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優質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優質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教材分析】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優質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2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學生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本文篇幅較長,

11個自然段,約兩千字,在學習上有難度。考慮到在此之前,學生已有“速讀”的知識準備,所以教學時,本着“用足用好教材”的理念,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速讀理解課文,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抓點帶面、以簡馭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輕鬆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教學目標】

1、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感受葉老先生真誠、質樸、平易近人的人品,對待文學事業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態度以及對待祖國下一代的熱切關懷和希望。

2.通過比較誦讀,感受課文通過爬山虎的描寫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瞭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鏈接作者的文學之路,品味重點句子和課題的深刻內涵,感受課文表達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聯繫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方法】

以問促讀 以讀代講 讀中感悟 品味哲理

 【教學準備】

1、蒐集葉聖陶和肖復興的資料。

2、推薦閱讀《爬山虎的腳》。

3、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深情回憶,引入情景

  師:1988年,葉聖陶先生逝世了,92年45歲的肖復興爲了紀念葉老先生提筆寫下了這篇文章,回憶於發生在30年前的自己少年時代的故事,師恩難忘,是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多少年過去了,肖復興沒有忘記葉老先生對他的教誨,更沒有忘記他家院子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爲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主動的通過文本去親身感悟文章的內涵,感受作者的感情,此刻教師的深情導入就顯得恰如其分)

 二、精心提問,走進文本

師:今天,就讓我們飽含深情與作者一起回到30年前,一起去感受那難忘的時刻。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邊讀書邊思考:(生讀書,音樂起)

1、讀書思考:

①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從這幾件事中你可以感受到葉聖陶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②文中有幾處描寫爬山虎?劃出相關詞句仔細品讀,並談談自己的獨特感受。

③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的內在含義。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指出,閱讀是學生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不可以用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理解。因此,精心設計問題,以問促讀就格外重要。整篇文章三個問題的提出,是讓學生通過自己靜心讀書後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脈絡,然後突出理解重點,分層突破難點,最後再回歸整體,提高認識,昇華感情。可謂用心良苦)

2、多層品讀

①引導學生從葉老幫“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通過去品析和感受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

師小結:葉老先生的修改如此認真,他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就象春風一般吹進了作者的心裏,讓作者從此對寫作充滿了信心。板書:一絲不苟

師過渡:如果說葉老的修改讓我受益匪淺的話,那麼當作者真正與葉老先生親密接觸以後,又會有怎樣的感受,覺得葉老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②引導學生從邀“我”做客這件事中去感受葉聖陶先生平易近人的高貴品質。

師小結:是啊,一個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偉大文學家,能如此親切的與一個5歲的中學生促膝長談,象朋友更象是親人,此時,作者又有怎麼樣的心靈感動啊。學生齊讀:“心被融化了”,是被葉老先生語重心長的教會和平易近人的人品所融化了。板書:平易近人

(設計意圖:學生在品詞析句、反覆朗讀、聯想想象中獲得作者最真實的感受。學生自由讀文後,以大問題入手,從課文中相對應的部分進行攙扶、點撥,通過品一品、讀一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葉聖陶先生的人格與人品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3、感悟人品

師總結:通過這兩部分的學習談論和交流,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平易近人的形象更加豐滿、鮮活了,他完美的人格不僅深深的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裏,更是深在了作者的心裏。

(設計意圖: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爲線,通過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的事,從中感受到葉聖陶先生的人品;一條以“爬山虎”爲線,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語句含義深刻,實際上是暗示葉老的風範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葉老的教導一直激勵着我前進。第一條線爲明線,學生容易理解,只有理解了葉老的人品才能爲理解第二條線打下基礎和鋪墊。爲此我着重圍繞這第一條線索設計問題,簡明扼要,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不僅知道學什麼更要明白怎麼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感受,變知學爲樂學。)

  三、難點解讀,感悟語文

1、通過閱讀和理解兩次描寫爬山虎的詞句,去體會和理解作者的當時的心情和感情。初步瞭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Δ剛進裏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使得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

Δ我一眼又望見院裏那一牆爬山虎,黃昏中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着,顯得虎虎有生氣

2、理解感悟句子

(1)師:從作者對爬山虎的這兩段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出示:這一年暑假,語文老師找到我,說:“葉聖陶先生要請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葉聖陶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一個初中學生!

師:此時再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剛進裏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彷彿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你還感受到了什麼?

師:你從哪個詞語感受到?

師: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綠裏跳躍着、閃爍着他的那份高興、那份激動。

師:那如果你們的年齡是早晨8、9點鐘的太陽的話,那落日的餘輝實際是暗指誰?那文章中落日的餘輝照耀的爬山虎指什麼?

師:從這處描寫中你又感受到了什麼?是啊,是葉老的教誨和鼓勵,使我寫作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師總結:作者兩次借景抒情,寫出了自己見到葉老的喜悅和激動,寫出了沉甸甸的收穫和自己美好的憧憬,讓我們用心感受,再次誦讀這句話,把作者的感受用聲音表達出來。(音樂起)

3、深情朗讀,走進作者。

(設計意圖: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爲線,通過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的事,從中感受到葉聖陶先生的人品;一條以“爬山虎”爲線,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語句含義深刻,實際上是暗示葉老的風範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葉老的教導一直激勵着我前進。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設計通過反覆朗讀,抓關鍵詞語揣摩其含義來突破。課文的這部分着重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教學本着朗讀——感悟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水到渠成,讓學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課文就是要借這綠綠的、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爬山虎來讚美葉老一絲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隱形的絲線---葉老爲“我”燃起了綠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課文交融在了一起。學生深情的朗讀加深理解作者用綠綠的爬山虎爲題的匠心獨運和內在含義。)

 四、悟讀課題,昇華情感

  1、課文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你現在知道爲什麼總是那麼綠着?

(1)理解意義非凡

(2) 理解總是綠着

課件連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給肖復興帶來了無窮的動力,在他日後的成長中,他始終牢記葉老先生的鼓勵,不斷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請看他的主要成就:肖復興,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作品主要有系列長篇小說《中學生三部曲》、長篇報告文學《與當代中學生的對話》、《和當代中學生通信錄》等。

師:作者通過看葉老修改的作文以及和葉老的親密談話,他不僅學會了寫作文更懂得了要象葉老那樣認真的去做人,也就是作文先做人。板書:作文先做人

學到這兒,我想同學們一定都已明白課文就是要借這綠綠的、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爬山虎來讚美葉老一絲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

(3)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

此時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和老師一樣,鋪滿了綠色,那就讓我們拿起書來,飽含深情讀最後一句話,把這份濃濃的綠色讀出來吧,傳向四面八方,感染在坐的每一個人,讓九泉之下的葉老先生也聽到我們對他的感激的聲音。

2、深情誦讀課題,再次昇華感情。

師:多年過去了,作者始終難忘葉老對他的教誨,一想起葉老,我彷彿又看到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份綠色已深深的融入了他的生命。齊讀課題。

請帶着你的這種感受再次讀一讀-----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設計意圖:課堂上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讀書見解,通過讀書和交流,學習如何真正理解那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文字裏蘊涵着的感情的讀書方法。使學生自己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真正可以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學生一次次深情的朗讀加深理解作者用綠綠的爬山虎爲題的匠心獨運和內在含義。)

 五、作業設計,積累運用

1、抄寫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用學過的方法,帶着感恩的心,寫寫我們身邊對我們有過幫助的那些老師、親人、朋友吧。

(設計意圖:這纔是做到了讀寫結合,更好的詮釋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板書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 邀我做客

一絲不苟 平易近人

(綠)作文先做人

 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說課及反思

一、課文簡說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2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課文先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葉老對作文的修改,閱讀了葉老的簡短評語,對葉老的人品產生了初步印象,也樹立了寫作的信心。

然後寫“我”到葉老家裏做客,兩次具體描寫了葉老家院子裏滿牆的爬山虎:下午剛進院時見到的陽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黃昏時落日餘輝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過寫爬山虎表達了自己當時的心情。

最後寫這件事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與題目呼應,含蓄地寫出了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腦海中,葉聖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着他前進。

 二、教與學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作家肖復興的成長故事,體會學作文應先學做人的道理,學習通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同時初步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初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寫了哪兩件事,知道這兩件事雖然有着密切的聯繫,但也存在着獨立性,然後引導學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學習。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脈絡,然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後再回歸整體,昇華認識。

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爲線,通過寫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和邀“我”做客的事,從中感受到葉聖陶先生的人品;一條以“爬山虎”爲線,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語句含義深刻,實際上是暗示葉老的風範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葉老的教導一直激勵着我前進。這是教學的難點,我通過反覆朗讀,抓關鍵詞語揣摩其含義來突破。第一條線爲明線,學生容易理解,只有理解了葉老的人品才能爲理解第二條線打下基礎和鋪墊。爲此我着重圍繞這兩條線索設計問題,簡明扼要,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不僅知道學什麼更要明白怎麼學。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感受,變知學爲樂學。

課堂上我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讀書見解,通過讀書和交流,學習如何真正理解那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文字裏蘊涵着的感情的讀書方法。使學生自己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真正可以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多媒體的使用,提高了課堂效率,拉近了學生和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在引導感情朗讀方面,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我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讀、學、悟,實現學生自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昇華的過程。

 三、教後反思

通過反覆琢磨,我決定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把修改作文這部分作爲略講內容,只是通過提問讓學生簡單感悟如何修改作文。而是着重把力量放在了感悟葉老的人品對作者一生的影響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課我站在“伴奏者”的角色上,讓學生在品詞析句、反覆朗讀、聯想想象中獲得作者最真實的感受。學生自由讀文後,以大問題入手,從課文中相對應的部分進行攙扶、點撥,通過品一品、讀一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葉聖陶先生的人格對作者一生的影響。課文的後半部分着重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我本着朗讀——感悟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水到渠成,讓學生真正感悟和明白課文就是要借這綠綠的、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爬山虎來讚美葉老一絲不苟、平易近人的作品和人品!用一根隱形的絲線---葉老爲“我”燃起了綠色的希望而把整篇課文交融在了一起。學生深情的朗讀加深理解作者用綠綠的爬山虎爲題的匠心獨運和內在含義。

我個人認爲,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要敢於創新的使用好教材,就本課而言,更應該着重體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人性教育和培養,教育學生要有上進心的同時更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我們周圍每一個給過我們幫助的人,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用筆用心把一腔的真情抒發出來。這纔是做到了讀寫結合,更好的詮釋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學生課中的個性理解和深情朗讀,讓我感動於他們的投入,感動於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