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1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講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發明過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從一次偶然的發現中受到啓發,通過反覆的試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上課伊始,我先板書詞語“聽診器”,在指導學生讀準“診”是前鼻音後,問孩子“你接觸過聽診器嗎?知道它是幹什麼用的嗎?”然後補充完課題,引導孩子質疑,孩子提出的問題有: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對於石誰發明這個問題,我當時就讓學生解決了,通過預習,學生很快說出了是雷奈克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並且讓他們介紹一下雷奈克,但是我發現學生課前蒐集的資料很廣泛,在介紹雷奈克時只是單純地說有關他生活方面的內容,和本課要學習的知識並無關係,例如:有的孩子把雷奈克全名說了一遍(看得出來他很認真地在背這個很長的名字),還有的孩子介紹雷奈克的出生年月以及去世的時間。這些資料都多本課的學習幫助不大,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我要注重培養孩子蒐集資料時要學會精挑細選,精選一些對課文學習有幫助的內容。

在學生初讀完課文後,我出示生字詞,這一環節有一些遺憾,例如:筆記簿的“簿”,我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讀音,如果能聯繫生活(學生平時用的本子上面寫的就是“練習簿”)效果會更好。再有“蹺蹺板”中的“蹺”雖然是一個三類生字,但是學生很容易讀錯,如果當時我出示一幅圖片(孩子玩蹺蹺板),更會利於學生記憶。

當再讀課文時,我提出了一個要求:看看雷奈克發明聽診器的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這個問題孩子在上課提出疑問時並沒有提到,這個問題問得十分突然,我可以根據孩子當時質疑的問題“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怎樣發明的?”讓孩子默讀課文,找到文章哪一小節講了這一問題,然後再回頭來看第一小節的內容,學生會很快說出講的是發明聽診器的原因,由孩子自己說出來,比我直接牽引的效果會好。

當理清課文的脈絡後,我出示一道填空題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告訴孩子將每一小節的內容連接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當時上課是有點操之過急了,總是感覺有點欠缺,但是看到孩子能根據我的提示完整地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緊接着根據師傅的指點設計了一個將“如果…就…”的關聯詞貫穿全文的環節,我出示了三個句子,當時有點着急了,直接就讓學生觀察三個句子有什麼特點,學生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課堂出現了冷場的現象,如果我讓孩子先把後兩個句子的內容補充完整,再去讀讀,仔細看一看,相信學生很快地會找到三個句子裏都有關聯詞“如果…就…”,跟高興班級的小沈同學有一雙火眼金睛,他居然發現了三個句子都是寫雷奈克思考的內容,其實我可以根據他的回答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句子是有先後順序的,是雷奈克一步步想的,但是當時我只是自己一味地說,學生好像有點茫然。隨後我讓孩子用關聯詞“如果…就…”造句,我發現師傅的這個環節設計的真巧妙,正是因爲有了剛剛三個句子的鋪墊指導,學生在造句時居然很流暢很精彩,這是以前沒有過的,記得之前做練習有造句的題目時,學生寫的句子總是乾乾巴巴的,感覺讓他們寫個句子很吃力,看來課堂上啓發孩子的思維還是很重要的。正如師傅所說,不要怕去嘗試,課堂上的內容要對孩子的學習有所啓發,讓孩子在學完一堂課後,不僅僅是能讀熟課文,更重要的是有所收穫,雖然今天的語文課我上的不是很好,一些過渡語很生硬,有些語言過於繁瑣,但是我認爲孩子從今天的課上學到了知識,他們不僅讀通了課文,還學到兩種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以及一個關聯詞,對於這一點,我還是很高興的。

後記:感謝師傅的細心指導,課前一句話一句話的幫助我,告訴我怎樣讓課堂更高效,學生學到的更多,課後師傅更是耐心,指出我上課中的不足,告訴我哪句話說的布合理,哪句話是多餘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不好,應該怎樣處理,真的很慶幸自己有這樣一位認真負責的師傅,我會繼續努力,向師傅多多學習。

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反思2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一篇記敘文,課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篇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啓發,通過反覆實驗,發明了世界上地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

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抓住課前質疑,課中實踐,課外延伸的教學步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出文本。

課伊始,先板書課題,指名說說見過的聽診器是什麼樣子的。再讀課題質疑。學生們提的問題有: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樣子的.?是什麼東西做的?是怎麼發明的?問題直奔主題,自然進入新課的教學。

課中,學習課文第二段,講的是雷奈克從兩個孩子玩蹺蹺板的遊戲中得到啓示,用小木棍聽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內臟的聲音。這是本文的重點段落。教學這一段先讀課文,再指複述,接着演一演,說一說雷奈克會怎麼想,怎麼做,體會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沒有辦法及早發現人體內的這些變化?”這種致力於醫學研究的盡職精神。

接着,我讓學生也來學習課文做個試驗,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同桌一人耳朵緊貼桌子一頭,另一人在桌子另一頭用筆劃着桌子。那麼在一頭的同學就能聽到了響亮清楚的劃桌子聲。如此同桌互聽。第二個試驗是將紙捲成筒兒,一頭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關當局湊近自己的耳朵,聽對方的呼吸聲、心跳聲。由於試驗時做得不夠嚴密,紙筒會露風,而且班上並不是十分安靜,所以聽到的大多是轟隆隆的空氣聲。也有同學聽到了咚咚咚的心跳聲。實踐給學生們帶來了一個驚喜,一個發現和一次體驗,增強對課文的理解。他們有了實踐發現後非常興奮,對聽診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對雷奈克的高興有了感悟。

課後,我佈置同學們寫一篇日記“做試驗”,要求將做試驗的過程感受寫下來。再找一找有關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讀一讀。寫日記的過程是將文本語言內化爲自己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課文之後的昇華,有利於積累運用文本語言。而讀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則是有目的的培養學生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