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精選9篇)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精選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精選9篇)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1

一、沒有深入解讀文本——主問題設計力度不夠

現場回放:

在省研修班學習時,我們小組曾就“主問題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設計主問題”展開過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論。經過兩次賽課,我深刻地感受到:應該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設計主問題。

在實驗中學初中部上《醉翁亭記》時,我以“太守以什麼作爲自己最大的快樂”作爲主問題設計,貫穿了課文的“賞析與研討”部分。當時,這個主問題很好地把一些文言知識點和語句疏通的難點串在了一起。但是,這個主問題第一刀砍在“樂”上,當課堂推進到知人論世、作者情感這部時,這個“樂”顯然過於淺顯,根本無法觸及作者悲喜兼有的內心世界。

因此,這節課,因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導致主問題設計“力度不夠”。

磨課修改:

省研究班學習歸來,我買了7本有關歐陽修生平及作品研究的書,深入瞭解歐陽修坎坷悲喜的一生之後,回想起組裏幾位老師以及深圳幾個區教研員老師對我的評課意見,茅塞頓開!

於是,四川那節課,我把主問題設計修改爲“醉翁因什麼而醉?”。用江蘇名師徐傑老師的話來說,抓這個“醉”字,正如庖丁解牛的第一刀,砍得很準。這個主問題設計,不僅順利地突破了一二三段(醉山水,醉百姓),也成功地幫助我突破了知人論世時的一個難點(醉自己)——太守醉也。太守醉醺醺地坐在人羣中時,一個醉字,有喜也有悲啊!

在展示作者坎坷生平的基礎上,我和全班孩子一起“變讀”了這一句:一讀,讀出太守心中之喜——醉滁州山水秀美多姿,醉滁州百姓安居樂業,醉大治滁州的成就感;二讀,讀出太守心中之悲——貶謫異鄉,回朝無望。當時一個女孩子主動舉手,請求讀出作者之悲,當她用沉鬱憂傷的語調讀出歐陽修因政治不得意而悲嘆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甚至評委之一的古新宇教授,也熱烈地鼓了掌。

二、“學生無事做”時間過長——動態生成不足

現場回放:

實驗賽課時,我採用了簡筆畫的方式,突破了第一段寫景的重點與難點:(板書設計如下)

畫板書時,我採取的方式是:學生緊扣文本,指點我作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細讀本文,而且要抓準關鍵詞“瀉、“兩峯之間”、“翼然”、“臨於泉上”等。在學生幾乎沒有預習的情況下,這種有趣的解讀文本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解讀“然”這個關鍵詞時,我恰當地做了知識的總結與遷移,將課文中描寫的幾個“然”(蔚然、翼然、頹然)聯繫在了一起,課堂生成效果不錯,但是,問題也很明顯:

1、一問一答、一問衆答的方式,導致課堂氣氛不是特別活躍。

2、從頭到尾都是學生“指導”我作畫,體現出我對課堂強烈的掌控欲,學生參與面不廣。

磨課修改:

省研修班學習期間,馮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難忘:“學生無事做的課堂是很可怕的課堂。”返深後,我在二次磨課期間反覆思考:有沒有哪些環節“學生無事可做”?或者說,有沒有一些環節,可以優化,讓學生做得更多,真正做到成爲“課堂的主人”?經過修改,我將簡筆畫板書的方案調整如下:

1、學生朗讀描寫山的語句,教師勾勒山巒。

2、學生朗讀水的語句,抓關鍵詞,指點教師畫水。

3、請一位同學上臺畫“醉翁亭”,臺下同學根據課文內容以及自己找的關鍵詞,在同學畫畫期間,大聲朗讀,尤其要“重讀”關鍵詞,爲臺上作畫的同學帶來一點啓示。(如第一位同學上臺畫不到位,請臺下同學幫忙糾正、生成)

在四川上課時,我覺得,課堂氣氛比深圳賽課時活躍了,絕大部分孩子都“有事可幹”,而且幾乎人人都爲最後板書的生成做出了自己的一點貢獻。

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成板書的過程中,全班同學用各種方式,把第一段寫山寫水寫亭的語句反覆讀了數遍,最後能不看資料,當場根據板書成誦。

三、十拓九敗——明顯的硬傷

現場回放:

實驗賽課結束後,我認真地反思,如果說整節課哪個環節是最大的遺憾的話,毫無疑問是拓展,成了明顯的敗筆。

記得當時我剛上完課,氣都沒喘勻的時候,市教研員程少堂老師就衝到了觀

衆席,在全場600多位老師面前,“狠狠地”指出了我的不足。當時的尷尬與無助,直到今天,我仍難以忘懷。

於漪老師說,教課文,適當的拓展無可非議。問題在於拓展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拓展,文本的解讀應該放在怎樣的位置,讓學生理解、體悟到怎樣的程度,均應認真考慮。

深入思索,這些話,真的是字字珠璣,切中了我那節課的要害。在學生完全沒有預習課文的情況下,我居然在第一課時用了近9分鐘做有關“醉翁”的思想拓展,在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好課文字詞句的基礎上做這一工作,無疑是異想天開,妄圖搭建“空中樓閣”!

所以,在那9分鐘裏,我的課就成了於漪老師所說的“文本三言兩語學一學,抓住其中某一點或幾點,一拓三千里……貌似博古通今,實則有點賣弄……”的課了。

磨課修改:

在四川上課時,我砍去了冗長的“拓展”環節,迴歸文本,環節上移,增加了美讀、賞析與生成的時間。賞析“太守醉也”這一關鍵句時,在變讀處理後,課件展示歐陽修生平材料,在這一基礎上,知人論世,推出問題:太守政治上極不得意,傷感滿懷,卻又爲何積極治理滁州?這個問題,是在引領學生欣賞、品味了“滁人遊樂,衆賓歡樂”場景後推出的,由於前面的鋪墊基本到位,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大同學們對名家歐陽修的政治追求與情懷都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用時上,也明顯比第一次上課要合理。

回想這幾個月來上《醉翁亭記》的經過,我覺得:經歷就是財富,教訓也是收穫。賽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而教學研究的天地是無限的,作爲一名承載着多重期望的青年教師,我當孜孜求索,紮實前行!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2

把教學過程還給學生,教師作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節課的主導思想。《醉翁亭記》雖然是一篇文言文,從內容到思想都與學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學生在本節課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課堂效果較好。

對於難點的突破,藉助重溫以前訓練的方法,即如何從每一層的意思中,找聯繫點和共同點,從而把握作者的思路。這樣做既是與以前的舊知識鏈接,又爲新知識的學習鋪平道路。整個分析過程,大部分同學能較好的運用學過的方法分析,個別同學還有更深層次的見解。如:分段,學生們在對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強化了對知識的把握,提高了歸納能力。在尋找各段之間的關係時,學生既找了其中的關聯,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間”引領下文的四時朝暮遊、滁人遊、太守宴、遊歸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點:各段都有“樂”字,“樂”字一線牽貫穿全文。

這個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在研讀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類問題的能力,比教師泛泛講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學生在共同的研讀修改中,把技巧固化爲了能力。爲以後的分析研讀打下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就較順利的把本文語言的特色總結出來:對人、景、物的描寫用語準確,用散文的形式表現詩的語言,既有詩的凝練韻味,又有散文的節奏,表情達意既含蓄又鮮明。讀起來抑揚頓挫,增強了文章的美感。確實是文質兼美的佳作美文。

從此案例中,我得到啓示,在平常的教學中,既要培養學生的辨析、評析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使之能更敏銳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3

1、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孔子早就提出了“樂學”的主張,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感興趣,培養一種學習慾望和激情。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最好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多給學生說話的權利,伏爾德說過:“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拼死維護你說話的權利。”在這節課中,我讓同學做導遊來回答大家的提問,讓學生分別表述,多給學生談自己想法的機會,通過生生互動對話、師生平等對話,對學生少一種外在控制,多一些精神解放,滿足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展開探索的翅膀飛翔。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教學中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體驗是指由身體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它強調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它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徵,它將使語文學習充滿個性,語文教學更具活力。本節課中,學生對吳均、陶淵明、柳宗元、范仲淹這四位文人來到醉翁亭的心情,表達出不同的想象,“作者歐陽修的情感最接近上述哪一位”這一問題提出後,學生的感悟不盡相同。學生不同學習體驗的碰撞、衝突、認同,引發學生反思不和諧的原因,激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我在教學過程中,既充分尊重他們的興趣、體驗和想法,也注意調和學生的獨特體驗與課文文本的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以一定價值取向的文本積極地影響學生的個人情感,學生最終認識到歐陽修是爲“山水之樂”和“百姓之樂”而醉,也就理解了他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3、樹立大語文觀念,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綜合性具體體現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綜合。本節課從學習目標看,通過導遊活動和自述體驗,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了整體發展。從學習內容看,注意與前面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幾篇課文的聯繫、比較,同時,本節課教學又走出了課文本身,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不再侷限於一本語文書,學生要查找、收集資料,要把交通、文化、旅遊等知識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到學習過程中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空間。教學中把從課文中學到的本領作爲學生語文素質的一個生長點加以培植,使其獲得持續的發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經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4

今天上了《醉翁亭記》的第一課時,課堂上給學生很多的朗讀時間,與以前不同的是,即使是常態課,也特別注重朗讀指導,但今天只給學生講了,朗讀的節奏不要過快,還應該提醒學生要注意要注意品味語言,讀準語氣語調,這一點很重要,朗讀的的時間沒有安排好,教師似乎喜歡書聲朗朗的課堂,但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拿來讀的,尤其是段落的翻譯,是不應該讓學生讀,即使爲了提醒學生注意,也應該引導學生朗讀重點句子即可。

所以在朗讀上,要注意分配好學生的時間與內容。另外,有時候學生的朗讀不是在自己的安排計劃之內,就如今天本來是打算帶着學生讀的,但學生急於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另外,導入部分,我的設計是:昨晚老師做了一個夢,夢見了歐陽修,一起去琅琊山,他豪情壯志,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我問他寫什麼時,剛剛想說鬧鐘響了。那麼他究竟說了什麼,就在醉翁亭記裏。學生開始信以爲真,結果開始懷疑,他們覺得這是騙他們的,但作爲最後一節課,疲勞的他們,一下子就被調動了情緒,並且效果非常好。短短的兩分鐘時間,收到了不一樣的效果。

課堂的確需要創意,特別是要根據學生的狀態來及時講話,而不能每時每刻,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走,未免有些生硬。但作爲年輕老師,也應該把握好一個尺度,不能過近,否則,課堂秩序不好掌控。

在解決字詞部分,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行解決,這一點很好,但由於備課不夠充分,很多沒有意義的實虛詞,也讓學生解決,無形之中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導致課堂效率不高,在者,教師講解的很多,沒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背誦時間,導致課堂上得很快,但簡單的小檢測一下,就發現其實學生掌握的很不牢固。

應該注意如果不在後面留十分鐘訓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及時鞏固,背誦,反覆抽查,重點一句話的翻譯,應該注意讓學生挨個重複,以各種方法重複,記憶就是一個不斷強化的過程。

再說課堂秩序,有些學生的狀態非常不好,讀書拖音,懶洋洋的,轉筆,很容易被外面其他的東西吸引,這些都是不應該出現的,所以目前還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狀態,必須保證學生能夠意識到課堂的緊張高效,這樣效率才能提高。

今天的作文課,就是看精彩語段和範文,但缺少對作文的詳細點評的過程,以至於學生都不能夠注意力集中。如果純理論的東西,學生不願意聽,要注意引導學生具體分析優秀作文的好在哪裏。最好能夠給予討論,不在乎有多少,關鍵是要點評到位。

下一次作文評講時,用一篇好的和一篇差的對比講,讓學生當堂修改,會更好可以試一下。畢竟作文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靠自己修改出來的。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5

《醉翁亭記》是一篇文質皆美、膾炙人口的文章。今天嘗試性的講了一節學生展示課,因爲很多的原因,本節課效果實在是不好,感覺對不起這篇文章。但是通過組內評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最重要的是吸取了不少的經驗教訓。

首先談談,我對學案的認識。我認爲課前作業導學,既能節省課時,增大課堂的容量,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合作互助精神。讓學生既能體驗自已學習成功的快樂,又能品嚐幫助別人的喜悅。而且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進行,可使師生關係變得十分融洽,讓師生在課堂中融爲一體,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談到課堂授課效率,我認爲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學生是否參與及參與的程度如何則是關鍵的因素。因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爲他們而展開的。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努力使學生產生與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即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而學生的參與不僅只是課內的參與,也應包括課前的參與,課前作業就是讓學生在課前就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於本節課,因爲我課前準備不充分,致使學案發的比較晚,學生自然也做的不夠充分,縮減了課堂效率。再就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設計的環節太多。總想着如何擴大課堂容量,卻忽視了同學們的掌握程度和認識程度。過於重視活動形式而忽視同學們對文本的閱讀情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文以外的問題研究上,不能讓學生靜下心來讀課本。如在文學常識展示環節,可以拿出一節課讓更多的同學展示,從更多的方面瞭解一下作者。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我要往縱深推進,立足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不再只爲活動而活動,改變捨本逐末現象。滿井遊記教學反思觀舞記教學反思登泰山記教學反思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6

《醉翁亭記》一文將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從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筆,“蔚然深秀”是其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峯迴路轉”表現它的丰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着寫亭的近景,用“翼然”則使亭產生凌空欲飛之意。然後解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意,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爲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

第二段寫亭子四周的景色。又從兩個方面展開:先寫朝暮之景,再繪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也”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樂。

第三段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衆賓盡還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畫從側面顯示“政通人和”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

第四段歸結全文主旨。先以宴罷歸去結住敘事,忽然又從禽鳥之樂翻出兩個“不知”,道出作者心曲,結尾點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

文章極其生動的描繪了醉翁亭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爲了寫“樂”。只要抓住“與民同樂”這四個字,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就能比較輕鬆的背誦了。

很多的課文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夠以此去理解文章脈絡。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達到快速背誦課文的目的。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7

整個教學過程好象很完美,但是,同樣的教學設計,在我所上的兩個班(一個尖子班,一個普通班),教學效果完全不一樣。這不得不引起我的重新思考、反思:

(一)課堂成功之處反思:

1、重視朗讀

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自然貼近作者感情,還可以鍛鍊想象、聯想能力、著名朗誦家瞿弦和同志說過:“每當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動的作品時,隨着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實詞的描繪,我常常在腦海中出現許多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我彷彿看到靜靜的小河、熱鬧的結實、戰鬥的英雄、膽小的懦夫、”看來,認真地朗讀文章,不僅能夠有效進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聯想能力。也只有通過大量的誦讀練習,學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進而體會到作品的思想感情。

2、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揮的時空

開展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把學生說的答案儘量寫到黑板上,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缺點,然後學生糾正,指出原因,這樣,給了學生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機會。

3、重視對學生的評價

在課堂上,對於做對的,做快的,給予及時地肯定,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達到強化學習的動機,另外,對於做錯的,給予指出並加以鼓勵,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二)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總體存在以下的不足之處的反思:

1、小組合作學習少

應該確實把小組合作學習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中去,這樣更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2、設置的情境問題過少

應設置一些更豐富,更吸引學生的情境問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本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存處不同教學效果的反思: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節課,在不同層次班級授課,產生的教學效果完全不一樣。

1、我沒有遵循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認識規律,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尖子班學生的接受能力強,這個教學設計符合他們,但是普通班,因而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對待教學中的個體差異,對於普通班的學生,我們爲完成教學任務將採用什麼樣的的辦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有效教學方法是什麼?這是今後我們長期探討的問題。

3、關於朗讀指導環節,我們是否應該做到:小組內應該怎樣讀?爲什麼要這樣讀?教師如何範讀?課堂教學中什麼時候讀?如何讀?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8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而我對它的精巧結構覺得實在是感嘆再三。

散文要散,但並非是不着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畫卷,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也不亂。原因是其中有一條線,即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文章的起承轉和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爲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爲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

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圍繞個“樂”而展開,構成統一的整體。真是“散”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真是值得後人好好學習。

初中課文《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篇9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遊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乾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於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圈出來。接着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後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着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麼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後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着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着鄧琦琪,後來是劉璐璇,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動起來,這是非常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