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石灰吟》教學反思

“我思故我在”。許多學校已經把教學反思作爲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途徑加以管理,不少教學雜誌也大量以案例的形式發表教師成功的教學反思。可以說,教學反思正日益走進老師的生活。但我們在欣喜反思敘說一片繁榮之時,也不能不警惕虛空的爲思而“思”、虛假的貼金改造正在檢查的應付中、發表的衝動中滋長蔓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即使是再成功的課堂也有值得商榷、改進的地方。教學反思首先是自我的,然後纔是他需的,我們應當有勇氣直面課堂的現實狀態,只有正視,纔有反思;有反思,纔有行動改變。真,乃是教學反思的靈魂所在!

我教學《石灰吟》後曾寫下這樣的《石灰吟》:

今天教學《石灰吟》,課堂前後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與效果,可謂是矛盾的兩種境地:

一境:行雲流水,詩情與我相融。

1、讀詩,認識石灰。在把詩讀正確之後,我讓學生從詩句中抓住關鍵詞語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學生缺少常識,說石灰是經過“千錘萬擊”從深山開採出來的。我問:“那‘烈火焚燒’、‘粉身碎骨’又是怎麼回事?”於是學生補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歷程:千錘萬擊(石塊出山)→ 烈火焚燒(成爲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爲熟石灰) → (粉刷牆面),留下清白(美名)。

2、賞讀,領悟正氣。再讀詩句,在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後,我問:從剛纔所畫的關鍵詞語裏你能體會到什麼?學生交流,有說“從‘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體會到了石灰的‘韌性’、‘堅強’。”有說“ 從‘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學生背誦“人生自古所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過程裏,我寫下“錚錚鐵骨、浩然正氣”,並慷慨吟誦“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再讀詩,讓學生談感受。“人活着,要頂天立地!”“清白,高尚,無所畏懼,這是大寫人的標誌。”……

二境:苦澀滋味,詩意已蕩然無存。

教學至此,自我感覺已至課的尾聲,可想起試卷上常常出現的“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之類的考題,爲了對學生“負責”,於是讓學生填空。課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裏頭卻着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學生在思考收羅恰當的詞語,我的大腦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會卻就是找不到恰當的詞語來填空,於是不得已將教參書上的“不同流合污”話語搬了出來。寫下這幾個字,我也感到荒唐。從學生的眼神裏我讀出了茫然,從學生認真筆記的動作裏我更看到了自己的醜陋:老師啊,你啥時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這是“我”的教學,呈現着“我”的焦慮與思索。如果問這段反思有什麼可貴之處,我認爲“真”在其中,是“真”讓這段文字熠熠生輝: 耰 収癓js?

反映真情景。“讀詩,認識石灰”,“賞詩,領悟正氣”,“填空,明確主旨”。前面教學行雲流水,課堂呈現和諧動人的畫面,後來的填空則讓師生同時陷入了尷尬。這樣一步步寫來,不含虛情,真實“錄像”,於是教學的歷史存留,鏡子的作用顯露。反之,迴避問題將繼續爲問題所累,那種加工改造實際是對教育真容的“塗抹”,問題的本質在“塗抹”中難覓,所謂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虛幻無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裏頭卻着火了:我的學生,你可不能沉默啊!”這反映着應試的心理,這種“思”是一種顧忌。“老師啊,你啥時能鄙視流俗,不同流合污呢?”這是指向未來的思,話語裏已經包含對歷史的不滿,企望超越。至於反思的兩個小標題則明示自己對這節課的評價,體現着一種“覺醒”。我們可以感覺其中“人”的存在:鮮活,個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說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話語,沒有性情,無關痛癢,那麼它的作用顯然也不再與自我相關。

思考解決真問題。“公開教學作秀,關起門來死揪。”有人奉此爲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聰明”的教師是不會有什麼真反思的,當然也不可能領會什麼教育真諦。筆者愚拙,執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課裏“作秀”,而且把課上僵化控制、只爲考試那“揪”的教學視爲醜陋。“秀”出味道,剔除醜陋,我想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行文至此,作一點小結:真的反思是前進的驛站,而停留紙上、故作姿態的反思永遠與成長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