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難點突破練習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難點突破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難點突破練習題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難點突破        
  1、含蓄而深刻的戰鬥的語言:

    這篇教材的難點是魯迅在“重提”舊事時的那些含蓄而深刻的戰鬥性的語言。魯迅在1927年爲《朝花夕拾》寫的《小引》中說:“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中國的作文章有規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世事螺旋是魯迅所不能容忍的。魯迅的童年時代,中國正在清朝政府封建統治之下,受着尊孔讀經,科舉求仕的教育,而辛亥革命後的1925年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又明文規定從小學四年級起每週必須讀經一小時。1926年魯迅任教的廈門大學仍然是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強迫學生尊孔讀經,寫文言文。這些封建復古逆流又都“螺旋”回來了。魯迅到廈門之後,十分失望。在他離開廈門之前,曾和學生們在南普陀照了一張相片,他選了一個有洋灰墓地的地方作爲背景,表示他要埋葬“過去”的決心。後來他把這張照片收到他的雜文集《墳》裏面去。魯迅收在《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就是回憶過去,總結教訓,要埋葬那些陳腐的舊東西,不許它們復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魯迅對準了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制度給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但是他沒有發議論,語言是非常含蓄的。

   ⑴ 先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這兩個名稱談起。在第一段裏作者說:“相傳叫作百草園”,可見這百草園連一個正式名字都沒有,而三味書屋是掛着匾的,它是經過先生們鄭重命名的。“草”是最無味的東西,讀書有“三味”,可是從對這兩個地方具體的描述,我們很清楚百草園有“百味”,所以作者說:“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三味書屋卻是無味的,魯迅就是這樣含蓄地利用它們的名實不符,表示他的褒貶。

     在第1段裏魯迅又用了“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個用詞似乎矛盾的句子,暗示我們站在不同角度,對百草園不同的感受。站在大人先生們(或不理解孩子們心理的人)的角度來看百草園確鑿是雜草叢生的荒園,但是站在求知慾強好奇心盛的孩子們的角度來看,它是個樂園,這在暗示我們兩種人對這兩個地方的兩種態度。當然一般資料上所分析的這兩個矛盾的詞,是用來表示時間很長了,園在變化,而記憶不那麼真切,感情又很真切的情況,這些也是要讓學生掌握的。

     第2段寫春夏秋三季自然景物時,作者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個句式,特別突出了泥牆根一帶的趣味。它非常含蓄地告訴我們:赫赫有名的三味書屋連泥牆根這裏都不如。但是這“短短的”泥牆根,也並不是廣闊的天地,所以他啓示我們還要爲孩子們爭取更理想的環境,利於他們更好地成長。

   ⑵ 在長媽媽講故事這部分,作者說:“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這當然不是小孩子的話,當時雖然也起了使魯迅在“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的作用,但它主要還是作者在重提舊事時的感慨:這故事反映了社會的真實,提供了一些生活經驗。魯迅遇到過“.三.一八”慘案時的楊蔭瑜,遇到過要把他從教育部開除的章士釗,遇到過北洋軍閥御用文人“現代評論”派的圍攻,遇到過文學青年的反戈,各種各樣的“正人君子”“聰明人”,還有他少年時代家境沒落時看到的那些兩面嘴臉等等,這些人都是善於用美女的面來騙人,再用蛇的毒來害人的。魯迅說:“叫我的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這句話既指出了這個故事迷信的一面,是不存在的,又指出社會上確有這種僞裝美人的惡人,所以這個故事所揭示的教訓還是有用的,所以魯迅對他們要“痛打落水狗”。這故事也啓示我們如果有更多健康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使他們受到教育該多好!

     寫長媽媽講的故事能夠抓住孩子們的心,寫閏土父親教捕鳥那麼耐心誠懇,這都是在暗中批評三味書屋拒絕學生提問,老師只管讀老師的,學生讀錯就任其錯下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態度。

     至於魯迅和百草園告別而產生許多不愉快的猜疑那一段,作者用對百草園無限留戀的深情和對入書塾產生被懲罰的判斷,來預示我們三味書屋是使孩子們懼怕而厭惡的。在這裏作者連續用了三個“們”字,這些字詞是在告訴讀者,魯迅和這裏的動植物結下了難分難捨的友情。而猜想的那些懲罰的原因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錯誤,可見當時封建教育把兒童們約束到什麼地步。“Ade”這個德文詞當然不是童年魯迅的話。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學過德語,在這舊事重提時用了這個詞,他用幽默的口氣來表示對受了委屈的童年的我以及許多孩子們的深切同情。

   ⑶ 魯迅對壽鏡吾老先生是很尊敬的,他說:“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有一件事可以說明壽老先生的性格:他的兒子洙鄰做了黑龍江省的一個縣官,差人給他父親送來銀子,他非常生氣,一眼也不看,就退回去了,並且當着來人大罵兒子“畜生,不聽話”!因爲他反對清政府,不叫兒子做這個政府的官。他也很愛國,一生不買洋貨,也不照相,因爲他認爲照相是洋玩意兒。他就是這樣“方正”而不“圓通”。在清朝,一個塾師能夠不查祕本,空手點完《四書》就算一位大學者了,但壽鏡吾教《四書》《五經》是很得心應手的,要求學生又嚴,所以遐邇聞名。但是事物是複雜的,一個人的品質好,他仍然會不自覺地爲舊制度效勞。壽鏡吾在教育上的“嚴”,正說明他是舊教育制度的忠實執行者。雖然他在塾師中是比較好的,對學生還“和藹”,不常用罰規和戒尺,也正是因爲他是比較開明的,尚且如此嚴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況其他,所以魯迅以三味書屋的生活爲典型來批判,是有他的深義的。

  2、結尾巧妙:

    全文的結尾安排得十分巧妙,它全盤否定了三味書屋所代表的封建教育。這裏說:“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這是作者從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書屋的教育效果。這裏又說:“後來,因爲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是作者從同學的角度更進一步否定了三味書屋的教育效果──它培養出來的人,正是這種旨在發財致富的封建迷信之徒,這些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對國家毫無用處,何況還是舊勢力的維護者!這是多麼典型而深刻的批判。

    魯迅在《寫在“墳”後面》一文中說:“別人我不論,若是自己,則曾經看過許多舊書……因此耳濡目染,影響到所做的白話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體格來。但自己卻正苦於背了這些古老的鬼魂,擺脫不開,時常感到一種使人氣悶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嘗不中些莊周韓非的毒。”“我以爲我倘十分努力,大概也還能夠博採口語,來改革我的文章。”“我覺得古人寫在書上的可惡思想,我的心裏也常有,能否忽而奮勉,是毫無把握的。我常常詛咒我的這思想,也希望不再見於後來的青年。”(《魯迅全集》第1卷285、286頁)魯迅就是這樣能鑽進去也能衝出來,鑽進去認識得深,衝出來反抗也就更堅決。他毫不留情地解剖世界,也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學習這篇文章不但要學習它的構思、語言,還要學習魯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