作,即使是身居高位還是被貶域外,無論是孤身一人還是全家團聚,甚至在知道“禍從筆出”的情況下,都積習難改,熱衷寫作,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泄於筆端,或抒發兒女私情,或感慨兄弟情誼,或描繪山間美景,或鞭撻政治腐敗。無論是散文,記敘文,還是詩詞,小說,寫得都如行雲流水一般,表現精妙而得心應手,文章的簡潔,自然,輕靈,飄逸,能不求而自至。

蘇軾是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他被貶謫到黃州期間,他修築了一座臨皋亭,據作者所言,這座亭子並不見得是可誇耀的,但在這位樂天派而言,卻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使在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在被誣陷而受牢獄之苦時,依舊能夠酣然大睡,也因此得到信任而釋放。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他一生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南北,雖然是被貶而迫不得已,但他隨遇而安,自得其樂的性格深深紮在了大江南北百姓的心裏。

蘇軾也是一位幸福的人。他的三任妻子都對他幫助甚大,在他背後默默鼓舞着他,教他如何提防那些過於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蘇東坡有一條原則“天下無壞人”),在他的一生中也添加了不少樂趣。他有一個與他志趣相投的弟弟蘇轍,兩人在一生坎坷的旅程中總是互幫互助,對彼此都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父母也都是明事理的學問人,對他從小的培育,從小的薰陶也是他成功必不可少的關鍵。

蘇軾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百姓中的好朋友。他堅持“君之爲君……乃得自人民之擁護”並且堅持要革除王安石的新政中青苗法等一系列法律。即使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依舊不計後果的坦率表達自己對百姓的感慨。從一個奏院監管到一個登州太守,又從翰林學士知制誥到被貶海南,他從未改變過自己的主觀原則。

蘇軾是水利工程師,是釀酒師,是書法家,是制墨家,是醫生,是建築師,是瑜伽大師,是佛教徒,是皇帝祕書……。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性格多變,才華橫溢的大家風範。

寫一篇傳記並不容易,需要收集各種資料,不能杜撰也不能僅僅是資料集合。林語堂先生用其犀利幽默而又獨具特色的文筆描述一代天才,讓讀者讀得暢快淋漓,且讓我在不經意中也積累了不少蘇軾名言。或許林先生與蘇東坡有些許相似,一樣的直率,一樣的樂觀,一樣的幽默,一樣的熱愛生活,否則怎能把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把握得如此恰當而又準確?而且他們的行文都是行雲流水一般,簡潔自然,少了一份矯揉做作。彷彿這就是一篇自傳,就是在從蘇軾的眼中看待世界萬物,讓我們爲他的升遷而喜,爲他的貶謫而嘆息,爲他的釋然而樂,爲他的執着而感動,爲他的才華而敬佩,爲他的命運多舛而感慨。

整本著作思路清晰,每一章節都時時刻刻吸引着你讓你讀完,引用許多經典實例以及運用精彩幽默的文字描繪一位大家的出生到他逝世,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蘇軾。“蘇東坡這位天縱大才,所給予這個世界者多,而所取這個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處,總是把稍縱即逝的詩的感受,賦予不朽的藝術形式,而使之長留人間。”蘇軾豐裕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感謝林語堂先生的這本書,同感懷這位曠世奇才蘇軾吧。

蘇東坡傳作文 篇5

最近再次讀了《蘇東坡傳》,獲益頗多。

古今中外的文人數不勝數,我卻唯獨鍾愛蘇軾。原因有二:一便是其作品;二便是其爲人。其作品豪邁、灑脫、果決;華麗的辭藻之下無一絲半點遮遮掩掩、拖泥帶水,而又富含哲理。他的詩詞文章,是絕不會留下後話,不存在所謂俗套的多餘的“弦外之音”,這便是說,他是把他所想一吐無餘了,這也是爲何讀蘇詞,末了只留下強烈的震撼的原因了。

蘇軾的性格、爲人,我想是千言萬語也訴不盡。僅從生平而言我想杜甫與他最爲相似:前半生錦衣玉食;後半生顛沛流離。不爲別的,只因他口無遮攔、心直口快,因而成爲了朋黨之爭的受害者。我想他是上天派來的使者。他興辦水利,注重農業發展,拯救廣大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他關心人民疾苦,他沒有狂熱地追求權力的慾望,取而代之的是懷着悲天憫人的情懷去實幹。他儘自己所能,爲百姓所思所做。人們所敬重的不是權傾朝野、胡作非爲的王安石;而是默默無聞、與世無爭的地方官吏蘇東坡。他的這些偉績,我想比起他在文學上的造詣絲毫不會遜色,反之也許會更加耀眼。

他走遍大江南北,廣交朋友無數。歌姬、僧人無一例外,他都一視同仁。他懷着一顆佛教徒的心,感化他人;無謂鬼神。他處世圓滑而無心機,嫉惡如仇而對事不對人。也因爲如此,奸佞之人決容不得他的正氣凜然。他一日不除,奸黨一日不安。面對彈劾,他不爲之所動,毫無畏懼,其政敵也無可奈何。獄中的他仍安心養息,鼻息猶如驚雷。被貶黃州,仍不忘記憂國憂民。自從“東坡居士”爲人所知,他已矗立於人生之最高峯。

或許他真是因降生於天蠍宮下,一生禍多福少。而他是以堅強的意志勇往直前、意念無轉。他生於盛世,最終卒於亂世。

無所謂勝負,但結果顯而易見。名列於元祐黨人碑上的他最終將永遠被世人所銘記了。

蘇東坡傳作文 篇6

他像一陣清風,從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於江蘇常州,都是不沾染惡俗的。他像一輪明月,照耀華夏,歷經千年,都是不沾微塵的。清潔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蘇子!——題記

今夜,點一盞心燈,掛一彎醉月,手中一捧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靜靜地合上了最後一頁。而此刻,心燈未熄,醉月依舊,思緒遨遊在蘇軾的宦海沉浮,詩詞酒畫……我忘不了,我永遠忘不那蘇子芒鞋竹杖敲踏過的青山依舊。

試想,多少月夜,東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舉匏,或空對妝影,於是他的一生也便離不開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欲與嫦娥共舞,卻捨不得家人,捨不得弟弟,感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此詞一出,中秋便成了蘇軾的了,月也只願聽東坡訴言。又是一個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一曲未完,我已淚如瀾珊,東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舊,照在路邊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風吹過,好風如水,東坡註定是和水有緣的。

至西湖,他寫下“水光洌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赤壁,他詠歎“捲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題寫“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至廬山,他寫下:“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陣清風,他飛來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他抱明月,寄清夢,一尊還酹江月。

林語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衆生萬物。”

徜徉在西湖的蘇堤,想起了東坡說過的:“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

斯人已逝,清華留人間。

東坡先生還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難怪他快快活活,無憂無懼,象旋風般活過一輩子。

語堂先生也說過:“我寫蘇東坡的傳記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難怪,直到千年以後讀起東坡來,心裏覺得暖暖的;捧一本《蘇東坡傳》,學東坡攬清風入懷,風居然從我的身邊溜走了,若水一般;學東坡掬月入水,月華漣漪,銀霜一片。

蘇東坡傳作文 篇7

今天我寫的是大文豪蘇東坡,我上初二了,張老師是我們的新老師她是很棒的老師我們都很喜歡她。她剛一上任就讓我們讀一本書《蘇東坡傳》從開學開始到現在我們已經讀完了這本書了。讀完了這本書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在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

蘇東坡他一生有許多的坎坷與悲哀。說到底,在於蘇東坡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富貴榮華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可惡的事情,他的奮鬥目標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百姓他們的愉悅和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阻礙,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坎坷與泥濘,可從他的詩中,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蘇東坡不管怎樣他依然能夠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語堂作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作文 篇8

由於一些事故,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我拿到手比較晚,聽大家在羣裏的誦讀,及誦讀的心得,我有些怯了。這是一本什麼書啊,這麼繞口,還有這麼多字不認識,這不是自己爲難自己嗎?加入至善讀書社,剛開始想着是讀一些優美的散文,一些流行的小說,最好是拍成電視的劇本。現在可好了,還有這麼多難關需要過。

看着別人發到博客上的一篇又一篇讀書心得,我真有點震驚!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來談感受,每個人的感受是那麼的深刻,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啊。一遍又一遍的合上又打開,深深的陷入了沉思。

《蘇東坡傳》章節很多,我主要是從是蘇東坡的童年與青年談起。

首先談一下舒東坡的家庭情況。

蘇東坡的父親在蘇東坡八歲到十歲之間,就一直進京趕考,父親的積極上進,對蘇東坡的學習無疑有很大的觸動和啓發。父親趕考鎩羽而歸,但其積累的學習的方法及淵博的知識對蘇東坡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父親可以矯正兒子的讀音錯誤,對孩子的學習存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在蘇東坡的父親進京趕考期間,蘇東坡的母親在家管教孩子,母親教蘇東坡《後漢書》、《範滂傳》,教育蘇東坡有正確的人生觀,激勵蘇東坡進行苦讀專研。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和他傳說中的妹妹蘇小妹都一起苦讀書。憂傷時相慰藉,患難時相扶住,彼此相會與夢寐枝江,寫詩相互寄贈。

家裏各種圖書插列滿架,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合於富有文學天才的蘇東坡發育。

從蘇東坡的父母對蘇東坡的教育,作爲老師和母親的我不禁想到在教育學生和孩子的過程中,一定注意自身的修爲,自身的素養對孩子的教育有很重要的影響。要給孩子好的教育,要想讓孩子學好的話必須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這個環境是學校也是家庭。

蘇東坡非常聰明,十歲時,已經能寫出奇句。但他的聰明並沒有讓他懈怠。爲應付考試,學生必須讀經史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背書時不僅僅注重文章的內容,知識,連文字措辭也不可忽略,好多時候整本書都給背下來了。這種記憶實在是艱難和費事的苦事。蘇東坡正是用這種方法對所讀的書本理解的非常深刻,並能加以靈活的應用。

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也想要成績。學生更想要那種不費事就能得高分的捷徑。我們不是蘇東坡這樣的奇才。所以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沒有好的方法,沒有捷徑可走時,簡單吃苦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能夠吃苦,只有付出纔有回報、

再來想想自己,整天以各種忙爲藉口,變得越來越懈怠。想要教育好孩子們,必須自己不斷的提升自己。學習不分時候,走近舒東坡,熟悉蘇東坡就是自我改變的開始。一定要變成一個勤奮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一個能激勵別人的人。

蘇東坡傳作文 篇9

他讓語言和文筆中永遠沒有隔閡;他將至情融化爲筆端流淌的華彩;他讓生命因爲語言而奪目;他用豁達凝練成筆上飄灑的旋律;他讓宋氏筆調源遠流長……

——題記

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彷彿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蘇東坡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達觀,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痛楚,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理,還有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千古絕唱。

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還有他的書法,他的畫作,在當時也是無人能比。就這麼一個天才級的人物卻是一生仕途坎坷,窮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樂。軾以他坦蕩的胸懷,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順,反而讓他的才氣顯露出來,上天將他的一扇窗緊閉,也必將把他的才氣之門流傳千古,他即使被貶官,但是他依舊會用他的精神感動世間萬物,王安石的變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沒有將整個宋朝有一個轉變,縱使蘇東坡奮力反抗,遭到迫害,歷史也會還給他一個光明的春天。

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所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文自然清新,奔放靈動,豪放不羈。

同時他也把這種豪放之風吹入了詞中,大大擴寬了詞的題材。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人生之中難免會有些風風雨雨,當他遇到暗礁時,早已用闊達的胸襟將其粉碎,好一個曠古奇才。

蘇東坡傳作文 篇10

《蘇東坡傳》是作者林語堂先生所作,初始稿爲英文,後經漢化翻譯引進回國內。林語堂先生一生致力於將中國國學經典通過英文的形式向世界進行推廣,是一位極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學大家。而著名的蘇東坡更是不復贅言,東坡先生一生坎坷卻極富樂天派,網上給其的評價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等等,可謂是全能至極。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例如牛頓、伽利略等在近代歷史上具有偉大貢獻的偉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長的多面手。因爲這展現出了他們人性中的不同側面,而這點東坡先生與他們是相通的。人物傳記不同於史書和民間小說,人物傳記類文體加入了作者個人對撰寫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卻又相對於一般小說的架空編撰要更忠實於史料。因此,經過同樣多面的林語堂先生的再創作,《東坡傳》中的人物必定也會是更爲多面的。所以,今天在這裏要談論我對《東坡傳》的讀後感,我只能嘗試從其中選擇一個側面來加以說明。

蘇軾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歡的是《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大氣和飄渺,都是蘇軾在不同時期面對人生的態度。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官場上的堅持自我導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蘇軾依舊是那個蘇軾,無論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卻依舊是樂觀灑脫如初。曾經有人這麼評價過他,在遇見同樣巨大的挫折時嗎,李白選擇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淵明則是一走了之,只有蘇軾,蘇子,東坡先生,選擇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來讀書人對文學大家各有偏愛,卻很少有人不佩服蘇軾的。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祕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彷彿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遊自在,仙風道骨。東坡先生與之出遊之時,飄飄乎如仙人獨立,晃晃乎渾然天外仿若一體。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還是他就是東坡先生精神上的寄託,意識外另一個自己?細細想來,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還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來超然世外的隱者數不勝數,但真正爲世人所記住的,缺如鳳毛麟角。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爲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爲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並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間。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纔是他內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無論後人如何評說,東坡先生依舊是那個文人史上具有着獨特魅力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個竹杖芒鞋嬉笑怒罵間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壇上不願依附他人而鬱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壇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書法、文筆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從他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他的才華橫溢以及被人欣賞的文人氣節。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歷經坎坷的人生經歷,或許這也正是他爲無數後世文人所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蘇東坡傳作文 篇11

我在前天剛讀完由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林語堂先生筆下的蘇東坡是一個正直, 豪放, 有問題敢於指出的人。 本書講述了蘇東坡坎坷的一生和蘇東坡一生所經歷的有記錄的事情。

他的性格: 他爲人剛正不阿,有問題便會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撓, 他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比如,神宗皇帝時期,那是一個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萬馬齊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極少數正直的人敢於發表言論以外,就沒有其他人敢說反對新政,反對王安石的話。蘇東坡卻是元祐大臣中最積極的那個,他一直在向皇帝上書說新政的危害,青苗貸款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

他的文學作品:他的文學作品十分優美,連歐陽修看了之後也嘆了一口氣說:“30年後就不會有人再談論我了。”讓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的文章沒有一點是虛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覺得一個人真實是最重要的,敢於發表自己正確的言論也是很重要的。蘇東坡將這一行爲做到了最大化,他幾乎一生都在說真話,都在爲國家發表着自己認爲是正確的言論。蘇東坡十分愛家人,所以他也十分愛他的弟弟,有一次與他弟弟分別之時心中十分傷感便作下了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中秋》。這首詩十分的真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蘇東坡內心的傷感,那種對弟弟難得一見的悲傷。

最後,他的思想層次。 我覺得他的思想層次是很高的,因爲他從來不會因爲自己的居住環境之陋而悲傷,他看中的是居住環境周圍的氛圍,周圍的雅。比如,他在被貶嶺南之時,他發現了周圍的雅,酒的雅,嶺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於這種雅之中,因爲他也是一位愛飲酒作詩的人。我從此能看出他對自己的居所之簡陋只是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對周圍的雅是寫的可謂是十分詳盡。我覺得這種早已脫離物質生活的思想層次值得每個人去學習。還有,他很少會直接正面攻擊自己不喜歡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時,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時寫了鱉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將鱉相公寫得繪聲繪色,也將董必這一人物完美的轉化成了鱉相公。

蘇東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於人間。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說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我覺得第二類人說的正是蘇東坡!我們都應該學習他的精神,體會他的境界,學習他人生的層次。

蘇東坡傳作文 篇12

近日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心中頗有感觸。蘇東坡雖文章名滿天下,仕途卻歷經艱險,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皆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立於尖峯位置;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

比之於李白,他多了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一生都在爲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勞累,被貶黃州時他雖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繫百姓,爲了改變黃州丟棄女嬰的習俗更爲了拯救那些無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兒院,使那些剛出生的女嬰享有了生存的權利。出任杭州太守時他不僅整頓西湖,平衡糧價,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時爲了解決農民因藥價貴而沒錢買藥的問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醫院。甚至在高齡謫居海南時他仍然沒忘了百姓,他教當地人讀書寫字,耕地種田,打井採藥,爲海南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比之於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曠達,他喜歡陶淵明棄官歸隱的日子,在被貶爲農時安於田園生活,他曾寫道:吾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有其樂。只是因爲勞而有獲,衣食能夠自給,他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他的達觀思想。他還喜歡做菜,也樂於自己做菜吃,吃飯乃人生一大樂事也,這點倒是和我很像呢,從來都不能理解爲什麼有人會覺得吃飯是一種任務。蘇東坡做的菜餚至今仍然有好多流傳下來了,最有名的當屬東坡肉了吧,杭州樓外樓的東坡肉有幸吃過一次真的是名不虛傳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經過現在的廚師改良過。

個人總覺得會吃的人總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蘇東坡,不管朝廷怎麼貶都貶不倒他,因爲不管在哪裏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地位他總能找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總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人似鴻雁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時間總是轉瞬即逝,一切經歷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麼深刻而堅決的愛好人生。

讀罷全書,留給我最深刻的感觸是“塵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們應該趁着人生還未消逝的時候努力讓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充實有價值!

蘇東坡傳作文 篇13

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蹟。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爲勇敢,絕不爲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爲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爲文則自然典雅;爲父兄、爲丈夫,以儒學爲準繩,而骨子裏則是一純然道家,但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以文才學術論,他遠超過其他文人學士之上,他自然無須心懷忌妒,自己既然偉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對人溫和友善,對自己亦無損害,他是純然一副淳樸自然相,故無需乎尊貴的虛飾。在爲官職所羈絆時,他自稱侷促如轅下之駒。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雖然歷朝天子都對他懷有敬慕之心,而歷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摯友人,蘇東坡竟屢遭貶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憑藉着冷靜、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一部分讓我最爲感動。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髮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澤。”那一刻我認爲他是個孩子。“他爲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那時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搖頭的模樣,這個小丈夫。“他會努力地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地種地。”讓我覺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實的農夫。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着了。最讓蘇東坡着迷的還是煉丹術。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識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閒雲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臺爲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后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后,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對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新一輪陰暗的較量出現了。

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爲“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爲自己備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還要無止盡的解釋,還自己清白,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這事每天都會依據不同程度出現,還有一個智囊團爲了扳倒你而絞盡腦汁,你會做何感想。沒錯,逃離。一代文豪也是人,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后對於他的信任,同時不捨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愜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是非之地,迴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佈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閒雲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爲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禍首。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作文 篇14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爲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爲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爲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脫,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爲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爲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爲“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臺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蘇東坡傳作文 篇15

近幾日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筆寫來。因學識尚淺,直呼“蘇東坡”感覺對這一代文豪頗有不敬,下文姑且稱其爲“東坡先生”。

東坡先生文采蓋世,爲人仰慕。最早接觸東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記承天寺夜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當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雖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經東坡先生這麼一想象,讀者眼前便浮現一幅畫面:晚空晴朗,輕柔如水的月光靜靜地傾瀉在庭院裏,好似院子裏積了一層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輕的腰肢,原來只是竹子和柏樹在月光下的投影罷了。那清新絕妙的筆觸,那歡快澄澈的心靈,在這短短一行字裏一覽無餘,每每讀起,心頭總不禁盪滌起層層漣漪。

東坡先生處逆境而自強不息令人敬仰。東坡先生雖文采絕佳,但其一生頗爲坎坷。也許他的才華令上天嫉妒,於是給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這一路的艱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藝術的巔峯,終成時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細細品來,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礪他的.意志,豐富他的人生,激盪他的思想。倘若東坡先生一生官運亨通,順風順水,也許他的文采足夠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但絕不會橫跨幾個世紀,依舊震撼着人們的心靈,洗滌人們的思想。

東坡先生是一個難以琢磨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完全猜透他的內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許有時就連他本人自己也辦不到,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他的事蹟中去感悟、去觸摸那個真正的東坡先生。借用評論老子的一句話,東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從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滿載而歸。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更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影響着後世的人。

東坡先生不僅是個才子,更是個好官。他的數次流放讓他更加趨向平民的生活,體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處的時代接近北宋滅亡,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先從內部腐朽開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圖自己利益,整日沉溺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的人。東坡先生雖潔身自好,清高自傲,卻孤身一人,難以與龐大的政治團體抗衡。但這並不代表他會喪失爲百姓服務的信念。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因洪澇造成的饑荒。這一刻,他的精神品質超越了他的文學藝術,令後人敬仰和傾佩。

東坡先生是個說不盡的人,也是個說不清楚的人。回讀此篇,自恨讀書尚少,所識不多,未能將滿腹騷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紙上,也未能將對東坡先生的愛慕敬仰之情寫於文中。這本《蘇東坡傳》僅是認識東坡先生的開始,希望在日後能更多地接觸東坡先生的詩文,繼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追尋人生的真諦。做一個正直有爲、堅持自我的樂天派。

蘇東坡傳作文 篇16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我對蘇軾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從小,“蘇軾”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隨着年齡的增長,蘇軾不再只是詩詞題目下面的兩個字,而是一種節氣、一種文體,是中華文明千百年來的一次奇蹟。

《蘇東坡傳》極爲詳細地描寫了蘇東坡的一生,從他出生到參加科舉考試,從王安石變法到被貶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結束,這本書也就完結。但蘇東坡的傑作與他的精神並未從此就畫上句號,反之,爲世人代代傳頌。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些詩詞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絕世佳作。這些出詩詞都出自一人之手——蘇東坡,而這又是何等的壯舉。他的詩詞或樂觀,或悲壯,或豪放,或愉悅。字裏行間無不讓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羈。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擺脫時空限制,在古人和現代人的記憶中打下獨有印記的人。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這是蘇軾當年諷刺王安石變法寫的一首詩。王安石變法是歷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臺的一系列“理想主義”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總有些懦夫大臣爲保全自己,去幫助王安石,謊報實情,矇蔽天子的雙眼。這當這羣庸臣在夢中囈語時,蘇東坡卻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將實情向天子上報,動搖了他們的地位。

這一舉動的後果會是如何,蘇東坡心裏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嚥下這一到嘴邊的話。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貶再貶,但樂天派的他並沒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樂。發明美食,月下漫步,鑽研書法,談笑風生。他用行動告訴了所有試圖將他的意志挫敗的人:你能奈我何!

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一個自由灑脫的人,一個頑強而富有活力的人,一個曠古奇才樂天派。他正直,絕不做任何欺騙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會直接說;他勇敢,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正是因爲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而在當代,能做到向他一樣的,又有幾人?縱使不被別人迎合,縱使被人針對,但蘇軾的一生是無悔的。

“一蓑煙雨任平生”。前方,蘇軾正穿着蓑衣,歡快地吟詩漫步。此時,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邁步……

蘇東坡傳作文 篇17

在我所知的詩人中,李清照時時刻刻婉約,杜甫日日夜夜嘆息,李白太過理想主義,陶淵明消極避世渴望隱居,蘇軾是最爲親切和藹的一個。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節,人間東坡”的說法。

他是一位大氣的詩人。

他一生沉浮,幾進幾齣。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跡遍滿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論是降還是升,他總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氣和樂觀。東坡肉,烤羊脊背,東坡餅……單是與他有關的菜餚,就可以擺成一桌宴席。

他的達觀,他的大氣,甚至在筆間流露出來。被貶杭州時,他依然談笑風生,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名句。

他大氣,他樂觀,他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處無芳草”是他的達觀;“不識廬山這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訴我們,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對人生。

蘇軾的一生充滿了希望和浩然正氣,不論何時何地,他總是保持着他的初心。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陣清風過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個柔情的詩人。

爲了百姓的生計,他與大權在握的當權者據理力爭,卻幾遭貶謫。他的人生奮鬥目標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斷向朝廷上書,請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並放糧救濟。他的雙眼,從不關注自己的腰包,而是關注民間的疾苦。

面對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青春年少的他獨在異鄉,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見,此時的他才表露其柔軟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世間已無蘇東坡,世間仍有蘇東坡。

蘇東坡傳作文 篇18

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零星地灑在書上,一陣微風吹來,書輕輕地打開了。一個積極向上的蘇東坡在我眼前展現出來。

在林語堂的筆下,我在書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蘇東坡。一位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一位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腦海的是他積極樂觀的心態。

蘇東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關監獄,被貶他鄉。出監獄後,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卻不改習性,依舊作詩,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藥。”被貶到海南島之後,他幾乎只有一棟房子,朝廷欠俸不發,境況十分淒涼。海南島根本不適合居住,但是他達觀的人生哲學卻讓他沒有失去快樂,讓小人們也無可奈何。他和農民們交談,自己制墨,自己釀酒,自己做菜,如東坡肉。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這都源於他達觀的人生態度。蘇東坡遭遇這麼大的挫折,卻仍積極樂觀,在挫折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條是通往光明的羊腸小道。關鍵就看我們自己會選擇哪條道路,不同的人生態度決定不同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三個人在砌同一堵牆,有人問他們:“你們在做什麼?”第一個人頭也沒擡,不耐煩地說:“你沒看到嗎?在砌牆。”第二個人擡起頭說:“我們當然是要蓋棟房子。”第三個人邊幹活邊唱歌笑着說:“我在蓋一棟漂亮的大房子,不久這裏將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人們會在這過上幸福的生活。”過了很多年後,第一個人是工人,第二個人成了經理,第三個人成了老闆。由此可見,心態是多麼重要。

塞繆爾說過: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着對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時的學習生活也應該保持向上的態度。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抱怨作業多,老師嚴厲,父母嘮叨,爲何不換一種心態去想呢?沒有他們的默默奉獻如何讓我們取得優異的成績?做題時,看到題目文字多,便會認爲題目十分難,不如,抱着躍躍欲試的心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考誠後成績不理想,整個人鬱鬱寡歡,想到了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臉,和蘇東坡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換個角度想,這次的失敗只是在爲下次的成功奠基,頓時又有了揚起風帆前行的勇氣。蘇東坡的樂觀心態不斷鼓舞着我,帶着笑容去迎接風雨,讓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其實,人與人之間本無太大的差別,關鍵的差別就在於心態。做好心態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離你不遠了。

我擡了擡頭,望着窗外,手中翻閱着《蘇東坡傳》,腦海中回憶着蘇東坡,面對困難時的笑容,悽慘環境中的向上態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麼美好,我是多麼幸福,我要做心態的主人。”

蘇東坡傳作文 篇19

世間萬物,各有其華,各盡其主,此消彼長,來去得失,皆有定數。

——題記

有這樣一個人,他生於宋的天下,行經江山萬里,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詞文曠達灑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實地存在於宋的歷史中,婉轉悠揚,處憂慮而不驚,遇風霜而無懼,雖有高才,終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爲“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稱千古第一全才。

詩酒趁年華

他生在眉山,長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賜予他滿懷詩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風采,亦靜澈了他的靈魂。

他瀟灑不羈,心無遮蔽,只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曾舉頭望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他曾遊遍名山大川,看天高雲闊,也曾遍嘗天下美食,賞漢唐遺蹟,雖有風雨飄搖,也有佳人作伴,快意無比,放歌:“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他雖有滿腹詩書,但生不逢時,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幾番坎坷,看事態變遷,和山搖曳,心意闌珊,也願隨閒雲野鶴,超然紅塵。“幾時歸去,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事如春夢了無痕

置身官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蕩從容,任爾東西。他的一生許多年節都在羈旅中度過,他笑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自入仕,已20餘載,風骨猶在,然愈見清貧,他在杭州爲官時,其表兄文同曾勸他:“北客南來休問世,西湖雖好莫題詩。”文同與蘇軾一般,於世不多防備,但有所思,盡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絕,心若明月,浩潔自愛的本性,卻也爲他埋下了禍根。

衆生芸芸,愛恨交織,恩仇相隨。因蘇軾名揚天下,爲人敬仰,有秦觀之輩才學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爲了做官,曾隱家喪不報,被司馬光斥爲“禽獸之不如。”

神宗將變法失敗之氣,盡數落於蘇軾身上,變法派內部矛盾與日俱增,神宗雖欣賞蘇軾才學,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臺遣了人來,於七月底將蘇軾逮捕送至御史臺監獄,待蘇軾去後,御史臺衆兵卒趁夜圍起蘇家所乘船隻,搜查書文,兵丁去後,悉取焚之,將蘇軾書燒去了大半。

只是可憐多少繁華,又流落人間,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撿去。

人間有味是清歡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廿八日,蘇軾於常州的某個病榻之上,消逝塵寰,一代詞宗就此逝去。

縱觀他的一生,揹負功名,嚐盡流離之苦,想要做閒雲野鶴,總難遂願,落筆如風雨,自古無人可及。生時,不曾依戀過虛名浮利;死後,更無意後人對其生平是讚揚,亦或是批判。無論遭遇什麼,經歷多少,皆可如麝如蘭,保持品性。

他留給後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貴,他超越了時代,無論去往何處,皆被以賓相待。他的存在,不爲了打得天下開創新朝,但他又一直爲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涼,也不柔弱,而是一種沉靜的豁達。

他在兵荒馬亂的朝代長逝,把盛名留於宋詞,縱萬物虛幻糊塗,他仍是真實端然,人間無雙。

千秋萬世,一代詞宗,人間只有一個東坡居士。他始終不缺那一份曠達與明淨。

“轉身,離去,看似寂寥的散場,恰是華麗的開始。”

蘇東坡傳作文 篇20

這本書是林語堂先生爲蘇軾寫的一二百年名揚中外的傳記。此書詳細的描寫了蘇東坡一生的經歷與發生的事情。正如作者所說:“只是以此爲樂而已。”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次子蘇轍,字子曲。父親蘇洵,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蘇”,他們佔據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呢!蘇東坡一生都不安寧,先是任職史館,又往,杭州,入獄,被貶,又往京都,再被貶,後又在北返的途中與世長辭。

蘇東坡在任職時做過很多好事,每一件事都讓我敬佩。他到鳳翔任職時,因乾旱向天禱雨、往京都竭力勸說皇帝組織王安石新法、在杭州同情因王安石變法入獄的人、諷刺朝廷、在徐州親自指揮抗洪、給犯人治病、幫助太學生、修繕建築、設公立醫院、興辦水利、清除西湖的野草、建立蘇堤、應對饑荒……正如文中寫到:“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而以上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林語堂先生。雖然使用英文書寫,但大概就是這樣,纔會讓外國人眼前一亮吧。整本書的語言非常優美,自然。精煉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那作者得閱讀了多少文獻資料啊!可以說,這一本傳記的每一個字,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

當我讀完整本書後,靜下心來,不禁感嘆萬分。蘇東坡身上那種正義感很使我爲之佩服,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想推翻王安石的變法,即使遭到了迫害,還是繼續鬥爭。他完全可以安安穩穩的隱居了,可他沒有,因爲蘇東坡就是蘇東坡。

蘇東坡傳作文 篇21

讀了《蘇東坡傳》,印象最深的卻是宰相王安石。在整本書裏,他的變法與蘇軾的官途息息相關,而這整本書已經將蘇軾活靈活現地各個方面地重新描繪在了讀者的面前。大概可能也是我對失敗者有一種獨特的偏好,又或許通過他令我想到自己,於是就有了如同王羲之一樣的感嘆“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嘆。”

“欲承王冠,必先承其重。”對於成功有一種隱密的渴望,卻又退縮於接受後燙手的責任與義務;而對於失敗,則是一百個不甘心地想要擺脫,這樣矛盾的心理卻讓我對王安石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司馬光在臥牀病重前期,以宰相的身份曾說過:“王安石爲人並甚不壞。其過端在剛腹自用。死後朝廷應以優禮葬之。”確實,在王安石的前半生裏,他被看作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二十一歲考中進士,二十五年間謝絕任命,跑到一個偏僻的地方當小吏,後爲太守,在小區域內改革實施了數項他的理想方案,居然結果都還不錯,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他被視作奇才。可能這一點點良好的苗頭也成爲了後面壓死他的一根稻草。

王安石擁有改革的積極新思想,以防銳意過度被其它德高望重的大臣擊斃方案,他養光韜晦了整整二十五年。在某些秩序已成爲生活之必然的時候,要改變它一定會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撓,比如土地改革,又比如十三中全會後作出的改革決定。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沒有取得成效,是因爲,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並沒有仔細考慮過當下現狀,將現象與問題結合。他在自己之前所“實驗”的烏托邦社會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卻就沾沾自喜,堅定不移地推動新法的實施去了。

哪曾得知,曾經引以爲傲的措施,卻成了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

但他已經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了,他已經偏執成狂。

他輕視所有那些“流俗之輩”,與忠賢良臣疏遠,和自己的莫逆之交斷絕來往。朋友對他的新法提出建議,他沒有一分一毫的猶豫“阻我變法者,皆爲‘四害’”全都被貶出京城。在自我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時,不得不提拔一些表面對他諾諾唯唯支持新法實則陰險狡詐劣跡昭彰的小人。甚至連負責監察的御史臺,在他的命令下也進行了大換血。

他這樣做正是因爲他堅信,我沒有錯。百姓的苦他看在眼裏,卻在內心對自己換了說法來撫平自己的良知,這些犧牲都是必然的,新法徹底落實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王安石朝着深淵頭也不回地走了下去,直至兒子的死,皇帝的厭倦,政權的崩潰。

晚年金陵年間,他也不過騎驢自我慢慢醒悟,咀嚼過往的種種,吐出大徹大悟的虛妄。

同樣,對於王安石,我還是有一種由衷的敬佩。至少他勇於實施,勇於展現自己的觀點措施,打破沉寂的常規,雖然他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個頂天立地的巨人。

我勇於承認,我不具備這樣與天地萬物作對的勇氣。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蕭伯納

蘇東坡傳作文 篇22

中國自古以來評價一位文人,首先看的並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壞,也就是他的人格。一個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所以,一個人的人格可以說是他的名氣的骨幹。

蘇東坡所處的時代與現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歷代爲人們所稱頌,可謂家喻戶曉。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與他的人格魅力不無關係。

蘇東坡的人格雖然複雜多面,然而我認爲也可以用“浩然之氣”四個字來概括。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蘇東坡即具有此種“浩然之氣”,它致大致剛,激烈衝動,不可抑制,這種力量若輔以正義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天飯後,蘇東坡捧着肚子踱步,問道:“我肚子裏藏些什麼?”侍兒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雲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聲稱是。

“不合時宜”正是蘇東坡那堅執性格的體現。

蘇東坡堅執的性格集中表現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堅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風雨中的海燕,暴風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昂的怒吼,高傲地飛翔。

蘇東坡傳作文 篇23

《巨人傳》中曾寫道:“人與人之間最使人心痛的,莫過於自己以誠懇的態度希望得到別人的善意和友好,結果卻得到了惡意和傷害。”用這句話來形容蘇軾在合適不過了。

一位既平凡有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書法家,詩人等諸如此類稱號不勝枚舉。就是這麼一個曠世英才,在失敗和不幸中越挫越勇,越挫越可愛,全身散發着耀眼光芒,讓人不敢褻瀆他的高潔聖雅,走向了歷史中邪惡和悲慘的聚集地,被邪靈束縛的靈魂、肉體無法掙脫命運的枷鎖。一步步緊逼自己到逃無可逃的境地,無情的剖析這媚俗的約束。隨着清風、大地、河流匯聚於他的哲思裏,滾燙的血液裏,嵌進他的骨子裏。

黃州成爲了他一生之中不可磨滅的回憶。從直系朝廷命官到一個芝麻的小官只源於一場陷害,實則是被流放的罪犯。帶着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髒水向着黃州走去,毅然已於人世之間,無可非議,他讓那些醜態盡出的政治家和小人啞口無言,瞠目結舌,甚至嫉妒不已。他以深層次的哲思表現自我人生,令人刮目相看的他的態度上是史無前例的通透豁達,力求在對待殘酷人生現實與挫折時達到上善若水的至高無上境界。而不是因爲人生不如意而輕易否定人生,自暴自棄,自怨自艾而遊戲人生。

烏臺詩案是史上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又匪夷所思的案件,端坐於臺上的統治者和其走狗經冠冕堂皇的冠以文學之名,糟蹋瞭如詩如畫般高貴清冷的人兒,並且無賴之無止境,導致那樣風華絕代的人兒從此遠離高堂身邊,從此便是奸佞小人當道的時代。充當被告的他端坐於法庭之上,法官和審判員卻競相審視和批評那文采飛揚的人。他們不但不知悔改,更加變本加厲,曾藏於面具下的惡魔之心終於被撕下,可惜那美好純真無邪的詩人早已被折磨的遍體鱗傷、身心俱疲。於是造就裏一代偉人,終於他破繭而出。想必那時他必是驕傲的向那些擠眉弄眼的小人高調宣佈:感謝你們的挑釁,讓我更有涵養、有氣質、有故事;感謝你們的蔑視和冷眼,讓我更有勇氣站起來,讓你們看到我的光芒,爲自己曾向我犯下的錯飽受煎熬;感謝你們的污衊,讓曾經不自信的我挺起了脊樑。

最有趣的莫過於他竟然是個吃貨,在這個物慾橫流吃貨當道的時代,誰不對他崇敬有加?自然又冒出一堆仰慕他之人,想必這也是當時的東坡先生所始料未及的吧!什麼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肉等,口水都流出來了。他不僅是個吃貨,還是個行動派,自己經常做出美味的食物,是個了不起的美食大咖。就是這些構不成社會影響力也構不成自我號召力的行爲,影響力一代又一代文人、政客甚至是尋常百姓家。

他是天生的救世主。在杭州率領衆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築建蘇堤。流落儋州時辦學堂,成爲儋州文化的傳播者。不僅如此,還向當地居民請教栽種,釀酒,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就是這樣一位鉅子,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內心強大到無可撼動,一步步東山再起,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韜武略,琴棋書畫,無所不知的才華向世人證明痛苦所成就的偉大有多麼不可思議。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否被埋沒,無論是否有千里馬,也要如他般堅強不屈,不可埋汰命運的不公,因爲成功是留給永遠堅持真理的英雄。

在時空交錯的季節裏,溫文如玉般的男子如一粒微小的星辰般存在着,爲世界萬物記錄下靈感閃動的剎那。那驚鴻一瞥早已使人迸發全部的熱情與愛意,將所有的苦難轉化爲光明、微笑,使人爆發出令人咋舌的力量。現實中的我們應該勇敢而又執着,堅定而又強大,面對一切苦難笑而不語,可以用微笑擊退一切敵人。用自己對生活的愛意,巧妙地除去一切困厄與黑暗。既然我不能選擇最好的,就讓最好得的來選擇我,不斷強大自己。

生活總是在你不經意間給你最大的驚喜,命運給他的厄運逼他走向懸崖,他風輕雲淡,從名動京師到烏臺詩案再到被貶黃州,一路堅強不催,採菊於東南,悠然於南山。他骨子裏流動的血液,思想裏流動的哲思不容許他對自己的背叛。命運的齒輪轉動,他的尊嚴不容許他的輕浮狂躁。他只有剋制自己,放空自己,達到超然於物外境界。他的淡泊寧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如異世雪蓮般傲然立於世間,誰又能說這麼一個溫和寬厚之人,是流放的罪犯呢?在那抹殘酷的刑罰下,保持清明的思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對於誹謗充耳不聞,一心爲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才華和精神,世人幾人能做到呢?

也許沒有身邊知己,沒有愛情,甚至沒有親人,更甚者沒有一絲值得驕傲的資本,還會在天黑時獨自徘徊。請不必悲傷,何不讓書籍充當伴侶,與大自然惺惺相惜。努力成爲有責任感有能力的人,成爲思想有厚度內心有深度的人,成爲外表玩世不恭骨子裏豪邁瀟灑的人,成爲看淡名利仍熱愛生活的人,成爲不拘小節仍舉止文雅的人。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情人纏綿,行人匆匆,美好的一切,記得勿忘心安。

蘇東坡傳作文 篇24

論自古以來,有哪個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屢遭貶嫡之後,仍能豁達樂觀?蘇東坡做到了。而誰又能將這樣一個具有豐富情感的人躍然紙上?林語堂做到了。而誰又能從一本書中真正讀懂一個人?這便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到的。

蘇東坡的一生可謂輾轉波折,這書若是由我來寫,必將索然無味。雖有史冊可供參考,可在細節的把握之上,林語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萬倍。就拿蘇東坡晚年在惠州蓋房子的事來說,書中有:“他種了桔子樹、柚子樹、荔枝樹、楊梅樹、枇杷樹、幾株檜樹和梔子數。”我讀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欽佩。這等細節,史料焉能記載如此詳細。由此看,林語堂先生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適當的添加了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這本書便骨肉俱全了。

書中一句甚好“人生如夢,一齣戲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時纔可以下斷語。”蘇東坡如同陶淵明那樣,早年胸懷大志,想要兼濟天下。只可惜陶淵明未曾有蘇東坡那樣寬廣的胸襟,因而罷官隱居。蘇東坡不然,他一面感嘆世事無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從他身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一點消極的情緒,反而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勵着後人,這便是蘇東坡不同於其他詩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廣爲稱讚的地方。

蘇東坡的一生,波折之處就在於他屢遭貶官。他因不滿於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時,朝堂上皆爲賢臣,而到了他被貶之時,忠良之臣大多不復存在了,於是讀此書就形同於讀北宋的興亡史。這也在他的詩文上體現了出來

蘇東坡比其他文人更樂觀。在他最初的流放歲月,他謫居惠州,只是一個普通的國民,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去想着如何讓別人過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後被流放到更遠的地方時,自己最後的錢也化作了別人的幸福。

蘇東坡的詩詞其微妙之境,難以捉摸,就如下面這句,“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其意境極其微妙。此詩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懷念其弟子由時作的。如若譯爲現代文,大約如此:途中,枕蓆殘夢,如水月光漸漸收斂。殘夢,月華,是一幅多麼美妙的畫卷。

《水調歌頭》等名作,暫且不提。忽觀這句“天浴血,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押韻,就不必再說,但就這一句鏗鏘有力,宛若大江東流。不僅氣勢磅礴,用詞方面也極其到位。“明滅”“有無”兩詞生動傳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陰沉氣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於是用絲柔若奔來形容,我認爲再好不過了。他的詩詞往往暗含諷刺,《吳中田婦嘆》就寫出了賦稅之沉重,災情之嚴重,以及政府之腐敗,官吏之殘暴,飽含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蘇東坡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峯造極。像東坡先生這樣的全才不可不爲之世所罕見。

最後我想用此書後記中的一段話來結尾,因爲他評判的十分到位: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襟懷奉於蒼生,正是他大江東去波瀾壯闊的一生。

蘇東坡傳作文 篇25

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些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天空中迴盪。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爲人所傳誦,爲人所敬仰的名字——蘇東坡。

蘇東坡實在是浩然正氣。王安石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絲毫不耽擱,雖然知道王安石的心狠手辣,但是爲了國家大義,他無一絲包庇。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他的凜然正氣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因爲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但是,他隨遇而安,離開城市喧囂。“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的這一句詩告訴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東坡的這種浩然正氣,在我們的班級裏實是岌岌可危。蘇東坡遇到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敢於揭發。但是在我們八(12)班這個集體中,“我們的班級我們管”的口號倒也是喊得震天響,但是班委值日時卻有包庇的行爲。班上有兩個班委是朋友,在考試那天的午休,班裏應該是安安靜靜,但是那個班委講話了,他的名字上了黑板,他自然是非常着急的,沒過一會,他就自己上黑板請求他的好朋友把名字擦了。這樣的行爲實在是難以服衆,這兩位同學包括我們大家都要學習蘇東坡大無畏的浩然正氣,這樣我們才能成爲一個管理班級的強者、能者。

本書的作者林語堂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正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遠留在歷史的天空中,亙古不滅。

蘇東坡傳作文 篇26

如果真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可能並沒有這樣一個詞語能夠完美詮釋。他喜於創作,敢於諫言,勇於效力,棱角分明而詼諧幽默,風流倜儻而用情專一。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蘇東坡,我想“真性情”一詞是蘇軾一生的關鍵。他的真性情使他對治理國家抱有滿腔的熱血與決心,因爲真性情而與新黨毅然對立,與朋友直言不諱,被政敵抓住把柄;又因爲真性情在之後的人生中結交了各路好友,笑談古今軼事,留下種種膾炙人口的佳話。

仕途風雲

由於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青年時期便鶴立雞羣,聲名鵲起。在他進京應試那年,他憑着《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贏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後獲得了歐陽修和宋仁宗的賞識,稱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見對他的器重。但我認爲蘇東坡對於政治的理想和抱負可能比宰相一職還要更甚。

在神宗時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時,他的新法改革過於激進,不說爲了國庫增收而加重的賦稅使百姓紛紛逃亡異鄉,甚至連青苗法,這本是爲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員用強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討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馬光、範鎮等人的影響下,蘇東坡也成了反對派的一員。在熙寧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後給神宗上奏兩次,其中《萬言書》最爲著名。在這篇長文之中,他最後一次盡其所能懇求皇帝改變主意,他從真正的公衆意見出發,對皇帝闡述當下的局面所引發的後果。

從這篇文章,我們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連官場,絕非爲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認同自己的觀點,從而改變當時政治的面貌與風氣,真正做到“爲民”而不是“爲己”。爲了在那個渾濁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當權的日子,他根據神宗的遺詔,成了翰林,任知制誥。他極爲誠心的爲皇太后服務,經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後擔任杭州知州期間,由於暴雨而產生的饑荒具有很大的隱患,他趕忙向皇太后彙報民間的實情,試圖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林語堂形容蘇東坡爲“單槍匹馬”,我認爲再恰當不過。當時,政敵利用京都並未暴雨連連的因素,斥責蘇軾謊報災情,儘管質疑聲不斷,蘇東坡卻還是獨自一人奮戰。他不斷上書,請求撥款,購足糧食。可是,他卻嘗試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災傷不實”的帽子,彈劾的表章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儘管如此,在之後的任職歲月中,他還是盡力闡明百姓所受的饑荒與災難,在一次次駁回中奮勇爭辯,從這當中,足以能證明他對改變新法的決心,對百姓的關心,以及在這趟渾水中直衝向前的恆心。

命運多舛

縱使蘇東坡曾任翰林這樣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勢的日子遠多於得志的時光。可他的智慧遠超常人,又對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場卻不盡人意,這究竟是爲何呢?

是他爲百姓做事不夠盡責嗎?不是的,他雖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認,他自始至終都是一位好官員,他爲百姓做的事例足以達到彪炳史冊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時間,他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公立醫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運體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蘇堤春曉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認爲的,他足以與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時間媲美。

是他人脈不廣嗎?不是的,縱使他曾有兩段時間站在當權派的對立面,但他卻與歐陽修、文彥博、範鎮、司馬光這樣的大臣私交甚好,與範純仁、呂大防這樣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員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還與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淺,這種說法顯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幾度流放,是因爲他的個人氣質本就與當時官場的風氣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愛戴,也可以結交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爲他過於固執己見,過於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橫衝直撞、善於爭辯的性格,而與政見不合的人針鋒相對,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員。他在皇帝面前過於直率,不會去討好,甚至在太后身邊獨受恩寵時,也沒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機遇。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場,絕非爲了功名利祿。林語堂對他任知制誥時的評價是“在皇太后對他的恩寵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爲宰相,早就如願以償了”。起到最本質作用的,應當是他的筆。

蘇東坡傳作文 篇27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壇,蘇東坡是最耀眼的一顆星,照亮了大宋的整個天空。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散文大家,我們後來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們父子,於是有了“一門三學士的美譽”。

“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在書上如是評價道。蘇東坡先生他身兼多職,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等等。或許正是因爲他的多才多藝,天妒英才,他的一生並不順遂,可是,他並不悲天憫人,憂患來臨,一笑置之,真的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

1057年,蘇軾進京趕考,主考官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極爲讚賞,蘇軾至此平步青雲,卻也沒有想到,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開始,北宋後期最大的問題是黨爭,新黨爲王安石爲首,要變革;舊黨以司馬光爲首要守舊。在新舊兩股勢力間,蘇軾顯得那麼不合時宜,在他看來,哪一種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兩邊都看不慣他,後他因言獲罪,他被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也是他一生的轉折。

蘇軾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廟堂之上的縱橫,又有江湖之遠的豁達。

從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開啓了他開掛般的詩意人生。

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他帶着家人開墾城東的荒地,自號“東坡居士”也正是這個時候,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這樣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是何等的氣度,但這是誰又能像此時的他正經歷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時刻,這個時刻他還寫下了《寒食帖》這一幅書法作品,被後世譽爲“天下第三行書”。

大家都說,蘇軾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可是蘇軾卻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貶杭州,爲了治水,修瞭如今著名的蘇堤,他還將豬肉切成方塊,燒的紅酥,然後分送給百姓吃,這就是東坡肉。

被貶惠州,朋友寫信安慰她,他卻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被貶儋州,地處海南,荒涼之際,他卻發現了生蠔的美味,給兒子寫信說:“無令中朝”生蠔這麼好吃,可別告訴那些當官的。被貶的人鬱鬱寡歡,而蘇軾有心情開玩笑。在他去世的前兩個月,他還曾寫道:“問汝平生工業,黃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歲出仕,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43歲入獄47歲喪子,50歲後一貶再貶,在65歲的時候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總是磨難多於喜樂,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卻報之以歌,“莫聽穿林打葉聲,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生活。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去看看《蘇東坡傳》,瞭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們會明白快樂也好,悲哀也好,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用豁達的心態去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