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品【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品【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教案精品【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互相團結合作的精神。

2、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3、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的方式表達表現。

4、體驗合作創編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平坦的場地。

2、讓幼兒在場地做鑽的動作。

活動玩法:

三個幼兒各自把雙手交叉拉好,其中兩個幼兒左手壓右手拉好,另一幼兒右手壓左手再拉另兩個人的手,互相拉好手後,先套標①的人,再套標②的人,最後套標③的人,邊套邊說歌謠。套人的兩個幼兒套完後要蹲下,被套者用腳跨出手臂。然後大家站起來套另一個人。

活動規則:

遊戲過程中不得鬆手,必須按規定順序動作進行。

提活動示:

此遊戲適合中、大班幼兒玩。

[附]歌謠:切切察察切切察,我是織布的小行家,心靈手巧織布忙,白布花布堆滿架。

活動反思:

此次活動,幼兒能熟練哼唱出樂曲,跟着樂曲做動作,但本次活動因爲主要是創編動作,由於幼兒對織布顯得很陌生,沒有生活經驗,所以創編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幾乎編不出什麼動作,全是老師教,幼兒模仿,不過幼兒在聽音樂做動作時,還是非常感興趣,動作做得很準確到位,比較整齊,課堂氣氛較好。老師能帶領幼兒用動作表現整首歌,幼兒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高,絕大部分幼兒都能沉浸在音樂的氛圍中,做到聲情並茂,是比較成功的一次活動。

小百科:手織布的織造工藝極爲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採用純手工工藝。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內容與要求:

瞭解同伴居住的樓層,願意和同伴共同討論,聽取同伴的想法。

1、能準確的配鑰匙,領會直角座標的意思。

活動準備:

“樓房”示意圖,“鑰匙”,鑰匙上寫好房門號碼

活動過程:

一、介紹自己的家

1、相互介紹自己家的.特點,小區的名稱、樓層、設施、自己家在幾層、樓裏有幾間房間等。

2、瞭解住在高層或多層的小朋友家的門牌號,討論門牌號所表示的意思(如:304室是三樓第四家)

3、說說自己家門牌號是第幾樓第幾家。

二、“配”鑰匙

1、觀察樓房示意圖:這是一幢幾層的樓房,每一層有幾家住戶?

2、觀察鑰匙,討論:怎樣能準確地配鑰匙,領會直角座標的意思。

3、小組進行配鑰匙遊戲,將鑰匙一一插入門上。

4、共同檢查配鑰匙的情況,有否配錯。

三、區角活動延伸。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實驗操作,製作各種吹泡泡工具,探索吹泡泡的多種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

2、在實驗中,培養孩子細心工作和認真觀察的習慣以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3、學會簡單的記錄。

活動準備:

大果凍盒每人1個,各裝半杯洗潔精水;15cm長的電話線每人4根、記錄表每人一張、筆每人一支;25cm長的電話線每人1根、紙片每人2-3片、吸管及塑料小玩具若干;教師用的大記錄表一張。

教師用的記錄表:小實驗《有趣的泡泡》記錄表形

大班科學:吹泡泡的方法

幼兒用的記錄表:小實驗《有趣的泡泡》記錄表形

活動過程:

引入課題:老師要和小朋友玩更多的泡泡遊戲

實驗一: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記錄表及操作方法。

2、猜一猜:用ⅩⅩ形的工具吹泡泡,會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幼兒大膽猜測,教師在記錄表上記錄幼兒的猜測結果)

3、要求:

①先記錄折出的工具形狀,再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看一看,與猜測的一樣嗎?

②吹泡泡時,嘴巴不要碰到工具,不要對準同伴的臉吹泡泡,如果不小心泡泡水噴到臉上,要用紙巾擦乾淨。

4、幼兒實驗,教師全面觀察,及時給予支持與幫助。重點指導幼兒先記錄、猜測,後實驗驗證,鼓勵孩子多折幾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試試看。

5、交流:

A、同伴間相互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

B、集中交流:

①剛纔你折出什麼形狀的工具來吹泡泡?吹出什麼樣的泡泡?和你實驗前猜想的一樣嗎?(請個別幼兒帶上記錄表向全班小朋友講述他的實驗發現,教師根據幼兒所說進行記錄)

②引導幼兒發現與質疑:做完了實驗、看了記錄表,你有什麼發現或者有什麼問題想問嗎?(教師根據幼兒所問進行解答與設疑)

師幼共同小結:用各種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這是因爲泡泡水的表面張力在起作用;說明猜想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親自去做一做。

實驗二:

1、激趣:吹泡泡的方法有很多……

2、出示新材料(長的電話線、紙片等),介紹材料及操作方法

3、建議:可以多製作幾種工具試試看,小朋友可以兩個人合作,也可以三個人合作,看誰想的辦法越多,就會吹出越多種的泡泡。

4、幼兒實驗,教師鼓勵幼兒自制出更多種的工具,想出更多吹泡泡的方法。

5、幼兒到操場上玩吹泡泡的遊戲,自由結束。

教學反思:

活動組織成功與否,與活動中各環節的設計,活動語言的組織,以及對小朋友的反饋的預測等要素有關。因此,老師要準確把握好活動過程,需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儘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夠充分的準備,也不會一次就把活動組織的完美無缺。事實上,組織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挖掘、發現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小朋友和老師都受益,使活動邁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試上《有趣的泡泡畫》一活動時,發現有幾個能力較差的幼兒在吹泡泡時有倒吸的現象,這就告訴我們在備課時對幼兒可能要發生的現象都要考慮進去,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同時也告戒我們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此,我們要把握好一個活動,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們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實驗,也許每次的結果並不是如你所願,但就在一次次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經驗,獲得了提高,這便是最大的收穫!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理解歌曲《烏鴉喝水》中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過親自實驗,進行驗證,嘗試在新的問題情境中表演歌曲。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瓶子數個。

2、大小石子若干、水。

活動過程:

一、音樂導入

1、聽歌曲《烏鴉喝水》第一段,思考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並在歌曲第二段中證實。

2、說一說烏鴉是想什麼辦法喝到水的。(烏鴉在瓶子裏放入石子,使水面升高。

二、分組實驗

1、第一次實驗:水的多少、石子的數量和大小均與歌曲中的一致。

(1)實驗提示:瓶子裏有水,幼兒扮作烏鴉,嘗試用烏鴉的辦法往有水的瓶子裏放石子,看水能不能升上來。

(2)分組試驗、驗證討論,並加以解釋(瓶子裏的水都滿了上來,大家都喝到了瓶子裏的水。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真有用)。

2、第二次實驗:石子的數量和大小與歌曲中的一致,但水不一樣多。

(1)實驗提示:烏鴉用小石子填充的方法每次都能喝到水嗎?

(2)幼兒分組試驗、驗證討論,並加以解釋(如果瓶子中的水太少,石子放進去也沒有用,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3、第三次實驗:水的多少、石子的數量與歌曲中的.一致,但石頭分兩種大小。

(1)先假設:你們覺得烏鴉這次能喝到水嗎?爲什麼?

(2)再實驗:幼兒分組試驗並加以驗證。(瓶子裏放大石子,烏鴉喝倒了水,因爲大石子把水的地方佔據了,水就漸漸地滿上來了。而小石子小,佔的地方少,水沒有辦法滿到上面來,烏鴉就喝不到水。)

4、教師:除了上面幾種實驗得出結論,還有其他方法嗎?

5、幼兒大膽推理想象,例如:把瓶子側過來。教師鼓勵幼兒活動結束後再去驗證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確。

三、表演歌曲

1、根據不一樣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分成4組,幼兒自由選擇其中一組。

2、表演部分歌曲內容(幼兒按照所選擇的實驗條件和實驗結果,表演歌曲的局部內容)。

3、幼兒分角色,使用道具,合作表演整個歌曲(將創編的內容融入其中)。

活動延伸:

1、對幼兒實驗中有疑惑的問題,教師可創設區域活動環境,材料讓幼兒在實驗。

2、對幼兒進行推理想象部分所推斷的可能性,教師可再次幼兒所需的材料,讓其嘗試驗證。

附歌曲: 烏鴉喝水

1、小烏鴉 呱呱呱, 想喝水, 沒辦法, 瓶口小 頭太大, 水又淺, 伸不下,哎呀呀呀 哎呀, 哎呀呀呀 哎呀, 累壞啦, 渴死啦。

2、小烏鴉 呱呱呱, 要喝水, 想辦法, 銜石子 輕放下, 三、四、五、 六、七、八, 啊哈哈哈 啊哈, 啊哈哈哈 啊哈, 水滿啦, 喝到啦。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空氣流動形成風。

2、讓幼兒具體感知風,並讓他們知道風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只能感覺到。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瞭解風的好處與壞處,以及人們怎樣利用風和戰勝風災。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課前引導幼兒觀察風給外界帶來的變化,如:紅旗、水、頭髮等的'變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個氣球,碎紙屑許多,小風車每人一個。

3、PPT課件。

活動過程:

1、談話:這幾天老師讓小朋友觀察了樹枝搖動,紅旗飄,水面起波紋,你們知道是誰引起的嗎?

2、讓幼兒感知空氣流動形成風。

(1)教師引導幼兒玩氣球,通過玩氣球親自感受空氣流動形成風。

(2)幼兒自己動手做小實驗:讓幼兒用自己的小手扇動空氣,使空氣流動形成風。

(3)小結:空氣流動形成風,哪裏有空氣流動,哪裏就有風。

3、瞭解風的特性。

(1)讓幼兒用自己的小手當小扇子,扇動空氣,說出扇的快臉上有什麼感覺,扇的慢臉上又有什麼感覺?(幼兒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扇的快,空氣流動的快,風就大,扇的慢,空氣流動的慢,風就小。

(2)老師給小朋友扇扇子,請小朋友試一試能不能抓住風?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風?

小結:風看不見,抓不着,只能感覺到。

4、玩紙屑。

(1)分給幼兒每人一小堆紙屑,讓他們想辦法玩紙屑,看誰最聰明,想的玩法多。

(2)討論:玩完後讓幼兒自由討論,說一說自己是用什麼辦法產生風使小紙屑動的。

大班科學教案《認識風》含PPT課件

6、玩“風車轉轉轉”遊戲。

幼兒每人一個風車,想辦法讓風車轉起來。請幾名幼兒到前面演示講解後,幼兒自由玩風車。

帶幼兒到戶外玩風車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鬆、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單數與雙數的含義。

2、學習區分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

3、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2元超市(各種玩具、食品等替代品)1—10的代幣券,鉛筆每人一支、幼兒分組操作材料,骰子兩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談話引入,說說上超市的經歷。

2、觀看課件,說說上面的7代表什麼意思?理解代幣券的用途。

二、在遊戲中體驗、感知單雙數

1、講解遊戲規則。

數一數,你有幾元錢?兩個兩個圈一圈,猜想你能買幾樣東西?還有沒有剩下?

2、幼兒進行購物遊戲,提醒幼兒做一個文明小顧客。

三、通過交流和比較,理解單雙數

1、提問:你有幾元錢?共買了幾樣東西?是不是跟你預想的一樣,還有剩下的錢嗎?

2、回收代幣券:出示紅黃兩座房子, 引導幼兒將有剩餘的排紅房子下面,沒剩餘的排黃房子下面。

3、教師小結:

①兩個兩個地數,剩下一個的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叫單數,它們是1、3、5、7、9;兩個兩個地數,都能找得朋友,並沒有剩下的我們給他叫雙數,它們是2、4、6、8、10。

②單數挨着雙數,雙數挨着單數,它們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4、出示課件,引導幼兒發現規律。(單雙數用紅黃兩種顏色出現)

5、通過將數字從小到大進行排列,引導幼兒發現單數和雙數是交替排序的。

四、通過進一步操作,鞏固對單雙數的認識

1、通過發現自身器官的數量,進一步鞏固對單雙數的認識:引導幼兒尋找身體上某些器官的數量,並說出它們各是單數還是雙數。

2、分組操作:

幼兒兩人一組扔骰子,將所扔的數字寫在表格中,看看最後得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3、老師和幼兒共同驗證。

活動反思:

《認識10以內單雙數》是一個數學活動,其主要目標是:初步理解單數與雙數的含義。學習區分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如何將枯燥無味的數學活動融入孩子的生活,激發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是數學活動的主要目標。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遊戲時幼兒的.生命”,我設計的這個活動,拋開了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整個活動以遊戲貫穿,讓孩子在快樂的遊戲中區分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活動中,我通過設計了“2元超市”購物的情景。讓幼兒在富有生活氣息購物活動中感知理解單雙數的概念,在操作中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啓發幼兒尋找身上哪些器官的個數是單數還是雙數。在一系列活動中循序漸進、富有挑戰性的遊戲中促進了幼兒對單雙數概念更深刻的理解。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會了10以內的單雙數。

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活動中幼兒與老師的交流多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少了,不能很好的進行交流與溝通,這一點在以後教學中會多加註意。

總之,整堂課下來,課堂氛圍很好,幼兒也很投入,回答問題也很積極,幼兒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積極投入到探索活動中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通過活動,使幼兒瞭解嘴巴的用處。

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意識。

初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重難點:

讓幼兒瞭解嘴巴的用處。

讓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活動準備:

嘴巴模具、多媒體、遊戲道具(如氣球、吹泡泡用具、糖果、食品、玩具等)

活動過程:

導入(1分鐘)

(老師拿嘴巴模具,以“嘴巴”的吃導入)

小朋友們,我是嘴巴,我想和你們成爲朋友,你們想不想和我成爲朋友呢?(幼兒回答)好,今天,我就帶領小朋友們去參觀我的家,到我家去做客,你們願意麼?(幼兒回答)

(“嘴巴”以主人的身體邀請小朋友們去他家做客,引起幼兒的興趣,直接進入主題)

基本部分(18分鐘)(通過親身體驗,瞭解嘴巴的用處)

(一)

1、“嘴巴”帶領幼兒參觀他的家,並向幼兒介紹他的家,有食品、玩具屋。

2、幼兒自由去各個屋子玩耍,嘗試用自己的嘴巴進行遊戲。

3、幼兒遊戲後,“嘴巴”向幼兒提問。

你們都去哪個屋子玩了?你是怎樣玩的(幼兒可以邊示範邊玩,老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你還看到別人用嘴巴幹什麼?

小結:我“嘴巴”真能幹,又能吃來又能說,又能唱來,又能吹,所以你們要愛護我。

(此環節通過參觀“嘴巴”的家,讓小朋友們在愉悅的氣氛中知道“嘴巴”的作用,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比如,我用“嘴巴”吹泡泡等)

(二)“嘴巴”的哭引起幼兒的注意,我剛看到有好多小朋友把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放進我的“嘴巴”裏,我好難受呀。

(播放多媒體,都是平時拍到的幼兒一些不良習慣的照片,如把手指、鉛筆、尖東西等放進嘴裏)

(通過看多媒體,讓幼兒更直觀,更真實的瞭解一些不良習慣,對嘴巴造成的傷害,從而讓幼兒知道保護嘴巴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討論(7分鐘)(通過討論懂得要愛護自己的嘴巴)

1、“嘴巴”和幼兒一起討論如何讓幼兒愛護自己?

2、“嘴巴”提問:什麼東西不能放進我的“嘴巴”裏?

⑴壞的東西,髒的東西,(如:發黴的食物,壞的蘋果)還有小髒手指等等;

⑵尖的東西。(如:小刀、剪子等)會劃傷我的“嘴巴”

小結:“嘴巴”是小朋友身體的一部分,你們應該好好愛護“我”,一旦把“我”傷着,小朋友會很痛苦的。

活動延伸(2分鐘)

讓小朋友和家長一起收集更多有關口腔衛生的圖片,佈置有關口腔衛生欄目,讓幼兒進一步知道嘴巴的重要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第一個環節,通過嘴巴的模具導入活動,孩子們感覺很新鮮,一下就提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第二個環節,通過參觀“嘴巴”的家,讓小朋友們在愉悅的氣氛中知道“嘴巴”的作用,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比如,我用“嘴巴”吹泡泡等,播放多媒體,都是平時拍到的幼兒一些不良習慣的照片,如把手指、鉛筆、尖東西等放進嘴裏。在第三個環節,通過看多媒體,讓幼兒更直觀,更真實的瞭解一些不良習慣,對嘴巴造成的傷害,從而讓幼兒知道保護嘴巴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最後一個環節,幼兒通過討論不僅懂得了如何保護自己的嘴巴,而且提高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整個教學過程秩序良好,每個孩子都集中精力在參與中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歌唱教學慣有的“三步曲”——練聲、範唱、學唱,使整個教學過程枯燥單調,幼兒的“三性”受到束縛。如何調動幼兒歌唱的積極性,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歌曲《歡樂頌》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圖譜教學。《歡樂頌》旋律優美,但歌詞四大句的內容無一重複,幼兒不易記憶。我設計了此圖譜,把歌詞、音高、節奏融在圖譜中,形象、直觀。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較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動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歸納整理歌詞,並能用體態動作創造性地表現.

2、用歡快活潑的'情感演唱歌曲,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並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正確唱法.

3、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活動背景圖一幅,節奏譜二張,圖譜一張.

2、符號標誌若干,《郊遊》、《歡樂頌》磁帶,錄音機。

3、幼兒人手一份圖譜。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室。

幼兒在《郊遊》歌聲中歡快的邊動作邊進入。

二、練聲、節奏型練習。

引導幼兒看節奏譜,模仿動物叫聲:

① /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 /遊遊遊遊/遊遊遊

三、引出主題,並理解歌詞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①師清唱,邊唱邊指圖譜。

②提問:a、聽了剛纔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麼?(幼兒回答,師指圖譜)

b、解釋腳印:因爲我們大家多麼快樂,又唱歌來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腳印。

2、完整朗讀歌詞。

四、掌握歌詞內容。

1、用各種動作創造表現歌詞內容。

①個別幼兒表現。

②自由組合表現。

2、老師指圖譜,幼兒坐下安靜完整朗讀。

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動作邊朗誦邊打出節奏。

五、熟悉旋律,學唱歌曲。

1、完整欣賞樂曲一遍。(放錄音磁帶)

2、用象聲詞“啦”唱,熟悉旋律。

3、幼兒自指小圖譜,聽音樂學唱。

4、師生共同指大圖譜唱。

5、出示符號“▼”、“︵”,引導幼兒唱好頓音、連音和強音記號。

6、吿訴幼兒歌曲名稱。

7、合唱:

①幼兒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詞。

②幼兒按意願唱“啦”或唱歌詞。

六、結束:

幼兒手持話筒,邊唱歌邊走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整堂課有兩個知識目標,但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合理。其中在知識目標(1)——體會歌曲情感,正確演繹歌曲中。整堂課的音樂出現的頻率還是少了點,時間還不在一半之上。在歌曲演唱、演譯方面,情感處理的還不夠詳細。如果能從貝多芬的生平事蹟,人生坎坷引入,在情感方面調動學生的情緒,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多去演唱或是聽老師範唱,讓學生的情感隨音樂進入平等、互愛的境界。這樣可能學生在最後演繹出來的效果會更好的。二是在講旋律的進行方式樂理知識時,老師講的稍微多了點,其實這裏可以讓學生之間以多參與討論、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去自主學習,這樣可以既可以提高學生自己的動手能力,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在講音階時,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各種例子,如我們可以把音階中的每個音看成是一級一級的樓梯,形象地向學生介紹音符之間的關係,這樣學生能夠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三在歌曲的強弱處理方面,老師也不需要講得太多,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聽音樂,教師可以吹奏笛子,讓學生辨別強弱的地方,這樣學生演繹起來更容易點。一堂課下來,我覺得不在乎用了什麼方法或手段,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