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宋史·丁謂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宋史·丁謂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宋史

《宋史·丁謂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原文

丁謂,字謂之,蘇州長洲人。淳化三年,登進士甲科,爲大理評事、通判饒州。逾年,直史館,以太子中允爲福建路採訪。還,上茶鹽利害,遂爲轉運使,除三司戶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調施、黔、高、溪州蠻子弟以捍賊,既而反爲寇。謂至,召其種酋開諭之,且言有詔赦不殺。酋感泣,願世奉貢。蠻地饒粟而常乏鹽,謂聽以粟易鹽,蠻人大悅。先時,屯兵施州而饋以夔、萬州粟。至是,民無轉餉之勞,施之諸砦①,積聚皆可給。未幾,擢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驚擾,爭趣楊劉渡,而舟人邀利,不時濟。謂取死罪紿爲舟人,斬河上,舟人懼,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進司徒兼侍中,爲山陵使。是時二府定議,太后與帝五日一御便殿聽政。既得旨,而謂潛結內侍雷允恭,學士草制辭,允恭先持示謂,閱訖乃進。允恭方爲山陵都監,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內侍毛昌達以其事奏,詔問謂,謂始請遣使按視,遂誅允恭。後數日太后與帝坐承明殿諭曰丁謂爲宰輔乃與宦官交通降謂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後貶崖州司戶參軍。在貶所,專事浮屠因果之說,其所著詩並文亦數萬言。家寓洛陽,嘗爲書敘國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遣人致於洛守劉燁,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燁會衆僚時達之,燁得書不敢私,即以聞。帝見感惻,遂徙雷州,亦出於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祕書監致仕,居光州,卒。(選自《宋史·丁謂傳》)【注】①砦:同“寨”。

譯文:

丁謂,字謂之,蘇州長洲人。淳化三年,丁謂中進士甲科,任大理評事、饒州通判。過一年,他任直史館,以太子中允的身份任福建路採訪使。他回朝後,上奏茶鹽的利弊,於是任轉運使,任三司戶部判官。

起初,王均反叛朝廷,朝廷調遣施、黔、高、溪州蠻族武裝抵禦王均,不久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反而反叛朝廷。丁謂到此,召集少數民族酋長,開導曉諭他們,且說皇帝有詔赦免不殺他們。酋長感激流涕,願意世代進貢。少數民族地區富產粟米而缺乏食鹽,丁謂允許用粟米交換食鹽,當地人十分高興。以前,朝廷駐軍施州卻吃夔州、萬州的粟米。至此,百姓沒有轉運軍餉的勞役,施州各寨,積蓄聚集起來都可自給。沒多久,被提拔爲知制誥,判吏部流內銓。

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百姓驚懼混亂,爭着奔向楊劉渡,而船主擡價求利,不按時開船渡河。丁謂拿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主,斬殺在黃河岸上,船主都畏懼,百姓得以全部坐船渡過黃河。

宋仁宗登帝位,丁謂升任司徒兼侍中,爲山陵使。當時二府定奪商議,太后與皇帝每五天親臨一次便殿聽政。這獲得皇帝同意後,而丁謂暗中交給內侍雷允恭,學士起草皇帝的.詔書,雷允恭先拿給丁謂看,丁謂閱畢才送給皇帝蓋印發布。雷允恭剛任山陵都監,他與判司天監邢中和擅自更換皇堂之地。內侍毛昌達把這事奏報皇帝,皇帝詔問丁謂,丁謂才請求派使者去調查,於是誅殺雷允恭。幾天後,太后與仁宗皇帝坐在承明殿,曉諭說“:丁謂任宰相,竟然與宦官交結串通。”降職丁謂爲太子少保,遣派到西京。

後來又貶丁謂爲崖州司戶參軍。丁謂在貶所,專門研究佛家浮屠因果之說,他所著的詩和文章也有幾萬字。他家人寓居洛陽,他曾寫信敘述國家的厚恩,告誡家人不要動不動就生怨情,他派人送信給洛陽太守劉燁,祈請劉燁把信交給他家人。他告誡送信的使者等候劉燁會見許多同僚時報告劉燁,劉燁得到丁謂的信不敢私自處理,立即把它報告皇帝。仁宗看信後受感動,起了惻隱之心,就調丁謂到雷州,這也說明丁謂會揣摩人的心理。丁謂在崖州滿五年,調到道州。明道年間,丁謂被授官祕書監退休,住在光州時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