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在山的那邊》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在山的那邊》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教學標:

《在山的那邊》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1.初步瞭解詩歌的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蘊涵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體會本詩中“山”和“海”的藝術形象及蘊涵意味。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山的畫面

  一、導語設計(1)

山對於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當我們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感慨萬千。

而恰恰就是在這大山之中,有那麼一羣勤勞善良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無言的大山中,從孩提時他們就懷有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爲他們生活中不斷的追求。

現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去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導語設計(2)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爲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二、資料助讀

1、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種,“五四”以來產生的一 種新的詩體。是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

特點:高度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包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一般用於歌詠、朗誦。

2、作者簡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那時候他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於是寫下了自己當時對人生的感嘆。

  三、誦讀感知:

1、生字詞(注音並解釋詞語)

癡( )想 隱( )祕(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幾( )乎

癡想: 入迷的想。

隱祕: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於,接近於;差點。

2、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朗讀要求:

1、讀出感情。

2、注意語氣、語調。

3、讀準字音、不讀錯別字。

4、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5、語音適中、能讓人聽清楚。

播放完後,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後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1、詩分兩節,你能說說爲什麼嗎?

——時間不同了,長大前與長大後

——沒找到海/找到了海

2、請你概括第一節、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寫了——小時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節寫了——長大後對人生的感悟。

3、請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1)從事情看:第一節寫“我”渴望海 第二節寫“我”追尋海

(2)從時間看: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 第二節寫 我長大以後

(3)從心理看:第一節寫我的嚮往和困惑 第二節寫我的感悟與信念

(4)從方式看:第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 第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5)從寫作角度上看: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是實寫;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是虛寫。

4、作者小時候有一個願望:看到山那邊的海,在當時,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哭着回來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麼樣子?請描述出來。

驚濤駭浪、風平浪靜、碧水紅花、水天一色

6、作者說的海是什麼樣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麼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2)、爲什麼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麼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因爲大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裏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爲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爲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爲這篇課文對於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並培養自己爲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就請大家把剛纔找到的,你認爲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着什麼樣的含義。

2、 詩中“山”、“海”的 象徵(蘊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嗎?

山:

巍峨、高大、雄偉、沉穩――成熟、穩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後

海:

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盪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麼?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爲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範例1: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寫山的顏色,實際寫自己心情難過,形象生動。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幻想破滅

  範例2: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飄來”是說童年的認識畢竟膚淺,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也並非確指理想;“種子”比喻信念。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說後來“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

  範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強調失望次數多。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非常多;“誘惑”因爲總以爲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強調 “我”的努力,不灰心。

  範例4: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指總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乾的心靈 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把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七、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劃分詩的節奏:

所謂詩,是指藉助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爲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1)古代詩歌的節奏劃分可以從音節和意義的角度來劃分如:“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黃鸝/鳴/翠柳”。

(2)自由詩的節奏,由句意和語法規律來確定,或停於主謂之間,或停於謂賓之間,或停在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靈活性較大。

如:父親的/身影,像個/問號,多少年/一直把什麼/尋找;緊彎的/腰身,弓成了/小橋,

馱着兒女/走向 明朝……

2、比較兩首詩在寫法與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處:都表達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表現了追求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抒發了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心情,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

預感 王家新

此詩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着,同時包含了作者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一夜風吹 風哐哐地撲打門窗

風從遠方而來,

轉瞬把一座座城市裹進宇宙的大氣流裏

這時房子在漂流,你的靈魂開始漂流

你乾脆熄了燈,

不再寫詩 回到黑暗中 讓詩來寫你

讓風把你隨便帶到一個什麼地方

你聽到無數聲音,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最後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處,

聽到風在拔着樹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開了

秋天終於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來

推門見滿地簌簌的落葉

你已形同老人。

(1)風 象徵了時間飛逝。

落葉隨風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風”象徵了什麼?“落葉”喻示了什麼?

(2)詩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詩中的深刻內涵是什麼?

詩人用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着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裏的羣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裏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爲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徵。

B.“山民”有渴望衝破封閉、保守的強烈願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山民》屬於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於“山”,總嚮往着“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着對現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採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爲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

取羣山和大海寄寓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