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蘇教版選修《刺客列傳》教案

蘇教版選修《刺客列傳》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教學目標:

蘇教版選修《刺客列傳》教案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敘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敘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於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雲天的性格,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敘事脈絡,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1、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刺客列傳》同我們先前所學習的《滑稽列傳》一樣,是一片合傳。他依次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五位著名刺客事蹟。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則是其中的一部分——“荊軻刺秦王”。作爲一個傳承千載的故事,“荊軻刺秦”緣何受人追捧?刺客荊軻是怎樣一個人?他爲何要刺殺秦王?讓我們從今天的課文中取尋找答案。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檢查預習、疏通字詞。

2、通讀課文,梳理文脈

全文共18小節,可分爲六大塊:

第一部分(1-5)簡介荊軻,寫了荊軻的身世、特長、遊歷及結交

第二部分(6-8)太子丹交惡秦王。分別寫了太子丹與秦王矛盾的背景;鞠武對太子丹的勸諫和引薦田光;以及田光引薦荊軻並自刎。

第三部分(9-13)寫刺秦前的準備。分別寫了太子丹求助荊軻;太子丹催促荊軻動身;荊軻求取信物;易水送別。

第四部分(14)廷刺秦王

第五部分(15-17)秦王滅燕,高漸離刺秦。分別寫了刺秦不成,禍及自身,秦王滅燕;高漸離刺秦失敗;魯勾踐感言

第六部分(18)太史公論贊

讀書擊劍——蓋聶論劍——句踐怒斥——結交漸離——太子求計——接受於期——引見田光——引見荊軻——田光自殺——太子委命——秦國破趙——燕國危難——刺秦準備——易水訣別——秦廷行刺——行刺失敗——荊軻被斬——秦國滅趙——漸離被殺

  三、精讀賞析

1、荊軻其人

⑴作爲世界著名刺客、刺秦的主角,荊軻是怎樣一個人?從文中找出句子,並簡要概括。

明確:深沉好書,追求上進。(荊軻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爲人沉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⑵好書好理解,文中有直接的文字表現(荊軻好讀書擊劍),那麼他的深沉又是如何變現的呢?

明確:這裏講了兩件事情。一是和蓋聶談論劍術,當有說的不對的時候,蓋聶就用眼睛瞪他(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荊軻出門之後直接就離開。其二是與魯勾踐博戲,魯勾踐呵斥他,荊軻默無聲息的逃走。這兩件事情,很多人看了都覺得荊軻膽小如鼠,怯懦,但司馬遷寫這兩個事情本意並非如此,他是想借此表現荊軻的忍讓大度,不爲小事所激的品質。如果真是膽怯,也就沒有後面荊軻孤身刺秦的事情了。這裏是其性格中深沉的一面。

⑶那麼荊軻的追求上進又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

①曾經用劍術去遊說衛元君,但未被採納。可以算是報國無門吧。

②荊軻到了燕國之後,流連於酒肆,整天和好友高漸離以及屠夫市場中狂歌醉飲,而後相擁而泣。看似癲狂,實則是藉此排遣不爲人知的傷感。

③所結交的都是當地的賢士豪傑,德高望重的人(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以此襯托其追求上進的品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荊軻此人有抱負、有能力、能隱忍,不同於一般的勇士,遊俠。用田光的話說,“此非庸人也”。

2、緣何刺秦

⑴作爲一個遊俠,本該瀟瀟灑灑、笑傲江湖,但爲何荊軻卻甘爲刺客,助燕刺秦,捲入燕秦的政治紛爭中去的呢?

明確:①太子丹固請 ②田光激勵 ③爲報知遇之恩

⑵那麼,太子丹爲何如此堅決的想刺殺秦王呢?

明確:

①爲報欺凌之辱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爲了政治的需要,經常結成戰略同盟。爲了是同盟關係更加穩固,各諸侯國君經常會將自己的子女作派遣到盟國,作爲人質,以堅定同盟國的信心。太子丹就是一名資深的人質。他先在趙國做人質,在哪裏度過了美好的少年時光,與後來成爲秦國國君的嬴政成爲好友。然而,戲劇的是,嬴政後來做了國君,而太子丹則繼續他未盡的人質事業,到秦國繼續做人質。可年少時的好友在做了國君之後對他並不友好,所以太子丹心生怨恨,偷逃回國想找打手報凌辱之仇。

②欲解國家危難

此時的秦國,兵鋒所指,戰無不勝,燕國危在旦夕。(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再加上太子丹收留了秦國叛臣樊於期,更是惹禍上身,招致秦國的憤怒。面對這樣危險的局面,太子丹欲效曹沫故事,劫持秦王,讓秦王悉反諸侯失地(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如果不行,就刺殺秦王,讓秦國君臣相互猜忌,從而引發秦國內亂,乘機聯合諸侯,大敗秦國。(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縱,其破秦必矣。)

總的來說,太子丹之所以想刺秦一爲報私仇,二爲解國難。

前面我們講了,荊軻之所以答應助燕刺秦,除了太子丹的固請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友人的激勵,一是爲報知遇之恩

①田光激勵

田光同意太子丹刺秦的想法,但是因爲自己年老體弱不能親行,於是將好友荊軻舉薦給太子丹,希望好友能代自己完成刺殺任務。田光熱愛燕國,瞭解荊坷。他心裏清楚,他的死一定能促使荊軻出山,爲燕國的安危赴湯蹈火。事實證明,田光沒有白死,荊軻也未讓田光失望。

當然,田光之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見疑”。一個人(尤其是長者)的行爲不應該使人產生懷疑,如果被人懷疑,那就算不上“節俠”了。爲了讓太子相信自己不會泄露消息,田光以自己的死維護了對“信譽”、“節氣”和“操守”的堅守。

②爲報知遇之恩

在答應了太子丹的請求之後,太子丹對他是尊崇備至。(於是尊荊卿爲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不僅封官,給他安排五星級的賓館,並且每天都來拜訪,給他吃貴重的美食,獻上奇珍異寶,美女名車,來滿足荊軻。太子丹的謙恭、體貼,讓荊軻感動,最終下定決心,助燕刺秦。

3、刺秦準備

⑴那麼,爲了成功刺殺秦王,荊軻做了哪些準備呢?

明確:商議計謀—求取信物—準備匕首—準備副手—易水決別

謀取信物

⑴秦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面對遲遲不出發的荊軻,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跑來詢問原因。荊軻回答說缺少取信秦王的信物,要求用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來取悅秦王,製造親近和刺殺的機會。但地圖好得,人頭難求,荊軻又是如何說服樊於期捨命報恩的呢?

明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說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於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徵詢意願。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着深刻的瞭解。荊軻捨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捥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

⑵這兩段的文字,表現了荊軻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微太子言,臣願謁之。”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

“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在太子丹心急如焚之時提出計劃,有城府,勇而多謀。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智謀非凡、慮事周全

“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膽大心細、自知知人。

⑵信物問題解決了,太子丹也給荊軻準備好了行裝。(配備好了殺人利器: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配備好了殺人幫手: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爲副)然而,荊軻爲何還遲遲不上路呢?

明確:等待朋友。因爲荊軻知道,這樣冒冒失失的出發,很難完成任務。

⑶太子丹的一再催促說明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這對錶現荊軻有何作用?

明確:寫太子“遲之”“疑其”“復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軍壓境時的驚恐焦慮,同時也說明他的浮躁多疑,謀事不周,以此來襯托荊軻的鎮靜堅定。面對太子的一再催促,荊軻“怒”而“叱”,表現出其性格的剛烈。憤然倉促辭別,爲刺秦失敗埋下伏筆。

⑶荊軻終於上路了,燕國君臣易水送別。作爲荊軻刺秦的兩個重要情節之一,易水送別有何作用。

明確:

首先,突出局勢的嚴重、使命的莊嚴和行事的祕密,又突出環境的蕭殺和參與者悲慨的心境。

其次,作者着意渲染“皆白衣冠以送之”,給整個場面籠罩上一層悲哀氛圍。接着寫“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爲變徵之聲”,又從樂調上加以渲染,使悲哀的色彩更加濃重。

再次,作者在這裏絕不單純寫悲而更在寫壯,寫悲中之壯。此行之險惡、之凶多吉少,荊軻是非常清楚的,但他並沒有猶豫和畏懼,爲了剷除暴虐,他視死如歸,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歌,就抒發了他義無反顧的慷慨情懷,使場面由悲向壯推進,樂調由衷婉感傷的變徵之聲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和由此所激起的送行者的反應“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更把悲壯的氣氛推向高潮。

最後,“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抱着必死的決心上路,義無反顧地走了。至此,悲壯的氣氛達到了頂點。這裏,場面之悲壯,氣氛之濃烈,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使鐵石心腸的人也爲之感嘆唏噓!)

4、廷刺秦王

⑴作者是怎樣描寫廷刺秦王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

明確:

①多用短句,渲染了千鈞一髮,你死我活的緊張形勢。例如“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爲,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②突出動作描寫,展示了雙方生死搏鬥扣人心絃的曲折過程。例如:荊軻行刺時的“把袖”“持刃”“揕”,動作連貫,迅速有力,扣人心絃;秦王遇刺時的“驚、起、絕、拔、操”這些動作簡略傳神的刻畫出秦王的震恐和失措,營造出緊張的氣氛;一擊不中,荊軻“逐”,秦王“走”寫兩人正面交鋒,波瀾起伏;其後,秦王“負、拔、擊、斷”使得情節陡轉,秦王由驚慌失措轉爲有效反擊,層次分明;荊軻受傷,仍“引匕”,“擿”,“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行刺失敗但悲壯感人。

③通過語言、神態、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舞陽,前爲謝曰”變現荊軻的鎮定自若、膽略非凡“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突出其視死如歸的英雄本色。讀之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④襯托手法,突出了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三”就殺人的秦舞陽“色變振恐”,襯托荊軻鎮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羣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爲”,襯托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後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不怡良久”,這寥寥數語,從反面襯托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⑵刺秦失敗,秦王大怒,派兵伐燕,燕國滅亡。主事者太子丹被殺,燕王喜被俘。這個結果和前面的那部分內容相照應?

明確:鞠武的話。“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且以雕鷙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表現出鞠武的深謀遠慮。

⑶怎樣認識荊軻和荊軻刺秦王這一行動?

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測之秦是極其危險的事,但還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敗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荊軻刺秦王這件事並不能真正挽救燕國的危亡,荊軻也是爲報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荊軻之所以值得肯定,並不在於爲太子丹報私怨,而在於他站在鬥爭的最前列反對秦國對山東六國的進攻和挽救燕國的危亡。千百年來,受壓迫的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於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當然這當中也流露出“士爲知己者死”的因素這既是荊軻本身的侷限,也是作者的侷限。從荊軻刺秦王的做法來看,這種個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圖憑藉個人的拼殺來改變歷史的進程更是不可能的,這些都反映了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

5、高漸離刺秦

⑴寫高漸離刺秦用意何在?

明確:作爲荊軻在燕國的摯友和知己,高漸離在秦滅燕國後,他隱姓埋名,爲人做傭工,終因其傑出的音樂才能而被秦始皇發現。秦始皇弄瞎他的雙眼,讓他爲其擊築。失明後的高漸離卻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機會,拿裝了鉛的築去襲擊秦始皇,未中而被誅。高漸離暗殺未遂,嚇得秦始皇從此“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作爲一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家,高漸離不是用匕首,而是用樂器作武器,因此,他的暗殺行爲與一般刺客相比也毫不遜色。高漸離的勇敢形象與荊軻的勇敢形象可謂交相輝映。高漸離之死,爲《刺客列傳》打下一個完美的句號。作者想借此告訴我們只要有這類人存在,只要有這種刺客精神存在,就足以使那些外強中乾的專制者感到懼怕、戰慄。

⑶對於荊軻的刺秦行爲,魯勾踐是如何評價的?

明確:“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對其行刺失敗的惋惜。

“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爲非人也!”對荊軻的讚美,感慨其人不爲小事所激,卻能捨身抗暴的義俠精神。

6、太史公論贊

⑴這部分講了哪些內容?

明確:糾正不合史實的傳言;表明所記屬實;對荊軻的俠義之舉給予肯定。

總結:把握荊軻形象:

節俠,勇烈之士;堅毅,義無反顧;俠肝義膽,慷慨磊落; 智勇雙全;深沉幹練,臨危不亂;謙虛,自知之明;

  四、藝術特色

1、塑鮮活人物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刺客是鮮活的個體,對其身份家世的濃墨重彩,更加突出人物悲劇命運背後的反思。

2、悲劇的審美韻味悲劇的結局往往能增強審美主體對對象的崇高感,從而展示悲劇人物崇高的精神內涵。完整意義上的崇高精神,源於古希臘的文藝與哲學,亞里士多德所勾勒的崇高精神首先強調了它的悲劇感,在這種悲劇氛圍中,主人公必須是高貴的人物,主人公的受難又必須因爲不必要的過失所致。也就是說主人公自身的正義性與莊嚴感保留得完整,而受難則表現爲一種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荊軻所承擔的風險無疑也是巨大的。臨行易水送別的場面悲壯而又激昂,雖生猶作別離。其死的場面更爲悲壯,秦王以劍“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擲秦王„„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怒叱秦王而死。

3、巧爲剪裁和佈局

4、故事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