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

《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心》讀後感(精選10篇)

  《文心》讀後感 篇1

爲期十天的《文心》閱讀結束了,在這本書裏面收穫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需要掙脫閱讀寫作的束縛,用心品讀文章,踏實走上寫作之路。寫作不需要過於華麗的辭藻,表達真實內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積月累定能將文章寫得通透深意。

《文心》這本書以王仰之及他的學生們對於寫作的討論來論述作文精進的方式,避免了過往對於寫作的套路和固定認識,將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字裏行間也融入了作者對於寫作的喜愛與思考。本書裏樂華等對於寫作各抒己見,對寫作中字,詞,寫作思路,文章組織,讀書筆記,文章鑑賞等進行探討,全面而深刻。傳統的寫作方法講授多涉及文章結構,寫作手法,修辭,主要是套用式的講解,出現什麼樣的詞表達了什麼,凸顯了什麼,而並沒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寫作便是生活本身,寫作的素材來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藝術的起源,生活的日常會帶起情緒和思考,缺乏寫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觀察不夠細緻,或是情感共鳴不足,或是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我們要學會多去找找原因,多做總結反思,在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寫作。

本書作者結合了寫作的時代性,在文中列舉了陶淵明的田園詩和工場詩,並進行了對比,不同的時代特徵必然引領着文體和寫作內容變革。文化必然根植於時代背景,就像一陣陣的網絡用語的爆紅,一定是時代的變革的產物。在這一前提下可從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寫作的知識層次展現,情感帶入和表達,事物意欲安置傳達。這都是作者在寫作前需要考慮的要點。

這樣在寫作中將人的發展規律運用到寫作分析中,表達認知的層次遞進,也將寫作的意義發散開來,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發,也能帶給人力量、啓發。當素材及思路已經具備了,我們還需要去組織。不明如何組織就如一盤散沙,各個部位是分列的,整體就會顯得擁擠,凌亂。組織文章,我們先需看清文章的類型分析,學會從寫法去剖析文章。

書中從寫法上文章將遊記類的文章的寫法進行歸類,分爲記敘即風景的路程圖、印象描寫即風景的描寫刻畫。另外,將敘事文和小說進行區分。"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手段。"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所有的線索和情節人物設置都服務於作者要揭示的主題和意義,每一個讀者對這個意義的體會有所區別。所以讀者只能通過想象,分析,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接近或達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書的作者也僅僅是拋出一個引子,讓讀者能夠從中體悟到屬於自己的感受和意義。敘事多爲記錄,將事件表達清楚。接下來,在新體詩和散文解析上,新體詩在精粹程度和詩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麼新體詩也就更加簡潔和高階。文章這樣的細節解讀也非常的引人入勝,餘味十足。區分文章類型是爲了把握寫作重點,細化自我寫作的注意事項。而文章的品評又從另外一個側面提升讀者的格局。

對於文章的鑑賞,文中從”見“、”視“、”觀“三個表看的程度詞的區分度去談鑑賞的看的層次,另外還從鑑賞的態度,鑑賞的共鳴,預備知識,想像輔助,壞作品的評議,和他人的賞評來討論鑑賞,文章的鑑賞能力既是寫作的水平的體現。當我們對某類文章具備很強的鑑賞能力,說明我們已經基本掌握寫作這類文章的要義,在這一類型的寫作中也會佔優勢。平時寫作訓練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觀他人作品之長,對於他人文章的寫作錯誤並進行規整,分類,避免重複犯錯。寫作輸出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將寫的過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們勤思多寫,寫讀書筆記也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寫讀書筆記是讀書時思考的產物和判斷,去辨別文中內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問的?如何與頭腦中過去經驗做鏈接……很多東西都需要沉澱。寫好讀書筆記是一門藝術,也是寫作的入門。

另外,寫作輸出可從內容、形式和方法這兩個方面去辨析。寫作如同說話,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過語言去影響其他人,這是內容的傳遞。具體的表達方式,如說話時你的動作,面部表情,語音語調等非語言形式一定是配合傳達內容,會隨着傳達內容的改變而變化。寫作也需要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動筆便是你的開始。

吐露內心,品評寫作,《文心》帶你飛向更高的寫作高峯,願你翻開這精彩的書頁,然後,開始書寫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讀後感 篇2

《文心》作者葉聖陶和夏丏尊。葉聖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學過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讀書日參加活動,才瞭解到原來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並且是著名漫畫家豐子愷的恩師。就像TS說的,當你書讀的越多,纔會發現自己瞭解的知識越少,纔有更強烈的動力和慾望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當然我也是讀這本書才知道葉聖陶和夏丏尊原來是兒女親家,葉聖陶的兒子和夏丏尊的`女兒結爲連理,而這本書恰是二位老人送給兒女的訂婚禮物。

文心意思爲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體裁寫的專講寫和讀的書,故事的取材於初中學生的生活。裏面有循循善誘又平易近人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有博學多才的枚叔,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樂華和大文,三個主角貫穿始末。

本書有三十二個小故事,可以說是”中學生的三十二堂國文課“,三十二節涵蓋了修辭、語法、詞彙、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故事呈現了三年中學進程,也展示了上世紀30年代前期的歷史氛圍。因此,今天的中學師生閱讀《文心》的收穫,或許不只是"關於國文的全部知識"了。

現在語文教學水平難以提高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弄清楚教學的目的,二是採用的方法不對。《文心》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作者認爲,一個人無論學什麼,要學好,能終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學習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讀本書,學到了不僅僅以故事形式講述的切合實際的國文知識,而且我還強烈的感受到了樂華與枚叔深厚的父子親情,樂華與大文還有其他同學與人爲善,互幫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對學生們愛護教導之情,學生們對先生的尊敬愛戴之情,還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敵的憤怒之心,團結之情。

  《文心》讀後感 篇3

《文心》由夏丏尊、葉聖陶兩位老先生所著,這是一本專門談論“讀”和“寫”的書。讀書和寫作大概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卻是大多數人忽視的。通過《文心》這部著作,我能夠學習很多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知識。

  1、瞭解部分文字的意義和用法

本書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釋;又比如文中出現了“就近取譬”這個詞,可以解釋爲:列舉身邊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現了“奇崛”這一詞,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裏便是誇讚文字新奇剛健的意思。而我們閱讀其他書籍的時候也會遇到一些我們平時比較少見的詞語,我們可以將這些詞語記錄下來而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當中。這同時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途徑之一,運用更加準確而少見的詞語,這需要我們教師督促學生積極地做讀書筆記。

  2、知與情與意

在《知與情與意》這一節當中,作者借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種分別,即“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所謂“知的文”指的是平時教授我們知識與技能的文章,比如我們學習接觸的教科書、優秀文章;“情的文”與“意的文”是指引起讀者情感共鳴,寄予作者意願的文章,比如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盡知的演講稿《我有一個夢想》。

在我們寫文章時,應當注意情意與知識是彼此關聯的,情意若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會變成盲目的東西。這讓想起過去幾年暢銷的“心靈雞湯文”,“雞湯文”打着“讓心靈茁壯成長”的旗號,販賣給普通大衆“安貧樂道”、“努力一定會成功”之類的廉價價值觀。而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學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發,要指導學生將情感與事實進行聯繫,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誇地抒發。

  3、讀書原則及寫作態度

全書第五章有一句話這麼說:“課外讀書,原是好事。但亂讀是不但無益而且有害的……故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我們讀書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興趣和需求,分清楚這一階段閱讀剛需,預估讀某本書給自己帶來的認知改變,並平衡好讀書與生活的關係。這是我們讀書之前必做的功課,是挑選書籍、節約時間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們需要對學生根據“中學生必讀書目”進行督促,同時積極地做好讀書筆記。

書中還表達了另外一個觀點:“作文”並非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作文”是生活中的點綴。我們寫作,原本就是爲了記錄生活,是爲了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是爲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寫作應當同吃飯、說話那樣,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優秀的作文來自於生活,這樣情感的抒發不是盲目的,這一點我們在指導學生習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文心》讀後感 篇4

洗漱完畢安靜地讀一會書,不知不覺竟陶醉其中。《文心》爲夏丏尊和葉聖陶所做,一本講述國文寫作的書,原以爲又是空洞無用理論,越看越發覺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種呆板的東西,爲了拿高分,人們爲它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不一樣的理解,醍醐灌頂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它說“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同吃飯,說話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

從前上學的時候,每次寫作文都是一個令人苦惱的事情,以爲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無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們通常把它當成一個定期任務,不得已而爲之,也許是年齡小,觀察不仔細,也許是閱歷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諸多事情。總之對小孩子來說,很難就對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過是將看到的事情,心裏的感受表達出來罷了。這樣一想似乎寫作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啦,哈哈。

最後一點感觸是,終於理解了老師曾說的文章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句話的意思。詞語,句子包裝的無論多華麗,都是空洞無用的,對別人來說沒什麼感染力。只有將真實的感受,比如怎樣美麗,怎樣歡喜,怎樣悲傷描寫出來,纔有真實的感受。

  《文心》讀後感 篇5

《文心》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一艘載着國文知識向現代行駛的小船;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到了時代的底部,卻總是會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沒。

《文心》之中的精華,是教育。朱自清說過,“它不單是中學教師的書,還是學生的書。”

有人說,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詞的書。這種說法並不貼切。它有線索,有時間,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時代小說,有着寫法、讀法、作法的輪流交織,既有發人深省的國文教學問題,也有令人學習的人物可貴的品質,將道理鑲嵌在現實情境中,踩合了時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許多道理,到現在還適用。“對待思想與學術與時代、思想的關聯時,有人視作珍寶,有人視爲骸骨,但學習的應是自己的,獲得深入的探究成果纔可視爲真的‘自己的’東西。”王仰之先生的話總是幹練、有力、生動,有着自己的時代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鑑樂華的朋友——大文。他與同學們總是好學上進,踊躍積極;志清、錦華等人物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勸說他的爸爸接受“新體詩”。開始,爸爸認爲“唯有這新體詩不是詩”,“只是幾句話語拼湊起來的韻腳不工整的東西罷了。”然而他與女兒談了一次新詩體後,竟使他破格接納了新體詩。這其實是一種時代性的交流與體會,讓他沉吟着想:有點意思。想今天,學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蘆畫瓢,老師邊寫他邊記,連質疑一下也不敢。抒發的感情又遭到了“標準答案”的抨擊。夏、葉二老約摸是想表達這個吧。這是語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點。

我們隔着八十多年的門縫,透過《文心》窺探到時代的感慨。主人公——樂華與大文兩個人,也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樂華的父親,周枚叔先生曾是語文教師,卻因教育體制的種種漏洞失業,致使樂華曲廠裏當工人。然而,樂華卻保持一顆國文的學習之心,晚上的燈光下,他幫同學看作文。

這本書的時代是有侷限的——可是,這更讓我們讀懂了歷史,讀出了那顆“文心”——對文學探索永遠不停止的心。

  《文心》讀後感 篇6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葉聖陶先生共同創作的、爲提高當時中學生國文水平的經典作品。作品雖是民國時期創作,但之所以成爲經典,就是因爲不會過時,什麼時候讀起來都大有裨益。

說起夏丏尊先生,我並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葉聖陶先生,《爬山虎的腳》就不自覺地在腦海裏蹦了出來。經年累月,文章內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時候我們學校有座小樓,樓裏面陳列着學校歷史,外牆上就鋪滿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葉聖陶先生,腦海裏首先被關聯上的是小樓爬滿爬山虎的畫面。

兩位老先生都做過多年的中學教師,因此作品讀起來處處能體現出老師對於學生的那種獨特的關切之情。書的內容也是圍繞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學生讀起來倍感親切。即使是離開學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學時代的一些趣事兒來。

本書佈置了中學生在校園裏的多個小場景,通過在不同場景裏的討論,將各種文學知識娓娓道來。讀起來,我既感嘆於書中各位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於各科老師對於學生觀點的補充。感嘆是因爲如今我已畢業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還是不足,無法切實服務於我的生活;欣喜是因爲老師的話語如此簡單易懂又切中要害,讀起來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讀後感 篇7

讀《文心》,感受很深的一點是兩位老先生對於場景描述的畫面感非常強,隨便舉個例子:

“陽光從窗外的柳條間射進來,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學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頰,穿着一件洗滌的很乾淨的舊綢長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講臺上。誰望着他就更親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氣。”

讀完之後,一副圖立馬展現在眼前,類似這種“活”的場景描述還有很多。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是作者經年累月對於生活無微不至地觀察而磨鍊出來的,並不是隨便可以寫成的。

另外,書中有很多觀點對我來說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強調寫作不是生活的點綴,是生活中一個必須的項目。這彷彿和我們普遍的認知不同,尤其在當今社會,能提起筆來寫文章的,除了專業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學生了。我以前對寫作的認知是,寫作能讓我靜下心來總結和思考,從這種角度來說,寫作對於我來說也是必須的。慚愧的是,我經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任由好的思路在電光火石間轉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變得一塌糊塗。

書中《題目與內容》這一節,指出應該先有內容後有題目。讀到這裏時我感觸頗深,也許我們被學生時代的作文課訓練習慣了,習慣於老師出一個題目,我們便去順應這個題目組織相應的內容。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處處留意、積累素材,對素材有所思考,才寫就一篇文章。但是學生時代爲了練習,爲了統一標準,只得給出題目讓大家統一去做。可是在訓練過程中,這種本末倒置的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們都是爲了作文得高分而去寫作,忘記了寫作其實應該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爲我們的人生助力。

學生時代我對於作文有一種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寫的東西感動了自己就能感動別人。如果真的感動了自己,那就說明這些內容確實出自我的真實生活和真實感受吧。

在《詩》這一節中,作者提醒後來者不要成爲時代錯誤者。陶淵明描述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場景固然是人人嚮往的美好田園生活,但我們生在當今鄉村沒落、都市發達的時代,就要在都市“塵網”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現實生活的心思收起來吧。退一步講,即使在現代真的過上了陶淵明所描述的那種生活,可能也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需要不斷考問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個時代的人肩頭有各自的時代使命,扛起肩頭那份責任繼續向前走吧。

至於讓很多人驚豔的《觸發》,我所領悟到的是老先生們教導我們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經歷了,學到了什麼?書讀過了,能否學着應用於生活,觸類旁通?再讀一遍時,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還要多做記錄,有時候我們腦海裏的火花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不趕緊記錄下來,它們就會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從此和你再無關聯。凡是觸動心絃的,都值得好好對待。想到這裏,不禁反問:偉大的作品也是由一個個觸動人的靈感衍生的嗎?

作品中還處處透露着基礎而樸實的學問。學過之後要不斷練習、用心打磨纔會出好作品、凡事總要抱着認真的態度、要有組織有條理。

本書看完,就像跟飽學的老師完成了一場促膝長談。但我明白這只是指引,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具體問題,我們最終要靠自己用學到的這些知識去解決這些難題。

  《文心》讀後感 篇8

兩位老先生雖然沒有教過我,但是我感激他們留下這麼好的作品,指導着幾十年後像我這樣的後生的生活。欣慰的是,這部作品將來還有可能指導更多後代的人走過迷茫。有時候我們的天空被烏雲遮住了,這些經典的作品就是黑暗中的微微亮光,使我們總不至於徹底失望。

另外,關於這部作品,朱自清先生還寫了篇序。從這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當前狀態。

這種狀態叫苟且。

朱自清先生說:總想創作,最容易浮誇、失望;沒有忍耐而求近功,實在是苟且的心理。

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告訴自己,一件件去做,一件做成了再去做另一件。去真正經歷一下做成一件事要經歷的時間和步驟,去鍛鍊一下耐性。

  《文心》讀後感 篇9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的標題,讓我立馬浮現出女兒半期考試後的家長會上,語文老師用溫柔的語氣嚴肅地說:儘快適應初中語文學習的節奏,我們需要讓孩子儘快成熟起來。當時就在想?成熟到什麼程度呢?原來答案在這兒,成爲大人,或是古人!

同爲十四歲的樂華和大文,一頭霧水地準備預習魯迅的《秋夜》,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腦中浮現出“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文字。我立即衝着在書房做作業的女兒問了一句:“你們這學期語文書上有沒有魯迅的《秋夜》?”十二歲的女兒今年剛上初一,我曾經和她提起過這篇文章。女兒在書房裏大聲回覆我:語文書上沒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老師讓我們本期閱讀魯迅的《朝花夕拾》,裏面也沒有這篇文章。言語間夾雜着慶幸,最後還補充了一句:幸虧沒有!

學習最忌諱存有僥倖,上週女兒還跟我說:“媽媽,我運氣真差,今天考試考了我馬上要自學到的一篇《世說新語》”。其實哪是運氣差,真的就是心存僥倖,身有懶意!家長們都知道,要學好語文,需要大量閱讀,可是讀什麼?怎麼讀?如果需要豐富寫作素材,當然是旁徵博引地泛讀,但如果是針對從容應對考試題目,就得對優秀作家的經典文段作精細的閱讀分析。而這項工作是孩子們不太願意做的,不僅因爲學校的作業量已經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樣的文段不易讀懂,使孩子造成畏難情緒。我們往往更重視孩子在數學上的畏難情緒,而忽視了語文的學習其實也有畏難情緒。

文中的樂華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預習課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地方。於是他們相互提問,“‘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一株也是棗樹’,你懂得嗎?爲什麼要這麼說?”這是學習中的理想狀態,試想我們的孩子在平常作業中,自己怎麼可能有這樣的預習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擱置起來。不懂的問題堆積越來越多,但又不會像數學題那樣對錯分明地展示出來讓人着急,到了讓人着急的時候,他便說“最難好學的是語文”了。所以語文預習至關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聲奪人,增強學習信心。

“字是個個認識的,連結起來竟會看不明白”是語文學習中最尷尬的情況。書中借枚叔的口告訴我們,初中開始所學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這些文章寫作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教學,而是講述作者自己的經驗和感受。進入初中伴隨語文學習難度的提升,總會有這樣不適應的時期,看來,我得鼓勵女兒放下包袱,慢慢來!就像枚叔鼓勵樂華和大文:古時候的小孩兒更不幸,像你們這麼大的時候,讀着四書五經,被逼着成爲聖人賢人呢,你們還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總用自己的經驗去觀察事物總是不夠的。同樣的景物,試着與作者對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樣事物時的感受,比較一下其中的差異,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風格去感受作者的“內部經驗”,感受從文字裏去積累經驗、學習經驗的方法,從語文學習中找到樂趣。

枚叔最後說了一句話,值得教孩子們銘記:“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將來纔不至於落伍”!

  《文心》讀後感 篇10

詩詞背誦打卡基本進入正軌,雖然還沒到習慣養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覺得書中的內容並不能直接地作爲語文考試提分的捷徑,但卻讓人發現語文學習,應該說中文學習更加準確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書聲”這一篇章講了孩子們去看望王老師,遠遠聽到王老師的讀書聲,本以爲老師在讀什麼新的篇目,沒想到老師讀的是曾經在課堂上給自己講過的課文,孩子們對老師的做法感到詫異,當看到老師在課文上認真標註的朗讀符號時更覺得不解,因爲不明白已經學習過的文章還需要這樣認真反覆的朗讀嗎?

這讓我想起《朗讀者》這檔節目,我們爲什麼要朗讀,我們從老師的講解中聽文字,從書本上看文字,但是隻有自己能夠將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讀出來,纔是對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謂自己的理解,就是當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們在讀文字觸發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時,創造出的個人情感,通過誦讀,宣之於口,給聽者以觸發。舉個例子,媽媽們一定都給孩子講過故事,通常的情況是,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買書選書上,準備充足的故事書資源,講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稱問孩子“講皇帝的新衣好嗎”“講海的女兒好嗎”“你是男孩兒,咱們還是別講白雪公主了,換一個”,然後看看手錶,說“時間不早了,我們就講這個醜小鴨吧,然後早點睡覺”……

今天讀到《文心》的這篇“書聲”,讓我反思,雖然不是每個媽媽都是老師,但如果要想高質量地給孩子講個故事,時間不該只花在選書和與孩子討論故事的選擇上,更應該在講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內容,揣摩故事表達的意思和字裏行間流露的情感,在講之前思考讀法。我們常說“聽故事”是孩子早期語文的啓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啓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觸發”的啓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動,才能寫出打動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書聲”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讀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說的不過大綱中的大綱罷了”,其實,在這篇小文裏所提到的重讀、高低、強弱、緩急已經包含了不少的學問。有心學習的人,不能只看理論的東西和作者的舉例,更應該抽出空來,自己拿出文章來實際操作誦讀一番。記得以前在家裏,曾和女兒、先生一起搞過誦讀會,可能還應該把這個活動堅持起來,文章不宜長,交流讀書的心得,看來不全在對文字的理解,還在於讀法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