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說課稿九篇

【實用】說課稿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實用】說課稿九篇

【實用】說課稿九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本單元教材以“我愛閱讀”爲專題進行編排。這篇略讀課文通過著名作家葉文玲童年時讀書、作文的經歷,點明瞭讀寫中吸收與傾吐的關係。

課文的教學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對書的情感,體會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結合實際讓學生明白讀寫間的關係,學習一些讀寫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和習作實際,體會“長生果”的寓意,並學習作者的讀寫方法。

本課學生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有三個:1、認識1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3、學習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因爲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所以我採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按閱讀提示,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把握主要內容,想想作者寫了少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然後,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做一些批註,同小組的同學交流體會。最後,明確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並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下面我就說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是師生談話,導入課題。首先我向同學們提出問題:“聽說過‘長生果’嗎?吃了長生果會怎麼樣?”並板書“長生果”這三個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會自由發言,談自己對長生果的理解,然後引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共設計三個環節:首先進行過渡,問學生們讀了課題以後,會有哪些問題?指名回答後我用課件出示初讀課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並標好課文自然段的序號。2、把課後的12個生字的字音讀準確,讀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檢查一下生字認讀情況。第二個環節就是學生自由讀文。最後通過課件出示12個生字來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在這個環節我採用指名讀、齊讀兩種方法進行檢測,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三部分是細讀課文,感情體會。

第一個環節我又一次出示細讀課文的要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我的“長生果”是什麼?然後看一看作者寫出童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關的語句畫下來。默讀後小組交流討論答案,最後是全班彙報。通過交流彙報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我的“長生果”是書。

(2)讀書經歷:從小畫片到連環畫、文藝書籍,最後是中外名著。在這裏我會指名讓學生讀相關的段落,並加以指導朗讀。

(3)作者是怎樣讀這些書的?用了哪些詞語?從作者這樣讀書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會說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

(4)作文往事,包括兩件事,一是《秋天來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這裏也會指導相關的句段。

(5)作者從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過讀11、14自然段,師生總結出: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要與衆不同;要寫真情實感;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創造。

(6)你覺得讀書和作文有什麼聯繫嗎?從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你的啓示。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主要是通過讓學生按老師的閱讀要求自己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來理解感悟課文,並重點指導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是對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的長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書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我們通過讀書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書就像“長生果”一樣不老,也像“長生果“一樣,對我們有好處。從而來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並能像作者那樣學會借鑑與模仿。

第四部分是積累語言,交流感受。先讓學生談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收穫?然後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給大家聽,課下把這課的成語和優美句子積累在讀書筆記本上。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圖形與證明(二)中的一節數學活動課《嘗試與證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數學活動課在我們教學中一般都不加重視,和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繫不是很密切,同樣的,本節課是介於11.2說理與11.3證明之間的一節附加課程,在純粹的數學知識上與教材的聯繫不太密切,但是如果上好這節數學活動課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調動學生學習幾何證明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要應用現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這對學生的學以致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說,這節課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今後的教學又有很大的幫助。

2、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體驗說理必須步步有據,感受說理的必要性。

(2)過程與方法:

獲得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發展有條理的思考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加深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3、重點,難點:

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經驗的應用以及有條理的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在學習時,認爲是一節活動課,對這節課的重視程度不高。

2、學生在自主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目標不明確、討論很隨意、做題憑感覺、不會說理或者說理不嚴密。

  三、教學策略:(說教法)

爲了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1、添加了大話西遊《視頻歌曲only you》和《唐三藏給孫悟空的家書》來調動學生的興趣

2、小組合作討論,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題。

3、教學過程中堅持啓發式教學的原則

  四、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1、自我介紹,並反問學生我是教什麼學科的?

2、以視頻歌曲only you來介紹一位人物

(目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拉近教者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3、請學生讀《唐三藏給孫悟空的家書》

目的:仔細分析每句話,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推理證明中常見的錯誤。如:無因果關係、混淆概念、 語言不簡練、囉嗦、自相矛盾等等

4、和學生一起分析史上有名的人物—福爾摩斯

之後在黑板上【板書】嘗試與證明

尋找依據、聯繫分析、得出結論。

介紹:光是憑藉推理是無法說服人的,就如同法院判斷某人有沒有罪是講證據的。所以我們以後在證明時要做到步步有據。

目的:通過和學生一起努力,來培養推理的信心和興趣,同時強調數學證明的嚴密性是很重要的,爲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回到數學問題中。

  二、例題講解

由學生填空,到最後四空時。(設疑:問學生以下如何繼續解題)

學生髮言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歸類爲:驗證法、淘汰法、尾數判斷等等。

目的是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入本節課學習狀況。

  三、合作交流(3題)

三題均給時間由學生自主討論後,上黑板板書,並說明思考方法。並對每位同學的講解進行剖析和鼓勵。(黑板上分爲三分,由學生板演,選擇適當內容保留,作爲板書的一部分)

其中第二題學生自主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各自的答案(儘可能寫出學生中存在的不同答案,然後通過課件演示,得出正確的答案,給與做對的小組掌聲鼓勵。

目的,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小組協作能力,讓學生在競爭的氛圍中愉快的解決問題,開闊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延伸提高(20xx年泰州的中考題,但是將答案變爲學生所在的學校,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目的,使學生更加註重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學有所用,考有所用。

  五、小結與思考

本課你有什麼收穫?(語氣平穩又充滿了期待,期待每位學生的回答,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教師做適當的總結)

1、證明先進行分析:尋找依據、聯繫分析、得出結論。

2、要學會解題的辦法:驗證法、淘汰法、反證法等。

3、有些題目可以藉助圖形進行分析。

4、說理時要步步有據、證明語言要簡潔。

  六、課後練習(補充2題)

目的:通過本節課學習的慣性,進一步要求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完成對證明的感性認識,爲之後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七、板書設計

嘗試與證明

尋找依據

聯繫分析 (供學生板演)

得出結論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 節教材分爲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和它的應用三部分。從觀察實際現象切入,引導學生歸納出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總是受到力的 作用,從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據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簡單的情況入手,轉入對二力平衡的研究,通過實驗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接着通過實例講述如 何運用二力平衡條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材的這種編寫思路,符合初中學生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其中通過實驗,在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和演繹的過程中,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並促進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充分體現了物理學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特點。

力學是本學期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中之重。本節知識的學習和應用,爲後面學習浮力知識奠定了知識基礎,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準備。因此,本節知識是聯繫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2、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觀察和分析,知道什麼是二力平衡狀態。會畫二力平衡時的受力示意圖。

(2) 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 瞭解二力平衡條件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通過對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我們生存的空間探索的慾望。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及其教學策略:

重點: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策略:通過猜想假設、實驗探索、觀察思考和實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2.教學難點及其教學策略:

難點: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策略:通過實際應用,舉例說明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困難、達到掌握的目標。

  二、說教法

教 學方法的選擇是教學準備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對於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起着決定性作用,所以要圓滿地達成目標,需要優選教法。根據本節內容的 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採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創設物理情境,激發求知慾,在教師指導 下,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使重點得以突出,也爲難點突破鋪平了道路。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說學法

教 學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力。在實驗中,指導 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得出二力平衡條件後,指導學生學習“理解提煉記憶法”,將條件提煉 出來,達到簡、明、準,同時也提高了思維能力。此外,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隨時指導學生聽課、記筆記、練習等科學方法,使課堂成爲指導學法、培養能力的主渠 道,使學生運用“會學”的技巧達到“學會”的目的,實現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閱讀課本P62頁圖9-1的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勻速行駛的列車、靜止的疊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於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舉常見的例子:懸掛的電燈,桌上放的粉筆盒,平直馬路上勻速行使的汽車等,說明物體受外力作用時,也可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爲力的平衡,物體所處狀態爲平衡狀態。引出凡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體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一種。

2、新課教學

以二力平衡爲貫穿全課的明線,利用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歸納二力平衡條件,以突出重點,運用典型練習進行循環式訓練,突破難點。

(1)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到兩個力作用,總能處於平衡狀態嗎?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靜止嗎?剛剛開動的汽車能作勻速直線運動嗎?(說明:這裏我們只研究與物體運動方向有關的力)提問學生,物體分別受幾個力,能否保持相應狀態。

顯然,上述兩物體不能處於平衡狀態,那麼物體受兩個力作用時,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達到平衡呢?下面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學生分組實驗

器材:帶兩個定滑輪的鐵架臺、硬紙板、鉤碼、線繩。

實驗步驟:

①排除物體受力方向相同的兩個拉力情況

②一根繩的自由端掛一隻鉤碼,另一根繩的自由端掛兩隻鉤碼,兩根繩分別通過兩個滑輪,觀察物體處於什麼狀態,將掛兩隻鉤碼的一端去掉一隻鉤碼呢。

③將物體轉過一定角度還靜止嗎?何時恢復靜止?

④將硬紙板剪成2半,還能平衡嗎?

觀察實驗時,提出相應問題進行探索。

啓 發學生思考受兩個力的物體保持靜止的條件(由學生歸納)很可能學生歸納不完整,逐漸引導學生補充完善。教師小結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同時指出受兩個力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符合上述條件。

實驗過程中,教師的演示、引導充分體現了主導作用,學生的觀察、探索、思考、歸納也充分體現了主體地位。通過探索、歸納二力平衡的條件,及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與物理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得出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條件內容,仔細推敲,深入剖析,將條件概括提煉出來。教師小結:同物、等大、反向、同線。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條件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概括思維能力。

(2)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實例:吊着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4.9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燈處於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後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後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豎直向下,確定出燈受拉力4.9牛,方向豎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其中一個力的大小方向,確定出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實例過渡,自然,順情順理,並通過對實例的分析,明確了思路,初步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難點。

3、課堂小結

由學生歸納本課所學知識

4、課堂練習:補充習題基礎部分練習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五都鎮中學的語文老師李敏,今天很榮幸和大家共同來交流網絡教學模式下的語文教學思路和具體做法。我說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蠟燭》的教學設計。下面我將從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深入地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新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本單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戰爭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極端,從而獲得有益的啓示。《蠟燭》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掙扎的老婦人幾乎耗盡所有的心力埋葬蘇聯紅軍,並將一對凝結着愛的蠟燭點在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理解超越國界的母愛,欣賞文章悲壯的意境,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三個維度合一,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合一。新課程要求由原來的以文本爲主轉到以學科課程發展爲主,以理解內容爲主轉到語文能力發展爲主。以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靜態的分析和訓練爲主,結果必然導致無效重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轉到動態的體驗感受爲主逐步達到個性化鑑賞,動態的四個層次:沉浸——體驗——感悟——思辯。因此,我給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a、理解積累課後“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b、瞭解文章中“蠟燭”故事的寫作背景,瞭解通訊這種體裁

c、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從互聯網獲取有用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體驗感悟課文中超越國界的母愛並主動與他人利用網進行交流分享。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戰爭帶給人類的痛苦,解讀世上最寬厚的母愛,明確非正義戰爭必敗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給本課確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體會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學習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學習者分析

對於八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通過初中一年的學習,對記敘文的文體已經有了較爲深刻的瞭解,但他們是第一次接觸通訊這一文學體裁,要讓他們自己去通過互聯網查找這一相關信息。八年級的同學已經初步具備利用網絡的能力,但上課時不能信馬由僵,老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找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另外,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感知、體驗、欣賞、評價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們的興趣,他們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師要鼓勵他們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分析

這節課所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詩情畫意導入法,自主閱讀教學法、心靈體驗閱讀教學法,學習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學習以及網上討論法。詩情畫意導入法其實就是創設一個學習情境,爲學生沉浸到課文意境中去做一個鋪墊。自主閱讀教學法就是組織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實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蘊。心靈體驗閱讀法是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體會語言的深邃的內涵,體驗作品展現的生活,體驗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學習和網上討論法基本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在自主閱讀和心靈體驗的過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讓同學與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始終都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

  五、教學過程設計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轉向學習者,核心在於學習者主動將新的信息和經驗與其原有的知識基礎相融合的過程,因此網絡教學正是適應了建構主義理論的需要。網絡教學模式有兩種形式:即集體教學模式和自主教學模式。我這節課採用的是網絡教學模式中的集體教學模式。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提出任務

在課間和預備鈴時間裏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聽歌后的感受。老師隨即深情地告訴學生:在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也有一位“媽媽”,有媽媽的地方就有燭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一片溫暖的燭光裏。由此引出課題《蠟燭》。這是老師爲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和情感,併爲下面課文的意境營造氛圍。

之後是提出任務:登陸局域網,利用網絡搜索《蠟燭》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簡介。瞭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慘烈,這與前面老師創設的燭火的溫馨情境形成極大的反差,瞭解作者也能爲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打下基礎。要求在3到5分鐘內解決這個問題。也可以在老師的課件上瀏覽相關資料,老師要及時監控這個過程,對學生的認知起一個保障作用。

  第二環節是:自主閱讀,交流體驗。

(1)引導學生聽讀課文配樂朗誦,這是老師利用網絡爲學習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求積累生字詞,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內容。聽完之後口述故事梗概。

(2)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複習並運用記敘要素這一知識點。

(3)自由精讀,品味細節。組織學生大聲誦讀出令自己感動的文段,並將自己最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評論的方式發表。並與同學交流。在自由精讀細讀品味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的是傳統教學形式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口頭髮表,也可以發揮網絡的交互作用,在網絡上進行評論,寫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覽全文, 理解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讓學生學會用動作、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我設計用利用網絡來幫學生突破這個難點。在這一小環節裏,我設計是小組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每個小組同學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爲在網絡教室了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先學習課文動作心理活動的寫法,然後讓學生結合平時實際觀察寫一個片段,在小組內先交流,並把同學認爲不錯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臺上供大家欣賞學習。對寫得好的同學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對其他同學也提供了一個現場學習的機會。

我設計這一環節大致用時25分鐘,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文章深厚的感情,並交流相互的體驗,相信學生會體驗到炮火的瘋狂,戰爭的殘酷,體驗到老婦人對紅軍情同母子的愛與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愛的力量,從而樹立和平的信念。並利用網絡突破這節課的難點,學會用動作心理刻畫人物的方法。

  第三環節,質疑創新,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同樣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同學有比較簡單的問題,小組內先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交上來,大組討論解決。老師也可以參加進同學的討論中並及時地進行指點。老師預設的疑問,看學生有沒有提出,沒有提出的話,老師也可以將問題提交,讓大家來討論。我預設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文章爲什麼要反覆寫炮火、蠟燭、圍巾?2、文末爲什麼說“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着……”在深入討論了這兩個問題,再探究文章主旨昇華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網絡環境下的交流,有學生個別對個別的交流,有學生對老師的個別交流,還有公共平臺上的共同交流。最後老師對整個過程要有個點評,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對全班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 談論,問題回答是否正確;有多少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不高,問題回答不很恰當,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 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這一環節裏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着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善於探究創新的精神。

這一環節裏,我給學生準備的創新作業是:如果那位年輕的軍人的親生母親後來讀到了這篇通訊,她會有怎樣的感想?請你以她的口吻給瑪麗育乞西寫一封信。相信同學對這個作業會比較感興趣的,也能讓學生思維更加開闊,並且學習設身處地的考慮問題。當然,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上網查找本課相關練習,來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後老師總結本課,並在《祈禱》的歌聲中祝福世界和平發展結束本課。這個設計我覺得和開課時的歌聲呼應,並且是在不自覺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使整節課餘韻悠悠。

總之,我這節課是充分尊重了網絡作爲工具,網絡作爲資源,網絡作爲環境的三大特點來設計的。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課題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別餓壞了那匹馬》(板書)讓我們一起認識這篇文章(讀題)。

課前同學們肯定已經看過文章了,你覺得這課題有什麼特點?(引用了人物的語言)你的眼睛很敏銳.

二、教學新授

(一)初讀課文,分辨真僞

1、同學們,你們認爲這是一句怎樣的話,理由是什麼,可在文中去找出。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先將課文讀通順了,然後把相關的語句劃出來。

2、大家自由讀書的這段時間裏,教室裏只聽見琅琅書聲,大家專注的神情讓我感受到什麼叫“認真”。

生字新詞是我們學習課文的交通障礙,誰能排除萬難,

檢查詞語:流連忘返、身無分文、溜之大吉、攥着(就是緊緊握着)、茫然、枯蔫、奔向(朝着預定的目標前進)……

3、你認爲這是怎樣的一句話,哪裏直接就告訴我們這是謊言?

①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

說你的理解。你能從字裏行間去理解,不錯。

枯蔫焦黃意味着什麼?(時間很長)

有多長?(從賣馬草的那天起)

你們的一雙慧眼發現這是一句假話。把你的發現再讀給大家聽。剛纔誰也發現了這句,好,再把事實告訴大家,讀。

②“對不起,我這樣做可能傷害了你。”他拍着我的肩頭,輕聲說道:“我知道你希望真有那麼一匹馬,其實——沒事的,你繼續看書吧。”

把你發現的蛛絲馬跡說給大家聽。你把你的目光鎖定在了詞上,很會抓重點。

輕聲地跟我說一說,讀。

原來這匹馬是殘疾青年所編造出來的,那是他的謊言。

(二)深入課文,研究細節

其實在文章裏,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感受到那說謊的痕跡,讓我們再次地走入文中去尋找。

1、編造謊言

⑴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聽見沒有?快把馬草提進去!”

(從茫然的眼睛,我知道姑娘是很不明白,家裏明明沒有馬,爲什麼哥哥這麼說,還要買他的馬草。)把你的理解融入朗讀中。你讀懂了姑娘的眼神。

你很會讀書,已經明白了哥哥的用意。那就把他的用意讀出來吧。

⑵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拼命地搖着輪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雲來提!”

(我進去了只會看到一堆枯黃的馬草,卻看不到那匹馬,這樣,他的謊言就戳穿了)

你真會分析,說到哥哥的心坎裏了。用你的理解來讀讀。讀書就得像他那樣投入。

⑶“回來!”他在身後喊道:“那馬會踢傷你的!”

你覺得當時他會怎麼說這句話,再讀一讀。說你的理解。

剛纔用行動阻止不了我,現在居然用語言來恐嚇我了。

2、剖析原因

同學們,他家明明沒馬,那爲什麼要說有馬呢?爲什麼要幫我?

從哪看出我酷愛看書?請同學們自由朗讀1-3自然段,

a那裏是我放學後惟一流連忘返的地方。

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的,(流連忘返)

流連忘返就是。而且這樣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是惟一的,就是那個小書攤。

一個惟一,一個流連忘返道出了我的酷愛讀書

愛讀書的你----讀。流連忘返讀得特別精彩,老師看到了你在那裏駐足停留的身影了。

b偷偷地看上幾眼,也能過過書癮,十足的書蟲。

c攥着來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書攤。

你爲什麼選擇這一句?你已經基本理解了,誰還有補充?

珍惜這錢,就是珍惜看書的機會。

請你讀一下,將你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匆忙奔向書攤的身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d可馬草並不那麼好賣,賣不出馬草的日子,我就強制自己不去書攤。

讓我們聽聽你的理由。你說出了我的心聲,更是你的心聲。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面對知識我是如飢似渴,我面對書就像飢餓的人面對面包一樣,我實在是餓啊。

這一切青年都看在眼裏,於是就有了這個謊言。

3、真相大白

⑴識破謊言,心存怨恨

我們是旁觀者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一切,可當時的我並沒有明白青年的心,只想賣出自己的馬草,只記掛着那匹馬。

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

再來讀這段話。同學們,當我提着馬草走進後院之前,腦海裏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當時我是什麼心情?

可事實呢?

那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不斷的在我眼前放大、放大,我不禁自問:讀

我環顧四周開始尋找:讀

我在院子裏到處尋找:讀

我發瘋似的跑遍每個角落尋找:讀

⑵回顧往事,心存感激

哪裏出問題了,到底是哪裏出問題了,我停下尋找的腳步,細細回想

就在這時,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了一幕幕的往事。此時此刻,我看見了……

(看見了眼神)出示句子,你讀,此時我明白了,

……此時我明白了

(三)真情補白,情感昇華

這時,我全明白了,我到底明白了什麼?寫下來。

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前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馬草!那匹馬呢?香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馬草的那匹馬呢?突然之間我明白了。

你明白了青年的良苦用心。此時的你是激動萬分。你是個會感恩的人。你被這樣一位青年感動了,是嗎?

此時的我是心潮澎湃,我扭頭衝了出來。於是在我們眼前展現出這動人的場面:讀

所有的感動匯成了一句話,深埋心裏沒有說出來,現在請你幫我大聲說出來吧!

謝謝你,叔叔!(出現幾個歎號)

三、蘊意提升

走進文章,走進內心,再回到課題,現在你是否對它有了更深的體會。讀

(讓我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希望我能成爲一匹真正的千里馬……)你真的很會讀書。你理解的非常透徹。什麼叫知音啊,你就是青年的知音。這是青年的希望,也是我們的希望。

《別餓壞了那匹馬》那是一個謊言,但卻是一個善意、美麗的謊言!

四、課外拓展

善意的謊言有時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話題。在課的尾聲,老師向你們推薦幾篇同類型的文章:《天使的吻痕》、《最後一片葉子》、《媽媽愛吃魚頭》、《善意的謊言》、《高貴的施捨》……有心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本課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爲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

我設計的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內容,學習風和太陽第一次比本領過程和結果。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及學段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第一教時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學會本課7個生字:本、碰、自、己、巧、脫、強。理解“正巧、誰知”。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誦讀體會,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以學定教,同過情境創設,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課文插圖瞭解課文詞句的意思,培養和提高學生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朗讀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風和太陽一開始誰也不服誰,兩個人物都非常有自信認爲自己能贏得比賽,以及在第一次比賽中風和太陽不同的表現。

其中,根據第一學段的要求,識字寫字,體會人物感情,是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說教法、學法

一、 創設情境

情境的創設意在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的積極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因爲只有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使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應創設不同的、最大限度激發他們興趣的情境。本課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進入文本,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教學中如動畫再現、角色扮演等情境創設爲讓學生投入良好學習狀態創造條件。

二、朗讀體驗

本課內容通俗易懂,童趣性強,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因而本文采取以讀爲主的學法,求得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給學生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在安排學生讀書時,每次都有明確要求,特別強調圖文對照,邊讀書邊思考,在朗讀中,要善於抓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通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自己學過的語言文字,如給“正巧”換個詞,“沒想到”可以用哪個詞語表示等等。總之,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上教師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通過讀,讓學生自已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語言材料。

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改和新課標理念,結合具體語言環境,準備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人物介紹,導入故事

首先,出示風和太陽的圖片,快和他們打聲招呼。以圖片引出課文中人物,這個設計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特點,因此學生很積極參與課堂。接着:老師要考考大家,他們兩個分別有什麼本領?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風和太陽不同的本領,爲學習課文打下良好基礎。

那他們兩個誰的本領大一些呢?引出本課要學習的課題,並在揭示課題的過程中解決第一個生字“本”的教學。這樣的設計,符合隨文識字的.特點。

第二環節、初讀感知,瞭解課文大意。

請小朋友打開課本,先做第一件事,讀讀綠線格和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二件事:把生字放入課文中,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第三件事情:圖文對照,讀、想:課文講了風和太陽比本領的事。他們一共比了________次,每次比賽的結果怎樣?

三次朗讀,每次都有不同目的,並且層層深入,一步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接着反饋學生朗讀情況。檢查 課文講了風和太陽比本領一共比了_兩___次,第一次太陽獲勝,第二比風獲勝。讓學生對課文有個大概的瞭解。

接着,向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今天這節課學習風和太陽的第一次比本領。

第三環節:精讀感悟,體會人物感情。

1、在學生讀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插圖,交流:風和太陽爲什麼要比本領?“他們都說自己的本領大”。引導學生抓住“都”、“自己”等詞語,體會風和太陽的自信,他們誰也不服誰。並展開想象說說“風會怎麼說?太陽又會怎樣說?”通過具體的語言來豐富人物形象。

接着通過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太陽和風比第一次比本領的方式:誰能脫下孩子的外衣,就算誰的本領大。本自然段詞語中幫助學生理解“正巧”這個詞,我首先讓學生討論交流;太陽怎麼會想到要比誰能脫下孩子的外衣。“正巧,前面來了個孩子”接着讓學生找找正巧的近義詞,“正好、碰巧”等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來學習新的知識。

2、面對太陽的挑戰,風害怕了嗎?你是怎麼知道的?就很自然地過度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己去讀書,進入文本,自讀感悟,讀中體會。老師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風面對太陽的挑戰,態度是怎樣的?他怎麼說?誰來學風自信地說一說?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風的自以爲是。

爲了能更真實具體地再現課文情景,我還運用動畫演示孩子在風呼呼的吹刮下,孩子冷得將外衣裹得更緊,學生通過觀察動畫,懂得了風的自大和愚蠢。

這一自然段重點理解“誰知”一詞,我是通過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風呼呼吹的結果,他原先有沒有想到?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誰知”這詞的意思。

3、在學習第二自然段的基礎上,通過朗讀體會太陽此時的心情,並通過角色扮演體會太陽的得意洋洋的神態。接着再學生讀書後交流風的做法和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脫了下來。這樣,不難看出,太陽“脫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板書,說說風和太陽第一次比本領的不同做法和結果,幫助學生梳理課文。接着通過分角色朗讀,幫助領悟文章含義。

第四環節、鞏固複習。

在學生讀生字詞的基礎上,根據課標理念和低年級學生特點,設計了很多有趣的遊戲,調動學生興趣,比如:

1、聽意思猜字。

A、 木下加一短橫,什麼字?本

B、 “說話”的“說”去掉言字旁,換上月字旁,什麼字?脫

2、變戲法 (出示今天要學習的7個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閉上眼睛,老師要變戲法了,把己換成了已經) 讓學生觀察老師變了什麼戲法?

然後讓學生自己說說怎樣區別 ,一起總結出 “自己”的“己”不封口,“已經”的“已”半封口。

3、利用講故事方法,巧記“巧、強”這兩個字。

“巧 強 碰”這三個比較難寫,需要老師範寫

弓字旁寫得狹長,雖:兩個“口”一小一大。

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提醒注意三個一。

通過以上環節,力求做到紮實、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字型,學會寫本課7個生字。

說板書

我力圖通過簡單的板書,突出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梳理思路,便於學生背誦。

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1.教材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七組第二十三課《學與問》。

2.教材簡析:《學與問》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文章作者先陳述自己的觀點: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然後列舉了哥白尼的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接着緊承上文,引出解決問題要善於求教,拜能者爲師。另外還舉了沈括的故事,重在說明“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最後對全文進行總結,在深化中心論點的同時,號召同學們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全文層次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流暢。

3.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說學情】

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二十一世紀的主人,順應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趨勢,必須把教育過程本身建構成學生主體性的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本課教學,利用教材引領學生去理解和運用“學”與“問”的方法,在掌握“學”與“問”方法的同時不斷學習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而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學習方法鞏固的過程,這樣做較好地體現了文本價值與學科特性;還有人說,閱讀課應該體現語言的交際性,這節課正在努力實踐着這一思想。最後,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把課堂變爲學生精神生命自由生長的樂園。

【說教法】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學與問》這篇課文是說理性的文章,語言簡練,句句精妙,每一句都對學生有啓示,我就利用這一點切入,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激活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因此,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以讀爲主線,教方法、養習慣。

以讀爲主線,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說學法】

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初讀尋疑,再讀釋疑,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設疑。

1.講述哥白尼小時候的故事,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23學與問

3.引導學生提問:學與問到底有什麼聯繫呢?

二、初讀指導,初步感悟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出示生詞)不懈探求沈括相輔相成翱翔

3.我們再一起把這些生字詞讀一讀,記住它們的音,認清它們的形。

4.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評議。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2.交流。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這是作者提出的觀點。(板書:提出觀點)讀句子。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是作者得出的結論。(板書:得出結論)讀句子。

作者又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觀點的呢?(用哥白尼、沈括的事例。)

作者就是這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書:闡述觀點)

3.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看看這兩句話分別在課文的什麼位置?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四、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2.聽了他的朗讀,你懂得了什麼?

學問就是指知識。

是的,比如霍金的知識很豐富,我們就可以說“霍金很有學問”。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對,這就是本文的觀點。

“問”是很重要的。

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把“問”比作什麼呢?由此看出“問”很重要。

3.問究竟有多重要呢?下節課再學習。

五、總結本課

六、作業設計

1.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名言,寫下來。

2.蒐集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說板書】

23學與問(議論文)

提出觀點

闡述觀點勤學好問

得出結論

  《學與問》教學反思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教學時,我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說成“有學問”。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說理文。上完之後我覺得,此處可以帶領學生回憶一下學過的議論文。(《說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啓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在學習哥白尼的例子時,我先介紹他的成就,再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等詞語體會哥白尼非常喜歡問的好習慣成就了他,並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體會他是由好問開始走上探索之路,加上勤學終於取得成功的。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讀了哥白尼的故事受到的啓發,並再次讀讀第一節中的句子,體會“問”的重要。

在教學第二個事例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故事,並從文字中體會他的勤學與好問,讓學生明白問不到答案時還應該多觀察思考,向沈括學習,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教學中,我還嘗試着讓學生對古詩進行質疑提問,再通過交流理解古詩。這一部分的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學的。

然後,我再自然過渡到第三段的學習,(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同時補充孔子的名言,更有力的說明拜能者爲師。

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說說對學與問的關係的認識,明白只有將學與問結合起來,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做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最後,我爲了讓學生加深對“問”的重要性的認識,補充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補充故事讓學生談看法,讓學生從更多的信息中去懂得“問”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雖有佳餚》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是學生步入初中階段的第三篇文言文。本文選自戴聖的《禮記》。先由佳餚寫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嚐不知其滋味鮮美;世間最好的道理,人不學習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斷地去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學習纔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別人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曉不足就應該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纔會自我勉勵。教和學相互促進。最後運用引用《尚書.兌命》加以論證。嚴密的論證讓人明白實踐出真知、教學相長的道理。

二、說學情

雖然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所學的第三篇文言文,但是學生的文言積累較少,文言語感較差,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多種方式的朗讀,達到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語感的目的。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規定要求: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同時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

2、翻譯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語感和能力。

3、理解文意,聯繫實際感悟“教學相長”的道理。

由於文言文中的語言習慣與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存在一些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現象,學生只有做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才能培養語感,理解文意,所以我將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讀準的朗讀節奏,讀出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達到熟讀成誦。

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是學生不太瞭解文言文,學生雖對其有很大的新鮮感,但在理解語言上還存在很大的困難,那麼如何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退縮,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達到思維的興奮點是我組織教學的關鍵。文言文的學習要以讀爲本,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貫徹到

“讀”,爲此我準備了“四讀”。

一讀,讀通。使學生能讀準字音,解決字詞障礙。

二讀,讀懂。能夠了解大意。

三讀,讀細。理解課文重點內容。

四讀,讀出味兒。初步感悟課文情感態度價值觀。

其中,讀懂和讀細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讀出語言的味兒,讀出故事的味兒就是難點了。其次因爲這篇文言文很接近孩子們的在校的學習生活,所以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五、說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學習。“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那麼,作爲教師就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學正適合讓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來進行。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在討論中獲得新的收穫。學生在這種

合作學習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識,也體味到了更多的學習樂趣。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一個課時完成。主要的主要任務是積累文言字詞,理解內容,初步感悟蘊含的哲理,品味語言,初步瞭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1、生活導入,激發興趣。

在課堂伊始,我會讓學生,讓學生七嘴八舌的說

吃美味佳餚後的感受,在暢所欲言中進入學習狀態,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思維達到興奮點,並且能夠自然導入到文言文的教學當中。

2、三自六學,學文悟理。

①進行獨立自學。引導學生自讀自學,老師範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即速度要慢,停頓得當,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然後學生自讀,正字音,把容易讀錯的字圈出來,反覆誦讀。然後根據課下注釋理解字詞。在這裏老師可以就學生易犯的錯誤,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適當的提醒。總之,在這部分的教學當中,我讓學生質疑,學生解疑,教師點撥難點的原則。

②進行合作助學。要讓學生合作互學瞭解的大意。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要想解決這個部分,老師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雖有佳餚》這篇文言文很好理解,老師可以先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基本內容,在引導他們在小組中合作地翻譯每一個句子。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對照異同,並且隨機地矯正自己的文言翻譯。要求學生理解文中的重點字詞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交流。我會就一些重點或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強調。引導學生品讀,要求學生能夠初步感知蘊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個“讀”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對課文非常熟悉了,對於蘊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雖有佳餚》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會運用聯繫生活實際的辦法,讓學生多發言,說一說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類似的事情鼓勵學生講述文言文要論述的道理,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集思廣益,教師總結。

3、展示競學。引導學生針對獨立自學和合作互學過程中的相關問題以及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展示。

4、精講導學。老師針對學生前幾個環節中的問題,以及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詳細具體的講解、引導。

5、小結評學。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針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相關環節進行點評總結。着力從知識能力方面,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方面,個人學習情感、共鳴學習態度、價值觀。

6、檢測固學。總結寫作方法,鼓勵學生嘗試並運用類似的論證方法練筆,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文言文的精義,從中學會做人的道理。

說課稿 篇9

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本課重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學生獨立識字12個;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練習複述片斷,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

4、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本課第四自然段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2、文中“我”的情感變化及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也是本課的重點。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2、初讀質疑

3、細讀解疑

4、總結延伸

設計意圖;

新課改以來,通過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我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的提高。學習了“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一部分,這一部分中非常明確的闡述了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全面的、綜合的、持續的,突破了原來封閉的課堂教學發展論,就“語文課程”的解釋隱含着三個層面的內涵:言語能力的層面、文化浸潤的層面和審美薰陶的層面。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樹立以學生髮展爲目的的教學觀,改變他律的被動學習現狀,使閱讀教學成爲“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實施過程。我的做法是以“合理重組教材、改良教學結構、突出學生實踐”爲突破口,進行“塊狀推進,整合優化”的實踐,以期達到減少頭緒、強化綜合、豐富閱讀教學內涵之目的。

我認爲語文教學必須在處理教材上“煉真金”,洞悉各類課文的個性,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大膽剪裁,精心重組,可以將課文轉化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塊式材料”,以專題性的塊材料,替代以篇爲特徵的語言材料形式。這樣既有利於減少頭緒、構築張力點,取點成面,也便於引導學生憑藉具體可感的語言材料進行自主實踐,探究性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意義不斷生成與發展的過程,成爲學生對學習意義探尋與創造的過程,成爲積澱語言、培養習慣、發展智力、人文薰陶的過程。

在此理念指導下,依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感知,瞭解全文,提出問題。

學生對全文有個整體感知大致把握後,爲他們在部分中的學習搭起一個認知背景面,併爲部分學習時緊密聯繫整體找下底座,使學生的學習更趨豐富。

教學前加強了課前的自主預習。課始初讀,正確連貫的讀通課文,瞭解大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提出該解決的問題,設定學習目標。當然學生所提問題很可能是離散的、膚淺的,教師要幫助學生隨即解決一些比較獨立的單純問題(如知識性問題),並引導學生比較篩選,使問題集中到與課文主要內容有密切關係的焦點式的一、二個問題上。可能有的學生會提出:“顏色爲什麼會變?”“爲什麼蒲公英的花瓣會合攏、張開?”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集中在課文的重點段——第四自然段。因此我將抓住這些重點問題,以學定教。這樣不僅促使學生感知,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