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所寫景物特點鮮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1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課文描寫了廬山的雲霧的神奇絕妙,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流露了作者對廬山雲霧的讚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運用課件出示廬山影片及畫面導入,帶學生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

那麼今天老師就帶大一起走進這不是仙境卻勝似仙經的人間奇景————廬山,一起去領略趣味無窮的廬山雲霧,去揭開廬山雲霧神祕的面紗。學習第一自然段,其中學習雲霧的神祕時,讓學生抓住“騰雲駕霧、飄飄欲仙”兩個詞語,請三位同學到廬山來遊覽呢?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表情、語氣來體會雲霧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先自讀課文,再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各種姿態畫出來,並上黑板畫,然後根據畫面介紹一下它的特點。最後總結出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採用小組合作自學的方式,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依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找找課文裏面那些詞語體現了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的特點?並且用詞語完成填空。鍛鍊學生的發現能力,培養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

最後再出示廬山雲霧的各種美麗圖片,讓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廬山雲霧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從而激發學生對廬山的雲霧的眷戀,引出最後一個自然段,體會“流連忘返”的感情色彩。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2

《廬山的雲霧》這一課我是不怎麼會上的,因爲小學語文教學大師於永正先生的這節課在我的頭腦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聽於老師上了這節課,聽了以後,我本人就被雲霧之美感動了,這種感動一直到現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節課,我很難達到給予學生持久的感動。於老師的教學已經在我的頭腦中定位了,這種定位是一種非常美的定位。現在的我還沒有到過廬山,我覺得我一定會去的,那時我一定能夠誦起雲霧,感受着蘇教版這篇課文給予我的世界。

因此,讀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着“定位”這個詞。我試圖尋找以什麼樣的方式給學生定下一個永恆持久的“位”。

一是這課的幾個詞,是個“位”。這課有幾個詞怎麼也得成爲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變幻無常”、“神祕”、“騰雲駕霧”、“飄飄欲仙”、“千姿百態”、“巨大天幕”、“瞬息萬變”、“雲遮霧罩”等。這些非常有動感。把這種動感交到學生心中,閱讀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誦課文是一種定位。背誦不只是爲了考試,不只是沒有積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維來認識,那背誦的另一種功能就自然體現出來。在這一課中,這種功能的表現便是享受廬山之美,這種美要想成爲一種永恆,那就是藝術化背誦才能夠達到。

三是研究研究讓這篇文章變厚成書,這是第三種定位。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學習這課都能夠到廬山,但網絡信息這麼多,讓學生利用資源研究研究,在班級成立研究小組,讓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認識組合起來,也許這一課就會更久地保存在人的記憶中。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做的。這幾天,我在讀着王宏甲寫的《中國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告誡我們新課程老師,探究性學習是一條非常好的路,我們要把這條路鋪在課堂中,鋪在學生的心中,鋪到世界裏,不能僅僅地鋪在試卷中。我們不可一味認爲孩子太小,不適合探究,我們不能認爲這一課,如果也去探究,會打破文章的美。我們應該改變思維,讓學生認識的更多。要想讓學生愛上廬山雲霧,享受雲霧世界,那就應該引導學生讀超過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廬山世界,這也是減輕學生負擔之舉。

另外,這一課用了好多“一”這個字也非常有價值,我們用這些“一”也可爲學生定位。比如,“常常會有一種騰雲駕霧……的感覺”、“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個“一”連接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雲霧光景。

  課文《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3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緊緊抓住廬山雲霧的神祕、變幻無常,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總分的寫作方法,用優美的語句,傳神的文字,描繪了廬山的景色秀麗、雲遮霧罩。

首先,課前我讓學生背誦他們熟悉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以這首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讓學生漸漸走進廬山,這時再引出課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進而指導“廬”和“瀑”的書寫,因爲這兩個字都是四會字,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經常會寫錯,故在上課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後,從“在廬山,最有名的還不是瀑布,而是它的雲霧”導入課文,在自讀之後進行段落單獨初讀,接着就是隨文識字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過程。首先就是“幽谷、遊覽、似乎”,在這三個詞語中分別指出注意要點,“幽谷”的含義和“遊覽”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讀音和近義詞,接着是“飄飄欲仙”和“騰雲駕霧”這兩個四字詞語的意思,特別抓住動詞來體會,並讓學生自述了成爲仙人的體驗和感受,進而在學生對這些詞語加深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課文第一小節,體會廬山的風景秀麗。

接着進入第二小節,第二小節着重寫了“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到底有着怎樣的形態呢?引入課文,自讀後讓學生找出這一小節的動詞,從動詞身上找尋突破口:“籠罩、纏繞、遮擋、系、戴”,動詞最關鍵的就是理解和運用,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從字面出發,結合上下文來理解,有的在聯繫實際,從生活中,用身邊的“無字詞典”來理解和運用,效果不錯,最後兩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比如“系紅領巾”、“戴眼鏡”,學生在這方面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特別要說明的是,爲了讓“教考合一”,根據當前的形勢,我又讓學生實踐了“瀰漫”的“漫”字的“一字多義”,學生在運用中也能得心應手。後來讓學生帶着這些對詞語的理解,回味課文,朗讀起來明顯會好得多。

再後來就是第三小節,第三小節主要描寫了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其中較難理解的就是幾個四字詞語,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字,活用“引申”的辦法讓學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後,迴歸課文的最後一小節“雲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結束全文第一教時的教學。

課後,我向王校長請教的時候,王校長指出:從總體上說,這節課完成了既定的課時目標,課堂反響也較融洽,但依舊是在操作和引導上的功夫還欠火候,有兩個問題,提出了之後學生並未能領會,導致有些冷場。可能是由於我在備課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預見到這點,沒能很好地從“兒童立場”出發,換位思考,還有就是朗讀的少了些,這篇寫景的課文更應該多讀,多讓學生在朗誦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後也會注意到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更加認真地研究業務,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這裏再次感謝王校長的教誨和師傅劉亦老師對我的付出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