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教學反思篇一】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教學反思

今天因爲時間緊張,上完《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這兩則寓言後就下課了了。課後設計了幾個作業讓學生完成,結果等批完作業才猛然發現課文後面要求的兩個造句題沒讓學生做。

於是,我想亡羊補牢

下午的放心班上,我讓學生將這兩個造句做好。以前每次造句都是課堂上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說一說,然後全班交流,再寫下來。可是這一次當我想請學生站起來說時,卻發現一隻手都沒有舉起來。無奈之下,只好讓學生先自己寫下來,再交流。讓我意料不到的是:他們造的句子居然出乎意料的通順、具體,而且五花八門,題材廣泛,原來的千篇一律一掃而光。

我真的低估他們了。瞧!對於“……總是……”這個關聯詞的造句就連最頑皮的小王也造得很好:“老師讓我們上課專心聽講,可是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要做小動作。”還有粗心大意的小鬱這樣造:“上美術課時,我總是忘記帶水彩筆。”而平日裏最愛偷懶的小陳也寫道:“我們班一兩天就能喝完一桶水,所以到學期結束時,每個同學要交的錢總是最多的。”……

葉聖陶先生說得好:“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只要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真正地體驗生活,還怕寫不出好的句子來嗎?只要給學生一點自由創作的空間,還怕沒有創新的火花閃現?

有時,放手一下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蘇教版五上《成語故事》教學反思篇二】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它們都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都是將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內容,再感悟哲理的順序進行,方法就單一了,學生容易對課文失去新鮮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我選用了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

學習《自相矛盾》,先讓學生看圖、讀文,弄懂什麼是矛,什麼是盾;指導朗讀“誇口”的語氣,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並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接着展開想象: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怎樣想?又會怎樣說?最後聯繫生活實際,談談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

學習《濫竽充數》,讓學生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爲什麼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引導他們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通過比較三個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從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夠混的原因,再讀“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所以最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礎上,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知道了什麼。

學習《畫龍點睛》,則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提問:(l)張僧繇畫的龍爲什麼不“點睛”?(2)後來爲什麼又給龍畫上眼睛?(3)“點睛”的結果怎樣?逐題討論,指導朗讀;啓發想象,領悟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