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孔子游春》名師教學賞析

《孔子游春》名師教學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孔子游春》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爲“師恩難忘”,安排了《莫泊桑拜師》《理想的風箏》《孔子游春》《明天,我們畢業》四篇講讀課文。課文生動地描述了孔子帶弟子到泗水河畔遊賞,就地取材巧借河水給弟子們闡述了“真君子”的品質。讓我們感受到了萬世師表的孔聖人循循善誘,與弟子其樂融融的遊學的美好情景。

《孔子游春》名師教學賞析

這樣一個普通的新編歷史故事。到了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手裏,一下子變得豐厚、靈動而富有生命活力。2013年11月,在杭州舉行的“千課萬人”觀摩活動中,王崧舟老師用他那獨特的取捨之道,厚重的儒雅之風,巧妙的教學設計,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行雲流水般的師生互動,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懾人心魄又交融般的配樂朗讀給大家演繹了一節如詩如畫般的好課。聽王崧舟老師的課如沐聖賢光輝,彷彿孔子再世,不僅上課的孩子們陶醉其間,而且在場的幾千聽課教師也流連忘返、欲罷不能。

課的結尾處,王崧舟老師引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讚美孔子。並表達了自己的渴望,渴望做孔子的學生,走進這樣如詩如畫的課堂,渴望做一名像孔子一樣的好老師。課下,我和在場的許多老師感嘆:我們不要早生2500年做孔子的學生,我們只要早生二三十年做王崧舟的學生就心滿意足了。

如果說孔子的德行讓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麼我要說王崧舟老師的課也讓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老師的課已經很難說是課了,我覺得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他的課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氣度,有溫度,有廣度。我想,用再多再美的語言來讚美他的課都不爲過。下面我選取三個方面,談談聽了王老師執教的《孔子游春》後的感受。

有溫度:如沐春風的孔老師

把萬世師表孔子從神壇上請下來,回到杏壇,孔子不再是冷冰冰的聖人,而是猶如學生每天都在接觸的老師。

師:孔子的身份是什麼?讓我們再次簡單地瀏覽課文。(出示課文中的三個句子)

弟子們不知老師在看什麼,都圍攏過來。

老師遇水必觀,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講給我們聽聽?

顏回呀,聽說你把自己的志向寫進了一首歌裏。何不唱給老師聽聽?

師:在弟子們心目中,孔子的身份是老師。孔子自己也說是老師。

……

師:是老師就要給學生上課。孔子的課堂在哪裏?找一找,用波浪線畫出來。

……

師:孔子爲弟子們精心準備的課文在哪裏?輕輕地讀一讀課文,劃出有關句子。

……

師:假如要爲這堂課取個題目,你覺得取什麼題目呢?

……

師:這位老師的名字叫孔子。我是多麼希望自己能早生2500年啊,那樣我就可以做他的學生了。我是多麼嚮往在這樣的課堂裏學習啊!(出示課文,用詩歌的形式排列。師生配樂朗讀。)

陽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邊桃紅柳綠,草色青青,習習的春風像優美的.琴聲,在給翩翩到來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盛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髮,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他甜蜜的絮語……

師:這如癡如醉的課堂,這如詩如畫的課堂,怎不讓人心嚮往之。

上《孔子游春》,習慣的做法少不了介紹孔子,引用論語中的精彩語段。學生還沒學課文,老師早已在孩子們心中樹起一個崇高的孔聖人的形象。王老師慧眼獨具,上課伊始,分別從課文的前中後三個語段中拎出三個句子,一次又一次地確認孔子的身份——老師。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孔子的距離。老師要給學生上課,得有“課堂、課文、課題”。孔子給學生上課的課堂、課文、課題是什麼呢?問題問得很淺,卻如點穴一般切中要害。經王老師這麼一問,課文重點段,學習重點、難點,如同剝筍一般,立馬呈現在師生面前。沒有繁枝縟節,沒有拖泥帶水。更難能可貴的是“接地氣”。“課堂、課文、課題”這些通俗的說法,與孩子們的生活緊密相聯。《孔子游春》雖然講的是2500多年前的歷史故事,但經王老師這麼一問,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孩子們身邊,孩子們彷彿就置身在這個其樂融融的課堂當中。因此,我說王老師的課堂有溫度。有生活的課堂有溫度,有溫度的課堂有生命。聽王老師上課,你不覺得是在上課。你看,他時而用寬手掌愛撫地推推孩子們過於低垂的額頭;時而躬身笑眯眯地奔跑着給孩子們遞話筒;每每請學生回答問題,再急再頻,也不忘說“你請”。這種氤氳在課堂中溫馨的氛圍,置身其中,你會感到一種溫暖。這種感覺或許就是不可言說的如沐春風的課堂溫度。

有高度:匠心獨具巧訓練

課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王老師深諳此道。他用自己獨特的取捨之道掏出《孔子游春》這篇課文的核心教學價值——事物與聯想。分三次對學生進行語言習得訓練。讓我們看到了他對“語用”認識的深邃。

師:同學們,孔子的課堂藏着一個祕密。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想到的,完成練習第一題。

看到習習的春風,想到;

看到,想到寬廣的胸懷;

看到茂密的森林,想到;

看到,想到明亮的眸子;

看到和煦的春風,想到。

……

師:孔子的課文中也藏着一個祕密。一半是看到的,一半是想到的,完成練習第二題。

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靈,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長,和順溫柔,想到;

看到水穿山鑿壁,從無懼色,想到;

看到水流經萬物,盪滌污垢,想到。

……

師:這就是孔子爲弟子們精心準備的課文。這篇課文沒有寫完。你能按照孔子編寫的思路,繼續編寫課文嗎?請完成練習第三題。(讓學生仿寫有事物與聯想組成的句子。)

生:水不捨晝夜,浩浩蕩蕩奔向大海,他好像有毅力。

生:水善於幫助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功奪利,他好像助人爲樂。

生:水淡泊寧靜,總是處在最低處,他好像很謙虛。

生:水包容萬物,不分高貴與低賤,他好像大公無私。

沒聽王老師上課前,《孔子游春》我也讀了N遍,但我就是沒有發現文章構句成段的這一祕妙。經王老師這麼一點,經王老師這麼一設計,哎呀,語言的訓練就如此精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王老師對文本解讀的能力真的讓我們歎服。縱觀整堂課,我們真切感受到王老師對“語用能力”匠心獨具的訓練。上面呈現的是顯性的語用訓練。在王老師的課堂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他對語用能力的柔性、隱性層面的訓練。從填空、寫話訓練到背誦、積累訓練,再到文化的滲透、薰陶。都說王老師的課演繹的是“詩意語文”,是走情感路線的。聽了他的《孔子游春》,我才真正明白“此情非彼情”。他的課有語文的特質、理性的積澱、生命的關切。他的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價值皈依。

有深度:旁徵博引巧引用

聽王老師的課,我們常常會驚歎他的旁徵博引、左右逢源。他縱橫捭闔、揮灑自如,課一下子就有了厚度、深度。我們來看這樣兩個小片斷。王老師引導學生學習“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這個句子時,抓住“或方或長”引經據典。

師:因爲水是沒有一定形狀的,於是我們看到它或方或長,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圓或方。其實,說到水是沒有一定形狀的,古人的詩詞當中倒是有一些很好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有關詩句,學生有感情朗讀。)

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師:該方則方,該長則長,該直則直,該曲則曲,這就是水的和順、溫柔,有情義。

爲了表達對孔子的景仰,王老師在結課時,巧妙地引入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讚美孔子。讓走下神壇的孔子一下子又偉岸起來,並高高地屹立在世人面前。

師:早在兩千多年前,有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叫司馬遷。他說出了和我一樣的嚮往,不過,他說的比我好。他說孔子的品德——

生:高山仰止。

師:他說孔子的言行就像大路一樣——

生:景行行止。

師:他說,孔子的境界太高太高,我很難到達——

生:雖不能至。

師:然而,這樣的境界我卻永遠永遠嚮往之——

生:然心嚮往之。

抓住“或方或長”這樣一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詞語,王老師竟然旁徵博引帶出這麼多關於水的詩句。這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也是萬萬想不到的。這需要多深厚的文化積澱啊。這就是文本解讀的功力。一隻眼睛看到字的表面,一隻眼睛看到文字背後的文化張力。並把這種文化張力自然地、水到渠成般地展現出來,這才叫有語文味的課堂啊。“吟成一個字,捻斷數根鬚。”想必,王老師在備這一課時,真的到了“人課合一”的境界了。就這麼一個“或方或長”的處理,就夠我們學習一輩子的了。

把萬世師表孔子從神壇上請下來,回到杏壇,爲的是讓孩子們感受一個有血有肉的孔子,爲的是讓孩子們走進這有情有趣的孔子課堂。課即將結束時,引入司馬遷的名句,又讓孩子們知道爲什麼孔子會被世人稱作“萬世師表”。曠世奇才的孔子思想之深邃,境界之高遠值得我們一輩子去學習,去實踐,去求索。儘管聽王崧舟老師執教《孔子游春》已經過去數月,但時至今日,他的課仍清晰在眼前,想必這節課定會餘音繞樑般長久迴響在“小語”探索的征途上,迴響在每一個走在“小語”路上的老師們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