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1】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鹿柴》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音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爲人所注意。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我在備課中也曾注意到王維的“詩中有畫”,因而設計上,運用多種方法引領學生去品味《鹿柴》所體現的繪畫美。於是,詩的三、四兩句中所描繪的幽暗的環境美。儘量讓學生也會品出一些味道。但是,由於我對詩句中散發出的音樂氣息缺乏敏銳的嗅覺,因而對一、二兩句的理解只停留在空山的杳無人跡上。對於“人語響”中反襯出的空山的幽寂能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品賞,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掌握好時機。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2】

《鹿柴》這首詩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詩篇佳作。通過詩人對幽靜山林的描繪,再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十分親近,融爲一體的感覺。學習之中,我注重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感悟的適時點撥,使學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詩中的意境之美,運用多種方法激發了他們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們想象力,品出了詩境的一些味道。但我發現,學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時,有不少同學的觀點是一樣的,不能主動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實感悟。因此,在以後的古詩教學之中,我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人支亦云,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態度。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3】

教學《鹿柴》的過程中,在-師生共同感悟詩境的幽靜、空曠之後,我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反覆誦讀後,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疑惑,有的問題其實已經解決,有的問題沒有價值。我正爲孩子們沒有深入的體會而體會而遺憾時,突然一個孩子提出:“詩人爲什麼寫的是‘深林’而不是‘森林’?”多好的問題呀,這個深字不正是詩人爲表現山之空曠、林之深邃靜謐而用的嗎?這個孩子是真正地用心去品、去感悟的。因此,我大大地誇讚這個孩子會讀書會思考,誇讚他的問題提得好,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在品讀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在獨特的感悟中產生獨特的思考。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了,潛心品讀,產生了許多獨特地思考,在分組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時,十分投入熱烈。在這樣一種學習氛圍中,孩子們更深層次地領悟了這首詩的意境及詩人的情感。

閱讀教學應是讓學生能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學生要產生獨特的感悟,就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與文本對話,積極地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感悟,因此培養學生養成肯與思考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年級上《鹿柴》教學反思【4】

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於:教材處理、教學設計合理;教學環節連貫、駕馭課堂的能力良好;課堂中能啓發學生想象,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繫來引導啓發學生思考和體悟,同時通過課外詩歌的鑑賞實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師生互動較好,能在輕鬆融洽的課堂氣氛中實現教學目標;課件製作合理,美觀,能夠爲教學服務

本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1、教師應變能力還不夠:要把握學生思維的流程動態,在學生思維火花閃爍的時機及時點撥。比如學生有創意的發言要及時評點而不能貽誤極好的探究時機,要及時調整教學的程序,決不能墨守自己原定的設計。課堂中有一個地方可以依據學生的感悟或疑問來引導、啓發學生,同時以幽默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卻沒有能夠充分利用;例;課堂質疑環節,有一個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空山什麼意思”,另一個學生主動站起來回答說:“空山就是山是空的”。同學們嘰嘰喳喳的說:“錯了錯了,山不是空的,山裏面有人,因爲詩句寫到的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時候如果能夠乘此機會說“同學們講的很好,我們的陳小立同學爲什麼看不到浣女和漁舟呢?”這時因勢利導,以此幽默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並以此啓發學生,將同學們引導到“空山”是“靜”的意思,同時又因爲山上樹木茂密,雖已是深秋,仍然遮住了人們的活動,使人覺得山很安靜。因此,我深刻的感到備課過程中沒有充分的“備學生”,沒有預計到學生會有類似的疑問或可能出現的靈感的火花,而以自己原有的教學設定泯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貽誤良好的探究時機。

2、在創新部分,安排了學生討論的環節,但時間不夠充足

3、詩畫音flash的播放沒有播放完,這很可惜,可以將它當做是啓發學生想象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檢驗自己想象的環節,也可以將它當作是學生鑑賞完詩作後的一次昇華或是課堂的**,但可惜擔心時間不夠,沒有播放完。

4、部分教學設計或所提問題可以設計的更好,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講到這幾句描寫的角度時,學生談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一靜一動,這是可以讓學生找出這兩句中體現靜和動的字,學生便可找出是;照、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中體現動的詞:歸、下;這樣在後面創新部分《鳥鳴澗》讓學生找出以動襯靜的詞時就不會顯的突兀。

5、課堂朗讀還不夠,教師有時可以適時的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