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初三語文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初三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論點,掌握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重點)

2.品味含義深刻的句子。(重點)

3.體會作者希望成人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提問的願望。(難點)

【教學建議】

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建議安排一課時。情景導入(2分鐘);自學互研(15分鐘);交流展示(20分鐘);當堂演練(8分鐘) 。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新課導入: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與學習中,經常會聽到也會提出很多問題,有時還會聽到“傻”的敷衍,但老師要告訴你們:世上沒有傻問題,不信?那讓我們一起走進12課《世上沒有傻問題》。

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

知識板塊一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本文選自《魔鬼出沒的世界》,作者卡爾·薩根,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對科學的精闢見解使他成爲唯一能夠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麼的科學家。他主持拍攝的大型電視系列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強烈反響。代表作有《布盧卡的腦》《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

2.重點字詞。

薩根(sà) 滔滔不絕(tāo) 靈魂(hún) ...

瞥一下(piē) 疏忽(shū) 光譜(pǔ) ...

灌輸(ɡuàn) 疑慮(lǜ) ..

3.自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1)文章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世上只要稱得上是問題的,都表明對理解世界的渴望,都有探索的價值,不管提問的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點明瞭文章的中心論點。

(2)作者是針對哪些現象來談論“世上沒有傻問題”的?

作者是針對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喜歡提出問題,害怕提出所謂的“傻問題”這一現象來談論的。

(3)造成上面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來自同學的不許傑出的壓力;從社會學來的短期滿足;對自己的期望太低;討論科學問題很少有回報;少數仍然保持興趣的孩子被貶低爲“傻子”“小丑”或“書呆子”;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討厭孩子提出科學問題,並常以生氣或嘲弄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

(4)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的提問呢?

如果對答案有想法,可以試着解釋;不知道答案的,可以查百科全書;沒有百科全書的,可以上圖書館;鼓勵孩子去發現答案。

(5)作者是如何展開議論的?

文章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先針對兒童到青少年好奇心的變化這一現象提出問題,然後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呼籲照顧、呵護和鼓勵孩子,給孩子提供思考的工具。

知識板塊二 深入研讀,探討技法。

4.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請舉例分析。

第1段運用舉例論證,列舉了很多兒童提的問題,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兒童善於思考、善於發問的特點。第2、3段運用對比論證,將高中高年級的學生與兒童對比,突出強調了高中高年級的學生很少主動思考,失去了大部分的好奇心,對提問題有顧慮、墨守成規等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全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正面舉出孩子渴望理解世界的種種現象與反面舉出成人討厭提出問題的孩子進行對比得出結論:鼓勵孩子提問,教會孩子思考。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5.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大人要正確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指導孩子思考和找到問題的答案。

知識板塊三 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6.理解下列詞句,品析語言。

(1)時不時的,我會非常幸運地給幼兒園或一年級的孩子講課。(“幸運”一詞表達了什麼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幼兒園或一年級的孩子保有可貴的好奇心的由衷喜悅之情。

(2)草是綠的因爲它含有葉綠素,當然——我們都在高中的時候被灌輸過這個答案。(“灌輸”有何表達效果?)

“灌輸”一詞生動地將學校的教育現狀勾畫了出來。學校把知識硬生生地傳授給學生,學生對這種方式沒有興趣,便失去了探究、懷疑的精神。

(3)再有幾次像這樣的經歷,就又有一個孩子離開了科學。(如何理解這句話?)

作者非常痛心:“這樣的經歷”是指孩子的提問被大人嘲笑,經過幾次這樣的經歷他對科學再也不感興趣了,再沒有發問的興致了,未來的科學家將要斷送在我們手裏。

(4)爲什麼成年人在不到六歲的孩子面前要裝做無所不知?我感到實在難以理解。承認我們不知道某些東西又怎麼了?我們的自尊心竟如此脆弱嗎?(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運用三個反問,增強了作者對大人對待兒童的這種態度的不滿,也是對成年人摧殘兒童好奇心的行爲的批評,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識板塊一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對應第1~3題)

知識板塊二 深入研讀,探討技法。(對應第4~5題)

知識板塊三 再讀課文,品味語言。(對應第6題)

課後反思 查漏補缺

1.這節課我學會了:

2.還存在的疑惑是:

初三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2.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初步瞭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

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練結合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頁x釋,思考課後“探究?練習”中的問題。

2.三個回形針,一張卡通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出示圖片)你在圖中看到了什麼?

設問:1+1=?

學生自由發言,課件提示:

一把鋸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筆+一張紙=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個世界…

一個李白+一壺酒”=詩百篇

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模式,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羅迦費因格及其作品簡介

羅迦費因格,1948年生,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創意顧問。著作有《當頭棒喝》、《創造性紙牌》等。“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確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進而複習舉例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提高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的創新能力。

3、檢查預習

汲取(jí)吸取。汲,從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鍥而不捨(qiè)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樣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恆(héng)有恆心地堅持下去。

三、默讀課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爲什麼?

(2)尋求第二種答案”的途徑?

(3)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什麼?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5)找出課文中的舉例論證,並分析其作用?

(6)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麼?

教師點撥:

⑴只有這樣纔會激發人們的去思索,去“尋求第二種答案”,纔有發明創造

⑵有賴於創造性的思維

⑶①學識淵博,精通各種知識

②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③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於如何運用知識。

⑸列舉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遊戲的事例

作用:舉例論證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⑹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結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證過程: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五、擴展練習:

1、請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偉人介紹給大家。

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輕時就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許是命運的捉弄,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卻失聰了。但是,在這之後的八年中,他依舊繼續着音樂家的生命,大大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樂曲家之一,創作了如:《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月光》、《熱情》、《黎明》等鋼琴奏鳴曲。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他重要的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被馬克思譽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在過去的幾千年人類歷史中,最獨領風x者爲成吉思汗,而才華者是莎士比亞。”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中國戲劇家曹禺曾讚歎:“莎士比亞是一位使人類永久又驚又喜的巨人!

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革命的旗手。他從小腦中就充滿許多奇思妙想,例如4歲時就奇怪爲什麼羅盤針總是轉向南方?它周圍有什麼東西推動它?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論。

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其餘略。)

2、認識了這麼多的偉人,他們因爲富有創造性思維而成功,那麼怎樣才富有創造性思維呢?談談你的理解。

3、發揮你的創造力:

兩個三角形(可以任意縮放和擺放)可以拼成什麼形狀?

六、佈置作業:

1、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羅迦?費?因格所說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請你以不同角度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提煉觀點。(至少兩個)

2、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繁華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自幼失明”。從他身邊經過的人都裝着沒看見似的走開了。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捨。後來,他又碰到那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麼?”那詩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

你們猜: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麼樣的話?

教學反思:

1、本課時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着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我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型、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2、導入部分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3、學生活動設計比較合理。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習活動,在閱讀思考表達中進步。學生活動的部分他們都表現得很好。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人的創造性成就由學生來介紹,既有利於發掘他們的知識儲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你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嗎?”“如何成爲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創造性思維。

4、補充了很多創造性思維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並聯系自身。

5、聽讀課文不必要。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還有自己的默讀進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學生自由讀。

初三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種論證方法

3、學會鑑賞格言式的語言風格

4、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爲美德。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提問、討論

教學過程:

一、 課文導入:

各位同學好!我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節課的時間,看看我是否有緣成爲大家的老師。初次見面,想必大家看着我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心裏在琢磨着:艾,這位老師長得……穿得……

可見,看一個人我們首先會想他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也就是說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課:可結合“大長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 喻證

有美德的人 例證

(第一組朗讀)

2、美貌

(第二組朗讀)

討論思考:爲什麼要寫這一段? 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對比論證

大家先想想,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但沒有什麼才能的人,和一位長得比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歡哪個,或者說比較欣賞哪位?

俗話說:“繡花枕頭一包草”其實就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的鄙視。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表現。其實偉大的科學家培根和大家一樣,他也覺得有才能有所爲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讚賞。從這一段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培根的價值取向,即還有其他東西比美貌更重要。那麼究竟是什麼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們來跟着培根“仔細考究”一下:

(第三組朗讀)

對比論證、例證

外在:優雅行爲 形體之美 顏色之美(最直觀,畫家最容易表現出來)

內在:美德——最高的美(難於直觀,畫家無法表現)

內在外化 外在內現

隨後作者進一步說明:

“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簡單的,機遇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的。課文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補充說明。

——美是難的。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初三語文教案4

學習目標

1、瞭解“說”的特點;

2、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並掌握“質、賦、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實詞,瞭解“乎”、“而”的多種用法。

2、認識“說”這一文體的特點及對比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師生交流作者信息

簡介文體和作者:

說,一種敘事兼議論的文體。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現在山西運城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後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裏行(即見習御史)。唐順永貞元年(805),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但這場改革僅歷時7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爲永州司馬。

柳宗元的貶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當時是相當荒僻落後地區。司馬是刺吏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在這裏住了將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當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顯著政績。但因長期內心抑鬱,健康狀況惡化,終於病死在柳州,年僅47歲。

柳宗元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象生動,語言簡練,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還寫了不少政治和哲學論文。在詩詞創作上,善於用簡樸疏淡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他的詩文稿由劉禹錫編爲《柳河東集》。

二、檢查學生預習

1、學生活動

自讀一遍課文,二人小組互讀。

2、教師活動

檢查學生對下列字音掌握的情況。

齧(niè)御(yù)得而臘(xī)之攣踠(luán wǎn)

瘻(lu)癘(lì)當(dàng)其租入嗣(sì)

幾(jī)死者戚(qī)蒞(lì)事者日蹙(cù)

殫(dān)轉徙(xǐ)頓踣(bó)呼噓(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謹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觀人風者

檢查字音掌握情況的同時,適當提示字義或詞義。

3、學生活動

分別朗讀課文。

4、教師活動

範讀課文。

提出要求:邊聽邊思考每句的大意。

三、學習課文

1、學生活動

疏通文意。二人小組,對照註解疏通課文大意。

2、教師活動

糾正學生翻譯中出現的錯誤。

四、學生按要求激情誦讀。

1、全班同學大聲、自由地誦讀全文。

2、每人至少誦讀二遍。

3、力爭讀得順口,上口。

五、學生質疑性朗讀課文。

1、從課文第一段起,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內容,請老師解答,同學們做好課文旁批。

2、教師答疑,每解決一段,同學們便朗讀一段。

六、學生鞏固性復讀。

1、學生分爲四人學習小組。

2、每組同學從課文第一段起復述課文,複述一段,誦讀一段。

3、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複述。

4、討論:

《捕蛇者說》怎樣表現了“說”這一文體的特點的?

明確:全文有敘有議,雖記敘較多,但卻處處爲議論服務。符合“說”可敘可議,以議爲主的特點;全文語言極其形象、生動,亦符合“說”這一文體比較講究“文采”的特點。

七、展開競讀。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四段。

2、請同學們自告奮勇起來朗讀第四,看誰讀順暢,有情感。

3、在“競讀”過程中,其他同學要小聲地跟讀。

八、背讀大比拼

1、教師介紹文言文快速、準確背誦的方法:

如分層背譯法、語言標誌法、嘗試搶記法、誦聽背誦法、整體反覆法等等。告訴學生不管用哪種方法背誦,都要理解文意,理解文路,都要抓住文章表達的突出特徵。

2、學生試背課文第四、五兩段。

附:《捕蛇者說》難句例解

以齧人,無御之者

1)假設而兼有連貫關係的複句。這類複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設偏句在前,結果在後。

2)“以”,有人認爲用法同“而”,連詞,這裏不取。因爲從文氣來看,並不通暢。我們以爲,或可看成作“用”講的介詞,後面省去“以”的連帶成分“毒牙”一類的東西,也可以用代詞“之”代替“毒牙”等。同樣結構如《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或說同“已”,時間副詞。又如:“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國語·晉語》)“王以和三晉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

譯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沒有能夠抵禦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詞增加了意動用法,“毒之”是“以之爲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賓語“之”。“毒”作“恨”講,《廣雅·釋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奪者不慍。”(《孫臏兵法·行篡》)“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韓非子·用人》)或說“毒”作“害”講,參閱下文“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說明。

譯文:你把這差事當作災難嗎?

飢渴而頓踣

1)因果複句的緊縮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經認爲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頓”,《說文》:“下首也。”段玉裁認爲應當是“頓首”,即以頭叩地。引申爲“止”爲“停”。“踣(bó)”,《說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個字。《六代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譯文;因爲飢餓(到極點),口渴(到極點),就停下來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於今天作頻率副詞用的“往往”,而是作“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到這裏”講,《說文》:“往,之也。”就是“到”。《陳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語”,用法相同。“往往”的後面有連詞“而”連接它後面的動詞“死”,是“往往”作爲動詞的句法環境。又,《觀巴黎油畫記》是19世紀作品,文中“往往留象於館”的“往往”,跟今天詞義相同。解釋詞義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結構聯繫起來,不能孤立地就詞釋詞。段玉裁注《說文》“毒”字:“往往猶歷歷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遞相,即“一個接着一個”。又如“父子相繼”,只能是子繼父不能是父繼子。

譯文:來來往往死掉的,屍體一個壓着一個。

吾恂恂而起

“恂”,《說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說“雖雞狗不得寧焉”,那是由於沒有幹捕蛇的事,“捕蛇者”由於有“蛇”,就懷有信心。

譯文:我滿懷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1)包孕句。主語“太醫”因承前者,及物動詞“募”的賓語又是假設複句,“有能捕之者”是無主句,“當其租入”的主語“蒞事者”明顯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當“稅收”講,不是一個詞,《柳河東集》其他地方也不見“租入”。“當其租入”是兼語短語,“租”是兼語,“入”是兼語後面的謂語,音義同“納”,亦即“繳納”。有人把“當其租”作爲“入”的狀語,恐屬欠妥。“當”前面或可加上介詞結構“以之”。

譯文:招募有能夠捕到蛇的,就(把蛇)當作那個租稅交給國家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單句,用設問形式表示強烈的感嘆,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爾雅·釋詁》:“準也。”

2)“賦”,稅;“斂”,徵收。“毒”,一解釋爲“厚”,跟本句無關;一解釋爲“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譯成現代漢語是“毒害”,仍舊是名詞,只是比“毒”的本義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動用法,就是“若以之爲毒乎”,也就是“你把這差事當作毒害麼”;“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動用法,後面省賓語“之”,意思是“又怎麼敢把這差事當毒害呀”。

3)“甚”,音義同“善”,也就是“賢”,江蘇泰興方言還讀“善”爲xiān。又如《禮記·內則》:“具二牲,獻其賢者於宗子。”《廣韻·下平聲·一先》:“賢,善也。”又如:“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說》)“賢”也不是隻講品德,而是講條件,“賢”就是“善”,也就是“甚”。“賢”古寫作“臤”,《說文》“臤”部:“堅也,古文以爲‘賢’字。”楊樹達《釋賢》:“人堅則賢……堅乃能耐也。”這樣看來,“甚”作“勝”講並非由於假借,而是由於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較的介詞“於”。或說“甚”是形容詞增加比較性能的用法。

譯文:誰知道賦稅徵收的毒害有比這種蛇更嚴重的呢?

苛政猛於虎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認爲“苛政”的“政”是“徵”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賦稅”,現在還有人據以爲說。王氏所說未必可信,因爲“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徵”只是一個方面。柳宗元所引出於《禮記·檀弓》,王引之講的是《禮記》,那裏也應當是“苛政”。訓詁學有兩個原則:凡用本字講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訓釋某個詞義不但在本句講得通,到了別處也講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晉書·武帝紀》《北史·周武帝紀》)

譯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厲害啊。

初三語文教案5

知識目標:

1、把握小說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積累寫作手法,並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對理想目標執着追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心聲”含義。

2、在熟識小說情節的基礎上,。

教學難點:

瞭解心理描寫的不同分類及作用,通過分析心理描寫歸納小說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心聲》。

1、組織上課。

2、同學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上課,希望在今天的課堂上,同學們能踊躍發言、展示自我,好嗎?大聲點,說出我們的十中氣勢;可同樣的公開課,有一位小學生特別渴望朗讀課文卻遭到了老師的拒絕,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心聲要急於表達呢?讓我們一起走進15課《心聲》,作者,黃倍佳。

3、出示學習任務。

①、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心聲。

②、賞析小說的心理描寫,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節,感知心聲。

1、理情節(14分鐘)

①師:課文寫了四個場景所發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學鈴聲響過後,教室裏;回家路上樹林裏;第二天放學後教室裏;公開課上。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概括每個場景所發生的事情。

接着提問學生,自由回答補充。

老師出示幻燈片明確:

⑴、公開課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讀課文,可程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執意不讓他讀。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樹林裏讀起課文,並深情回憶起鄉下的爺爺和妮兒。

⑶、第二天放學後,李京京聽被指定的趙小楨讀課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卻反遭嘲笑。

⑷、公開課上,在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的情況下,李京京勇敢地舉手並深情地朗讀課文,以至打動了程老師和同學們。)

②師:小說的故事情節包括四部分:開端、發展、x、結局。請對號入座。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⑴--開端;⑵、⑶--發展;⑷--x。

2、感心聲。

師說:根據剛纔情節的把握,補充題目。(要求:補上誰、什麼樣的心聲)(3分鐘)

的心聲

請學生自由回答。並適時表揚。

(明確:李京京渴望得到鍛鍊機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而想念爺爺和兒時玩伴;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進心聲。

師說:本文作者可謂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僅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來反映心聲,還通過精彩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聲。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心”的世界。

1、知識卡片。

師說: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瞭解心理描寫的概念、作用及分類。

出示幻燈片:

心理描寫主要指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題。心理描寫分爲直接心理描寫和間接心理描寫;直接心理描寫:⑴用內心獨白刻畫;(我想……自言自語等)⑵用夢境刻畫;間接心理描寫:⑴用傳神的動作刻畫;⑵用細膩的神態刻畫;⑶用形象的語言刻畫。

3、賞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課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渴望朗讀的心理,刻畫了一個樸實真誠的少年形象。)

師說: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說說體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刻畫了人物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交流,學生可能會找以下句子:

⑴、講義從他的手指間滑落,飄在地上,他沒有發覺,一動不動。他也有一個鄉下的爺爺。小時候,他是在爺爺那兒長大的。(課文20段)

⑵、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着,在心裏說,不是這樣的。凡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課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厲害。是啊,這麼多老師看着呢,萬一一慌,讀的結結巴巴,多難爲情!京京心裏倒有點可憐起她來。(課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動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師,彷彿想說什麼。(課文11段)

⑸、京京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念一段嗎?”(課文15段)

⑹、他咬緊了嘴脣,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師。(課文52段)

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

⑴、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爺爺的懷念,從中流露出京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⑵、直接心理描寫;言爲心聲,真情流露,寫出了京京樸實真誠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趙小楨的同情心理,體現了京京善良、寬容的性格;

⑷、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樸實的性格;

⑸、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形象的語言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當時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執著的性格。

3、教師總結:

通過剛纔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個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執著追求不輕言放棄、銘記親情友情並渴望表達的少年形象,同時,也會發現,細膩真切的心理描寫會使人物的形象刻畫的更真實、豐滿。在今後的寫作上可加以借鑑。

四、拓展延伸,昇華心聲。

1、師:從剛纔的人物分析中,你認爲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讀源自哪個性格品質?(自由回答)

(明確:自信,勇敢,執着。)

2、師: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過被老師誤解、被同學誤會、與家人隔膜、與集體對立……曾經我們困惑、苦悶、彷徨、甚至逃避……學了本文,你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不要輕言放棄而是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3、師總結:

同學們說的真好,這也是本文的心聲。(出示幻燈片)本文通過寫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傾訴思念之情,卻遭拒絕,最後勇於爭取表達心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願望遭到他人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五、吟誦詩歌,放飛心聲。

1、師說:同學們,一首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節選部分送給大家。齊讀配樂朗誦。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2、師說:同學們,讓我們放飛心聲,樂觀的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吧。

六、板書設計,梳理《心聲》。

初三語文教案6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4、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學法指南】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裏,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爲己任的豪情壯志。

上片:寫景

第一層:總寫北國風光;

第二層:具體寫冰封雪飄;

第三層:設想雪後美景;

下片:議論、抒情

第一層:評論歷代英雄;

第二層:抒發宏偉抱負。

1、毛澤東詩詞的雄渾、奔放、挺拔、流暢。

毛澤東同志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詩詞作品的獨特風格。筆意爽健,格調流暢,在內容和藝術上處處讓人覺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現在《沁園春·雪》這首詠雪詞上,尤爲突出,它筆力遒勁,揮灑縱橫、氣勢磅礴、詩情奔放、舒捲自如。論空間,縱橫萬里;論時間,上下千年;論天象,冰雪、晴日;論地形,大河羣山;論人物,帝王英雄。論景物,河流大雕……豐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氣呵成,創造出詩詞藝術的極高造諧。

2、寫景、抒情、議論三者融爲一體

《沁園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寫景詠懷詞。作者將寫景與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突出作品的主題,強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詞作上闋寫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縱橫四野,氣勢磅礴,卻又寓情於景,充滿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下闋是議論加抒情,由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引出無數英雄,並對歷代英雄進行評說,寓情於議。“俱往矣”由評點歷史人物轉到讚揚當代風流,從而深化主題,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志。

3、語言表現力的極富個性。

詞是詩歌的一種的語言,要求簡潔、凝練、貼切、而又生動形象。《沁園春·雪》全詞僅114字,卻能準確、生動、形象地通過景物描寫,評說歷代英雄,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上闋一個“望”字,下闋一個“惜”字,各自領起下文,貼切地表達出作者觀賞景物的情境,評說古人的心態。此外,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運用比喻、對偶,

初三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導入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x、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x: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x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初三語文教案8

[教材分析]: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溜鬚拍馬、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奧楚蔑洛夫的形象。選取社會生活片斷,表現尖銳重大社會問題,也即以小見大,是契訶夫短篇獨特之處。

教讀本文,應抓住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理解小說深刻的社會意義。抓住“變”這個文眼,引導深入探究,完成教學。同時充分發揮的主體作用,鍛鍊的概括性和發散性,對人物分析有一個更感性、更全面的認識。

小說主要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展開情節和表現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採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靈活開展。以編演課本劇的活動形式,爲學生深透理解文意並進行個性化創作提供平臺。

[教學目標]:

目標

1.理解、積累“沉靜、無精打采、異想天開、徑自”等詞語。

2.瞭解契訶夫的小說創作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把握奧楚蔑洛夫這個人物形象及小說主題。

目標

1.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

2.體會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在小說中的作用。

3.領會小說的諷刺藝術。

德育目標

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腐朽黑暗,培養學生做人正直、表裏如一的意識。

[教學重點]:小說用個性化人物語言刻畫奧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

[教學]:

1.誦讀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說以對話取勝,語言有顯著的特色。課文運用人物自己的語言來突顯人物性格。教學中引導學生以活潑的分角色朗讀形式,體會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變”,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問難,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同時本文是一篇諷刺小說,人物形象具有類型化的特點,分析人物性格時要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誦讀,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奧楚蔑洛夫形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說起人們眼下追求的個性寵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覺是醜陋、可怕的,實蜥蜴中的一種叫變色龍的,它會隨着環境顏色的改變而改變皮膚顏色。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1884年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就叫《變色龍》,其中的奧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變的技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去了解那裏發生的故事。(板書文題、作者)

契訶夫(1860~1904),是十九世紀末具有世界聲譽的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革新家。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讀完。1879年入莫斯科學醫,1884年畢業後在當醫生之餘從事文學創作。在行醫過程中,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知識,積累了創作素材。他的早期創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醜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性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八十年代下半期,隨着社會階級鬥爭的日益尖銳,他的創作視野逐漸寬闊,題材愈加豐富,批判性也隨之加強。1890年。他到庫頁島旅行,進一步瞭解了沙皇專制的罪惡。1892年後定居莫斯科鄉下,從事戲劇創作。契訶夫一生寫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名篇有《變色龍》《苦惱》《萬卡》《第六病室》《裝在套子裏的人》《新娘》等。劇本有《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櫻桃園》等。

《變色龍》寫作於1884年,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爲了強化反動統治。豢養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爲其鎮壓人民服務。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了一層面紗。沙皇專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乾的卻是趨炎附勢、欺下媚上的勾當。《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助讀: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聽讀課文錄音,初步感知文意。

(1)疏解下列字詞。

沉靜:文中指環境寂靜。

無精打采:形容不高興,不振作。

魁梧(kuí wú):(身體)強壯高大。

異想天開:形容想法離奇,不切實際。

荒唐(huāng táng):①(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②(行爲)放蕩、沒有節制。着重於極其荒謬,令人難於理解。

洋溢(yáng yì):(情緒、氣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líng lì):、靈活。

恐嚇(hè):以要挾的話或手段威脅人;嚇唬。

徑自:副詞。表示自己直接行動。自顧自,任意地。

(2)選取日常生活的片斷進行藝術概括,以此來反映尖銳重大的社會問題。是契訶夫小說創作的特色。那麼,本文寫了怎樣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誰?文章又是主要採用什麼方法來表現人物性格的?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明確:

小說描寫了警官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手指”這一案件的經過。主要人物是奧楚蔑洛夫。主要運用對話刻畫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點。

2.學生自讀課文,根據對小說內容的初步理解,給課文另擬一個題目。

學生可能擬出的題目是:

一個見風使舵的人

一個變化多端的人

兩面人

勢利眼的警官

3.學生全文,理清故事情節。

思考:奧楚蔑洛夫警官在處理“狗咬人”事件過程中,前後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變化的原因和內容。

學生梳理、概括,教師提示:

最初:聽了赫留金申訴,不知狗主人是誰時

對小狗——野畜生,瘋狗,把它弄死好了。

對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第一次:人羣中有人說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它是那麼小,它怎麼會咬着你的?

對赫留金——你那指頭一定是給小釘子弄破的。你們這些鬼東西。

第二次: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下賤胚子。

對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們絕不能不管。

第三次:巡警說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名貴的狗。狗是嬌貴的動物。

對赫留金——你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

第四次:廚師說不是將軍家的狗時

對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第五次:廚師說是將軍哥哥的狗時

對小狗——這小狗還不賴,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這傢伙的手指頭!

對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學生合作探究:

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態度五次變化,那麼其中有沒有始終不變的地方?

學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在五次變色中,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徵始終不變,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5.師生共同歸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

教師明確:

奧楚蔑洛夫是一個溜鬚拍馬、媚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沙皇專治統治的忠實走狗形象。

6.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四、分角色朗讀,體會形象特徵:

1.角色分配:

一人扮演奧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葉爾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擔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要求儘量瀆出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尤其注意省略號的停頓。

3.學生分組試讀。

4 初中學習方法.教師指定學生分角色朗讀。師生共同點評朗讀表現。

五、佈置作業:

續寫課文內容。要求:警官走後又發生了什麼事。400字左右。

初三語文教案9

學習目的:

1、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喜歡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2、瞭解作者的非凡經歷,說出給你的人生啓迪。

3、學會在敘述中恰當地穿插議論和抒情。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組織學生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

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瀏覽課文,說出作者大概寫了多少喜歡,作者喜歡的是那些事物。從這些喜歡,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讀讀、思思

交流、明確

3

組織交流

明確

二、理解性閱讀,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問題探討:請你根據課文說說作者“觸摸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爲一個有很多缺陷的人,她爲什麼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閱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2

反覆誦讀文中你喜歡的詩意盎然的句子,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反覆誦讀文中詩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仿寫一段話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結合課後探究練習四以“忘我是快樂的”爲開頭寫一段話。

仿寫一段話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瞭解作者生平資料及帶給你的啓示。

第二課時

一、拓展性閱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組織

學生活動

1

學生說說海倫·凱勒不向命運屈服,戰勝殘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經歷,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啓迪。

學生書面準備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閱讀資料

天才與苦難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

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兩項饋贈,又善於用苦難的琴絃把天才演湊到極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四十六歲牙牀突然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柺杖。五十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着他的機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她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八次。

上帝搭配給他的苦難實在是太殘酷無情了。但他似乎覺得還不夠深重,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漩渦。她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十至十二小時,忘記飢餓和死亡。十三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着流浪生活。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它親人。

苦難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

其次,他纔是一位天才。三歲學琴,十二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是帕爾馬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爲徒。他的親身使盧卡觀衆欣喜若狂,宣佈他爲全國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而且發展了指揮藝術,還創作出《隨想曲》、《無窮動》、《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協奏曲及許多吉他演奏曲。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扎克、肖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併爲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上帝創造天才的方式便這般獨特和不可思議。

命運對霍金同樣十分殘酷。17歲時,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說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如果他在命運面前軟弱一下,對自己說“算了,反正一共只有兩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裏想,反正就是一死,命運的能耐再大,最壞也不過如此。他對命運說:“隨你的便吧。”他對自己說:“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疾病不斷地向他進攻。他的病情漸漸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縮下去,走路越來越不穩,連站也變得困難起來。爲了與咄咄逼人的病魔鬥爭,他努力鍛鍊。他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難地走上樓去。

病情不斷的加重。霍金終於站立不住,坐上了輪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動能力,十個手指中,只有兩個還能活動。1984年,他說話已經相當困難,吐字不清,說幾個詞要花好長時間。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療時切開了氣管,從此就再也沒有發出聲音,只能在心裏講話。後來,人們爲他在輪椅上安裝了一臺電腦和語音合成器。他用僅有的兩個完好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要說的詞,組成相應的句子,經過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來。他就用這個辦法,進行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

命運帶給霍金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難以想象,難以忍受的。但命運在他頑強的挑戰面前似乎退卻了,一個兩年半過去了,又幾個兩年半過去了,他還是堅強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運的挑戰,不僅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創造。腳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飯、說話都要別人或機器幫忙,體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腦還很行。他讓助手把資料攤在小桌上,一頁頁的閱讀。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着,論證着,推理着,計算着。他思考着宇宙從什麼時候開始,時間有沒有盡頭。他發現了黑洞的蒸發性,推論出黑洞的大爆炸,他還建立了一種非常美的科學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1000萬冊。他被選爲皇家學會會員,成爲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學講座的教授。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蹟表明,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

初三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細品黛玉指點香菱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和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從中得到閱讀和寫作的啓發;

2、體會文章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的傳神之處;

3、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劇氣韻;

4、走進《紅樓夢》,推介小說經典片段,藉助網絡,瀏覽紅樓夢相關網站。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學傳薪,把握寫作津樑;

2、把握神態、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反覆品讀課文,至少精讀三到四遍,以寫作角度爲突破口,把握全篇;

2、藉助網絡,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定向

1、瞭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

2、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大多數初讀者都會被它的博大精深、紛繁複雜、深奧難懂所嚇倒,常常是肅然起敬,望而生畏。沒有進人紅樓,就永遠不知它的真正偉大。

2、走進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問題:

①香菱有着怎樣的身世和處境?

明確:香菱是一個從官宦小姐淪爲奴婢的悲劇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運:從小遭受災難,被拐賣,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裏,終於淪爲侍妾,受盡x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後,香菱住進了大觀園,有機會接觸大觀園內這許多富於才情的少女們,特別是像林黛玉這樣的才女,萌發了強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從香菱刻苦學詩寫起的。

②結合作品內容討論:香菱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找出文中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加以分析。

明確:精華靈秀,悟性極強。學詩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已到了“呆”“瘋”“魔”的程度。原來香菱是一個極富文學氣質的人,她早就想學詩了,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看兩首。進x觀園後,深藏在內心的精神飢渴一下子勃發起來,進園的當晚就來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學詩。黛玉熱情指導,列舉名作讓香菱閱讀。香菱拿了詩回來“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在黛玉的誘導下,香菱的視野不斷擴大,當她進人創作衝動狀態時,形象光彩奪目:“連房也不人,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甚至夢中喊出:“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對這個一心撲在詩歌創作中的人物,作者準確地描繪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變化。精神食糧的大量攝人,使香菱的內心充實豐富起來,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藝術感受力很高,她一讀詩,眼前就能出現詩歌中那動人的形象。

③通過塑造香菱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漚歌了香菱這個爲精華靈秀所鍾愛的薄命女子。香菱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那薛蟠只會胡扯“女兒愁,洞房裏攛出了大馬猴”之類,是極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會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試作分析。

明確:《紅樓夢》在描寫人物時,女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纔有人評價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曹雪芹以其精細的雕塑力,創造出許多個性鮮明、優美動人的女性形象。他不僅對嫋娜風流的林黛玉,對有着炭火一般熱情而被生生撲滅了的晴雯,而且對那個不惜用生命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滿了強烈的同情和讚美。和封建社會蔑視女子、x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並且歌頌了女子的多才多藝,讚揚了女子反x反x的鬥爭精神。他曾這樣寫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子,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棄男子,這就把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地位顛倒過來,這樣的思想認識對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男尊女卑”“夫爲妻綱”的x綱常是一個猛烈的衝擊,充分體現出曹雪芹反對封建禮教的超人勇氣和遠見卓識。

第二課時

課時定向

1、理解文章內容

2、知識能力遷移

教學過程

一、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一至兩遍,整體感知課文。

香菱學詩黛玉教詩

香菱求教理論講解

香菱談詩欣賞指導

香菱做詩創作扶持

二、要求學生耐心再讀課文一至兩遍,歸納作品的主要內容。

1、在文中畫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詩要點的句子——講究基本格律、詞句新奇爲上、立意要緊,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纔是精髓。(律詩、詞句、立意)

3、歸納概括黛玉指導香菱從事學詩實踐活動的要點。多讀,“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讀名家,精讀詩禪、詩仙、詩聖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從以上歸納中,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獨特體驗。

三、從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詩歌欣賞和創作的相關知識,還可以拓展到語文學習的其他領域,閱讀下面兩個片段,說說你得到哪些啓示。

四、由語文學習領域拓展到一切領域,你還可以得到哪些啓示和收穫?以“香菱學詩的啓示”爲副標題,寫一篇隨筆。如“超級老師林黛玉”“做有心人”“轉益多師,不恥下問”“持之以恆,積微知著”等可作爲參考題目。

初三語文教案11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爲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爲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爲什麼等待“齊人三鼓”而後“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初三語文教案12

一、導入

學習詩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麼?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奏、重音、停頓)按照剛纔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麼就按照剛纔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感情

二、一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儘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爲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麼?這首詩就是講了這麼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裏叫作“賦”。現代漢語裏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爲我們講述了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裏、河水邊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麼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後面就沒有辦法表現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着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採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髮輕束腦後,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瞭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採茶女》(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後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哉遊哉,輾轉反側”時彷彿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裏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在牀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採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範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遊》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彷彿看見了紅對聯、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麼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實嗎?我們這裏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纔的譯讀環節,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着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後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關雎》被稱爲《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

初三語文教案13

論 美

培根

教學目標

1.體味文章對美的論述

2.品味美的內涵,能表達對美的理解

教學重點

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難點

感受美的內涵

教學方法

引導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作者介紹: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

被尊稱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被譽爲“科學之光”“法律之舌”。著有《論人生》等著作,留下了很多廣爲傳誦的名言,如: 。

檢查字詞:

肅然起敬( ) 吝嗇( )( ) 滑稽( )

攝取( ) 諺語 ( ) 愧悔( )

問題設置:

1. 作者談論了哪幾種美,這幾種美之間是什麼關係?

2.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文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 文章最後作者給我們提出怎樣的勉勵和希望?

品味語句:

例:美言: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以保持的。

賞析(推薦理由): 這裏的美是指外表的美麗。這句話用水果打比方,說明沒有豐富的內涵而只有表面的美麗,是不可能長久的。

美言:

賞析:

拓展延伸:

用發現的眼睛尋找身邊的美。

作業佈置: 以“論不美”爲題寫一篇小隨筆。

論美

培根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爲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爲,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爲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爲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爲,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象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不能制訂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爲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爲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初三語文教案14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裏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讀這小說後,你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

3.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2)層次分析(第一課時)

難點:(1)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稱呼是如何變化的?(第一課時)

4、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是一個鎮級學校,它地處邊遠山區,大部分學生都見識少,思維的理解能力較差,對於一些較深層次的東西,他們是比較難理解的,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教學方法

點、線、面教學和啓發式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以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於激發學生興趣,便於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於勒稱呼的詞語,然後畫線——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說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說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於深刻理解小說隱含的主題思想。

6、教學課時:第一課時

7、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段時間,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聽嗎?(生答“想”,放歌曲) 歌聽完了,可一個愁苦、孤獨的浪子形象卻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讓我們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是啊!家是溫馨的港灣,流浪的心多麼渴望這個港灣的慰藉啊!可有這樣一個浪子,在外流浪多年,當家人遇到他時,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還罵他,什麼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這個故事?(生答“想”)這個故事說它遠,它發生在遙遠的 19 世紀的歐洲,說它近,它就在我們眼前,請大家打開課本 92頁,這個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2)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於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後,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徵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啓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後,他到了巴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後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爲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鍊》、《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3)課文分析

A、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後對於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傢伙、老流氓、賊、流氓。

B、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後後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對於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後小結。因爲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願 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 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C、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層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贊

第三部分:(20—47)見

第四部分:(48—49)躲

(5)佈置作業

一、 菲利普夫婦一家爲什麼盼于勒?

二、 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躲開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麼?

三、 這篇小說揭示了什麼主題思想?

初三語文教案15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本首詩歌的寫作背景,領會詩歌的象徵意義

【過程與方法】熟讀成誦,把握詩歌的節奏和旋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詩歌的愛國主題,加深對愛國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關鍵詩句,從而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領會詩歌的象徵手法並且理解其中的象徵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談話法導入。“愛國”是永恆的主題,比如我們之前學習的都德的《最後一課》等作品。而在舊中國,我們的土地飽受侵略,這樣的過程中同樣也演繹了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戀的情節。今天讓我們走進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戀的情節。(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整體感知

1、補充介紹相應的創作背景,瞭解一定得歷史知識

《我愛這土地》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同學們補充介紹)

2、相信大家都回去預習了這首詩歌,結合剛纔的歷史介紹,都知道了這首詩歌裏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愛國情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將作者這種情感表達出來呢?(聽朗讀音頻)

3、指導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的深沉、悲愴的感情基調,而且注意語速。

(三)深入研讀

1、同學們找出詩歌中的“意象”。解釋什麼是“意象”。(自主閱讀圈畫)

明確:鳥、土地、河流、風、黎明(指名同學回答)

2、分析詩歌意象:

(1)“鳥”,象徵着詩人自己。鳥兒雖然飽受磨難,但是依然在用盡全力去唱歌。就象徵着詩人在亂火中依然抒發着對祖國的熱愛。象徵着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的禮讚。(老師作爲代表先分析一個)

(2)同學們帶着感情朗讀這一句。

(3)其餘意象同學們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然後小組代表分享,其餘同學補充。

“土地”象徵的中華民族的搖籃;“河流”“風”象徵反抗精神;“黎明”象徵着生機和希望;

(4)帶着情感朗讀這些詩句。

3、分析“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這句話的內涵。

明確:作者將自己的情感毫無保留的獻給了這片土地。

4、齊聲朗讀詩歌的最後一句,“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明確:昇華這首詩歌的愛國情感和作者最真摯的內心感受。

(四)拓展延伸

讀完這首詩歌,有什麼想說的。面對現在的祖國,大家又有什麼想要表達的。

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五)小結作業

小結:再次朗讀詩歌,收束全文,情感昇華。

作業:熟讀成誦,讀出感情。

改寫這首詩歌,用繁榮的意象,下節課組織朗誦比賽和詩歌分享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覆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於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詩的首句集中展現了作者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短暫、渺小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恆之間,作者爲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一隻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着祖國大地飛翔。全詩表現出一種“憂鬱”的感情特色,這種“憂鬱”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難,因而格外動人。這裏有深刻的憂患意識,有博大的歷史襟懷,有濃烈的愛國真情。這種憂鬱表現在兩點:其一,強烈的抒情色彩。這首詩可以說是作者的自白。作者採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詞”一樣嚴肅,又像“血”一樣莊嚴,十分強烈,震撼人心。詩人用了四行象徵性的詩句,來概括“我”的使命。這四句詩並沒有具體所指,但它們以更形象、更廣泛的泛指性,擴大加深了這使命的內涵。作者所深深愛着的這土地,正在經歷着一場歷史的大搏鬥,大變革。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無比溫柔的黎明”已經可望了……作者作爲一隻鳥,就要爲這一偉大的時代歌唱。其二,寫實和象徵交織。作者用寫實和象徵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徵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對祖國的“黎明”也抱有樂觀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寫。

這首詩在抒情上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動心絃。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一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於是詩中接連出現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爲“的”字一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作者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詩創作不同於其他自由詩作者(如田間)的一個重要特色。《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也不例外,且看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的中心詞語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許多修飾語,就科窺見其中的奧祕了。以上所說的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可說是第三層強化。正當爲作者不斷的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詩篇卻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一個破折號之後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於是,生前和死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著的愛,這便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藝術特色

篇幅短小,構思精巧

土地是個博大的意象,詩人選擇它來作爲寄情和傾訴的對象,其境界極其廣闊,然而又將這些感情濃縮在10行的詩句裏,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這首先是因爲作者不是從實處落筆,而是從虛處落筆,不是直寫自己與土地的關係,而是通過想像把自己虛擬爲“一隻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係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不覺。詩中的“鳥”,僅是泛指,具有象徵性,不像古詩詞中那些實指(如杜鵑、鷓鴣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動、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詩句,也是全詩中深化作者對土地感情的一個奇異的亮點。本來,鳥聲是優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作者卻特別亮出“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是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等,共同作用於鳥兒形象而產生的審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強化了形象的審美表現力,從中更能感到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的執著、堅貞和頑強:即使是面對這樣一片浸透着苦難的土地,作者也要無條件地去愛,要永遠不知疲倦、竭盡全力地去爲這片土地而歌唱!接下來,作者用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特寫鏡頭,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有動有靜,有近有遠,境界開闊,氣勢恢弘。作者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或修飾語,使它們一個個都轉化成了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畫面。從構思的角度看,到這裏,作者仍然緊扣“鳥兒”這個虛擬的形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作者借這個形象,象徵性地表現了自己決心生於土地、歌於土地、葬於土地,與土地生死相依、忠貞不渝的強烈情感。至此,詩的感情已達到了高潮。

巧妙轉換,另闢詩境

通常來說,詩情到達高潮之後,再接下來抒寫難度就很大,寫得不好,就難以爲繼,或畫蛇添足,或前後脫節,或情思弱化,難以壓陣……但作者卻巧妙地宕開一筆,隔開一行,做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後,開始巧妙轉換,另闢詩境,寫下了兩行形象突出,感情進一步昇華的結尾。有怦然心動,過目難忘,吟誦不已之感。

第一,抒情視角作了轉換。詩的第一節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像,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築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

第二,寫作手法作了轉換。第一節用的是比,是想像的境界;第二節用的是賦,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後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主題意象

主題

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國的這塊土地上,痛苦多於歡樂,心中鬱結着過多的“悲憤”、“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然而,這畢竟是生他養他的祖國,即使爲她痛苦到死,也不願意離開這土地——“死了”以後連“羽毛”也要“腐爛在土地裏面”。表達了作者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最偉大、最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意象

作者艾青詩歌中的土地情結以及土地在作者詩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作者艾青堪稱“土地的歌者”,“土地”構成了作者詩歌的中心意象。“土地”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徵,其中聚集着作者對祖國和大地母親深深的愛,這種感情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詩人表示要像鳥一樣歌唱祖國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對生於斯、耕作於斯、死於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這裏的“土地”,不再單純是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象”。作者對蒼老、衰弱、正備受苦難的祖國感到萬分悲哀,挾着這份感情,用憂鬱的目光掃視周圍時,寂寞、貧困的曠野的載體——土地便進如作者的腦海。作者通過吟唱土地這一個“象”,詛咒摧殘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詩中,作者的歌喉雖然沙啞但卻寬厚,雖然悲哀但卻博大,顯示出一種雄渾的生命感;雖古樸但卻蒼勁有力,因爲土地是孕育萬物的基礎。正是由於有了對土地的這種熱愛和眷戀,作者筆下的另外三個意象便順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遠洶涌着”和“悲憤”兩個形容詞,“風”前面加上“無止息地吹颳着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就把“河流”“風”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象”,就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爲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後繼、奮力抗爭的革命鬥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雲涌的鬥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但是作者意猶未盡,“——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表達了作者對土地執著的愛。最後兩句“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再回歸到土地這個意象上來,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名家點評

施建清《一隻常含淚水的鳥》:詩離不開詩人的體驗,詩人的情感也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中。

李復威《艾青詩歌賞析》:艾青的詩歌飽含激情,或憂鬱,或恬靜柔和……

王繼波《(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藝術》:“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個意象,可以說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牛漢、郭寶臣《艾青名作欣賞》:……詩人,對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對土地的感情更濃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