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精選10篇)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精選10篇)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係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於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製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範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並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爲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爲什麼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記錄測量結果。

2、知道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活動準備:筷子、鉛筆、水彩筆、吸管、粉筆、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老師:誰知道我們活動室裏的黑板有多長,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呢。

二、基本部分

1、請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手、筷子、鉛筆等)來測量的黑板的長度。

2、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3、請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活動室裏的物品。

4、幼兒兩人一組測量桌子的長度。

幼兒兩人分成一組,一人用筷子、鉛筆、水彩筆分別測量桌子的長度,另一人用記錄表對結果進行記錄。

5、觀察測量結果,得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長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少,短的測量工具測得的次數多。

提問:怎樣選擇測量工具。

三、結束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回家以後測測你們自己家裏的物品(桌子、椅子等長度或高度),並記錄結果。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並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遠近,並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次數也不同以及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4.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活動準備:

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師:今天,動物學校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裏出發到學校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館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麼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麼?(能)那咱們就先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授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着線,接着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5個水彩筆蓋)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並將結果記錄在表格裏。

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裏。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越少越近

6、師:鄭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兩種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

請幼兒示範測量方法,及時糾正不對的測量步驟。

7、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越少。

三、教師小結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我們的教室裏就有很多,待會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東西作爲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桌子、黑板,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爲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爲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4

活動設計背景

自然測量是學前班幼兒很感興趣的一項活動,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這個有趣的問題會激起幼兒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地去探索、去發現。結合我班幼兒對測量的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爲第二次測量的起點。我設計了活動流程:猜測討論——嘗試和學習、分組操作——集中討論歸納。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願意運用自然測量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嘗試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具:直尺、小棒、粉筆。

2、學具:直尺、彩筆、記錄紙等若干、測量用的繩子、小棒、鉛筆、易拉罐等若干。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師幼互相問候;做遊戲(開火車)邊走邊數自己的步數,提高幼兒的興趣。

2、集體活動:

(1)以故事的方式導入:植物王國在進行比高矮活動。

(2)引導幼兒猜測、討論,啓發幼兒說出可以用尺子來測量樹的高、矮。

(3)發散幼兒的思維:還有什麼當測量工具?

(4)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一些測量工具、如小棒、尺等。請個別幼兒上來任意選一種工具來測量黑板上兩棵樹的高矮。

(5)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上來演示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師幼討論哪種方法出的結果更精確。

(6)教師分別講解並演示用小棒、直尺測量樹的高矮的正確方法和記錄方法。強調測量時要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第一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測量工具要首尾相接。

(7)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時,樹越高測量的次數就越多,樹越矮測量的次數就越少。

3、分組活動: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測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二組:用繩子、腳步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和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記錄下來。

第三組:用易拉罐、小棒、鉛筆、直尺等工具測量桌子、椅子、玩具櫃的長度、寬度和高度,說出測量和結果並做好記錄。

教師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

4、交流小結:

(1)你測量了什麼?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測量的結果是不是一樣?

(3)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作爲測量工具?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這間的關係。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當中,

1、幼兒的興趣很高,。在分組活動中,有個別幼兒還不是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緊挨作爲第二次測量的起點。 經過教師的一再教導才掌握方法。我應該分兩個課時上。

2、基本能達到我預設的教學大綱,在動手操作中不僅能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學習方法和能力提高。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指出數學教育的新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從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出發,運用孩子常見的東西爲工具,以孩子身邊的實物爲對象,設計了《學測量》這個活動,讓幼兒用各種測量工具來學習測量身邊的事物,引導幼兒在操作中體會到數學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大膽的嘗試用各種工具學習測量。

2、認識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選擇適合的工具去測量不同的事物。

活動準備:

尺、回形針、牙籤、毛線等人手一份,測量作業單人手一張。

重點領域:計算

設想和意圖

活動過程:

一、通過故事引出課題。

1、教師講故事一遍,提問:我們可以想個什麼辦法來幫助這三兄弟呢?

二、認識測量工具,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請幼兒說說可以用哪些東西來測量?

2、教師介紹標準與非標準的測量工具、講解測量的方法以及相對應的記錄方法。

3、教師分配任務,幼兒自由操作。

4、小結。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測量什麼的?用什麼工具測量的?

三、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請幼兒討論:測量到最後,不能正好量完,有的多出一點,有的不到了一點,這樣該怎麼來記錄。

2、回到三兄弟分土地這一點。問:他們的土地是圓形的,我們應該用什麼什麼工具來測量?

四、活動延伸。

表揚鼓勵幼兒的表現,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第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故事來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第二環節是讓幼兒認識各種測量工具,通過自己身邊所熟悉的事物進行測量,每個幼兒都能大膽的運用各種測量工具測量。

第三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去發現問題,知道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通過測量三兄弟的土地,讓幼兒明白在測量過程中要選擇適合的工具,這樣纔會更方便,更有效。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2.掌握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測量樹幹、樹枝、樹葉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用測量的方法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難點:會用不同的“量具”進行正確的測量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教具:示範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幹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麼用筷子來測量樹幹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並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幹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爲小樹測量,並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揮幼兒園現有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幹、樹枝等,激發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境情感薰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瞭解幼兒園裏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爲重點。活動以讓孩子們親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境情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係。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爲複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爲自己在每一次嘗試中有所發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麼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準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幼兒園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的椅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隻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測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過渡語:剛纔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爲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準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請小朋友把每種工具測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裏。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祕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裏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後,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纔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討論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五、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爲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侷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時代對幼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學會”到“會學”,即通過學習,不僅僅只侷限於學到某些知識,記住某些東西,而是更應通過自身努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的習慣等。

根據《規程》提出的“幼兒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究慾望,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對測量的認識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地將第1次測量的終點,作爲第2次測量的起點。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教材重點、難點。

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測量的過程是重點,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是難點

因爲只有強調幼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獲益,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去聽、去思考,參與討論,動手操作,最終獲取知識經驗,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幼兒對於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幼兒獨立、正確地完成測量任務還有困難,因此,幼兒討論發現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做了以下活動前的準備工作:

1、在活動區裏準備:木棍、紙條、曲別針、毛線、礦泉水瓶等。爲幼兒創設探索操作的條件,爲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服務。

2、教師操作的教具一套:爲幫助幼兒突破難點準備的。

三、說教法

皮亞傑研究幼兒怎樣學習數學時提出:“作爲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是自以爲了解他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注重手、眼並用,動靜結合,調動幼兒視、聽、觸覺運動等多種感覺分析器,學習自然測量,從而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等。

爲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1、猜測討論法

因爲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的調節。在大班,討論是激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願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動操作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猜測答案和結論,爲下一步幼兒操作檢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有目的進行探索,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2、探索操作法

因爲幼兒愛幼、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通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作爲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成爲幼兒探索知識,尋求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爲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爲突破重難點服務。

3、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幼兒通過直接操作、觀察、討論等途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爲大班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好問的特點。而且又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通過發現法,讓他們在操作中,去尋找發現、滿足好奇心,從中尋找發現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爲突破難點做爲鋪墊。

4、遊戲法

採用遊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歡遊戲,且活潑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通過自選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測量多種物體,以比賽的遊戲進行,一個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爲再次突出重難點和突破難點服務。

四、說學法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加活動,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在操作中獲得探索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

五、說活動程序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數學活動設四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個環節是引發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探索發現;第三個環節是遊戲“量一量”;第四個環節是延伸活動。其中第二、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處。

爲什麼要這樣安排這五個環節呢?

第一個環節:引發興趣。

幼兒對活動感興趣,便於在活動中學習和思考,在開始部分,我根據幼兒好動、好奇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爲下面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探索發現。

首先,我讓幼兒進行操作前的猜測討論,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測量什麼東西,怎樣測?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測量工具進行探索性地測量,並根據自己測量的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共同尋找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後教師採用幼兒正確的作法,共同研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示範。通過示範,讓幼兒對自然測量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瞭解,這樣得到的方法,幼兒的印象較爲深刻,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初步突破了活動的難點。

第三環節:遊戲“量一量”。

幼兒經過了第一、二環節的學習,此時幼兒已開始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也從高漲的狀態,逐漸轉向低谷狀態。因此,這環節我設計了遊戲“量一量”,讓幼兒在初步瞭解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遊戲,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起到引新作用(讓幼兒探索用同樣的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這環節中,在安排遊戲之前,讓幼兒先討論設想操作結果→接着進行操作遊戲→最後進行討論。讓幼兒更明確操作的目的性,最後的討論一方面是講述自己實驗過程和發現;另一個方面是檢驗自己獲得的結果與活動前的設想是否一樣,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進一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節: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裏面爲幼兒提供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尋找、選擇不同的工具,去測量其它物體,探索發現,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這四個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的第一條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通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次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爲主,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培養幼兒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有趣的測量幼兒園教案 篇10

一、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在活動中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 、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佈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牀若干、桌子等

三·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爲小矮人的家裏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牀,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思考:白雪公主想爲小矮人的小牀做新的牀套,怎麼知道牀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迴觀察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並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爲什麼?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