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說課稿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阿房宮賦》說課稿

高中文言文《阿房宮賦》說課稿

詩在古代文壇中獨領風騷,唐朝散文也有一些流傳千古的名作,今天我的說課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 分析教材。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歷來被人們視爲“文賦”的初期典範之作。爲晚唐文賦,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徵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知識目標:瞭解賦的特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誇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描寫爲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深度的寫作特色。

本課作者極盡鋪陳秦始皇的奢侈和殘暴,在結尾處點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諷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訓,這篇文章是指向統治者的。學生從中學到的是要艱苦樸素,不能奢侈浪費。

3、教材重點、難點:

①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爲君,一爲君就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於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② 本文的結構層次

 二、 說教法。

《阿房宮賦》在現行教材是講讀課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取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用討論法是爲了培養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髮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於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爲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學習課文,內容主要採取誦讀法,

 三、 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導語:引出本文 ,講文體特點及古今賦的區別

(二用課件展示課題《阿房宮賦》讓學生背誦全文(課前已做過預習)

(二) 課文背誦小測試。這是一個強化過程,學後馬上檢測,(用課件顯示強化內容)

(四)由學生討論總結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來歷,阿房宮的外在形勢,阿房宮的建築,突出阿房宮的雄心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裏的美人和珍寶,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滅亡,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作者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爲君,一爲君就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於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課件設題)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段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畫表述秦朝的滅亡,第四段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

(五)遷移練習。

採用聯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說出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秋夕》《江南春》《清明》《泊秦淮》等。提問學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課件放動畫)

(六)佈置作業。(課件結尾)

板書

阿房宮賦

建築 生活 滅亡

教訓

雄偉 奢侈 殘暴

《阿房宮賦》運用了互文、比喻、對偶、排比、誇張等多種修辭方法,而以互文和比喻更爲突出。下面就談談互文在《阿房宮賦》裏的運用。

一、互文的運用。互文,即“互文見義”。有時因對偶、押韻、平仄、字數的限制,或爲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理解時又應合在一起。這種修辭方法就叫互文。《阿房宮賦》下面的名子都很好地運用了這一修辭方法。

①煙斜霧橫……②直欄橫檻……③朝歌夜弦……

④王子皇孫,辭樓下殿…… ⑤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例①應理解爲“煙霧繚繞”,不能拆開理解。

例②應理解爲“欄杆縱橫”,不能理解爲“直的欄杆和橫的欄杆”。

例③應理解爲“日夜彈唱”,不理解爲“早上唱歌,晚上彈琴”。

例④中的“王子皇孫”是“六國王侯的女兒和孫女”,不是“國王的女兒,皇帝的孫女”。“辭樓下殿”應理爲“辭別自己國家的樓閣宮殿”,不能理解爲“離開了自己的樓閣,走下了本國的宮殿”。

例⑤應理解爲“樓閣很多,到處都是”,不能理解爲“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座亭閣”。

例⑥應理解爲“燕、趙、韓、魏、齊、楚六國統治者擁有的金玉珍寶”,不能理解爲“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

由於運用了互文,上面的語句都只能合起來理解,不能拆開理解。用了互文後,語句工整,別有韻味;彼此互補,凝鍊、含蓄。增加了內容的含量,增強了表達效果,更好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