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K 次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今天呢,小編就爲大家推薦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哦~

人教版五年級《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機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經過三十八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這是一篇表現特殊環境下的父子情的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

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爲專題,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在讀中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學習這篇課文,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二是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擬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描寫人物的好詞佳句。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受的偉大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讀文本中,領悟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愛的教育。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引導學生從具體語言環境中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既是

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這是一篇很能催人淚下的文章。但是學生在理解文章中蘊藏的父愛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將心比心的,從內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強烈的地震之後,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脫離生活的經歷,對文本的理解是相當膚淺的。朗讀不能有感而發。對此,學生可以通過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品讀文本,再現情景並聯系汶川地震,以及生活實際體驗文本,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教材的主編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課堂才能在對話中充滿活力,才能呈現出生動活潑、主動的“生命狀態”。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 情景表演法。

課文5—12自然段寫的是人們不斷勸阻父親不要挖掘,而父親沒有停止挖掘,只是反覆回答着同樣的話:“你是不是來幫助我?”抓住父親的語言描寫,採用情境對話的方法讓學生體會父親此刻的內心情感。首先,學生讀課文;然後指名學生扮演消防隊長、警察、圍觀的人等,其他學生則扮演父親進行對話。在情境對話中,學生深刻地感悟到父親因爲悲痛,答非所問,不顧一切,只想着救兒子。父愛就體現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言行中。

(二)想象體會法。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如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力,從課文對父親的外貌描寫說出了自己彷彿看到了什麼?由父親在廢墟中挖了36小時,聯想到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36小時,並由此想象廢墟下的阿曼達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這樣做,填補了課文空白,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與子的了不起。這樣一個敢於面對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更是提高了積累語言,內化語言,並靈活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用心閱讀文本,讀中品情悟情。

教學時,以課文爲媒介,引領學生“以讀爲主,讀出體會,讀中悟情。

(四)讀寫結合法

四、說學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覆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分五大板塊逐一推進。

(一)渲染情感,導入課題。

上課伊始播放汶川地震的資料圖片。教師深情訴說:2008年5月12日在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大地震,造成8萬餘人遇難。1994年,美國洛杉機的一次大地震,在短短的四分鐘時間內,有30萬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透過這組照片,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你好象聽到了什麼?

地震無情,人有情。危難時刻見真情啊!地震中發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同學們請起立!讓我們向在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向忙碌在災後救援工作的人們致敬!好請坐!

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類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種力量卻能感天動地。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1994年美國洛杉磯的大地震現場,去感受一對父子在地震中演繹的動人故事。——《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質疑感知。

學貴有疑,有了“解疑”的興趣、動機,才能產生主動探究的願望,也才能調動學生的“內驅力”,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實踐。因此,我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初步質疑,然後把問題再拋給學生,鼓勵學生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邊讀邊思考,並提出深層次的新問題。

學生自主學習後,彙報交流學習成果。既對文章有了大致的瞭解,又解決了部分疑問,通過讀書思考還會提出深層次的新問題。教師隨機點撥,針對故事的結尾,提出自己的疑問-----爲什麼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讀悟父親和兒子的了不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爲幫助學生解疑,我利用課件出示學習提示:

1、找出令你感動的地方,說說爲什麼感動?然後有感情地朗讀它。

2、用“ ”劃出父親了不起的句子。用“~~~~”劃出兒子了不起的句子。細細品讀,寫下感受,看看他們了不起在什麼地方。

課文主要有多個畫面比較感人,考慮到學生可能從其中的一個畫面說起,所以我將這部分的教學設計了多套方案,學生說任何一畫面後我都會順應學情,梳理知識,推進後面的教學。

交流感悟父親的'“了不起”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交流,梳理相關的句子。

重點品讀:

(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2)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着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助我?”沒人給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頭接着挖。

(3)“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我引導學生轉換時間單位來體會36小時是多長時間。一天半,或者說兩天一夜,或者說是五十多節課。在這麼長的時間裏父親在做什麼?按道理正常情況下人應該做什麼?休息、吃飯睡覺。而父親只在做一件事,不斷地(板書)挖。引讀”他挖了…...“如果是你這麼長時間瘋狂地挖,你會感到怎樣?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累,當我們感受到一種無法想象的累時應該怎麼讀這首詩?繼續啓發學生想象父親當時的樣子,理解挖掘的艱難並配音音樂,教師範讀,學生練讀。我隨即追問:是什麼支撐着這位父親,連續不斷地進行挖掘?是父親對兒子的愛;父親對兒子的承諾…… 父親是這樣承諾的: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回扣中心句)

感悟兒子的“了不起”

1、師:父親在廢墟里找了36小時,而兒子也在廢墟下等了36小時,對於兒子來說,這是怎樣的36小時呀?

引導學生想象說話,感悟廢墟里的艱險、兒子的堅強。

2、由學生的回答,品讀兩個重點句: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爲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體會從哪裏看出阿曼達的了不起?

3、假如現在你就是這些小夥伴中的一位,你會聽到阿曼達說什麼?

4、是什麼力量支撐着他這麼做?(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再次回扣中心句。

(四)昇華情感,讀寫結合。

1、(出示課件)在父親永不放棄的努力下,(接讀)這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2、究竟是什麼讓這對父子緊緊擁抱在一起?(信任;父子深沉而偉大的愛……)板書:愛

3、假如讓你爲這幅畫加一個題目的話,你會加什麼?說說理由。

4、阿曼達父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折射出他們金子般的心。聽吧!讓父愛在我們的心中緩緩地流淌,滋潤我們的心田。播放歌曲《父親》

5、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動也無處不在。把你的感動、你的心情,你想對父親說的話,靜靜的想一想……讓你的感動隨着筆尖流淌吧……

生練筆 彙報

(五)拓展延伸

這愛的故事將長久地流傳下去,這樣令人震撼的故事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在課後讀更多的文章,感受親情、友情的可貴,送大家一份禮物--《背影》、《遊子吟》。

這節課我們感受了父愛的偉大,讓我們將父愛珍藏在心中最溫暖最柔軟的地方,來一起大聲告訴父親:我愛你!爸爸!讓我們時刻銘記父親的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音樂起)

六、說板書設計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 :不放棄 責任感

了不起 偉大的父愛

兒子:對父親的信任

對同伴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