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透鏡教學設計

透鏡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透鏡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透鏡教學設計

透鏡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研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培養科學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歸納、動手、創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養了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所成像的虛實、倒正、大小與發光體位置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實踐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

2、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2、使學生初步瞭解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師和學生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

【教學教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做這樣一組小實驗:

(幻燈)

你看到什麼:

①用凸透鏡近距離的看書上的字;

②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屏幕;

(用凸透鏡近距離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用凸透鏡遠距離的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同樣是凸透鏡,所成的像卻有如此大的差別。相信大家一定有許多疑問,請把你的疑問寫下來,然後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②爲什麼會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③什麼時候成放大的像,什麼時候成縮小的像?……)

當然,同學們一定還有許多其它的問題,今天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幻燈)課題:凸透鏡成像有什麼規律

提出猜想

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麼因素有關?你這樣猜想的根據是什麼?

(與物距有關;與像距有關……當放大鏡靠近物體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當放大鏡遠離物體時看到倒立、縮小的實像。)

爲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我們必須幹什麼?(做實驗)

制定實驗計劃

在制定實驗計劃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照相機的使用。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配合一下老師。

現在老師想用這架照相機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師這樣做行不行。

①(把鏡頭對着大家)我這樣拍,能拍到他的臉嗎?怎麼辦?

②(把鏡頭倒過來,對準自己)能拍到像嗎?景物、鏡頭和膠片必須誰在中間?

③(把相機高高舉過頭頂)能不能拍到他的臉?應該怎麼辦?

④(把鏡頭非常的靠近該同學的臉部)能拍到像嗎?

好,現在老師學會拍照了。(拍下一張照片)同時,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設計好本次的探究活動。

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上的實驗計劃。

①你打算如何改變物距來研究像的性質與物距的關係?

(先把物體放在u>2f處,然後放在2f>u>f處,最後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來完成本次探究活動?

(蠟燭、凸透鏡、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紹:大部分同學也許不瞭解光具座,它是專門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儀器。另外,本次實驗我爲大家準備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③實驗具體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並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爲:30cm、15cm和5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

插入:在這裏,老師有一個疑問,當物距爲5cm時,會不會像我們剛纔使用照相機一樣,在光屏上看不見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c、實驗完成後熄滅蠟燭並整理儀器。)

④你認爲本次實驗還應注意什麼?

(及時記錄數據……)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設計好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

(學生開始實驗,老師巡迴指導)

好!實驗結束,請同學們把蠟燭熄滅。我們請一個小組彙報一下實驗結果。

(介紹像距與焦距的關係)

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是否相似?

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從這張數據表格中可以得到什麼?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麼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麼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虛像?在什麼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

根據上表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小結:

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科學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當然,相信同學們還有其他許多的問題,同學們課後可以相互討論,也歡迎同學們與老師來共同探討。

透鏡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瞭解什麼是凸透鏡和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過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和諧。

二、教學器材

遠視眼鏡、近視眼鏡、平行光源(手電筒)、刻度尺、白紙。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戴上眼鏡並注視同學。)

師:好多同學和我一樣都戴上了眼鏡,大家爲什麼要戴眼鏡?

生:由於不注意用眼衛生,患上近視眼。

師:老年人戴的眼鏡和同學們戴的眼鏡一樣嗎?

生:不一樣,老年人大多數戴的是遠視眼鏡。

小結: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都是透鏡,點明課題———透鏡。

(一)觀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的區別

師:請同學們觀察並摸一下課桌上兩塊透鏡,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區別。

生:一塊中間厚,邊緣薄;另一塊中間薄,邊緣厚。

(中間厚,邊緣簿的透鏡叫凸透鏡;中間簿,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師:請同學們看畫出的幾種透鏡,根據透鏡的分類標準區分一下,哪些屬於凸透鏡,哪些屬於凹透鏡。

(結合章首圖和章首語說明各種透鏡的組合使用,爲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和科學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瞭解主光軸和光心

通過閱讀和老師講述,讓學生初步瞭解主光軸和光心。

(三)實驗探究透鏡的光學特性

提出問題: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鏡,說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凸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

進行猜想: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凸透鏡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鏡可能有散光作用。

設計實驗:(學生設計,教師歸納,這裏採用探究性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的同時,學習物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隻手電筒照到一張白紙上,觀察光斑的大小,然後把透鏡放在手電筒前面,觀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變小了,則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果光斑變大了,則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實驗操作:(學生完成,教師巡視輔導,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實驗基礎,所以在這裏教師可以放心大膽地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實驗器材有問題和個別實驗有困難的學生作一些輔導。)

小結: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四)“演示———討論”焦點和焦距

進一步提出問題:患近視眼的人戴的眼鏡是否都一樣,有沒有差別?

生:不一樣,有的人戴的眼鏡的度數高,有的人戴的眼鏡的度數低。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度數高低不同的眼鏡有什麼區別。

(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的認爲是透鏡的厚度不同,有的認爲是彎曲程度不同。學生要求通過實驗來觀察度數不同的透鏡對光線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樣的差異。)

演示: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介紹焦點和焦距。

提問:焦距長的凸透鏡和焦距短的凸透鏡哪個對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長的凸透鏡對光的偏折作用大。

師:同理,不同的凹透鏡對光線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視程度不同的同學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鏡。(上面思考題答案)

補充實驗:利用太陽光測凸透鏡的焦距。(課後完成)

四、教學小結與延展

關於透鏡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國漢代就有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冰遇陽光會融化,冰透鏡對着太陽能聚光取火,令人懷疑,同學們一定想知道這是否是真的,請同學們在課後去探究。透鏡除了我們這節課學到的作用外,還有其他作用嗎?請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學探究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是科學創新的基礎,也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

點評:本節以“從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構建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爲基本設計理念。主要內容是透鏡、透鏡的分類、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透鏡的光學特性和透鏡的焦點和焦距。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限,對“透鏡的分類”採用“生活———探究”,對“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採用到“加油站”閱讀了解,對“透鏡的光學特性”採用“實驗———探究”,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採用“演示———討論”。

導入上緊密聯繫學生生活,以“同學們由於不注意用眼———”作引;展開部分以探究爲主要體系,構建課堂“雙主體”,並打破課堂即教室的傳統觀,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讓學生在對生活現象的的感知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知識;小結時從“知識樹形”和“過程方法”等多角度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透鏡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燈機與投影儀、照相機、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基本結構和原理。

3、瞭解望遠鏡的工作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1、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等過程,加深對它們成像原理的解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2、勇於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並逐步樹立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3、通過親自制作和使用望遠鏡,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幻燈機、投影儀和照相機等的原理。

教學難點:

嘗試用已有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引入課題

請學生回顧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學元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等引入新課。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1、老師結合儀器簡圖,先簡單介紹投影儀的構造:鏡頭、投影片、聚光鏡、光源和反光鏡等部分,再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幻燈片與投影幕上的像哪個大,哪個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爲使銀幕上獲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燈片應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應如何調節投影儀?

2、引導學生討論以上問題,並在黑板上畫出幻燈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3、老師結合儀器簡圖,介紹照相機的構造和原理:鏡頭由幾個鏡片組成,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是照相機的核心;膠片相當於光屏;鏡頭與膠片之間即爲暗室(機殼部分),相當於像距。而其它內容:調焦、光圈、快門等可讓學生在課後閱讀書後材料,邊分析邊討論下列問題:(1)照像時,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攝的景物大還是小?(2)像是實像還是虛像,正立的還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麼辦法?

4、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以上問題,並能畫出照相機成像的光路示意圖。

5、顯微鏡和望遠鏡(重點介紹望遠鏡)

三、歸納小結

比較投影儀、幻燈機、照相機、顯微鏡、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四、佈置作業:

課本第9頁1題、2題

透鏡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用比較法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特點

2、嘗試瞭解望遠鏡的結構原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體時會改變行進的方向。

2、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3、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4、初步瞭解望遠鏡的構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2、樂於用所學的知識融入生活。

3、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的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4、養成理性的探究意識,在探究和試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二、講授新課:

一、導入新課

1、談話:上課前老師帶來了一杯水,我們來觀察一下水中的`鉛筆等有怎樣的現象發生?

2、活動:教師把鉛筆放進燒杯。

3、學生觀察

4、提問:水中的鉛筆看起來怎麼樣了(彎折了)?在什麼地方彎了?(邊緣處)爲什麼會這樣?(水的關係)

5、提問:我們用別的水也會形成這樣的現象麼?!

6、學生猜想。

7、教師實驗(醋,醬油,牛奶,米,沙)

8、學生總結: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彎折。

二、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形狀特點

1、談話:透鏡是光的折射現象的典型代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透鏡,現在老師不告訴你們方法,請你們給這些透鏡分類,然後請幾位同學告訴我你們用的什麼方法來分類的。

2、學生分組觀察並記錄。

3、教師小結:凸透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凹透鏡的鏡片中間薄,邊緣厚。它們的共同點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1、提問:我們知道了兩種透鏡的外部特徵,那麼它們還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用實驗來看看。

2、學生討論。彙報。

3、學生分組實驗,並畫圖記錄。實驗1:用透鏡觀察物體。

實驗2:嘗試用透鏡在紙屏上成像。(並嘗試用紙矇住再試一次)實驗3:嘗試用透鏡聚光。

提醒學生:千萬不能用凸透鏡對着太陽看,以防灼傷眼睛導致失明。

4、學生交流實驗結果。

5、討論:爲什麼透鏡會產生這些奇妙的現象?(注意認知:由於光線經過透鏡時發生了偏折的緣故)

四、瞭解望遠鏡的結構

1、我們知道透鏡的特徵,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透鏡嗎?

2、學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鏡、望遠鏡。

3、引導提問:猜猜看如果將兩種不同的透鏡方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自己動手試試看?

4、總結:望遠鏡就是利用凸透鏡在前凹透鏡在後的原理製作出來的。三:總結理論:

我們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鏡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透明!那麼當光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到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我們今天研究的透鏡就是光的折射現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們的課題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課題。

透鏡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認識透鏡,知道凸透鏡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3)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像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2)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願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等。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

1、凸透鏡的作用。

2、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難點: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方法:

探究、歸納、分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儀器:

凸透鏡、光具座、蠟燭、火柴、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認識透鏡

1、透鏡——由透明物質(玻璃或水晶)製成的光學元件。

觀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的區別

2、兩種透鏡: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簿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簿,邊緣厚的透鏡

3、主光軸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

二、探究——透鏡的光學特性

1、提出問題: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鏡,說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凸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

2、進行猜想: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凸透鏡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鏡可能有散光作用。

3、設計實驗:(教師啓發:採用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的同時,學習物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隻手電筒照到一張白紙上,觀察光斑的大小,然後把透鏡放在手電筒前面,觀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變小了,則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果光斑變大了,則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4、實驗結論:

思考:參照原來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軸的位置,經過透鏡折射後的光線發生了什麼變化?

(1)折射後的光線跟原入射光線相比更靠攏主光軸,我們把這種作用就叫做會聚作用。

結論: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2)折射後的光線跟原入射光線相比遠離主光軸,我們把這種作用就叫做發散作用。

結論: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5、凸透鏡焦點和焦距:

(1)凸透鏡焦點和焦距

演示: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說明: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焦距測量:

說明:太陽光線雖然是向四周射出的發散光線,但由於太陽距離地球十分遙遠,所以太陽射到地球的光線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器材:給你一塊凸透鏡、一張白紙、一把刻度尺怎樣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滬科版)教學設計三、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1、提出問題:

同一凸透鏡爲什麼會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這些結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2、猜想與假設:

猜想1: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有關。

猜想2:可能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思考:凸透鏡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還可能與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有關。有了這些猜想之後你應該怎麼辦?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介紹:實驗室常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儀器——光具座。

講解:對照光具座說明,物體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物距(u),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時,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義。光屏上得到特別清晰的像,這時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1)器材: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

(2)器材的組裝、擺放、調整:在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

(3)調節:點燃蠟燭,調整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說明:實驗所有的凸透鏡焦距都是10cm的。

(4)實驗步驟:

a、把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擺放到光具座上,並使它們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爲: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動光屏,使光屏上成一個清晰的像,並記錄像距和像的性質(放大、縮小,倒立、正立,虛像、實像)。

提醒:當物距爲5cm時,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無法成清晰的像,我們可以透過透鏡看看像的性質。

5、分析論證:

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哪個小組能完整地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討論:

①像的大小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縮小的像?在什麼情況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正立的像?在什麼情況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虛實與物距是否有關?當物距在什麼情況下成虛像?在什麼情況下成實像?有沒有正立的實像?有沒有倒立的虛像?

思考:根據記錄表中的數據,凸透鏡成放大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成縮小的實像時,物距跟像距相比,哪個比較大?

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1)當u>2f時,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f<v<2f。

(2)當u=2f時,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實像,v=2f。

(3)當f<u<2f時,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v>2f。

(4)當u=f時,不成像。

(5)當u<f時,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u>v。

6、交流評估:

在實驗中有哪些步驟沒有做好,需要改進?猜測的結果和實驗結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參與到了整個探究活動中來了?

課堂小結:

大家通過實驗,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科學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1、u>f時成實像,u<f成虛像,焦點是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

2、u>2f時成縮小實像,u<2f時成放大實像,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實像與縮小虛像的分界點。

3、成實像時,當物距減小,像距變大,像變大;物距增大時,像距變小,像變小。

4、成實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異側,成虛像時,像與物在凸透鏡同側。

5、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可顯示在光屏上,虛像是實際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不顯示在光屏上。

佈置作業:

1、完成導學案。

2、通過作圖來進一步鞏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透鏡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2、過程和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重、難點:

焦點、焦距的定義。

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教學器材:

激光源、各種透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完成光路圖:

空氣玻璃

水空氣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經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鏡、照相機的鏡頭,它們有什麼作用?

進行新課:

1、透鏡: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實物觀察)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圖3。1—1示)

2、透鏡的做法:

主光軸:連接圓心的直線

光心:透鏡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軸上。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3、透鏡對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叫會聚透鏡。

(2)、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叫發散透鏡。

4、焦點和焦距:

焦點: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到一點,叫凸透鏡的焦點。

焦點有幾個?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單位是什麼?

5、凹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6、兩種透鏡上能畫三條特殊的光線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寫出日常生活中你見到的透鏡。

教學後記:對光心、主光軸的知識進行補充。會聚、發散的結論。

§5—2生活中的透鏡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瞭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經歷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瞭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與虛像的主要特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模擬照相機的製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重、難點:

照相機的原理。

凸透鏡成像的特徵。

教學器材:

透鏡、紙片、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麼作用?

什麼是焦點?什麼叫焦距?

光心有什麼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儀器用到透鏡?

進行新課:

1、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照相機的結構:鏡頭……凸透鏡

膠捲……

快門……

圖3。2—1示

2、活動:製作模型照相機(10分鐘)

3、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結構:圖3。2—4示

4、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際是一個凸透鏡

怎樣使用?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學後記:

考慮二個問題:如何講解結構、原理時具體化?

如何連接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5—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1、試驗的過程。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麼作用?

2、什麼是焦點?什麼叫焦距?光心有什麼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麼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麼關係?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並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5—4眼睛和眼鏡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瞭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瞭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2、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重、難點:眼鏡怎樣矯正視力。

教學器材:近視眼鏡、遠視眼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完成光路圖:

空氣

FF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眼睛是如何看見物體的?爲什麼有的人會近視?

進行新課:

1、眼睛:

(1)、眼睛的結構:圖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狀體:

睫狀體:

視網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體:課本P63示

總結:眼睛實際上是一個可以改變透鏡焦距(厚度)的高檔照相機

2、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產生原因:

(1)、近視眼:晶狀體太厚,折光能力太強

眼球前後方向太長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前面

(2)、遠視眼:晶狀體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後方向太短光線會聚在視網膜的後面

探究:如何調整?

3、眼鏡:(1)、近視眼鏡:讓光線發散……凹透鏡

(2)、遠視眼鏡:讓光線會聚……凸透鏡

4、眼鏡的度數:度數越大,折光能力越強。

遠視眼鏡(凸透鏡)……正數

近視眼鏡(凹透鏡)……負數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教學後記:實物眼睛……凸透鏡比較

總結規律:眼睛是可調的凸透鏡

可以播放動畫說明近視眼、遠視眼及調整方法

§5—5顯微鏡和望遠鏡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顯微鏡、望遠鏡結構原理

教學器材:顯微鏡、電腦平臺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一凸透鏡的焦距爲10cm,當: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爲25cm時,成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爲15cm時,成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爲5cm時,成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爲什麼要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

進行新課:

1、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課本P65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顯微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投影儀,另一個做放大鏡。

2、望遠鏡:圖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望遠鏡如何看清遠處的物體:課本P66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望遠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照相機,另一個做放大鏡。

4、介紹新型的顯微鏡、望遠鏡。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後活動:

1、完成課本練習。

2、我還想知道……?

教學後記:

可以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最後總結它們的結構和原理,然後複習本章知識。

透鏡教學設計7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什麼是透鏡、薄透鏡,什麼是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2、知道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鏡、凹透鏡、光具盤、光源。

(四)教學過程

一、列舉實例,引入課題

教師講述: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機和實驗室中使用的顯微鏡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鏡。這些玻璃元件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今天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講授新課

1、出示凸透鏡、凹透鏡實物,學生觀察。但告訴學生不能用手摸。有條件的學校每一實驗組(2人)發一盒透鏡組,讓學生自己觀察。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透鏡的剖面圖,對照實物講解什麼是凸透鏡和凹透鏡,什麼是薄透鏡。簡要說明它們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教師在黑板畫課本上的圖6—8,講解什麼是透鏡的主光軸和透鏡的光心。

2、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

(1)教師用平行光源、光具盤、凸透鏡演示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如課本圖6—10)學生觀察到一束平行光經過凸透鏡後會聚在一點。

(2)教師畫出會聚光線的光路圖。講述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

對照光路圖講解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

向學生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是由於光通過凸透鏡的兩個側面發生兩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鏡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鏡對光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強,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厲害。每個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把一個點光源(如:發光的小燈泡)放在凸透鏡的焦點處,點光源發出的光經過凸透鏡後是什麼樣的?

引導學生分析這時的入射光線是逆着原來折射光線的方向,根據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結果。

教師用光具盤演示課本圖6—11實驗來驗證。

教師小結:放在凸透鏡焦點處的小燈炮發出的光(即通過焦點的入射光),經過凸透鏡變成平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

3、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教師用光具盤、平行光源、凹透鏡做課本圖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畫出光路圖。小結: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畫圖並講解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凹透鏡後的發散光線,不會相交於一點。但它們的反方向延長線相交於主光軸上的一點,這點也叫凹透鏡的焦點。由於它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因而叫虛焦點。

三、小結本課內容,討論“想想議議”

1、本課主要內容是研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及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2、教師介紹我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時就已經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鏡來取火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建議有興趣的學生在嚴寒的冬天裏動手製作和實驗。

3、指導學生討論“想想議議”。討論第一個問題時,讓學生畫出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得出結論:光通過三棱鏡後向底部(厚的一邊)偏折。討論第二個問題時,先讓學生了解凸透鏡、凹透鏡可以看做幾個三棱鏡和一個玻璃塊組成的。在黑板上畫出圖(課前用小黑板畫好),讓學生運用第1題的結論分析。弄清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的道理。

4、學生完成本節課文後練習1~3,並回答訂正。

四、作業

課本章後習題第4、5題。第6題能找到老花鏡的做。

課外安排統一時間發給學生凸透鏡、凹透鏡各一個做課本圖6—9實驗。

(五)說明

1、本課內容學生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學過程中儘可能讓學生活動。介紹透鏡及其種類時,最好讓學生直接觀察。

2、課本圖6—9的實驗,考慮課堂教學時間及對其他班級上課的影響,沒有安排在課內讓學生做,而是安排在課外的統一時間發給凸透鏡、凹透鏡去做。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3、本課內學生要幾次觀察光路。爲了增強觀察效果,應在實驗室上課。實驗時要遮光。

透鏡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和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學習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勇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於參加觀察、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二、教學重點: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並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器材準備: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所成的像各有什麼特點?生:(學生思考、回答)照相機成倒立的縮小的像,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像。

師: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用放大鏡先看書本上的文字,然後再用放大鏡看遠處的同學和老師。你發現了什麼嗎?請描述一下看到的現象。

生:描述看到的現象。如:看到遠處的物體是倒立的、縮小的,近處的物體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

師:放大鏡本身就是凸透鏡,從剛纔的觀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凸透鏡,但觀察到的現象卻有很大不同:有時是正立的,有時是倒立的、有時是放大的,有時是縮小的。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對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成像情況的瞭解思考一下,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以小組爲單位討論。

提煉學生問題中的知識點,確定本課的探究課題:凸透鏡在什麼條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麼條件下成縮小的像,在什麼條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麼條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設

師:通過我們已經瞭解的關於凸透鏡的知識和你的日常生活經驗,你認爲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是什麼?以小組爲單位繼續討論。(說明:一定要給學生留一定思考時間,引導學生嘗試根據經驗和已有知識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並且讓學生充分討論。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是有價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給予肯定,特別是具有創新的猜想和假設。而對明顯不正確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積極性的同時提出正確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績,增強學生的勇氣。)猜想:

照像時人和景物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大,像是縮小的;使用投影儀時,投影片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小,像是放大的。看來,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可能跟物體凸透鏡的距離有關。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鏡的距離比較遠,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鏡直接看書上的字時,凸透鏡離書面較近,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鏡成像的正倒與物體到凸透鏡前的位置有關。

照相機、投影儀工作時,物和像在凸透鏡的兩側;而放大鏡中,物體和像在透鏡的同側。像的正倒可能跟物體和像是否在同側有關。

3、設計實驗師:上面我們已經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設,下面我們就要來親自動手檢驗一下。用什麼辦法去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呢?

生:用實驗的方法可以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

師:那麼在動手實驗之前,請各小組先討論一下,拿出你們的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教師指導下進行全班交流,並參照書上給出的實驗設計方案,比較各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處和考慮不夠周到的地方,請學生修正自己組的方案,可以邊設計,邊實驗校正,邊修改。)教師介紹:物距(u)、像距(v)、實驗器材。

師:從"物距"這個名詞的字面含義上看,物距應該指的是什麼?生:物體到透鏡的距離。

師:準確地說是物體到透鏡光心的距離。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鏡光心的距離。

師:同學們的桌子上都有一隻凸透鏡,它的焦距我們在學習《透鏡》一節中已經測出是10釐米,給大家一隻蠟燭做物體,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來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將凸透鏡、蠟燭、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從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讀出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和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有了這些器材,你應該怎樣做呢?

生:設計實驗的方法、步驟,並向全班同學介紹、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鏡、光屏,移動蠟燭,在光屏上找到像後記錄實驗現象;固定光屏、蠟燭、移動凸透鏡,使光屏上成像。?(說明:若實驗方案較多不能統一,可先讓學生動手試一下,來證實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較統一,教師可進行歸納總結。在邊討論邊動手嘗試中不僅可以學習如何擬定實驗方案,還可培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師:同學之間交流並探討出實驗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蠟燭和光屏放在凸透鏡的兩側。使火焰、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將蠟燭放在離凸透鏡儘量遠的位置,點燃蠟燭;

(3)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邊緣清晰的蠟燭的像爲止;記錄下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將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一段距離,重複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蠟燭的像; (5)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試着用眼睛觀察像在何處?像是怎樣的?

實驗時注意分工合作,邊實驗邊記錄數據,並填入表格。同學們可以直接填寫在課本上給出的實驗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設計的表格。(各小組討論,並將各組方案彙總至教師處,並投影在大屏幕上)

4、進行實驗

1、學生根據要求,自己組裝儀器並進行實驗。把蠟燭放在離透鏡不同的位置上,移動光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數據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分析數據,比較物距和焦距關係,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條件和縮小、倒立像的條件。(教師邊巡視邊指導)

3、將各組數據及結論全班交流,分析各組數據中是否出現錯誤,並探討一下出現錯誤的可能情況,並改正。(評估各組結論是否正確)

4、分析論證

師:下面我們把探究的結果彙報一下。學生回答。教師介紹實像和虛像:

師:在實驗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把蠟燭放在什麼位置,無論光屏如何移動,均無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時,若取下光屏,在光屏處直接用眼睛觀察,你會看到什麼現象?這個像和前兩次成的像有什麼區別?

師:在剛纔的實驗中,同學們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卻無法用光屏承接,是因爲在成像的位置並沒有光線在那裏會聚,只是我們感到光線是從那裏射出來的,是虛像;倒立的像則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線在那裏會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這樣由真實光線會聚而成的像叫實像。

師:知道了實像和虛像之後,我也提出兩個問題。請你進一步猜測並根據上面探究所得資料進行分析,在什麼情況下凸透鏡成實像?在什麼情況下成虛像?

生:討論並回答,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大於焦距時成實像;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成虛像。師:我們從實驗中獲得了許多數據,並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根據成像的情況對結論進行歸納分類。(教師提示:

1、利用數學上的數軸知識,把物距分爲幾個特殊的段,看像的特點是什麼;

2、先把像的特點進行分類,再看物距的位置。)

師:通過這節課的探究學習,你能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嗎?(通過前面各子課題的解決,培養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結論:

1。當u>2f時,2f>v>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當2f>u>f時,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3。當u

6、評估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知道了什麼?(如果學生難以回答,教師可以具體的問下面的問題)能否簡單談談當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設與探究結果之間有何差異?

生:猜想時認爲成像情況與物體到凸透鏡距離的遠近有關,探究結果對距離描述得更加準確。師:這節課經歷了哪幾個探究過程?生:(討論回答)提出問題、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歸納分析。師:通過這節課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什麼?生:討論回答。通過一個口訣記住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遠像越大,物遠像近像越小。

7、拓展

其實我們的眼睛的成像原理也是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類似照相機的凸透鏡成像那麼物體能成什麼樣的像?

8、當堂練習:

1、根據透鏡成像規律:物體從距凸透鏡兩倍焦距以外靠近凸透鏡時,像逐漸______透鏡,像距逐漸______,像也逐漸______,並且像是_____立_____像。當物體移至凸透鏡的焦點時,像和像距都變得“無限大”,因而在光屏上無法成像。當物體越過焦點,繼續向凸透鏡移動時,像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像出現在物體的_____側,變成_____、_____立、_____像。

2、在利用蠟燭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凸透鏡的焦距是10cm,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5cm處,在凸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觀察到了蠟燭清晰的像,這個像一定是(

) A倒立放大的實像

B倒立縮小的實像C正立放大的實像

D正立放大的虛像

9、佈置作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其他教師評價

1、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態自然,語言精練。通過一個口訣記住凸透鏡成像的規律較好

2、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3、課件製作較好,便於理論分析。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透鏡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光路

會作出凸透鏡成像的三條特殊光線

理解實像和虛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思考總結物理現象背後的規律,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光路分析凸透鏡成像規律,並讓學生記住成像特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我們已經探究過凸透鏡成像規律,知道

物距(u)像距(v)像的情況

放大縮小倒立正立實像虛像

u > 2f 2f > v> f縮小倒立實像

u = 2f v =2f等大倒立實像

2f >u > f v > 2f放大倒立實像

u=f不成像

u < f v > u放大正立虛像

那麼爲什麼物體放在不同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的像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從光路來分析總結其中的規律。

各種規律成像的光路圖如下

1、兩個分界點f和2f

f爲像的正倒和虛實的分界點

2f爲像的大小的分界點

2、u、v和像的大小關係

當u>f時u↑ v↓像↓

當u

3、實像虛像

(1)實像:

1、由實際光線(直射光線、折射光線)會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實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儀和照相機成的像)

(2)虛像

1、由實際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

2、成虛像的位置並不存在實際光線,因此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觀察

3、虛像都是正立的,並且像與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鏡看到的物體的像、平面鏡和球面鏡裏所成的像)

4、作圖:三條特殊的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2)過焦點的光線,(3)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

5、實驗

做實驗時必須調整燭焰、凸透鏡、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間

三、小結

四、板書

§4.5凸透鏡成像規律光路分析

1、兩個分界點f和2f

f爲像的正倒和虛實的'分界點

2f爲像的大小的分界點

2、u、v和像的大小關係

當u>f時u↑ v↓像↓

當u

3、實像虛像

(1)實像:

(2)虛像

4、作圖:三條特殊的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2)過焦點的光線,(3)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

5、實驗

做實驗時必須調整燭焰、凸透鏡、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間

五、作業佈置:萬向思維

透鏡教學設計10

①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有什麼關係

然後讓學生提出猜想: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大,而投影儀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小,看來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跟物體和像的相對位置有關;無論照相機還是投影儀,物體和所成的像都在凸透鏡的兩側,而在放大鏡中,物體和像在透鏡的同一側,看來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與物體是否在同側有關。

②制訂實驗計劃,指導學生做實驗,驗證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確。

實驗前先向學生介紹實驗裝置和做法,使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在學生知道了實驗的目的和做法以後,讓學生按照課本中列出的實驗步驟獨立地去實驗、觀察。課本上沒有用光具座來做實驗,是考慮到許多學校沒有或只有數量很少的光具座。如果有用光具座做實驗,會方便些。

照課本上介紹的方法,先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儘量遠的位置,調整光屏與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別測量物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把數據記錄課本上的表格中。

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幾個釐米,放好後重復以上操作,當蠟燭移到透鏡的焦點時,在光屏上得不到蠟燭的像。

繼續把蠟燭向凸透鏡靠近,這時在光屏上已經看不到蠟燭的像,用眼睛直接對着凸透鏡觀察蠟燭的像。

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凸透鏡的成像規律,並讓他們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知道: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大於透鏡的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像,當物體從較遠處向透鏡靠近時,像逐漸變大,像到透鏡的距離也逐漸變大;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物體成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折射光線的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虛像。可與平面鏡所成的虛像對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透鏡教學設計11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歸納和總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鍛鍊學生熟練的實驗操作技能與技巧,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激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與別人交流合作、反思評估的意識。

關鍵詞:凸透鏡成像規律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突破這個難點,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對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有着積極的意義。

(一)學情分析

1、凸透鏡成像規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實像和虛像,放大和縮小。規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條件下所成像的性質不同。

2、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初二學生的認知水平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學生分析數據歸納規律的能力不強。而理解並熟練掌握該規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歸納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凸透鏡在學生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鏡、照相機和幻燈機的鏡頭等。學生最熟悉的莫過於放大鏡了,而他們又往往認爲,放大鏡只起“放大”作用。對於“成像”,學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說是模糊的。

(二)課程目標

1、通過實驗總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在實驗中進一步理解實像和虛像的含義。

3、通過經理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慾,有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學策略新學習的物理概念、規律將進入學生的物理認知結構,引起認知結構的擴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順序使認知結構的發生改變的方式也不同。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該爲學生創設情境,進行支架式教學。

1、重視小孔成像規律,瞭解實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釘子敲個小孔,蒙上一層塑料薄膜,這樣就製作一個針孔照相機,利用它觀察窗外的景物。讓學生觀察小孔到物體距離不同時像的特點,最終歸納出像的特點和物距、像距的關係。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建立描述像特點的概念:如實像、放大和縮小、倒立等,認識到像不總是縮小。爲以後探究凸透鏡成像做好知識準備。

2、通過觀察平面鏡成像規律,比較實像和虛像的概念

通過對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探究,認識比較實像和虛像的方法和特點。虛像只能用眼睛觀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現,實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觀察,也能夠呈現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

學生對凸透鏡成像沒有感性認識,讓他們直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學生往往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從哪裏開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麼。讓學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鏡,背對着窗戶。觀察紙上的一些文字,在發現文字放大的同時,會驚奇地發現紙上出現窗外景物倒立、縮小的.像!這是在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前預備實驗,教師應該把凸透鏡發給學生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學生認識到放大鏡屬於凸透鏡,凸透鏡不總是成放大的正立像,還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縮小的倒立像,使學生對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認識。

4、介紹器材,模擬操作

1)教師介紹實驗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鏡、蠟燭等。簡單地說一下注意點。

2)展示幾張燭焰在光屏位置的圖片,判斷合適與不合適。

3)教師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強調燭焰、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軸”。

凸透鏡成像規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顛倒同時左右也顛倒,蠟燭的火焰左右對稱不易觀察,所以在此將實驗裝置中的燭火換成F型的LED燈具,以方便觀察。另外,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在傍軸條件下的,所以強調“物”、“像”、“屏”要等高、共軸。通過上述學生上來演示模擬使用器材,對可能出現情況的判斷,是爲了讓學生暴露出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其他學生可以更直觀、形象地看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從中吸取經驗。

5、分析數據,歸納規律

教師應充分創設和抓住機會,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數據歸納出科學規律的過程;同時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與人交流,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具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意識,敢於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能自我反思、聽取別人的意見,勇於放棄或修正不正確的觀點,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學生在探究此規律前應該知道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時,物體通過凸透鏡成的像有什麼不同呢?這樣提問題能使學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導學生尋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問方法效果好。當學生得到許多實驗數據後,老師這樣問學生: “凸透鏡究竟能成幾種像呢?”引導學生先把像的種類分析出來,共有四種。繼續追問: “在什麼條件下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呢?”激發學生進一步分析數據的興趣。其餘類推。由於此實驗得到的數據量大,數據規律不是明顯的正比或反比定量關係,數據中蘊藏的規律屬於界定範圍的定性規律,學生從來沒有遇到,所以分析數據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出數據的規律是本節課的關鍵一環。教師如果直接讓學生分析,學生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入分析數據的技術工具。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數據輸入到計算機。深入分析,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學生初步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加深對該規律的理解。

(四)教學設計的反思與啓示

從總體上把握前後概念、規律之間的聯繫,杜絕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孤立化傾向,把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開來,使學生在課堂探究時不必爲一些概念花費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集中時間和精力去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數據、歸納規律,這樣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個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這一規律。物理實驗應該以簡單性爲原則,在本實驗中爲了觀察凸透鏡成倒像的實質,採用了不對稱的圖形的LED燈組,並且可以建議學生另外設計實驗來觀察這一現象。

透鏡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課題的要求:通過實驗,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2、本節內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礎,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等光學儀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透鏡對光的作用和凸透鏡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內容,本章所有內容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展開的,透鏡的實際應用,要求學生有所瞭解,並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價值的。

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年齡在14—15歲,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求知慾望,勇於探究自然現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已經有一定的歸納能力,能對較簡單的實驗現象進行歸納並得出初步結論。

3、具備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圖呈現簡單的光學現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透鏡和一些光學現象,爲本次課的學習內容打下了經驗基礎。

設計思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現象導入課題採用實驗進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學生真正懂得了透鏡對光線的作用,通過科學探究體會到了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根據初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知道凸透鏡能成放大的像;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2.過程與方法

(1)會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

(2)會利用太陽光測凸透鏡的焦距;

(3)能通過實驗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能根據透鏡對光

線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創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成學生主動思考、善於思考的習慣;

(2)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3)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

教學重點

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

教學難點

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兩個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圖。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探究實驗法、講練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凸、凹透鏡、透鏡對光線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盤、光源、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刻度尺、白紙板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複習提問,在前一章光現象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有所瞭解的鏡子是什麼?(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那麼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鏡子?(比如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望遠鏡、顯微鏡等。

2、展示眼鏡教師拿一副老花鏡和近視鏡讓學生觀察並提問:老人家戴老花眼鏡和年輕近視的人戴近視眼鏡,與前面所學的面鏡相同嗎?誰能說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鏡來看東西時的情境呢?

3、教師講述像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一類鏡子,它們都是透明的,我們把它們叫做透鏡。用這些透鏡能夠糾正視力,只因爲它們對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體是什麼作用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凸透鏡和凹透鏡

1、提出問題:什麼叫凸透鏡?什麼叫凹透鏡?

2、整體感知:分別出示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老花鏡、近視鏡、放大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讓學生認真觀察,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

[師]通過觀察和討論,概括出它們的特徵.

[生]透鏡有兩面往裏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鏡可以分爲兩類.

[生]一類是兩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

[生]另一類是兩面往裏凹,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

[生]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

[生]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師]通過大家的觀察、討論和概括,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

3、教師歸納: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薄透鏡:一般透鏡的兩個表面中至少有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鏡的厚度遠小於球面的半徑,這種透鏡就叫做薄透鏡。

[師]近視眼鏡的鏡片和遠視眼鏡的鏡片,它們是什麼透鏡?

[生]遠視鏡的鏡片是凸透鏡.

[生]近視鏡的鏡片是凹透鏡.

[師]引導學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質都能做透鏡。[思考]

ABCDEF

屬於凸透鏡的是:A、C、D屬於凹透鏡的是:B、E、F

(二)、認識主光軸和光心

圖一兩球相交

如圖一所示,我們看到兩個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塊凸透鏡,這兩個球心的連線叫做主光軸,這塊凸透鏡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許多同學可能都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隻放大鏡正對着太陽光,再把一張紙放在它的另一側,調整放大鏡與紙的距離,紙上會有一個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處的溫度很高,如果長時間照射,紙會被烤焦,甚至燃起來。這個現象提示我們什麼?(放大鏡能把光會聚起來)放大鏡是凸透鏡,看來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那麼凹透鏡也能使光會聚嗎?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研究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師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盤、凸透鏡、凹透鏡來演示凸、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1)讓平行於透鏡主軸的幾束光射向凸透鏡,觀察光通過透鏡後的偏折方向(圖三)。

(2)讓平行於透鏡主軸的幾束光射向凹透鏡,觀察光通過透鏡後的偏折方向(圖四)。

圖三凸透鏡使光會聚

圖四凹透鏡使光發散

2、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論: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的作用,凸透鏡又叫做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的作用,凹透鏡又叫做發散透鏡。通過光軸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線的會聚能力不同。

(四)、焦點和焦距

實驗發現,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做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凸透鏡兩側各有一個焦點,兩側的兩個焦距相等。跟主光軸平行的光通過凸透鏡的光路圖如圖五所示。圖中F表示焦點,f表示焦距。凸透鏡的焦距越小,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透鏡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2.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方法過程目標

1.觀察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能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2.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徵。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領悟:初步形成愛科學的態度、願意探究的精神、與他人協作的意識、勇於創新的精神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玩小水珠:把透明膠片放到課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膠片上滴一個水珠,觀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祕“小水珠”並進行設問:你玩過這個遊戲嗎?能介紹一下你以前是怎麼玩的嗎?還有別的玩法嗎?

教師:我們現在用筆在紙上畫一個箭頭,就用我們的小水珠先離得近一些來觀察箭頭,然後逐漸離開,注意你在移動過程中,你看到的像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一開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頭,後來我把凸透鏡向上移,看到箭頭變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師:其實小水珠相當於一個放大鏡,也就是凸透鏡,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鏡總能成放大的像嗎?

學生:不是的。

教師:的確通過上節的學習和我們剛纔的小遊戲知道凸透鏡能成不同的像。有時成放大的像,有時成縮小的像,有時成倒立的像,有時成正立的像。那麼凸透鏡的'成像的不同和什麼有關係呢?凸透鏡成像有什麼特點呢?

二、新課:

(一)提出問題

教師:同一凸透鏡爲什麼會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這些結果與什麼因素有關?

(二)猜想

教師:問題提出來了,我們想想看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學生:物體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

教師:凸透鏡到箭頭的距離在變,結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樣。

教師:同學把焦距不同的兩個凸透鏡並排放着,分別通過兩個凸透鏡來看箭頭,你會看到什麼樣的現象?

學生:一開始我移動凸透鏡看到兩個箭頭一起放大,再移動,小口徑的凸透鏡裏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徑的凸透鏡裏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師:你認爲這是什麼原因使你看到這樣的現象?

學生:這可能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

教師:凸透鏡成大小、虛實、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與凸透鏡的焦距有關,還可能與凸透鏡到物體的距離有關。有了這些猜想之後你應該怎麼辦?

(三)制定計劃

學生:制定計劃,怎樣實驗研究。

教師:在制定計劃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實驗室常用來研究凸透鏡成像的儀器——光具座。介紹光具座,物體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物距(u),像到透鏡中心的距離簡稱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時,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義。光屏上得到特別清晰的像,這時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師:希望同學們在制定計劃時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選擇實驗器材,制定實驗計劃。

教師: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請同學們在小組內積極地討論,研究方案。

教師:請同學們彙報自己設計的方案計劃。

學生1:先選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再讓物體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重複實驗,分析焦距與成像的關係。

學生2:把凸透鏡固定,把物體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試試看得到的像是怎樣的情況(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記錄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鏡做。

學生3:固定物體和光屏,移動凸透鏡看能不能得到像,測u、v,改變物體和光屏之間的距離,再重複實驗。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教師:這些方案都是同學們設計出來的,用哪種方案?大家都可以試試,不管你們組使用哪種方案都要做好記錄——像的大小(與原來物體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與像距的大小關係。想辦法得到放大、縮小、等大的三種情況的像。接下來大家按計劃自由實驗。把實驗過程數據記錄下來。

教師:你認爲你組同學有哪些與探究活動無關的活動?大家互相監督。

教師:你組同學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蠟燭的像?有的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邊緣,怎麼辦?學生:把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蠟燭調在同一高度。

教師:對,最好是燭焰中心。

教師:你組同學光具座上物體排列的順序,記錄下來。

教師:你組同學在活動中,爲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動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沒移動?你認爲他們如此移動可行嗎?如果移動顯得混亂,不益於研究問題,你認爲該怎麼固定、移動?教師:有小組反映沒得到正立的像,哪組同學能幫助他們一下。

學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鏡,物距u=4。0cm時成虛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虛像。

教師:模糊的像就是虛像?

學生:虛像、實像都能看到,但實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虛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學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虛像。

教師:很好!那怎樣才能得正立的像?

學生:我們有時叫凸透鏡爲放大鏡,凸透鏡距離物體不太遠,透過凸透鏡看到的蠟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虛像。

教師:(指導實驗)將蠟燭放在距凸透鏡爲兩倍焦距(2f)時,你猜會觀察到什麼?試試看。

把凸透鏡恰好放在距物體一倍焦距(f)時,又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先猜,後試試)教師:請學生彙報實驗數據。

(五)分析論證:

教師:大家實驗做得很好,得到了許多有用的數據。科學家也是這樣經過實驗探究、分析數據從而找出規律的。哪個小組能完整地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六)交流評估:教師:思考你在實驗中有哪些步驟沒有做好,需要改進?你是不是參與到了整個探究活動中來了?

三、教學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就暫時到這兒,我們從實驗到分析數據得到規律,有問題、感興趣的或者想再實驗的同學可以用課外活動時間到實驗室,我們共同探究。

四、鞏固與延展

問:思考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分別是利用凸透鏡成像的哪個規律工作的。

透鏡教學設計14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備學習透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光經過透鏡的作用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教學難點:會簡略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0) 新設計

課前預習

讓學生預習教材,先完成導學案上的課前預習題

引入新課

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瞭解。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三、新課教學

(一)透鏡的分類

1、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並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徵。透鏡有兩面往裏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乙是凹透鏡。

2、我們繼續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瞭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爲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3、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發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二)學生活動(透鏡對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麼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結論: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稱爲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稱爲發散透鏡。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如何測量一個凸透鏡的焦距?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着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圖形略)

(五)當堂檢測: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散。

教學活動

第1節透鏡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第1節透鏡

1第一學時新設計

課前預習

讓學生預習教材,先完成導學案上的課前預習題

引入新課

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瞭解。前邊所說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三、新課教學

(一)透鏡的分類

1、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並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徵。透鏡有兩面往裏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乙是凹透鏡。

2、我們繼續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瞭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爲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3、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發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二)學生活動(透鏡對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麼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結論: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稱爲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稱爲發散透鏡。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如何測量一個凸透鏡的焦距?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着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圖形略)

(五)當堂檢測: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散。

透鏡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光與色彩》單元的第三課,重點是認識光的折射現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作用,加深對光的折射現象的認識。五年級的學生對近視鏡和放大鏡有一定的瞭解,但很少知道近視鏡和放大鏡對光的偏折現象,更不瞭解望遠鏡的工作原理。

預期教學效果:

1、知道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的方向會在交界面發生彎折。

2、能通過研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通過製作簡易望遠鏡,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關透鏡的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無色透明杯子、放大鏡、水。

學生準備:直的長彩條吸管、花鏡、近視鏡、玻璃片、餐巾紙、透明直尺。(注意:千萬不要用花鏡看太陽,以免灼傷眼睛,導致失明。)(學生好奇心強,拿着透鏡一定會看這看那,一定在佈置課前準備時強調注意事項。)教學重點: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教學難點:自制簡易望遠鏡。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1、導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觀察水面處吸管,有什麼發現?是什麼原因呢?

教師建議: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選一些細長並直的物體反覆實驗觀察。

c、要從多角度觀察。(對學生提出建議,提示學生觀察要細,要邊觀察邊思考。防止學生只看熱鬧。)

2、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觀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樣子用簡單的線條畫出來。

(2)試着解釋看到的現象。

(3)自學教材第23頁上半部內容,解釋看到的現象。

(4)說說什麼是光的折射?(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學生對摺射現象有了印象,通過自學可以上升到對理論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鏡的特點與作用。

1、教師引導探究,提出問題:

不同種類的透鏡分別有什麼特點?形狀相同嗎?作用一樣嗎?(調動學生探究慾望,引領學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師提示:a、透鏡是光學儀器,不能直接用手觸摸,可以隔着餐巾紙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鏡弄壞,以免劃傷手指。

2、學生自主探究

(1)參考教材第23頁下半部和第24頁的研究方法,小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擔心學生不能完成探究,因爲課前準備中有“花鏡、近視鏡、玻璃片、透明直尺”,學生看到物品自然會按書中提示去嘗試探究,就會發現問題,得出結論。)

(2)把研究結果填寫到教材第71頁表格中。

(3)以小組爲單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小組間互相校正、補充。(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使自主探究落到實處。)

3、小結。教師提出問題:凸透鏡的特點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鏡的特點和作用:____________。學生組內小結並完成板書。(讓學生認識到:探究重過程,更要重結論,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4、教師提問:通過以上實驗研究,解釋爲什麼不要用放大鏡看太陽?學生解釋原因。(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三、製作簡易望遠鏡。

1、教師引導:把兩個透鏡組合起來使用會出現什麼現象?

2、學生個人獨立完成教材第25頁中

1、2兩項的操作。

3、小組內交流,說說兩個透鏡組合起來使用看遠處的物體有什麼效果?

4、小結:_____就是簡易的._____。

5、參考教材第25頁的製作方法。製作一個簡易的望遠鏡。(課後完成)(給學生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製作的過程中,體會搞科學的艱辛和創造的樂趣,提高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讓學生意識到探究並不是只在課堂。)教師建議:製作望遠鏡時,筒的頂端捲回,做成雙層筒,用捲回部分固定一個透鏡。用兩個雙層筒分別固定兩個透鏡,完成製作。

四、達標反饋

1、透鏡會產生許多奇妙的現象,是由於光線經過透鏡時發生______的緣故。

2、下列鏡片中()屬於凸透鏡,()屬於凹透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