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蘇教版選修《仁義禮智》教案

蘇教版選修《仁義禮智》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4W 次

  教學目的:

蘇教版選修《仁義禮智》教案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與境界,理解人的價值,掌握“仁”的內容,明確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仁”的內涵,君子的含義,仁義禮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現實意義。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新課

1、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請問仁包括哪些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2、板書課題:仁者愛人——仁義禮智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蒞( ) 暴( ) 知( ) 樂( )

孫同“遜”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孔子和孟子對於仁義禮智的真知灼見。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國家

(2)不莊以蒞之:不以莊嚴的態度來面對百姓。

(3)仁之實:仁的實質。

(4)事親:侍奉兄長。

(5)節文斯二者:指對仁、義二者能調節與修飾。

(6)明於庶物:明瞭萬物之理。

(7)非行仁義:不是將仁義當作手段來使用。

(8)幾希:無幾,極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爲仁有利自己纔去行仁。

(1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說是指百姓,一說是指國家。此處我們認爲指祿位和國家天下。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0)在這章中,孔子認爲,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爲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11)孔子這裏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12)成爲君子的途徑和方法。

(13)怎樣處理仁和智的辨證關係。

(14)論述了勇和義的辨證關係。

(15)仁和義是人們行爲的準繩。

(16)仁義禮智之心能使人產生愉悅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的重點字詞句。

2、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課後練習三。

4、討論:孔子是怎樣論述仁義禮智的?孟子對此做了哪些發展?

  五、積累與應用

1、閱讀顧炎武《廉恥》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論的出處,並寫一篇讀後感

2、名句誦讀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 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六、教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