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優秀教案

(一)知識目標

1、瞭解《大學語文》學習目標

2、瞭解學習的內容、要求和考覈的辦法

(二)能力目標

1、掌握《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層意蘊

 教學重點:

1、掌握《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層意蘊

 教學難點:

1、《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背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層意蘊

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內容、考試、要求由教師講解,分析內容和手法採取提問和講授相結合辦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導語】

辛棄疾,我們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學之外的辛棄疾是怎樣的人呢?他曾經揭竿而起,曾經威震四方,曾經率領區區五十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敵營,在五萬多精兵駐守的兵營中活捉了殺死己方將領的叛徒,更有人稱他爲“隆中諸葛”,肯定他的謀略超羣。但這樣一位將才,卻在當時的時局之下,備受排擠,有心殺敵,但卻無路請纓,終至壯志難酬。然而,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壯志難伸的辛棄疾在文學方面卻是成就卓著,成爲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人稱“詞中之龍”。

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來給大家介紹這位詞壇大家,主要來欣賞他的代表作品《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一、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稈,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難”,中原淪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爭此起彼伏。在遍地烽煙之中,辛棄疾降生了。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與金人簽訂了屈辱條約,從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棄疾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膚碩體胖,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壯健如虎。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濟南人耿京聚衆數十萬反抗金朝的暴虐統治,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隊伍奔耿京部下,擔任全軍書檄文告的掌書記職務,顯示出非凡的膽略和胸襟。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勸耿京與南宋政府取得聯繫,並以文人的身份跟隨諸軍提領賈瑞等奉赴建康(今江蘇南京)面見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東途中,辛棄疾獲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張安國殺害,便立即率領50名騎兵,直奔濟州(今山東鉅野)有五萬之衆的金兵營地,將張安國生擒綁縛於馬上,疾馳送到建康處死。這一壯舉充分表現出辛棄疾非凡的膽略勇氣。

辛棄疾深謀遠慮,智略超羣。南歸後,年26歲的辛棄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論》,31歲進獻《九議》,指陳任人用兵之道,謀劃復國中興的'大計,切實詳明。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辛棄疾,南歸後本來希望盡展其雄才將略,揮擁萬夫,橫戈殺敵,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破陣子》)。然而,自隆興元年(1163)符離之役失敗後,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向金朝俯首稱臣,納貢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而辛棄疾受到歧視而不被信任,只好轉而在詞壇上開疆拓土,將本該用以建樹“弓刀事業”(《破陣子》)的雄才來建立詞史上的豐碑。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

對詞的貢獻:

辛棄疾寫詞,有着自覺而明確的創作主張,即弘揚蘇軾的傳統,把詞當作抒懷言志的“陶寫之具”,用詞來表現自我的行藏出處和精神世界。他在《鷓鴣天》詞中明確宣稱:“人無同處面如心。不妨舊事從頭記,要寫行藏入笑林。”他也實現了自我的創作主張,空前絕後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經歷、生命體驗和精神個性完整地表現在詞作中,具體表現在:從抒情主人公而言,辛棄疾突破了唐五代時的紅粉佳人、北宋時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悶志士,拓展出一類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從詞境開拓來看,既有表現爲民族事業而奮鬥終生的執著,如《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前韻》等,也有對詞的心靈世界的深廣拓展,這一層面,雖然南渡詞人的情感世界已由個體的人生苦悶延伸向民族社會的憂患,但是,辛棄疾繼承並弘揚了這一創作精神,表現出更深廣的社會憂患和個體人生的苦悶,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等。辛棄疾拓展詞境的另一個層面是對農村田園生活和隱逸情趣的表現,如《清平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與虎嘯風生、豪氣縱橫的英雄氣質相適應,辛棄疾崇尚、追求雄豪壯大之美,“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臨江仙》),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他的審美理想。情懷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飛動,境界的雄偉壯闊,語言的雄健剛勁,共同構成了稼軒詞獨特的藝術個性和主導風格。

二、作品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偏,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教師範讀】

【學生朗讀】(激發情感)

作品講析

這首詞作於1174年,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東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當年他滿懷報國熱情,希望能有一番作爲,不料事與願違,遭到的是冷遇、閒置,自己的濟民救國之志難以實現。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爲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這大好江山,他鬱結在心頭的激憤之情終於不可遏止的抒發了出來,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水龍吟” 爲詞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蘇南京市,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牆上的一座亭臺。

詞的上片所寫景物,是作者登臨時即目所見,從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報國,而無用武之地的幽憤。下片述懷言志,三個典故疊用,表達了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內涵,體現了稼軒詞擅長用典、“以文爲詞”的特色。

關於對這首詞的解讀,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言簡意賅,深中肯綮,雲:此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蕩,籠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闊境界。“水隨”一句,分寫水;“遙岑”三句,分寫山。“秋無際”從“水隨天去”中見,“玉簪螺髻”從“遠目”中見,皆用倒卷之筆。“落日”三句,寫境極悲涼,與屯田之“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同爲佳境。“江南遊子”,亦倒卷之筆。“把吳鉤”三句,寫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於紙上,仲宣之賦無此慷慨也。換頭,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說”兩句,用張翰事,言不得便歸。“求田”兩句,用劉備事,言不屑求田。“可惜”兩句,用桓溫事,言己之傷感。“倩何人”兩句,十三字,應“無人會”句作結,豪氣濃情,一時並集,如聞垓下之歌。

總之,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着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

郭沫若曾爲辛棄疾紀念祠題寫了一副對聯:“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副對聯生動地說明了辛棄疾詞作的主要風格特徵,“銅板鐵琶”意爲辛詞是豪邁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執紅牙拍板低吟淺唱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是像關西大漢拿鐵板銅琶彈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悲黍”源於《詩經》,即“黍離之悲”,指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

【思考與練習】

1、“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中的“落日”、“斷鴻”、“江南遊子”有何寓意,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提示:國運衰敗;自身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2、下片中用了三個典故,這三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有家難歸;追慕英雄;慨嘆虛擲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