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石灰吟》教學反思5則

《石灰吟》教學反思5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石灰吟》教學反思1

在這一課上,我通過這你方面來解決本課的重點。

《石灰吟》教學反思5則

1、讀詩,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灰的一生。課堂上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採出來的。於是我講解並引導學生弄清石灰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烈火焚燒,成爲生石灰→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爲熟石灰→粉刷牆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錘萬擊”、“烈火焚燒”,從這兩詞想到了“磨練”與“韌性”、“鍛鍊”與“堅強”之間的聯繫,理解到“磨礪”與“成器”、“歷練”與“成長”之間的關係。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聯繫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現,板書: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想起一首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師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樹。

4、讀,錚錚鐵骨可見。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這兩首詩的本來之意,是非常簡單的。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欣賞,拓寬了理解的寬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

  《石灰吟》教學反思2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發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之情”的詩。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在領悟詩意的同時,學習並感受詩人用以寄託強烈情感的方式。教學中,我始終圍繞一個“吟”字做足文章。

教學中,我提醒同學們“吟”是一種古典詩歌的形式,但同時也表示着一定的具體意義,即爲“說”。那麼,石灰究竟想說些什麼呢?同學們很快通過自己淺顯易懂的.語言理解並說出了詩句的意思。

作者以石灰自居,並非覺得好玩,而是想通過石灰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那麼如何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這層意思呢?課堂上,我問同學們:“石灰說了這麼多勇士般的豪言壯語,他的心裏又會怎麼對自己說呢?”以期通過這樣的教學思考環節來鼓勵同學們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走近詩人的內心,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石灰吟》教學反思4

《石灰吟》是鄂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單元中的一首詩。傳說此詩是明朝詩人于謙12歲時所作。詩人于謙借石灰表達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志向,所以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詩。表面上看,作者在讚美石灰的品格,這也是學生能從字面感悟到的。因此,抓住這一與本單元的共同點即“讚美”,於是我首先問學生:“本單元課文的共同之處是什麼?誰能用一個兩字詞來概括。”學生答後,再引着他們一課課回憶讚美誰。接着板書詩題《石灰吟》,理解“吟”的含義,知道了其意思是“吟誦、讚美”後,問,作者爲什麼要讚美石灰?讚美他什麼呢?學生帶着問題讀詩,自然很快就有了發現和感悟,感悟到石灰不怕死(我換成“視死如歸”進行板書);學生感悟到石灰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我也將“無私奉獻”板書出來。有體會再讀詩,就讀得有感覺、有感情了。最後,引導學生了解“借物言志”的含義。知道了作者于謙的志向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間”。反覆讀這行詩。並用關聯詞“因爲……所以”把這一行詩與前面的三行詩連起來進行讀得訓練。最後還有幾分鐘,正好進行背誦和默寫的練習了。因此,我覺得用“小結單元主題,引出新詩學習”的方法在這裏很有用。教學方法需要靈活多變呀。

  《石灰吟》教學反思4

1、讀詩,用自己的話說說石灰的一生。課堂上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採出來的。於是我講解並引導學生弄清石灰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 → 烈火焚燒,成爲生石灰 → 浸泡水中,粉身碎骨,成爲熟石灰 → 粉刷牆面,留下清白 2、品味“千錘萬擊”、“烈火焚燒”,從這兩詞想到了“磨練”與“韌性”、“鍛鍊”與“堅強”之間的聯繫,理解到“磨礪”與“成器”、“歷練”與“成長”之間的關係。 3、品味“粉骨碎身”、“要留清白”,聯繫歷史上的仁人志士之表現,板書: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想起一首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 師生感慨:人活着,要做一棵挺立的精神之樹。 4、讀,錚錚鐵骨可見。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這兩首詩的本來之意,是非常簡單的。把兩首詩放在一起欣賞,拓寬了理解的寬度,撅到了理解的深度。這樣教是不是難了?課堂上,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本來想說,也被學生激動的思維制止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學生是處於思考的興奮之中。通過多年的課堂觀察,我一直說,好多學生的大腦往往處於半關閉狀態,所以一直想“全部打開他們的大腦,引領他們思考起來,以成爲主動學習者”成爲我研究的一個目標,今天通過這兩首詩的教學,我找到了這把鑰匙。學生擁有思考能力,需要着新鮮的話題,需要着老師對孩子們的相信,需要着綜合,需要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有了這一切,學生會主動的,學生會真正參與的,學生會把自己的智慧展現在師生的面前,學生會把自己的創造愉悅的拿出,與大家共同把玩。

  《石灰吟》教學反思5

《石灰吟》是愛國詩人于謙的一首詩,本詩託物言志,借物喻人,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教學這課,感悟至深,是失敗與失誤讓我收穫了不少,成長了許多。

這課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解詩題——誦詩文——明詩意——知詩人—悟詩情——鏈詩篇。

六環節中,解詩題緊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詩文,不僅複習了舊有的《遊子吟》,又學習了一種新的古詩形式,學生學習輕鬆愉快。

解釋詩意過程中,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石灰的煉製過程,再讓學生用詩中的話說石灰的經歷,繼續思考,再用四字詞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過程。這種思路,由粗到細,由寬到窄,讓學生三次走進石灰、瞭解石灰,從而理解了詩文的意思。其實這種教學思路是在最傳統的解詞、釋義、串句屢遭失敗後,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現在明白了“斟酌”、“推敲”兩個詞的含義。

領悟詩情,需要有一個步步深入的過程。起初,我的設計很膚淺,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謙,有點華而不實。後來領導的點撥讓我懂了,成功的課既要實在,又要技巧。我把詩人背景資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讓資料成爲學生感情昇華的根本,由石灰遷移到了于謙,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兩個層次領悟了詩情。讓學生懂得了于謙的粉身碎骨與永留清白。

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相信學生,給予學生思考發言的空間,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沉穩的傾聽,恰當地評價,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學得踏實,學得快樂。這點,也是我正在學習和繼續學習的主要內容。

俗話說,教學相長,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實踐中摸索、探求,相信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