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峯》說課稿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峯》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爬天都峯》課文講的是暑假裏爸爸帶我去爬天都峯,“我”與不相識的老爺爺相互鼓勵,一起登上天都峯的事。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峯》說課稿,歡迎閱讀!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峯》說課稿

設計思路:

從內容上看,本課寫如何“爬”的文字並不多,而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天都峯的特點,寫小妹妹與老爺爺的兩次對話;再從中心思想看,並非只在表現不怕困難、奮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說明應該善於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據據課標、教材內容和三年級的學生認知特點,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三個重要的問題:(l)課文有幾次對話(2)課文是怎樣描寫天都峯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爺爺爬上天都峯以後,爲什麼爸爸說“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3)小妹妹和老爺爺是怎麼爬上天都峯的?這實際上就是本篇課文的重、難點和學習思路。在剛進入課文的學習後,就用課件出示這三個研究問題。新課標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爲有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專題研究法”。這樣一方面能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學習課文、探究中心的興趣,有利於促進主體性發展。另一方面雖說“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但只有在“研究問題”的定向中,“鳥”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飛”的方向,“魚”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躍”的目標。

設計理念:

1、 衆所周知,多媒體的最大特點是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又以形象思維爲主。 多媒體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生動、形象、直觀的畫面,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利用,爲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拓開了廣闊的天地。在精心設計導語的同時,恰當的運用幻燈圖片、錄像、音樂、聲音等直觀教具,呈現出活靈活現、形象生動、情景相融的畫面,藉以渲染課堂氣氛,確立課堂的情感基調,讓學生全心身地融入這種課堂氣圍之中。這種情景並茂的導入方法,增強了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興趣、對新的知識內容產生迫切地期盼,爲學生拓展知識與想像、參與觀察和實踐奠定了情感基礎。

我利用Authorware軟件製作了一個課件。展現在大家眼前的三部本份是“彩圖片”、“天都峯簡介”、“課文的學習”.。“課文的學習”中包含“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對話”“第二次對話”、 “小妹妹說的`話” “爺爺說的話”“勇攀天都峯”、“爸爸說的話”。點擊圖文,我們可以看到導入的介紹天都峯的圖片文字。這種框架式結構,便於根據學情靈活運用。

2、設置遊戲,激情導入,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中,我爲激發學生對新一課內容的興趣,總要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使“導入新課”成爲課堂教學中首當其衝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髮揮着重要的作用,導入環節的運用好壞,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布魯納曾說: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着內在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

3、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程追求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積極、主動、渴求知識的熱烈場面;是師生、生生的和諧互動與思維碰撞;是學生目不轉睛地觀察、認真地思考、涌動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質疑、沉思後的頓悟;是靜靜地傾聽、七嘴八舌地討論、爲爭議後取得的共識而情不自禁地歡呼;是對同伴獨特的見解所折服、爲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喝彩。在第二自然段學習理解後開展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較爲寬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思維優勢。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於增加學生交往、改善師生關係、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發展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4、小學語文姓“小”名“語”,這種提法明確了小學語文必須以小學生爲本,以語文教學的性質爲根基。在閱讀教學中,詞句的理解,基礎知識的訓練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上,落實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葉聖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這些都說明了培養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根據三年級小學生閱讀能力和生活經驗有限的實際,指導學生理解小妹妹的話時,重在“扶”;理解老爺爺的話時,着力“放”。爲了弄清“我”是怎樣爬上天都峯時,設計了幾個相關問題:(1)小妹妹來到天都峯腳下,心裏怎麼想(2)她看見了老爺爺,心裏又怎麼想呢(3)後來,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着重指導學生靜下心來一邊讀一邊想。這一環節重在扶。爲了引導學生想象老爺爺是也是受鼓勵爬上峯頂的。課件出示類似的思考題,這一環節重在放。用“導、扶、放”的教學方法,是想讓學生在逐步適應並掌握學習方法,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5.“讀”佔閱讀鰲頭,教給學習方法。

在本課設計中,我着眼於讀書的訓練。讀書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並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了包括自讀、默讀、試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有感情朗讀,即葉老說的“美讀”,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形成閱讀能力與習慣。在讀的過程、評價中,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現出和諧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需教教學生會學。

課文第六自然段講的是“我”勇攀天都峯。爲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奮力”一詞,首先,指名讀本節,其餘學生感受“我”是怎樣不怕困難爬天都峯的;再讓學生自讀,畫出體現我“奮力”爬的詞語,並理解這些詞語;最後,讓學生看圖片,結合生活感受,帶着自身體會,有感情地一齊朗讀課文。這樣通過聽讀、畫讀、賞讀來指導學生讀書活動,學生必定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6、啓發合理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出老爺爺爬天都峯的思想變化及攀登天都峯的具體過程,但學生們可以憑藉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爺爺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峯的那些認識,在自己頭腦中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在啓發學生理解老爺爺感謝小妹妹的話時,安排了較爲充分的時間,設計了這樣一組想象思考題:(1)老爺爺來到天都峯腳下,心裏怎麼想(2)他看見了小妹妹,心裏又怎麼想呢(3)後來,他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讓學生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塑造老爺爺奮力登山的生動形象,從而既對他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又鍛鍊了語言表達。

7、作業——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以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爲主要特徵,以“解放興趣”爲核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體驗,探究性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語文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一要採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給學生創造儘可能多的實踐機會;二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大量的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漸漸習得語文學習規律,不斷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