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五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一、活動由來。

羣數,對於大班的孩子而言,雖有一定的基礎,但又有相當的挑戰性。說有“基礎”,這是因爲“數數”是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最多的數學啓蒙,正如《幼兒數學核心概念》一書中提示我們的那樣,“許多幼兒在學前期就具有豐富的有關數量的非正式知識,這恰恰就是他們日後學習和理解數概念的良好基礎”;說是“挑戰”,是因爲對數字系統的精確感知和具體應用,對於思維尚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幼兒而言,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幼兒羣數過程中,需要“直覺的物的圖像”的不斷支持。

在設計這節數學教育活動時,我即結合上述的“基礎”和“挑戰”,把過去傳統、明確的2個(或3個,或5個,數量不等)一數的羣數技能的學習,轉化爲除了“一個一個數”還可以“幾個一數”的自主發現和不斷嘗試:對於孩子的觀察發現,提供課件圖片讓其直觀感受;對於孩子的操作探索,提供數卡、雪花片進行不斷操作、記錄和驗證。如此,讓孩子體會到進行幾個一數的便利、有趣,並由此產生繼發的好奇探索。與此相隨的,孩子的羣數能力不斷提升和發展就有了可能。寫到這裏,“一眼看出來的數”的標題設計,也就能夠被大家理解一一羣數中的操作排列、數卡中所做的數字序列標記,其實也爲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合作交流討論,提供了檢查和討論過程中“一眼看出來的數”的便利。

二、活動目標。

1、交流、分享有關"數數"的經歷、體驗,並在個性化的羣數嘗試探索過程中自然遷移,獲得羣數能力的自然鍛鍊和提升。

2、感受羣數帶來的便利,樂意嘗試數量較大的羣數方法並進行觀察記錄,享受數數挑戰帶來的成就和快樂。

3、對數數活動萌發興趣,初步形成對生活中的"數"及"數數"應用的積極關注的態度。

三、活動準備。

自制數字口袋(上標l~60的數字卡片),小夾子若干,雪花片若干,人手1支記號筆、l張數字卡,PPT課件。

四、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口頭唱數練習和遊戲。

(1)導語設計:

你們會數數嗎?聽清要求一起來試試看。(先順數,從58數到71;再倒數,從5l數到38。)

(2)教師小結:

數數時要把要求聽在心裏;大家一起數數時快的能"等一等",慢的會"追一追"。

(3)啓發追問:

哪一種數法比較難?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倒數?

(4)鼓勵激發:

遇到有“倒數”的地方,可以停下來觀察,跟着一起練練倒數的本領。

(5)反思:

在這個環節中,無論是“順數”還是“倒數”,都是爲了讓孩子在唱數的過程中進一步熟悉數序。而集體唱數的過程,也是與同伴合作學習的過程。另外,“倒數”的“困難”提出,讓孩子瞭解到數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之多,也啓發孩子在生活中主動觀察和嘗試——數學的學習不止發生在集體活動之中,更在生活積累之中。

2、數物嘗試,發現數得快的祕密:幾個一數,數得快。

(1)導語設計:

請小朋友來數東西,你能數出總數是多少嗎? 強調規則:數數需要動腦筋,先數出來的小朋友把總數藏在心裏,舉手告訴老師。(教師操作PPT課件,幼兒觀察畫面上的物體數量。)

(2)交流分享:

①孩子們,數出總數了嗎?一共有多少塊積木?(60塊積木)

②有的人數得特別快,有的人數得慢一點,能分享—下,你們是怎麼數的?(個別表達,集體傾聽,教師追問引導幼兒思考辨析:如,你是一個一個數,60塊積木就要數60下;你用的是10個一數的方法,還有人和她的方法一樣嗎?你們是怎麼想到要用10個一數的方法的?)

(3)師幼小結:

①從小朋友的身上我學習到了,數數也需要“觀察”。

②一起試一試10個一數的方法,10、20、30……

③如果在數字表上把1O個一數的數字順序夾出來,該夾哪些數字?

④一個個數和10個一數的區別就是:一個個數需要60下,10個一數只要6下。

(4)經驗遷移:

除了可以10個一數之外,還可以幾個一數?

(5)反思:

以直觀呈現出的數數過程的快慢不同,鼓勵孩子討論發現數數方法的差異,再過渡到"觀察"在數數過程中帶來的數數方法的調整變化,其中的引導因當下的"數數"學習而來,但又向着孩子長遠的學習發展而去。在師一幼、幼一幼互動中,孩子和老師都享受到了集體學習、思考、辨析帶來的樂趣,自然醞釀生成了想說、敢說、願意說的活動氛圍。

3、情境設疑:

亂七八糟怎麼數?幾個一數,用起來。

(1)導語設計:

有時候;有些東西並不是正好10個一排,比如像這樣,(教師展示ppt課件畫面),那我們該怎麼數呢?

①如果想用10個一數的方法該怎麼辦?

②集體討論:

排成10個一排,然後,再用1O個一數的方法數出來。

10、20、30、40、50、60、68。

③啓發追問:

如果像樂樂小朋友說的那樣用5個一數的方法,應該幾個排一排?

④操作要求: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堆堆的雪花片,你想幾個一數,就幾個排成一排,最後把你數出來的數字順序,記錄在數字卡片上。看看兩個一數的數字順序是什麼?4個一數的呢?5個一數的呢?

⑤操作活動:

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⑥操作結束聽信號整理材料。

(2)反思:

用夾子在數表上夾出10個一數的數字順序的過程,也是直觀再現羣數便利之處以及釐清羣數數數方法以便進行記錄的過程。而10個一數的方法應用是建立在有序排列被觀察發現的基礎上,因而繼發的羣數方法的應用遷移,需要擺脫對有序排列的情境依賴,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數數方法創造出一個有序排列、幾個一排的情境來。

4、經驗分享:

我的幾個一數。

(1)導語設計:說說你是幾個一數的?有跟她(他)一樣的嗎?我們一起在數字表上把2個一數的順序標出來。(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用粉色夾子將2個一數的2、4、6、8……數字用夾子夾起,作好標記。)

(2)啓發追問:除了2個一數,你還有什麼數的方法?5個一數的數字順序是什麼呢?(同上,教師用藍色夾子,將5個一數的數字順序夾出。)

(3)交流探討:

你們覺得5個一數的數字順序怎麼樣?5個一數數起來方便嗎?

(4)應用嘗試:

我們試試用起來怎麼樣?(結合PPT課件畫面觀察,進行5個一數的再次嘗試應用。)

(5)繼續追問:

除了2個一數、5個一數,還有別的數的方法嗎?

(6)小結提升: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的是什麼本領?你覺得這樣數數感覺怎麼樣? 你想爲這樣的數數遊戲起一個什麼名字?

(7)反思:

2個一數和5個一數是生活中常用的羣數方法。在探索活動中,不少孩子也自然遇見和探索應用了這些羣數的方法。因爲常見,所以需要集體分享交流。分享的過程既是對2個一數和5個一數的應用感知,也是對所有不同羣數方法的梳理提升,如數序的熟悉,數字順序的方法記錄等。而在"小結提升"中對羣數方法的討論和評價,即是對"一眼看出來的數"的充分思考和歸納總結。

5、活動延伸:

一眼看出來的數,我還想幾個一數。

(1)導語設計:

我們剛纔還有小朋友說到了6個一數、7個一數、l9個一數;也有小朋友說"好難的"。不過老師相信,只要你整齊排列好之後再數、再有順序地對照數字表做記號,你就會發現——6個一數、7個一數,其實也很容易哦!

(2)操作活動:

幼兒自由嘗試自己想挑戰的幾個一數。

(3)老師在觀察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進行6個一數或7個一數的數字順序驗證分享。

(4)反思:

羣數的能力是在不同的羣數方法的探索和嘗試中提升的。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對於羣數數序的不斷調整記錄、對物體有序排列的反覆嘗試,都會幫助孩子的羣數能力向可持續發展方向提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一、 設計意圖

今學期班上進行線的專題活動,小朋友都很有興趣,紛紛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線。一時間,班上就有了不同質地、不同材料、不同顏色、不同用途的線。爲了能讓幼兒更清楚地認識,我組織進行線的分類、統計活動。讓幼兒更深入瞭解線的種類。

二、 使用對象及場所:大班幼兒在幼兒院進行。

三、 活動目標

1、 在觀察、比較、討論中,對線進行顏色、粗細、質地、長短的分類。

2、 教師和標記的引導下,學習自己設計簡單的統計表。

3、 語言表達操作的情況,使幼兒的語言和思維同步得到發展。

四、活動準備

1、 各種各樣的線若干。

2、 紙、筆每人一份。

3、 統計示範圖。

五、活動過程

1、 給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線,請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學會初步的分類技能。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好多不同的線,待會就請你們自己去觀察,看看能不能分清這裏一共有多少種線?

幼兒聽後就三三兩兩的在各種線前觀察,對線產生了興趣。

教學反思:這一環節,教師能讓幼兒自己先去觀察,比較,給了幼兒充分的自由空間,可以讓他們嘗試分類,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 教師引導幼兒按顏色、粗細等不同特徵來分類。

師:剛纔我聽到有小朋友說,可以把相同顏色的放在一起。我們來試一下。

幼兒嘗試按顏色分類,把相同顏色的擺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後再數數各有幾種。

師:還可以按什麼來分呢?除了顏色不同外,你們還發現了其他不同的特點了嗎?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

師繼續引導幼兒,讓幼兒在發現、比較下不斷地想到分類的方法。引導幼兒說出長、短和用途來進行分類,並做好分類記錄。

教學反思:

這個環節中,教師起啓發性作用,主體還是幼兒,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並說出來,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後,能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 教師把幼兒觀察、討論的結果記錄在黑板上,引導幼兒自己設計統計圖來記錄。

A、 幼兒看記錄進行操作活動,把所有記錄的結果統計出來。

B、 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各種方法。

師:剛纔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來進行分類,我把小朋友所說的都記錄在黑板上了,現在就要你們想想,幫我設計一個最漂亮的。

幼:老師我可不可以設計兩個。……

教學反思: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提出要求,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嘗試,老師只是個觀察者,在巡迴的觀察着幼兒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兒有求必答,老師都不去打擾他們,充分體現出幼兒是主體,不再受老師的影響。

4、 教師小結,並找出不同範例,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統計方法,讓大家學習。

師:這是誰的,請你來說說你是怎樣設計的,你爲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教學反思:這個環節中,每個幼兒的回答都會不同,有的會說得很好、很多,說得很完整,有的卻不知道怎樣表達,但都要進行鼓勵表揚,因爲要肯定他們的設計成果,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 活動評價:這個活動設計充分抓住了幼兒心,小朋友面對這麼多樣的線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記得快,所以教師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從生活中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材料準備的很充足,教師的語言簡而少,很具有啓發性,而且也留了時間讓幼兒充分的'認識探索,是一節充分以幼兒爲主的課。

6、重要詞彙:質地、用途、統計。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能仔細觀察畫面,根據圖片的關係排列順序,並講述理由。

2.學習運用"驚慌""喝醉"等詞句,講述角色的動作、表情與心理活動。

3.能安靜傾聽同伴發言。

二、活動準備

1.《貪嘴的貓》圖片4幅,醉貓手偶一個。

2.幼兒用書。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能根據圖片的關係排列順序展開聯想和講述。

2.活動難點:能用一定的詞句、連貫完整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角色的動態、表情,根據事情發生的前後經過排列圖片,並進行講述。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手偶,激發興趣老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客人,是誰呀?(貓)看一看今天的貓與平時有什麼不一樣?(貓醉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呀?

1.出示圖四,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1)這張圖講了一件什麼事?(幼兒自由講述)(2)老鼠不是很怕貓嗎?怎麼敢在貓的眼皮底下竄來竄去,還敢偷吃魚和雞蛋呢?

(3)貓怎麼會睡着的呢?猜一猜,瓶子裏裝的是什麼?

(4)貓喝醉了,躺在地上打呼嚕,睡得又香又熟。那麼,這瓶酒又是從哪裏來的?是誰放在那兒的呢?爲什麼?

2.觀察圖二(1)這張圖應排在哪裏?前面還是後面,爲什麼?

(2)老鼠爲什麼在桌上放酒和魚呢?

3.觀察圖一(1)這張圖應排在哪裏,爲什麼?

(2)洞外的老鼠被貓抓住了,洞裏的老鼠心裏覺得怎樣?從哪裏看出它們很驚慌?它們可能在商量什麼?

小結:一羣小老鼠經常從牆洞裏鑽出來偷東西吃。可是,主人養了一隻大花貓,老鼠一不小心就會被貓給捉住。這天,大花貓又抓住了一隻老鼠,躲在洞裏的老鼠看見了非常驚慌,它們說:"這可不行,咱們可不能在這等死,要馬上動腦筋想辦法對付大花貓。"(3)它們想辦法對付貓,貓會上當嗎?

4.觀察圖三排圖:這張圖應排在哪裏,爲什麼?(申訴理由)啓發提問:

(1)貓看到一大瓶酒和魚會高興地說什麼?它是怎樣喝酒、吃魚的?

(2)貓喝着酒,啃着魚骨頭。這時候,牆洞裏的老鼠心裏會怎麼想?爲什麼發笑?

(3)貓怎麼會上老鼠的當?你認爲這是一隻怎樣的貓?

5.按順序編講故事。

這四幅圖講得是貪嘴的貓上老鼠的當的故事。請小朋友把這件事的開始、經過和結果,連起來編個故事,並把貓和鼠是怎麼想、怎麼講、怎麼做的,用已經學過的好聽的詞句編到故事中去。

(1)幼兒閱讀幼兒用書,互相提示及編講。

(2)請個別幼兒示範講述。

(3)教師評價--鼓勵用詞恰當,編講時有情節、有對話、有心理活動的幼兒。

6.教師示範講述。

五、評價要素

1.能否理解圖片內容找出其中的前後關係進行排圖。

2.能否對角色間的對話和心理活動進行聯想,並用連貫的、好聽的詞句編講故事。

六、活動建議可把圖片放置於語言區中,供幼兒進區時練習排圖講述。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生成

在《我身邊的科學》主題探索活動中,沉浮的變化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關注點,而介於沉與浮之間的“懸浮”現象雖然很少被提及,但卻又時常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萌發對科學的興趣。”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的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爲了進一步滿足孩子們的探索慾望,初步感受、理解懸浮現象,激發他們從小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探索在清水裏加入一定的鹽後,雞蛋沉浮狀態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

2.引導幼兒在實驗操作中學會觀察現象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3.有求知慾望,喜歡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重點與難點

重點: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

難點:能獨立實驗操作並記錄,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現象。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孩子們玩過水,有沉浮經驗。

2.玻璃杯兩隻(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記錄紙等。

3.各種實驗材料:雞蛋,鹽,碗,盆,勺子,玻璃杯,人手一塊記錄板、記錄表,水彩筆,抹布等每組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猜猜雞蛋寶寶沉浮的狀態並記錄。

1.師:今天,老師爲小朋友帶來了兩杯水。你們仔細看一看,這兩個玻璃杯的水一樣多嗎?(出示內裝等量鹽水、淡水的兩個玻璃杯,引導幼兒比較。)

2.師:老師還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是誰呀?(出示一個雞蛋,教師以蛋寶寶的口吻講話)大家好,我是雞蛋寶寶。今天我想和水玩個遊戲。你們猜猜看,我到了這兩個水杯裏會怎麼樣呢?

3.教師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一杯水裏(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請你們把猜想的結果寫到記錄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會我們再來比比看,你們猜的和操作結果是否一樣。(幼兒猜測雞蛋在淡水裏的沉浮狀態並記錄。接着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現象。教師給予指導。)

4.教師繼續設疑:雞蛋寶寶到了第二杯水裏(鹽水)會怎樣?它在水裏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再次猜測雞蛋在鹽水裏的沉浮狀態並記錄。實際操作,記錄雞蛋的沉浮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

評析

在活動的開始,通過雞蛋寶寶的講話,讓幼兒很自然地進入活動。問題的設置一下子調動了孩子們參與探索的衩極性。猜一猜,想一想,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玩一玩,比一比表驗證自己剛纔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並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二、引導幼兒對探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找找雞蛋寶寶懸浮的祕密。

1.師:小朋友剛纔都將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記在了記錄表一上。那麼,你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通過剛纔的實驗,把你的想法和問題提出來好嗎?(幼兒針對自己觀察的現象自主提問。)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爲什麼雞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裏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個杯子裏卻浮上來呢?這裏究竟有什麼祕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尋找雞蛋寶寶懸浮的原因,啓發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裏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裏是浮上來的。

評析

在實驗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沒有老師幫助的情況下自已動稿做出了大膽嘗試――通過嘴巴品嚐發現第二杯是鹽水。教師對於幼兒大膽嘗試的做法給予了肯定。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探索懸浮祕密:是不是雞蛋寶寶只要在鹽水裏都會浮上來呢?加了多少鹽後纔會浮上來呢?我們再一起猜猜看,動手試一試,記錄下來好嗎?(幼兒猜測並在記錄表上畫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實驗驗證――觀察結果――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評析

這個環節滿足了幼兒探索的慾望,在猜猜、想想、動動、玩玩中,充分調動幼兒運用感官直接認識和感受懸浮帶來的有趣現象,讓幼兒的探索更深入,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也將本次活動推向了高潮。

三、討論與交流實驗情況,說說雞蛋寶寶懸浮的規律。

1.展示幼兒記錄紙,交流實驗情況。師:爲什麼雞蛋寶寶在加入1勺、2勺鹽的水中沒有浮起來,在加入第3勺、第4勺鹽後會浮起來呢?(幼兒根據記錄表二中講述自己的實驗感受,發現雞蛋的懸浮規律。)

2.師:雞蛋寶寶除了在鹽水裏能浮起來,你還有什麼辦法能讓雞蛋寶寶浮起來?(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講述。)

評析

在交流活動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爲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貫徹了《綱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的要求。

活動延伸

1.在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東西放在鹽水中能懸浮起來?找一找,試一試,把實驗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黃瓜、蘋果等。)

2.在活動區投入不同材料,鼓勵幼兒繼續探索雞蛋在其他液體(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現象。

活動反思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懸浮的雞蛋”這個活動設計,來源於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興趣點,並且緊密圍繞着“懸浮”這個有趣現象而展開,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使幼兒在操作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就是要解決如何將抽象的懸浮現象傳遞給幼兒,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感知雞蛋在鹽水中的懸浮現象。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幼兒通過玩一玩、比一比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並讓幼兒懂得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爲依據。

此外,本次活動還注重活動的拓展和延伸,讓仍有興趣的幼兒可以繼續在活動區進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個活動孤立起來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夠多樣化,更符合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

資料附錄

雞蛋懸浮的原因:生雞蛋的相對密度(比重)比水大,所以會下沉。鹽水的相對密度比雞蛋大,雞蛋就會上升,出現懸浮現象。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對稱》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能在對稱圖形身上找出對稱軸。

2.通過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在操作中探索發現。

3.感受周圍事物的對稱美,提高審美意識、體驗創造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圖片:蝴蝶24,剪刀。

2.長方形,正方形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理解對稱概念,初步感受對稱美

1.出示圖片:蝴蝶,感知理解對稱。

教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圖片給小朋友看,你們想看嗎?

你覺得這些圖片好看嗎?你發現這些圖片奇妙的地方了嗎?

(幼兒互相議論。)

2.教師小結:原來,這些圖案的左邊和右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像這種左右兩邊形狀、大小、顏色

都一樣的,我們就叫它“對稱”。

3.教師出示一張圖片,演示圖形對摺。

(1)教師:那麼把這些對稱的圖形對摺,會怎麼樣呢?對摺後一樣齊的,我們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後,我們發現中間有一條折線,它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對稱軸”

4.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圖片,感受對稱美

(1)出示蝴蝶風箏、、面具(臉譜)、飛機等感知對稱,尋找對稱軸。

提問:它們對稱嗎?你從什麼地方看出它們是對稱的?對稱軸在哪裏?)

(2)爲什麼人們要把這些東西造成是對稱的呢?看起來對稱的東西怎麼樣?

(平衡感、整齊、美觀)

二、尋找身邊的對稱物品,鞏固理解對稱含義。

1.出示實物若干(望遠鏡、梳子、衣服、鏡子等)

提要求:選一件對稱的物品。

2.幼兒介紹自己的物品,說說爲什麼自己覺得它是對稱的?

對稱軸在哪裏?

(引導幼兒發現對摺後能重合,即是對稱)

三、幼兒操作,創作表現對稱美。

1.出示作品(眼鏡)

教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它對稱嗎?

你們知道還有什麼是對稱的嗎?

2.幼兒操作,探索用紙片摺疊對稱圖形。

四、結束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班裏的小朋友都很能幹,不但認識瞭解了對稱,還能自己動手摺疊對稱的圖形,

在我們身邊還有好多好多對稱的物品,今天我們也回家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對稱的,

明天來告訴老師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10以內的單雙數

設計思路:

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是大班幼兒學習的內容,根據傳統的教學方法既枯燥又沒有真正的理解單雙數的實際意義。《綱要》中體現出來的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要求我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在生活和和遊戲的真實情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因此,我通過創設2元超市的情境,讓幼兒在富有生活氣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單雙數的概念,在操作中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相互之間以及幼兒與材料之間,不斷地進行着交流、對話,引導幼兒感受和體驗事物的數量關係,幫助他們整理、歸納所獲得的單雙數學習經驗。

  活動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遊戲化的教學,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並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2、培養幼兒從身邊事物中發現單雙數的能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2元超市場景、1——10的代用券,紅色水彩筆每人一支、幼兒分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起興趣

瞧!我們已經來到了2元超市,你們來猜一猜,它爲什麼叫2元超市呢?

二、在購物遊戲中體驗、感知單雙數

1、教師講解遊戲規則。

數一數,你有幾元錢?圈一圈,你能買幾樣東西?

2、幼兒進行購物遊戲,提醒幼兒做一個文明小顧客。

三、在交流與比較中理解單雙數

1、討論:你有幾元錢?買了幾樣東西?還有錢多嗎?

2、回收代用券:還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邊,都用完的送到另一邊。

3、集體檢驗,解決問題:“1”該送哪邊?

4、教師小結:

①像1、3、5、7、9這樣兩個兩個地數,總會剩下一個的數叫單數;2、4、6、8、10這樣都能湊成2個2個的數叫雙數。

②10以內有5個單數,也有5個雙數。

③單數挨着雙數,雙數挨着單數,它們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遊戲與操作中區分單雙數

1、尋找身邊的單雙數

2、分組操作

準備4組操作材料,幼兒自由選擇進行操作。

●圈一圈:兩個兩個地圈,區分單雙數。

●分一分:在許多點卡和圖卡中區分出單雙數。

●轉一轉:轉動轉盤,當轉盤停下時記錄下指針所指的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扔一扔:扔骰子,記錄下單雙數並寫出它的兩個相鄰數。

3、集體遊戲

抱一抱:單數——自己抱自己;雙數——找個朋友抱一抱。

五、收拾物品,結束活動。

大班計算活動:比較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