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舊唐書 > 《舊唐書》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大綱

《舊唐書》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蘇味道 李嶠 崔融 盧藏用 徐彥伯

《舊唐書》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弱冠,本州舉進士。累轉咸陽尉。吏部侍郎裴行儉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徵突厥阿史那都支,引爲管記。孝敬皇帝妃父裴居道再登左金吾將軍,訪當時才子爲謝表,託於味道,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於代。

延載初,歷遷鳳閣舍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加正授,證聖元年,坐事,出爲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聖歷初,遷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味道善敷奏,多識臺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爲"蘇模棱"。

長安中,請還鄉改葬其父,優制令州縣供其葬事。味道因此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爲憲司所劾,左授坊州刺史。未幾,除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神龍初,以親附張易之,昌宗貶授郿州刺史。俄而復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味道與其弟太子洗馬味玄甚相友愛,味玄若請託不諧,輒面加凌折,味道對之怡然,不以爲忤,論者稱焉。有文集行於代。

李嶠,趙州贊皇人,隋內史侍郎元操從曾孫也。代爲著姓,父鎮惡,襄城令。嶠早孤,事母以孝聞。爲兒童時,夢有神人遺之雙筆,自是漸有學業。弱冠舉進士,累轉監察御史。時嶺南邕、嚴二州首領反叛,發兵討擊,高宗令嶠往監軍事。嶠乃宣朝旨,特赦其罪,親入獠洞以招諭之。叛者盡降,因罷兵而還,高宗甚嘉之。累遷給事中。時酷吏來俊臣構陷狄仁傑、李嗣真、裴宣禮等三家,奏請誅之,則天使嶠與大理少卿張德裕、侍御史劉憲覆其獄。德裕等雖知其枉,懼罪,並從俊臣所奏,嶠曰:"豈有知其枉濫而不爲申明哉!孔子曰:'見義不爲,無勇也。'"乃與德裕等列其枉狀,由是忤旨,出爲潤州司馬。詔入,轉鳳閣舍人。則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筆,皆特令嶠爲之。

時初置右御史臺,巡按天下,嶠上疏陳其得失曰:陛下創置右臺,分巡天下,察吏人善惡,觀風俗得失,斯政途之綱紀,禮法之準繩,無以加也。然猶有未折衷者,臣請試論之。夫禁綱尚疏,法令宜簡,簡則法易行而不煩雜,疏則所羅廣而無苛碎。竊見垂拱二年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別準格敕令察訪者,又有三十餘條。而巡察使率是三月已後出都,十一月終奏事,時限迫促,簿書填委,晝夜奔逐,以赴限期。而每道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餘人,少者一千已下,皆須品量才行,褒貶得失,欲令曲盡行能,則皆不暇。此非敢墮於職而慢於官也,實才有限而力不及耳。臣望量其功程,與其節制,使器周於用,力濟於時,然後進退可以責成,得失可以精覈矣。

又曰:今之所察,但準漢之六條,推而廣之,則無不包矣。無爲多張科目,空費簿書。且朝廷萬機,非無事也,機事之動,恆在四方,是故冠蓋相望,郵驛繼踵。今巡使既出,其他外州之事,悉當委之,則傳驛大減矣。然則御史之職,故不可得閒,自非分州統理,無由濟其繁務。請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史一人,以週年爲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閭里,督察奸訛,觀採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效,課其成功。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化。且御史出持霜簡,入奏天闕,其於勵已自修,奉職存憲,比於他吏,可相百也。若其按劾奸邪,糾擿欺隱,比於他吏,可相十也。陛下試用臣言,妙擇賢能,委之心膂,假溫言以制之,陳賞罰以勸之,則莫不盡力而效死矣。何政事之不理,何禁令之不行,何妖孽之敢興?

則天善之。乃下制分天下爲二十道,簡擇堪爲使者。會有沮議者,竟不行。尋知天官侍郎事,遷麟臺少監。

聖歷初,與姚崇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俄轉鸞臺侍郎,依舊平章事,兼修國史。久視元年,嶠舅天官侍郎張錫入知政事,嶠轉成均祭酒,罷知政事及修史,舅甥相繼在相位,時人榮之。嶠尋檢校文昌左丞、東都留守。長安三年,嶠復以本官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明年,遷內史。嶠後固辭煩劇,復拜成均祭酒,平章事如故。

長安末,則天將建大像於白司馬阪,嶠上疏諫之,其略曰:"臣以法王慈敏,菩薩護持,唯擬饒益衆生,非要營修土木。伏聞適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不得州縣祗承,必是不能濟辦,終須科率,豈免勞擾!天下編戶,貧弱者衆,亦有傭力客作以濟餱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造像錢見有一十七萬餘貫,若將散施,廣濟貧窮,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拯飢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悲之心,沾聖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疏奏不納。

中宗即位,嶠以附會張易之兄弟,出爲豫州刺史。未行,又貶爲通州刺史。數月,徵拜吏部侍郎,封贊皇縣男。無幾,遷吏部尚書,進封縣公。神龍二年,代韋安石爲中書令。初,嶠在吏部時,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復居相位奏置員外官數千人。至是官僚倍多,府庫減耗,乃抗表引咎辭職,並陳利害十餘事。中宗以嶠昌言時政之失,輒請罷免,手製慰諭而不允,尋令復居舊職。三年,又加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趙國公。景龍三年,罷中書令,以特進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睿宗即位,出爲懷州刺史,尋以年老致仕。初,中宗崩,嶠密表請處置相王諸子,勿令在京。及玄宗踐祚,宮內獲其表,以示侍臣。或請誅之,中書令張說曰:"嶠雖不辯逆順,然亦爲當時之謀,吠非其主,不可追討其罪。"上從其言,乃下制曰:"事君之節,危而不變,爲臣則忠,貳乃無赦。特進、趙國公李嶠,往緣宗、韋弒逆,朕恭行戡定,揖讓之際,天命有歸,嶠有窺覦,不知逆順,狀陳詭計,朕親覽焉。以其早負辭學,累居臺輔,忍而莫言,特掩其惡。今忠邪既辨,具物惟新,賞罰倘乖,下人安勸?雖經赦令,猶宜放斥,矜其老疾,俾遂餘生,宜聽隨子虔州刺史暢赴任。"尋起爲盧州別駕而卒。有文集五十卷。

崔融,齊州全節人。初,應八科舉擢第。累補宮門丞,兼直崇文館學士。中宗在春宮,制融爲侍讀,兼侍屬文,東朝表疏,多成其手。聖歷中,則天幸嵩嶽,見融所撰《啓母廟碑》,深加嘆美,及封禪畢,乃命融撰朝觀碑文。自魏州司功參軍擢授著作佐郎,尋轉右史。聖歷二年,除著作郎,仍兼右史內供奉。四年,遷鳳閣舍人。久視元年,坐忤張昌宗意,左授婺州長史。頃之,昌宗怒解,又請召爲春官郎中,知制誥事。長安二年,再遷鳳閣舍人。三年,兼修國史。

時有司表稅關市,融深以爲不可,上疏諫曰: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不限工商,但是行人盡稅者,臣謹按《周禮》九賦,其七日"關市之賦"。竊惟市縱繁巧,關通末遊,欲令此徒止抑,所以鹹增賦稅。臣謹商度今古,料量家國,竊將爲不可稅。謹件事蹟如左,伏惟聖旨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