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一、 教學目標: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教學設計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

2.學習借鑑本文借古諷今,敘議結合的構思和寫作特點;

3.積累掌握“一”“愛”“取”“畢 ”“辭”“獨”“族”“焉”“而”“夫”等實詞和虛詞的多種用法;

4.背誦課文

 二、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誦讀1、2段,重在學習文賦的“體物”(敘述、描寫);第二課時誦讀3、4段,重在體會本文的“寫志”。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阿房宮:“阿房宮”的“阿房”舊讀爲ēpáng。爲什麼叫“阿房”?一說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說因宮殿的“四阿”(屋蓋四角彎曲處)造得寬闊得名,“房”同“旁”,寬廣的意思。但據《史記》記載,似以前說爲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阿房宮”的記載是很簡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陽城小人多,舊建宮廷不夠大,決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大規模的宮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東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萬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邊馳道修成閣道,直抵終南山,山巔是高聳的宮闕(宮殿正門),再從宮闕興修複道(上下兩層的通道),渡過渭水,直達咸陽。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滅亡都沒完成。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並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後者是賦的近源。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爲“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至於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願望,諷喻政寧。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採chi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託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杜牧的《阿房宮賦》是在《史記》記載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寫成的。作“賦”時他僅23歲,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爲君,一爲君就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沉溺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3、杜牧,唐時期傑出的詩人,“賦”和古文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爲“小杜”,以別於杜甫的“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並稱,稱“小李杜”。他的古文頗多針貶時事的作品,(可引導學生背誦《過華清宮》、《泊秦淮》等詩歌)。他對“賦”這種文體的發展,也有着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爲“文賦”以區別於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爲“文賦”的初期典範之作。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1、2兩段。

1、教師說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徵是“鋪採chi文,體物寫志”(劉勰語),也就是要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尤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

2、要求反覆研讀三遍:

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着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

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着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着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駢散結合的和諧韻律。

3、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采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爲“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爲“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爲曲折。

“鉤心鬥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註釋爲“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爲建築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於“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並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於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這裏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裏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儘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

4、疑難語句: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說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悽悽”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爲什麼用“冷”來形容?聯繫下句看爲什麼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爲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迴雪,歌聲遏雲”(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迴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繫下句看,仍難說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爲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後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淒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雲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雲”,比喻頭髮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髮;“擾擾”,這裏是“繚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狀髮髻。爲什麼用“綠”來形容頭髮,因爲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雲”,而用“綠雲”,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三、學生完成課後練習一,並練習背誦1、2段。

教師的點撥: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2段是全文中寫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誇張的描繪。這種鋪陳誇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採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誇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雲”來比喻頭髮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菸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誇飾,卻不顯得浮靡,有着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覆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四、佈置作業:

1、 背誦1、2段。

2、 熟讀、翻譯課文3、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