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在寫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1

華應龍的《我這樣教數學》吸引了我的眼球,翻閱起來。再結合自身在教學中的感受,總感覺自己練習課不是那麼會教,因此一開始我就看了其中有關“多位數減法練習課”的教學實例。想從華大師那裏學到一些有關練習課教學的“功夫”。

在這篇文章裏,華大師首先寫了課前慎思:練習課的質量取決於什麼。文中是這樣說的:練習課的質量取決於在一定的題量的基礎上,關鍵看思維的含量,看學生自主練習的積極性。確實,練習課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在枯燥的數學練習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神奇和魅力。在華大師的《多位數減法練習課》教學實錄中,在課開始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小明將要參加一個夏令營活動,他爸爸給他買了一個帶密碼的旅行箱。他很高興,但過後他又想:萬一我把密碼忘了,可怎麼辦哪?我設什麼密碼好呢?而後爸爸和兒子就玩起了設密碼的遊戲。密碼箱上需要設三個不同的數字,開始設密碼,一步步引入新課的教學。學生便饒有興趣的設起密碼,通過想三個不同的數字,再組成最大數,最小數,最大數減最小數;再用減出的得數的三個數字,再組成最大數,最小數,再減——一步步深入教學,學生不但學會了三位數減三位數,還對這樣的練習課不是顯得那麼枯燥,而是興致勃勃,有一直想算下去的衝動。看了這篇,我深感佩服,練習課能上的如此精彩,甚至下課了,學生都是戀戀不捨的離開教室。也開始深思:爲什麼自己上練習課總是顯得那麼枯燥乏味呢?總是感覺是爲着知識的教授而在教授呢?確實,自己在以後的練習課教學中也要多注意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的是要創設一個比較好的情境,能讓學生如走迷宮一樣感興趣的一步步走下去,而不是乾巴巴的走着小道,通過情境中的設疑讓學生一步步深入,從迷宮中走出,這樣學生也會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對數學學習越發感興趣。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2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特級教師華應龍的一本專着--《我這樣教數學》。華老師在教學中展現了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探究實踐活動,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注重引導學生從個人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思考。華老師教學結構清晰、語言簡練,自然樸實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中時時體現着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體驗,注重學生的自主探討和活動設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更可貴的是教師在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中滲透數學研究的態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對數學這門課程的熱愛,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的關注,時刻在爲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而努力着。

從整本書的12節課中我看到了華老師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奮。用華老師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年曆上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有的知識一天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更深夜半,燭淚將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覺醒來,踏踏步,暖暖身子,繼續看書……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學的王國中。"

華老師每一節課的設計,從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選擇,到新知的傳授方法、滲透怎樣的數學思想,都有謹慎的思考,傾注了無限的精力……

或許我們無法做到華老師的那種境界,但我們可以變得更勤奮些。像華老師那樣如同農民種地那樣教書,如同農民那樣不誤農時,如同農民那樣調整,因地因物制宜,如同農民那樣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長、貽笑大方的事,要像農民那樣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讓我們頓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樣的《那一聲"謝謝"裏》,他總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學生投師所好》!當《遭遇"節外生枝"》時,作者的從容和淡定,練達和智慧,並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學有路曲爲徑》,原來《老師們都沒有注意到》,《一節課,一碗米》,《籃球,我的導師》,又讓我們感受一種人生的況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來自理論的引領,書本的啓迪,實踐的'歷練,寫作的頓悟,反思的昇華。

我最喜歡他《審題》一課的設計,新穎,數學思維含量極高。最後華老師總結這節課,他要告訴大家的是:要認真審題,還變成通俗易懂的兒歌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審題不誤答題工,匆匆動筆答題空;量量關係要讀懂,讀完三遍再起動。另外,我還可以明顯感受到:華老師在課上尊重所有的同學,包容其中所有的事。尊重孩子們的勞動,鼓勵堅持己見的,表揚及時改正的,重要的是他很有耐心,等得起,讓孩子的思考有暴露和轉變的過程。另外教學內容的安排很有層次:基本題,節奏快,用時短,而難度大的,就節奏慢一些,時間長一些。所謂張弛有度。還有就是關注學生的特點,要對學生需要什麼心中有數,而且對自己的特長也要清楚,好適時釋放,發揮其張力。那種表面的熱鬧下傳達的內在思維使得他的數學課顯得很是豐滿,迷人!

如果說,華老師精彩的課堂讓你流連,溫暖的故事讓你讚歎,真實的感悟讓你共鳴……或許,只是因爲--他爲數學而來!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3

暑期,根據學校校本培訓的要求,每位教師讀一本教育專著。作爲一名數學教師,我經常自滿於自己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很少去鑽研教學理論知識,課堂上或許還能自給,但是在課外的教學研討和學術交流中就明顯差別人許多。無論是學校要求還是教研活動帶來的壓力,都促使我必須去讀一點書,無論收貨多少比不讀要好!

數學教師還是熱衷於數學方面的先輩們積累的經驗總結,我選擇了華應龍老師的《我這樣教數學》。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華老師非常注重“技能教學”,這讓我想到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做數學的過程是一個探索模式與秩序的科學過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並花費時間的。學生需要動手操作,“冒險”猜測,提出和解釋自己的觀點和解法,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修正自己錯誤、不完善的觀點。這時的學生,就不可能只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和模仿者,而必須積極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種數學觀念。

以華應龍老師“角的度量”爲例:

爲了創設一個做數學的環境,老師要在課堂上營造一種探究、質疑、推測的學習氛圍。在這一環境中,學生被邀請來做數學,問題由老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努力地尋找解決的方法,而知識和技能作爲做數學的一個結果被自然而然地掌握。華老師思考了“量角的本質是什麼”——重合,從而找到了一個邀請學生來做數學的切入口,如果學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進而能在紙製量角器上畫角,量角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在交流這些角中有沒有不同的角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接觸到了什麼叫“中心點”、“0度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數的寫法等,特別是對於內外圈刻度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關係有了理性的認識。這就是華老師的智慧。

只管教不管學,教學設計自然容易,但難點如何攻破就不敢保證;只管學不管教,教學活動自然輕鬆,但學生的錯誤如何矯正同樣也無法保證。

教和學是密切聯繫的,教爲學服務,學爲教的基礎。教促進學,學促進教,教學相長。華老師在學生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通過輕鬆、幽默的對話,滲透了有分量、有內容的教學;通過創設一個個情境,提出了一個個啓發性的問題,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出來,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把學生錯誤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爲暴露出來,而教師在其中動態地把握各個教學時機,適時地介紹有關的事實性概念和操作步驟,並充分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促進學生建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對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這正是我們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學“無痕”,精彩“有痕”。

這還不夠,在教學的末尾,華老師又提出一系列感性又貼切的實際問題情境,如:哪個位置射門進球率最高,誰放的風箏高,椅子的靠背多彎才合適等,學生的學習活動被推到了一個高潮,學生在辛苦的探索、暫時的錯誤之後,終於品嚐到了勝利的果實、幸福的味道。

不可否認的,這樣一本書對我的觸動,讓我走入一個新的教學環境,展現出一個新的學習天地。我想,我需要再將這本書細細的品嚐,學習華老師那種高超的教學技巧,在未來的某一天,能將自己完全融入到數學教學的快樂中去!

《我這樣教數學》讀後感4

暑假裏,我讀的是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的《我這樣教數學》這本書。該書詳細地記錄了華老師的12個精典的課例“角的度量”、“多位數減法練習課”、“中括號”、“長方體的認識”、“百分數的認識”……等把我們帶入了數學的神祕神奇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世界裏。每個例子都配以課前慎思、課堂實錄、課後反思及專家評析,讓人親歷專家的精品課是如何雕琢出來的。書中既有華老師的教,也有專家對他執教的課的評;既有他教學實踐的反思,也有他對人生的感悟。讀完後我的內心油然生起一股感慨與敬意之情。

  一、 精彩的課堂評價語言

我們平常的評價語言停留在“你真聰明”、“你真棒”等。在12節課中,華老師的精彩語言隨處可見,下面我摘錄一些與大家分享。

“呦,真會動腦子,雖然沒學過,有的人還真量對了,有的人雖然不會,但在動腦子,我覺得也挺好的。小夥子,帶你的量角器,到投影這兒來,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還沒學,不會很正常,但敢於嘗試,值得表揚。我提議大家爲這樣敢於嘗試的精神鼓掌!”

“我想剛纔舉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樣的。佩服!不過,我覺得要感謝這位同學,是他畫的角提醒了我們。”

“如果有一雙數學的眼睛,我們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麼用量角器來量角呢?想一想”

“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話,你會對同學們說些什麼呢?把你想說的話寫出來,好不好?”“有的問題華老師也不怎麼清楚。”

“那是怪華老師沒有給大家更多的時間。”……

  二、別緻的教學設計

在他的課堂上,常常能看到“與衆不同”的教學設計。我印象最深的是 “角的度量”這節課。如在教學《角的度量》這一課時,華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角的情境。上課前華老師做了一個有心人:一開始,他認真地搜索了生活中的角,但發現都不需要度量的,因爲大多數都是直角。後來,他發現衣櫃裏衣領的角千差萬別,進而發現牙刷也有非常講究的角,椅子靠背向後傾斜形成一定的角……經過反覆搜尋、思考和討論,最後選取了“滑滑梯”這樣既有趣又能引發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作爲課題的引入。而情境中三個不同傾斜度的滑梯,既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體現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響下滑速度(即刺激的程度)的重要因素。雖然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但現實中的滑梯幾乎都是標準的、安全的,學生沒有思維上的對比和衝突,就不會有意識的去思考下滑速度與角的大小之間存在本質聯繫。“滑梯的角度多大才算合適?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度量角的大小了。”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願望和需求,“像呼吸一樣自然”地被激發了。接下來教師創設了一連串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認識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角,在紙製量角器上畫角,用量角器量角;然後通過應用情境:誰放的風箏高?椅子的靠背多彎舒服?在哪個位置射門進球率高?……體會量角的作用。正是在這樣一種探究、質疑、推測的數學學習氛圍中,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像呼吸一樣自然”地被習得和掌握了。

有位專家評價道:“華應龍對數學操作活動別出心裁的設計與指導,對學生思維的有層次的開發,對探究體驗數學的本質、方法和數學學習過程的把握,對數學史料的靈活駕馭,以及在教中巧妙滲透情感、價值觀的做法,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思考”。是啊,我們每位熱愛教育的工作者都應該認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堅持,堅持必定有收穫。正如華老師的體會是:要想從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裏所說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堅持思考、堅持創新。因爲“創新思維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對每個問題進行長時間的反覆思考”,當你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達到“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第三境界了。到了這樣的境界,你也會說出“我是這樣教的”,別人在聽完你的課後,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怎麼沒想到”的。

借用華老師的一段話結尾華:“世界上的事物總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聯繫,關鍵是發現那份聯繫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當你深愛着這片大地,真愛着生活、摯愛着數學,你纔會多情善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麗,才能看到感動我們的數學”、“我上出了一些專家認可的課,有人說我‘勤奮’、‘刻苦’,其實我自己不認爲是‘勤奮’、‘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數學對我的青睞有加,享受生活對我的‘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