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文言文的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關注點一、詞類活用

文言文的翻譯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爲意動用法,應譯爲“對……感到驚奇”。此句應譯爲:然而也對他不採納我的意見而實現自己的心願感到驚異。

例2 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2004年高考廣東卷)

分析:此句中的“窮”字是使動用法,應譯爲“使……窘迫”。此句應譯爲:從古至今,從無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沒有危險的。

例3 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2005年高考重慶卷)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詞用作狀語,可譯爲“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識別名詞活用就很難獲得滿分。此句應譯爲:侯可一大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他的主人。

例4 大用則王,小用則亡。(2005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爲名詞,在句中用做動詞,譯爲“稱王”。因此本句應譯爲: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例5 馬病肥死,使羣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2005年全國卷Ⅱ)

分析:此句中的“喪”是動詞的爲動用法,應譯爲“爲……治喪”。如果判斷不出“喪”的活用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本句應譯爲:馬患肥胖症而死,(莊王)讓羣臣爲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

關注點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造成失分。

例6 良欲籍農故爲兵者,民大恐。(2003年高考安徽春招)

分析:此句爲定語後置。“故爲兵者”爲“農”的後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此句應譯爲: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 乃招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爲可信。(2004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諭以禍福”爲狀語後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此句應譯爲:於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福禍(利害關係)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爲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例8 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爲以“…者…也”作標誌的判斷句。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是……”的格式,即: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鬥劍的喜好。如不能將此句式特點譯出就很難得滿分。

例9 趙國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爲賓語前置句。在翻譯時必須將“何”迴歸其位。應譯爲:在趙國想要什麼而不能得到呢?

例10 暉剛於爲吏,見忌於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廣東卷)

分析:此句的“剛於爲吏”屬介詞結構後置,“見忌於上”屬於被動句式。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朱暉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處,他都被人彈劾。

關注點三、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衆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複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11 範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停止;取消;已經;過分;語氣詞等。根據語境,可知“取消”義項最恰當。此句應譯爲:範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

例12 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爲也。”乃悉罷之。(2005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句中“罷”字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停止;罷免;結束,遣散等。根據語境可知“結束,遣散”義項最恰當。此句應譯爲:裴俠說:“因爲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役使他人,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於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 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輒去。(2005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句中“劇”的常見義項有:厲害,嚴重;複雜,繁多等。根據語境可知“繁多”義項最合適。此句應譯爲:事物雖然繁多,一定經常到母親那裏看望問候才離開。

關注點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題老師注意的地方,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出來。

例14 因乞李氏以歸。(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賓語“這部書”,翻譯時應補出來,即,於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

例15 主簿大驚,遽以白就。(2005年高考廣東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這件事)”,在翻譯時省略的內容要補上,即“遽以(之)白(於)就”。此句應譯爲:主簿非常吃驚,立即把(這件事)稟告陰就。

例16 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2005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語、賓語和名詞性短語的中心語,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他們補出來。即:李超最初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

關注點五、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17 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2004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窮”不能譯成“貧窮”“窮困”,而應該譯成“偏僻”。因此該句應譯爲:(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衆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裏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18 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2005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此句中的“學者”是古今異義的詞語,不能譯爲“做學問的人”,而應譯爲“學習寫的人”。即該句應譯爲:學習寫的人應達到這個地步才罷休啊!

例19 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2005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爲“兩次”。即該句應譯爲:(任期)長的三年一輪換,(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輪換兩次。

例20 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爲也!(2005年高考全國卷Ⅲ)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爲“妻子和兒女”。如果不能識別就會失去此點的得分。該句正確的翻譯爲: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爲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啊!

關注點六、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爲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爲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複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21 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2004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爲:(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衆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裏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22 遂大困,尋死富陽。(2005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爲: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關注點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23 其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爲“說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誤譯成:大概是李將軍說的吧!正確的翻譯應爲: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例24 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應譯爲“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爲: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能夠取代薛季昶的。

例25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分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爲“與……相比……”。即此句應譯爲: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爲?(表反問語氣,譯爲“爲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爲“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爲“恐怕……吧”)等。

關注點八、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爲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高考試題中雖然此知識點設題並不多,但今後是否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我們很難知道。因此對這一知識點略做說明以備後患。

例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年高考全國卷)

分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瞭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爲:不因爲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爲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此句應譯爲:不因爲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27 峯極危者,必躍而居其顛;洞極遂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該句中的“猿掛蛇行”是比喻的修辭方式,應譯爲“像猿一樣懸掛,像蛇一樣爬行”。如果不瞭解此修辭就很容易翻譯錯誤。

例28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分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爲:只因爲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 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爲: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瞭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纔不會事半功倍。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譯,但命題者對文句的設定是獨具慧眼的,他們總是選擇那些帶有特殊語法現象(詞類活用、倒裝等)和含有關鍵性詞語的句子給考生翻譯,並將其設定爲高考閱卷的採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