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最新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最新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爬山虎的腳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爬山虎的腳說課稿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啓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

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併爲保護自然環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根據新《大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學生具體接受能力的情況,我在本課裏安排了兩個課時,下面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在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爲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重難點、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因爲《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緻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唯有選定直觀性的實物觀察法。選定實物觀察教學法在這裏我是有三個依據的:

(1)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2)從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上課時先不慌讓學生打開課本,而是先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顏色。我再對着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法,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後再打開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不難了。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2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開發全腦爲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爬山虎的腳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對本堂課進行具體說明。

一、說教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以觀察與發現爲主題,意在使學生在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葉聖陶從三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第一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葉子,第3.4.5段是寫爬山虎的腳。課文介紹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是通過葉子的變化來講,側重講長大了的葉子的顏色變化、靜態美、動態美。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是分三個方面來講。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巴住牆與沒巴住牆的不同結果。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二、說教學目標

我們今天上的課與以往有所不同,是一節20分鐘的課,所以我們把這堂課的重點只放在學習第二段爬山虎的葉子。這是一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而我們今天面對的學生卻是三年級的學生。三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處在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在理解文中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教師要提供大量的直觀圖片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同時要藉助學生的想象感受到葉子的美。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們確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認識“均勻”2個生字,會寫“均勻虎”3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課文並背誦,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重點:通過朗讀和重點詞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難點: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通過“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想結合”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的對話中突破重難點,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品悟朗讀、展開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進文本,學會學習,得到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把整個教學流程分爲四大版塊: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本課堂,我們採用的是談話導入法,教師先在黑板上板書腳字,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哪些東西有腳,由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大部分動物有腳。接着教師話峯一轉,其實在自然界中也有長着腳的植物,從而引出爬山虎,同時板書爬山虎,指導書寫虎字,特別強調虎字的第三筆,然後課件出示圖片,簡介爬山虎。教師通過這樣一步一步地設置懸念,引出課題,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可以把握課文的概貌,形成對課文的初步印象,爲後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的程度直接影響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在這一環節,本來可以設計一個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但是我們考慮到今天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所以我們降低了一下難度,把它設計成了兩個問題:

1.課文的哪幾個段寫到了爬山虎的腳?

2.課文除了寫了爬山虎的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麼?學生帶着這兩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然後通過對問題的梳理,讓學生很輕鬆地就知道了課文主要從爬山虎的位置,葉子和腳三個方面來寫,這樣一來學生就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三)品讀詞句感受葉美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教學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讓學生入境生情,才能讓學生生情並茂地通過朗讀,感受到葉子的美。於是在這一版塊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教師範讀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認真聽讀,讀後讓學生說一說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美),並板書美。

2.學生自由朗讀,劃出能夠感受葉子美的詞句。

3.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交流品析重點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A.引導學生抓住“嫩紅”到“嫩綠”兩個詞感受爬山虎的葉子顏色變化的美。

B.並通過課件出示爬山虎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葉子顏色的變化

C.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讀出這種顏色變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A.抓住一順兒朝下、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等詞讓學生感受葉子的靜態美。

B.隨文學習生字均勻並書寫,結合圖片理解“均勻”“一順兒朝下”的意思。

C.指導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朗讀出葉子這種綠的新鮮的美又密又勻稱的靜態美。

句子三: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A.通過想象畫面,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微風吹拂下葉子動態的美。

B.讓學生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

4、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口味葉子美麗之後,爲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再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達到了音樂和情感的融合。

5、這麼美的葉子,這麼美的句子,光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還不夠,還要把它們背下來,於是第五環節,我們採用關鍵字詞填空的形式,背誦第二段,讓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積累了課文中的語言文字。

(四)課堂總結體會寫法

教師結合板書,進行總結,讓學生明白葉聖陶能夠從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靜態美,葉子的動態美三個方面把爬山虎的葉子生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是因爲他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的,是因爲他細心觀察,長期觀察的結果。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最後以課文後的討論題: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爲什麼一順兒朝下,爲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呢?設置懸念,讓學生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的板書設計雖然簡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是老師在最後進行課堂總結,學習寫作方法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