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銅人張閱讀理解訓練

銅人張閱讀理解訓練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梅寒

銅人張閱讀理解訓練

盛夏,在西城街銅人張的鋪子裏,我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銅人張。(A)彼時,他正坐在地上,拿一把小錘頭“丁丁當當”地打製一把小銅壺。他的身前身後,架子上,地上,全是金光閃閃的各式傳統銅器,銅盤銅碗銅壺銅鏡銅鈴鐺,全都是銅人張的作品。(B)屋子不大,十幾個平方米,卻滿屋流光溢彩,貴氣縈繞。棉麻的白衣黑褲,銀髮披肩,長髯飄至胸前,鼻樑上架副老花鏡,屋裏一臺老式電扇在“呼呼”地轉着,掀動銅人張的髮絲衣角。他的身上,倒有一股子仙風道骨的味道。不像常年窩在那條小街小鋪子裏的匠人。

銅人張的鋪子是祖上傳給他的,到他已經是第四代。那條街上曾經有三家銅匠鋪子,如今只剩下銅人張一個鋪子在頑強地支撐着。架上那些精緻的銅壺銅盤銅鏡,每天都被銅人張擦拭一新,卻每天都寂寞,常常是多少天也等不來一個青睞它們的人。現代化的各種塑料、玻璃、不鏽鋼時尚器皿層出不窮,日常生活中已少有人再用銅器了。

銅人張似乎不介意這些,他依然每天早早來鋪子,擦拭完架上的寶貝,就拿出工具開始一天的勞作。那天,銅人張做一把銅茶壺,準備送給兒子作爲他的三十歲生日禮物。

說起兒子,銅人張臉上的光芒漸漸斂去。“幾次都讓我關門了事,說現代人誰還稀罕這些個古董玩意兒,不賺錢幹耽誤工夫……”

說話間,門外響起一陣“突突”的摩托車響,探頭看出去,一黑黑瘦瘦的年輕人已從一輛紅色野馬越野摩托車上跳下來,手裏拎着一隻黃燦燦的'保溫飯盒。是銅人張的兒子,來給銅人張送午飯。

“老爺子,又在跟人叨叨我吧?不用聽我也知道。吃飯吧。”年輕人進屋將保溫飯盒放到桌上,又迴轉身向我咧嘴笑,“呵,我在他眼裏就是敗家子。”

“你不是敗家子是什麼?天天騎個野馬在外面瘋,你可有一天願意跟着我坐下來乖乖做銅器,弄的那什麼網站什麼模特兒,妖里妖氣,你想做什麼?還好意思厚着臉來問我要鋪子的經營權!”兒子的到來,讓銅人張一下子激動起來,竟然當着外人的面就開始了數落。

“好好,我是敗家子。我走,你們聊。”銅人張的兒子嘻哈笑着出門,跨上他的野馬就不見了蹤影。

那次見面,銅人張除了向我介紹他摯愛了半輩子的制銅藝術,還跟我倒了很多苦水。眼看着祖上傳下的制銅手藝到他這裏就要失傳,他急啊。而那個“敗家子”兒子卻是屁股上長尖坐不下來。

銅人張打電話給我,是那次見面一年之後。電話裏,他一改上次的沉鬱,聲音裏透着少有的輕快:“有空再來我的鋪子看看吧,那小子,還有點本事,我看錯他了……”

銅人張的小銅鋪做大了,將分店開到了那個城市最繁華的中心大道旁邊,還經營着網店。

兒子瞞着銅人張,找了時尚雜誌的模特兒、攝影師、設計師,設計出款式新穎的各式銅首飾,放在網上宣傳,當然,也把父親做的那些古色古香的銅器一併放上去了。

銅人張的鋪子一下子就火了,一天早上開門,把銅人張嚇了一跳,門外排起的四排長隊,進門把他架上積攢了多少年的銅器都搶購一空……

銅人張再也不愁收不起徒弟了,銅器生意做得好,有好多年輕人趕着來拜他爲師。銅人張和兒子都忙碌得不得了,他忙着做銅器,教徒弟,兒子忙着張羅擴大店裏的生意,設計新的銅飾品。父子二人,各得其樂。只是,談起自家傳了幾代的制銅手藝,銅人張臉上還是會出現一絲不經意的失落。兒子終究不願意跟着他學做銅器,他也不知道兒子的銅店生意最終將走向哪裏。

【訓練題目】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2.批註是一種常見的讀書方法,它可以對文章的語言和內容等進行分析點評。試給第一段中(A)(B)兩處畫線句加批註。

3.小說在情節上多設伏筆與照應,試舉一例並分析其作用。

4.小說結尾說“他也不知道兒子的銅店生意最終將走向哪裏”,請合理想象,續寫兒子銅店生意幾十年後的走向。(70字左右)

5.這篇小說意蘊豐富,引人深思。請結合作品,談談你受到的啓示。

【參考答案】

1.銅人張打製的銅器精妙絕倫,但生意慘淡。兒子不願繼承父業,通過網站宣傳父親的銅器,使銅人張的生意紅火了起來。

2.(A)運用動詞和擬聲詞,傳神地寫出了銅人張打製銅器時的情態,表明了其工作的艱辛。(B)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銅人張打製的銅器給屋子帶來的光彩,表現了銅人張精湛的技藝。

3.示例:伏筆:弄的那什麼網站什麼模特兒,妖里妖氣,你想做什麼?照應:兒子瞞着銅人張,找了時尚雜誌的模特兒、攝影師、設計師,設計出款式新穎的各式銅首飾,放在網上宣傳。前後照應,使內容形成有機整體,並在設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增強了作品的曲折性和吸引力。

4.示例:幾十年後,銅人張離開了人世,他的徒弟繼承了他的事業。徒弟整日忙着打製銅器,銅人張的兒子張羅着店裏的生意。銅人張的店面越做越大,生意紅紅火火。

5.示例:振興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發揚光大,不僅要靠精湛的技藝,而且要與現實社會相融合。只有做到技藝與現實的完美統一,才能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