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3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1

上課之前,我參看了很多的資料,包括別人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但發現大多雷同,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對人間真情的呼喚”這個點上,我總覺得不能體現文本淡淡的憂傷的感情基調。我又找了一些對作品解讀的資料來看,最後,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1、捕捉體味作品蘊含的複雜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層解讀文中“夢想”的內涵,探討悲劇的“人性”主題;2、領略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3、品味作品的語言,借鑑文章通過有特色的景物描寫、敘述語調來營造氛圍、表現情感的寫作手法。把教學的重難點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接着深入解讀作品的思想內容,然後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層意蘊(小組合作),先解讀農村姑娘的“夢”,後解讀“我”的“夢”,再比較農村姑娘的夢和“我”的夢有何異同,探究童年的夢想對於人生有何意義,如何理解作者的憂傷和惆悵?最後重點選取兩個片段鑑賞作品語言。結尾的拓展部分考慮到本文風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設計時選取了一首課外的風格相近的小詩來輔助閱讀,並且通過詩歌的創作來進行閱讀的延伸,在讀寫的能力訓練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用時兩個課時,較好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入選中學課本的散文都是文質兼美、風格獨特的美文,作爲語文教師,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規律,對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把握和賞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儘管是新課標下的教學,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還得立足於傳統意義上的文本解讀,在解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於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蘊豐富的美文,所以教學設計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憂傷之美作爲重點。當然,作爲教師,我們首先要讓自己進入意境,對作品有深刻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帶領學生走進作品。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着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之中,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雙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帶情”、“引導”是很重要的兩環。

散文的美還在於語言的美,而語言的美與情感的美又是緊密相聯的,所以教學設計中把鑑賞語言也作爲重要的一環,通過品味語言來昇華感情,領略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薰陶。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2

一、教學目標

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目標:把握作品的細節,體會其語言魅力

1.引導學生通過鑑賞不同人物揀麥穗的“細節”,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題(對農村婦女命運的感傷,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嚮往和追求永存)

2.在體會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題中,品味文章豐富細膩、精妙動人的語言

3.賞析文章象徵的表現手法(煙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徵意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細節,品味語言

難點:探究主題,賞析象徵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策略

(1)基於生本對話的多元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策略

(2)長文短教,化繁爲簡,重點落實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預習安排

(1)熟讀《揀麥穗》全文,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2)完成預習作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預習作業:

①這篇散文主要是圍繞什麼事情來寫的?

②姑娘們和“我”各是如何揀麥穗的?目的是什麼?

3.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話: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1.這篇散文主要是圍繞什麼事情來寫的?

揀麥穗

2.文章寫了哪些人揀麥穗?

姑娘們揀麥穗,“我”(大雁)揀麥穗

(二)生本對話:解讀“細節”,品味語言

1.閱讀第二部分,解讀姑娘們的“揀麥穗”

指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思考:

姑娘們是怎樣揀麥穗的?她們揀麥穗是爲了什麼?

時間(環境):“月殘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邊” ——從早到晚(辛勤)

動作:“挎”“揀”(拼命)

內心:“遐想”“想”“癡想”“想象”“夢”——興奮、喜悅,充滿憧憬

收穫:“裝滿籃子”“或許能揀上一斗”

目的:“賣”“攢”“扯”“買”“剪”“縫”“繡”“裝”——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書:

姑娘們——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美麗的夢

2.閱讀第三部分,解讀“我”的“揀麥穗”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1-8節,其他同學思考:

“我”和姑娘們的“揀麥穗”相比,有什麼不同?

動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們的身後”“跌跤”“追趕螞蚱和蝴蝶”

收穫:“少有揀滿一籃子的時候”“稀稀拉拉幾個麥穗”

目的:“備嫁妝”(嫁給賣竈糖的老漢)

板書:

大雁——“備嫁妝”(嫁給賣竈糖的老漢)——天真(純真)的夢

(2)指兩名同學分角色朗讀“我”與賣竈糖老漢的對話,結合第三部分有關內容思考:

“我”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爲什麼想到要嫁給賣竈糖的老漢?

“我”:

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貪吃、醜陋,少人疼愛,渴求並依戀老人那像“我”母親一樣的“樸素的愛”

賣竈糖的老漢:

衰老、孤獨、居無定所,慈祥、純樸,疼愛着“我”這個貪吃、醜陋而少人疼愛的小女孩,給“我”依戀,讓“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種樸素美好的愛

(三)生生對話:探究主題,賞析手法

姑娘們和“我”揀麥穗都是爲了自己心中的夢,而這兩個夢最終都破滅了,那麼,面對夢的破滅,姑娘們和“我”分別有着怎樣的反應呢?

1.閱讀第二部分最後三節,思考:

姑娘們面對夢想的破滅,有着怎樣的`反應?周圍人又有着怎樣的反應?

姑娘們:“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不會過分地悲傷”

——甘於命運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夢想

周圍人:“誰也不會爲她們嘆上一口氣,誰也不會關心她們曾經有過的那份癡想”——因司空見慣而漠然、麻木

板書(接上):

姑娘……——夢想破滅——對農村婦女(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感傷

2.有人說,姑娘們的“揀麥穗”是一個大背景,而“我”的“揀麥穗”是一個具體的“個案”,是對大背景的一個生動別樣的“註腳”那麼,“我”最終的命運會不會像姑娘們一樣呢?

(學生討論,闡述理由)

提示:從課文中找依據,一是要抓住姑娘們和“我”各自面對理想破滅的反應以及周圍人的反應,二是要結合文中關於煙荷包與小火柿子的描寫,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關問題:

(1)煙荷包寄託了“我”的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寫小火柿子有什麼用意?

煙荷包:

寄託“我”最初的純真幼稚的夢想,對人與人之間樸素美好情感的嚮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徵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頑強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會像姑娘們那樣甘於命運的安排,而是永存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嚮往和追求

板書(接上):

大雁……——夢想破滅——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嚮往和追求永存

(四)對話作者:知人論世,延伸閱讀

1.點擊鏈接——張潔

張潔,1937年生於北京,原籍遼寧,當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愛是不能忘記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爲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直、純樸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紀80年代文壇,張潔以寫作具有女性意識和反映女性問題的作品著稱……她的許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爲主人公,寫女性感傷、細膩的心理……”她的作品“常會通過兒童視角,抒發一種溫馨、感傷而清新的感情,展現‘人性’中樸素、感人的一面”

2.小結

“我手寫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們的心中,愛,是不能忘記的(板書)

五、佈置作業

1.美國著名歌手邁克爾·傑克遜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見過我的童年麼?我在尋找我來自的世界”童年,本應天真爛漫;童年,本應百無禁忌;童年,本應無憂無慮……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卻漸行漸遠,正從我們身邊消失

請以“找回童年”爲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寫成記敘文(2)立意自定(3)不少於800字(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2.課外閱讀《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附:板書設計

姑娘: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美麗的夢——夢想破滅——對農村婦女(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感傷

大雁:“備嫁妝”(嫁給賣竈糖的老漢)——天真的夢——夢想“破滅”——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嚮往和追求永存(“愛,是不能忘記的”)

七年級語文上冊《揀麥穗》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和體味作品的複雜思想感情、豐富的象徵意義。

2、探討愛的真諦和農村姑娘的情感世界。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探究等能力。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舒緩從容而略帶傷感的語調中所蘊含的感情。

2、體味作品豐富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1、探討愛的真諦。

2、品味作者在對話描寫、行爲細節描寫及含意豐富的語句中流露出淡淡的傷感的散文語言。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讓學生分扮三個嘉賓角色:作者張潔、“她”(作者張潔姑娘時的同伴)、“我”(姑娘時的作者)。

2、佈置學生收集作者張潔的材料,對其經歷、個性、地位、職業、專長、興趣等有所瞭解。

3、引導學生研讀《揀麥穗》,深入理解作品多元化主旨和象徵、對比等表現手法的藝術作用,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所寫所議、所思所想、所悲所憫、所愛所憂。除此之外,還應廣泛閱讀同題材的作者其他作品,以利全方位地解讀作家作品和愛的真諦。

4、在現場直播前還應做好以下三項工作:選擇理想的主持人;由主持人與問題提出者一起詳細分析要解決的問題;提前幾天將問題通知嘉賓、觀衆,以使大家對問題有較充分的準備,開闊解題思路,理解問題實質;根據《揀麥穗》的內容,製作電腦課件。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多媒體展示: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

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北島《觸電》

以爲忘卻的東西,原來一直潛藏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像潮水一樣涌來;一位了無痕跡的童年,卻鮮活在我們的眼前;每個揀麥穗的少年,都依戀着田野和早期的歲月。因爲那裏不僅有艱難困苦,也有歌聲歡笑;不僅有心的春播,也有愛的秋收;不僅有單純、稚嫩,也有思索、審視。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伴隨着“藝術人生”欄目走去《揀麥穗》。

二、現場直播:

1、節目主持人閃亮登場,宣佈節目主題(放映幻燈片),逐一介紹到場嘉賓。

2、放映電腦課件。

3、由作者張潔介紹《揀麥穗》的創作經歷和創作意圖,要點如下:

我近來的寫作越來越注重去捕捉、度量一種心態,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緒或情感環境,而這樣一種情感或心態,由於其包含的深重的歧義性,往往只會隨着敘述的展開而變得更加濃烈、更加不可排遣。因此創作這篇的衝動正是來自於那難以排遣的憂傷。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對所愛的人或某種抽象之物的喪失而感到悲哀,可能會同時帶來傷悼和憂鬱。幾十年來,有一種哀傷刻骨銘心,不可驅逐,使我所感到的惆悵和不安,這種不安源於我曾經的生活世界裏依戀過一個飽經風霜的賣竈糖的老漢,可惜他在我長大成人的時候“老去了”。爲了我們這一老一少之間的縷縷溫情,我不能不隨着筆去重新把那一段往昔的時間和空間經歷一遍,捕捉作爲成人世界反照的兒童記憶,去尋找失落了的理想,去呼喚樸實、真誠的愛,去召回世間純潔的人性美。

揀麥穗需要分散開來,大部分時間裏揀麥穗的少年是孤單的。我行走在田野中,也是行走在孤獨裏。孤獨的風景有一種催化作用,我的情感和思想——把多年來麥子所積攢起來的錢所扯上的花布、縫秀好的衣物,裝進包裹裏,嫁一個理想的男人——破土抽芽,在風裏,在陽光下,變綠,長高。可惜出嫁的那天突然發祥那些幻想全都變了味。論理,人需要物質的獲取,但更需要擁有精神自由,這樣才能更好地生活,才能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和創造美好的人生之路。然而那時農村的實際情形是艱苦的、困窘的、冷漠的。百般無奈之下,還得順從地嫁出去,沒有他人的同情和關心,甚至連自己也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幻想一個,美夢一場,咳!

4、嘉賓與觀衆互動:

(1)觀衆向嘉賓提問。(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感到困惑,通過蒐集整理進行對話。)

A、作品種的“她”與“我”在美夢破滅之後各持怎樣的態度?(請“她”、“我”回答)

提示:搜尋信息,可從作品中找出依據。

作品中的“她”夢幻般的期待被活生生地打斷之後,“還是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用一種原始的勇氣與無知的韌性去接受殘酷的現實。

作品中的“我”在得知疼愛自己的賣竈糖的老漢死去的消息之後,“哭得很傷心”,“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個皺巴巴的,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傷悼之餘,還有對愛的渴望和珍惜。

B、“煙荷包”在文中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什麼“我”常常要想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一樣的煙荷包?

提示:“煙荷包”象徵着人與人之間一種純真的感情,作者在賣竈糖的老漢去世後一直在追求着這種真愛,追尋着失落的夢。

C、你認爲這種感情現實生活中還存在嗎?

多媒體顯示資料:前段時間報紙報道了一則新聞。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輛出租車所撞,肇事司機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奮勇要送老婆婆去醫院,想請路人留下個聯絡方式證明事情經過,誰知路人無人肯籤。後來男子與另一不留姓名的貨車司機送老婆婆到醫院之後被老婆婆家屬反咬一口,認定他就是肇事司機。

主持人問:爲什麼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這樣?你心目中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觀衆與嘉賓互動交流

提示:在現實中,村姑們幻滅的夢是生活的常態,我們經常遭遇愛的幻滅,

但是我們對於真愛的追求從來沒有中止過,雖然這種真愛可能失落過。

(觀衆或嘉賓可談談請大家談談曾經感受到過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對你的影響。)

D、觀衆問:我總覺得作品有點像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蘊含着某種命運,您認爲文中的細節“大紅柿子”,它是不是有特別的意思?

嘉賓答:的確如此。文中兩次寫到了“小火柿子”,同樣是紅得透亮,但因爲前後感情的不同,而寓含了不同的象徵意義。不知老漢死去之前,“我”只覺得小火柿子是風颳不下,雨也打不下,雪夜壓不下的,頑強的生命個體讓人感到世間或許還真有人在吟唱喜盈盈的愛的頌歌。但事實是即使小火柿子沒有讓人摘下來,難道它自己不會老去嗎?當老到掉在地上時,結果只能是粉身碎骨。所以這是《揀麥穗》又成了一個寓言故事,它在詢問人們: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我”沒有給你們明確的答案,但委婉地告訴世人:“我”常常想念他,常常想要找到那個像豬肚子似的煙荷包。

E、觀衆問:張老師(學生),這麼說,您在作品中對“我”在賣竈糖的老漢死去之後的人生選擇未作明確的表態。可物換星移,幾十年後的今天,您內心深處該有我們確切的答案嗎?

(學生可根據開篇作家創作這部作品的意圖,可推測):是選擇約定俗成的人生,還是去做一個生命的越軌者,甘冒生命墜落的風險?如果在二者之中擇取其一,那麼會選擇後者。因爲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希求,沒有任何企望”地去愛和被愛的時候,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又有什麼不值得?

(2)嘉賓向觀衆提問。(嘉賓的問題,其實是在師生對話中得以啓示,通過問題的設計,再讓學生進行新的,更高一層的對話)

作品中的“我對”賣竈糖的老漢由憐憫到牽掛、依戀再到傷悼、懷想,這一情感發展過程給了我們什麼啓示?

觀衆可以多元解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A、“我”的感情變化,都說明了“我”對愛的渴望、專注,併爲了“愛”敢於衝破世俗的偏見,急切地期待,執著地追求。

B、兩個異性的個體之間彼此關愛,相互依戀,樸素地愛着,真誠地戀着,無論貴賤,無論長少,這就是愛的真諦。

C、這一老一少之間確有那麼一絲悠長之關愛、一絲從容之溫情,但由於愛的物質條件相差懸殊,最後只能是以賣竈糖的老漢的死去而告終。這樣的憧憬經不起風雨的吹打,這樣的愛也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愛,難怪作者在結尾這樣寫道:“可是,它(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丟到哪裏去了。”是的,“我”的幻想“頂多不過像是丟失了一個美麗的夢”。

三、播放音樂。

主持人總結:揀麥穗這種人類行爲有一種古老的意味,使人想起原始人類,想起古代詩篇。他們知道,唐代的人,漢代的人,甚至更久遠朝代的人都這樣在田野上走過,尋覓過、希望過、沉思過、孤獨過、愛戀過,也怨恨過,就這樣,一代一代地走過去,走到今天,走到我們這一代,今後的人們還要在田野上走下去,直到永恆……

佈置作業:

1、張潔的長篇紀實作品《世界上最疼愛我的那個人去了》,已改編成一部電影。倘若有人要把《揀麥穗》搬上銀幕,你會如何導演?把這篇作品改寫成一部劇本,併爲該劇譜寫一首主題歌。

2、閱讀張潔的散文,比較分析張潔的創作風格。

資料集萃:

張潔(1937~)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於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裏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並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