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齊宣王好諛》文言文翻譯

《齊宣王好諛》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約50歲),嬀姓、田氏,名闢疆,戰國時代齊國國君,齊威王之子。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齊宣王好諛》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齊宣王好諛》文言文翻譯

《齊宣王好諛》原文: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說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爲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說其名而喪其實。

《齊宣王好諛》註釋:

①說:同“悅”,喜歡。

②強:指強弓。

③石:重量單位,120斤爲一石。文中的“三石”與“九石”。均非實指。“三石”,指強度一般的弓,“九石”,是指強弓、硬弓。

④引:拉。

⑤中關:拉到滿弓一半。關,同“彎”。

⑥不下:不少於。

《齊宣王好諛》翻譯:

齊宣王喜愛射箭,因爲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而高興,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着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爲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齊宣王好諛》啓示:

1、好大喜功的人,必然是務虛名而不講求實際,本欲欺世盜名,反落得被人所欺。

2、一個人如果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就不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

3、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知己知彼,洞察秋毫,百戰不殆。

作者簡介:

尹文(約公元前360—前280年),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與宋鈃齊名,屬稷下道家學派。他們的思想具有調和色彩,對後期儒家思想有深刻影響。尹文於齊宣王時居住在稷下,爲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宋鈃、彭蒙、田駢同時,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並且同學於公孫龍。公孫龍是當時有名的名家,能言善辯,“白馬非馬”爲代表性的論點,以詭辯著稱。尹文的學說,當時很受公孫龍的稱讚。

拓展閱讀:好諛亡國的寓言故事

虢國的國君平日裏只愛聽好話,聽不得反面的意見,在他的身邊圍滿了只會阿諛奉承而不會治國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國終於亡國。那一羣誤國之臣也一個個作鳥獸散,沒有一個人願意顧及國君的,虢國的國君總算僥倖地跟着一個車伕逃了出來。

車伕駕着馬車,載着虢國國君逃到荒郊野外,國君又渴又餓,車伕趕緊取過車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乾糧,讓國君吃喝。國君感到奇怪,車伕哪來的這些食物呢?於是他在吃飽喝足後,便擦擦嘴問車伕:

“你從哪裏弄來這些東西呢?”

車伕回答說:“我事先準備好的。”

國君又問:“你爲什麼會事先做好這些準備呢?”

車伕回答說:“我是專替大王您做的準備,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飢、解渴呀。”

國君不高興地又問:“你知道我會有逃亡的這一天嗎?”

車伕回答說:“是的,我估計遲早會有這一天。”

國君生氣了,不滿地說:“既然這樣,爲什麼過去不早點告訴我?”

車伕說:“您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如果是提意見的'話,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愛聽。我要給您提意見,您一定聽不進去,說不定還會把我處死。要是那樣,您今天便會連一個跟隨的人也沒有,更不用說誰來給您吃的喝的了。”

國君聽到這裏,氣憤至極,紫漲着臉指着車伕大聲吼叫。

車伕見狀,知道這個昏君真是無可救藥,死到臨頭還不知悔改。於是連忙謝罪說:“大王息怒,是我說錯了。”

兩人都不說話,馬車走了一程,國君又開口問道:“你說,我到底爲什麼會亡國而逃呢?”

車伕這次只好改口說:“是因爲大王您太仁慈賢明瞭。”

國君很感興趣地接着問:“爲什麼仁慈賢明的國君不能在家享受快樂,過安定的日子,卻要逃亡在外呢?”

車伕說:“除了大王您是個賢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國君都不是好人,他們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國君聽了,心裏舒服極了,一邊坐靠在車前的橫木上,一邊美滋滋地自言自語說:“唉,難道賢明的君主就該如此受苦嗎?”他頭腦裏一片昏昏沉沉,十分睏乏地枕着車伕的腿睡着了。

這時,車伕總算是徹底看清了這個昏庸無能的虢國的國君,他覺得跟隨這個人太不值得。於是車伕慢慢從國君頭下抽出自己的腿,換一個石頭給他枕上,然後離開國君,頭也不回地走了。

最後,這位亡國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獸吃掉了。

如果一個人只愛聽奉承話,聽不進批評意見,又一味執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後果將是十分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