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三篇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蒹葭》教學反思之一

《蒹葭》是公認的難教的課文。由此 ,我在上此課時特別用心,多方面考慮,希望能帶着學生感受詩經的美,但願望是美好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會發現我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現對此加以總結,希望以後再上此課,能有所提高。

中學語文《蒹葭》教學反思三篇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備課量是充足的,詩歌的解讀,詩歌的意象,詩歌的意境,詩歌的語言,幾乎在課堂上這些都面面俱到了,但問題也就有了,重點不明顯,不突出,什麼都講,什麼都教,但由於課時限制,每一樣似乎沒有講透。

學習詩歌本就是難事,要讓初三的學生體會詩歌的朦朧美,確實不是易事。而在備課中,我很少考慮的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其理解接受的能力 ,所以問題的設置有點空,大,以至於整堂課上的有些沉悶。

學詩必須要加強讀的環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堂上,我也是幾次三番帶領大家讀,個人單獨,齊讀,自由朗讀,教師範讀。但讀的效果並不理想,感覺學生讀也只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任務觀點,不是發自內心的吟詠,不是真正的自我陶醉,究其原因,可能問題出在我這,我的話語缺乏鼓動性,沒有真正勾起學生讀的慾望,沒有將學生的情感調動到極致。

最後,我覺得自己還是需要不斷積累充實自己,尤其是詩歌辭賦這一塊,老師的底子厚了,纔有底氣站在講臺上和學生高談闊論,不然少了自己的見解,只能永遠做個簡單的教書匠。

  《蒹葭》教學反思之二

課堂不是預設的,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在講到“比興”手法時,因爲學生不理解,學生在課堂上小聲議論開來。怎樣解決突發奇來的問題,我結合投影的圖片,形象地闡釋了什麼是“比興”,及時解開了學生的茫然。

整節課我只設計了一張課件,卻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這個教學資源。引入課文用了它,分析“關關”用了它,引導形象用了它……每次使用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了“課件”爲教學服務的功效。

整節課學生獨立回答雖僅5次,但全班學生參與度很高,在老師“生活化” 語言的引導下,走入文本,探究故事,學習積極性也像詩文內涵一樣被慢慢 “泡開”了,詩化的語言充盈着整個課堂。

雖然本節課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但我課後覺得語文教學也是情感教學,針對現代中學生對愛情的敏感,對詩中的“愛情觀”引導可更深入些,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戀愛”問題會更好。另外,《關雎》在《詩經》中的地位及《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作用介紹也可深入一些,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面。

  《蒹葭》教學反思之三

今天講了《詩經》中的《蒹葭》,看着孩子們被吸引了,很是高興。現在大致回憶一下上課的過程:

一 同學讀課文,注意要讀準確。(先給別讀,再齊讀)

二 我把一些重點字詞寫到黑板上,讓學理解記憶 (近義詞 或 反義詞放在一起 ,以便學生掌握詞義)

蒼蒼 萋萋 采采 未晞 未已 水之湄 水之涘 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躋 右 水中坻 水中沚

三 邊讀邊口譯課文,兩人爲一組交流。

四 通過讀,我們想到了一副美麗的畫面。用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描繪一下,並寫寫自己通過讀感悟到了什麼。

(在練習本上寫)

學生們在回答時加上了一些想象。緊接着我讓他們談感受到了什麼?孩子們說到了主人對愛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

還談到了他是惆悵的`,對愛人感情是濃烈的,他是執着的。

緊接着我又問可望而不可及是喜還是悲?孩子們說是悲,我談自己的觀點這也許是一種喜吧,因爲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 上。 我讓孩子們繼續思考:這裏的伊人僅僅是所愛的人嗎?學生們能談出這也許代表理想或者夢想。我說這又何嘗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寫照呀。一生都在追求夢想的路上。

這時鈴聲響了,我還是問道:三小節的內容幾乎是重複的,那能不能去掉兩小節。學生說不行,那樣感情就不強烈了。我說這樣看似重複,實際又不是完全重複的寫法就是“重章疊句”,它的表達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詩歌的音樂美。

本來覺得一節課處理這首詩時間會很寬鬆,結果時間很緊張。看得出孩子們是在逐步進入文章,沒有當堂成誦實在是有些遺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個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許多年之後,他們經歷一些事後,再想起這首詩會會意的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