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全等三角形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係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係。本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是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在瞭解全等圖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後進行學習的,它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又是後繼學習探索相似形的條件的基礎,並且是用以說明線段相等、兩角相等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的知識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蘇科版教材將“邊角邊”這一識別方法作爲五個基本事實之一,說明本節的內容對學生學習幾何說理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邊角邊”這一全等三角形的識別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初步領悟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同時,還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基本事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爲此,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條件的過程,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2)掌握“邊角邊”這一三角形全等的識別方法,並能利用這些條件判別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難點

由於本節課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故我確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條件的個數及探究邊角邊這一識別方法作爲教學的重點,而將其發現過程以及邊邊角的辨析作爲教學的難點。同時,我將採用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媒體演示的方式以及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具準備,教具:相關多媒體課件;學具:剪刀、紙片、直尺。畫有相關圖片的作業紙。

二、教法選擇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是“邊角邊”這一基本事實的發現,故我在課堂教學中將盡量爲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做”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方法,遵循“教是爲了不教”的原則,讓學生自得知識、自尋方法、自覓規律、自悟原理。

三、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求知慾望

首先,我出示一個實際問題:

問題: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務,客戶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須全等。質檢部門爲了使產品順利過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逐一檢查三角形的三條邊、三個角是不是都相等。技術科的毛毛提出了質疑:分別檢查三條邊、三個角這6個數據固然可以。但爲了提高我們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個更優化的方法,只量一個數據可以嗎?兩個呢?

然後,教師提出問題:毛毛已提出了這麼一個設想,同學們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來攻克這個難題呢?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節課要研究和學習的主要問題,又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求知與探索的慾望,同時也爲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引導活動,揭示知識產生過程

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爲此,本節課我設計瞭如下的系列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探究來揭示“邊角邊”判定三角形全等這一知識的產生過程。

活動一:讓學生通過畫圖或者舉例說明,只量一個數據,即一條邊或一個角不能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

活動二:讓學生就測量兩個數據展開討論。先讓學生分析有幾種情況:即邊邊、邊角、角角。再由各小組自行探索。同樣可以讓學生舉反例說明,也可以通過畫圖說明。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節的教學內容是第13章第2節的第5小節,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學習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證明既是幾何推理證明的起始部分,對學生的後續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是後面等腰三角形、四邊形與特殊四邊形的學習基礎,同時也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良好素材,對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鍛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經經歷了一週的推理證明的訓練,所以學生的證明能力已經有所提升,解題思路也有所凝練,相對而言儲備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但是對於輔助線的引用練習的不是很多,因此學生還沒有什麼經驗。

三、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探索出“邊邊邊”的基本事實,並掌握其推理格式。

2、能夠應用“邊邊邊”的基本事實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

掌握“邊邊邊”的基本事實。

(三)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邊邊邊”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採用講授、討論式、演示、互動式、體驗式、操作式、談話、練習等教學方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課標的四性,適時啓發點撥引導,適當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熟練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學法

我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思考、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掌握方法、提高技能、形成能力;達到體驗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複習已經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三種判定方法,爲新知做好鋪墊;然後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明確目標:簡潔明瞭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開始學習之初就能夠明確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定向學習:在整個自學過程中,我注意用語言引導學生,使其把握住主旨目標,充分利用教材和導學提綱完成自學。由於上一階段的學習和練習,學生儲備了一定的經驗,所以要自主完成例1應該是不成問題,而且基礎訓練的內容學生也能比較容易完成。

鞏固訓練:在此環節中我着重加入了對輔助線的引導滲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拓展、提升,以確保讓尖子生吃的飽。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第十三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的開篇,也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之一。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爲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本節教材在編排上意在通過全等圖案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又由直觀演示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過渡,學生容易接受。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爲: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對應的元素;

2、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地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能用其解決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及對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5、通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審視問題的能力與技巧。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質。

難點:找對應頂點、對應邊和對應角。

二、說教法

1、引導發現法

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創設誘人的知識情景,增加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產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機,不斷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其潛力,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

2、談話法

在師生對話、問答的過程中,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從而使學生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同學之間的交流中獲得知識。

三、說學法

1、通過接觸身邊環境中的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機,引導學生踏上自主學習之路。

2、看聽結合,形成表象。

3、手腦結合,自主探究。

四、教學流程設計

1、情景導入

課前展示背景爲悉尼歌劇院的倒影的圖片。

展示我國某地一幅風景圖片,通過學生對湖光山色的描繪(描繪的倒影是景緻之一),使學生的思維很快處於興奮狀態,這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們認識到全等圖形就在我們身邊,以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探求新知

展示國旗和福娃的等圖片,提出問題。

3、通過觀察圖形變換讓學生感受完全重合的圖形有很多,從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4、通過演示讓學生體會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質,並以圖形變換的形式在練習指出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由此去理解“對應頂點寫在對應的位置上”的含義。

5、通過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觀察,合作交流,從而得出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方法。

6、小結提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7、拓展與延伸。

  全等三角形說課稿4

你們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及其判定條件之後的一節綜合應用課。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首先就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爲三角形全等問題。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構建數學模型,並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培養學生說理表達能力,爲今後學習幾何證明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夠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爲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通過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合作意識。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教學重點: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及對教學目標的分析將重點設定爲能夠利用三角形全等測量距離。

教學難點:針對本節課內容及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構將難點設定爲靈活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點不多,知識的切入點比較低。教師以多媒體爲教學平臺,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串和活動系列來落實知識點並不斷地製造思維興奮點,讓學生腦、嘴、手動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主要採用啓發引導的方法,鼓勵學生髮現問題,利用所學解決問題,在探究階段,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思路、方法,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教師進行適當點撥,以這種形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解決方法描述階段,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要求學生表達儘量清楚、簡介、符合邏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章的前幾節內容中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以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尤其是通過探索三角形全等,得到了“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定理,用這些定理能夠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掌握了這些知識,學生就具備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的理論基礎。

學生的活動經驗基礎:學生在前幾節內容中已經經歷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個教學環節:複習提問;情境引入“議一議”;探索新知;點撥提高“想一想”;練習鞏固“做一做”;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

活動內容:

①複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及性質兩方面內容,

②在下列各圖中,以最快的速度畫出一個三角形,使它與△ABC全等,比比看誰快!

活動目的:通過第1個問題的提問可以溫習與本節有關的知識,幫助基礎較弱或掌握不牢的學生鞏固舊知識,同時也是本節課的理論基礎;第2個問題是爲學習新內容作鋪墊,向學生進一步滲透理論聯繫實際。

課件教學效果:第1題是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由於問題較簡單,學生回答踊躍;第2題是第1題的繼續,學生的回答的方法較多,小組間的競爭提高了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自信和競爭意識,最後老師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使學生開始在不知不覺中集中精力,走入數學殿堂。

第二環節:情境引入

活動內容:多媒體展示課本引例

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聰明的戰士用的是什麼方法嗎?能解釋其中的原理嗎?

活動目的:用真實的故事引入新課,體現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適時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勝心。學生獨立思考後,小組間相互交流看法。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審題,引發學生思考,並有主動嘗試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出課題---利用三角形全等測距離。

實際教學效果:由故事所引發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使問題變的生動有趣。但是有些同學對此問題不是很理解,也有一些同學意見不同,針對此,教師可做如下安排:

①先讓學生體會這個情境,明白戰士的具體做法,對戰士的測量有直觀的理解;多媒體演示能更直觀地解決有關角度的問題。

②在上述條件下,學生總結並解釋戰士採用的方法的數學道理。

事實表明,學生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操作過程中培養合作交流精神和嚴謹的學習態度。在鼓勵學生的過程中,鍛鍊了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數學氛圍。

第三環節:探究新知

活動內容:

①教師引導學生可以用全等的方法測距離,來解決生活中的許多解決相關問題。我加入了五一出遊所遇到的問題情境,怎樣測量池塘間的距離,個人思考後,小組討論。

②展示各組方案,小組成員代表講述畫法和原理,全班選定最佳方案,教師作出鼓勵性評價。

活動目的:讓學生懂得情境中使用的方法雖然是一種估測,不是準確值,但卻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鼓勵學生通過積極探索、討論找出解決方案,通過合作從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測量方法。使學生理解透徹明白。

實際教學效果:學生討論出的三種方法,初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第四環節:練習提高

活動內容:課件展示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活動目的:對本節課的知識進一步的理解、鞏固、提高以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實際教學效果:學生基本掌握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鍛鍊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發散性。在學生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五環節:反思小結

活動內容:師生互相交流利用全等三角形測量距離的合理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採用了那些方案使不能直接測量的物體間的距離轉化爲可以測量的距離。學生回憶、交流,嘗試着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梳理。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與學生一起進行補充完善,使學生更加明確所學知識。

活動目的:使學生知道數學與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爲幾何問題,知道運用數學建模的方法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其中的轉化思想。

實際教學效果: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感受與實際收穫,體驗成功的喜悅。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