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閱讀理解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閱讀理解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于山崖之下。不多 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後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 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 童子焚香罷,捧琴 囊置於案間。伯牙開囊取琴,調絃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 刮剌 的一聲響,琴絃斷了一根。伯牙大驚,叫童子去問船頭: 這住船所在是甚麼去處? 船頭答道: 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並無人家。 伯牙驚訝,想道: 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 變,有絃斷之異。這荒山下,那得有聽琴之人? 忽聽岸上有人道: 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巖畔。聞君雅操, 少住聽琴。 伯牙大笑道: 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 聽琴 二字!此言未知真僞,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 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 大人出言 謬矣!豈不聞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走近艙門,回嗔作喜問道: 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 那人道: 小子 若不知,卻也不下來聽琴了。方纔大人所彈,乃孔仲尼嘆顏回,譜入琴聲。其詞雲: 可惜顏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 到這一句,就斷 了琴絃,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 留得賢名萬古揚。 伯牙聞言大喜道: 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遙遠,難以問答。 命左右: 請那位先生登舟細 講。 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 咄!那樵夫下 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麼言語,小心答應。 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道: 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 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 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漓去泥水,重複穿上,步入艙來。官艙內公座上燈 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 大人施禮了。 俞伯牙是晉國大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 賢友免禮 罷。 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於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努,道: 你且坐了。 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時。怪而問之: 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麼? 樵夫答言: 不敢。 伯牙道: 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 樵夫道: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伏羲以知梧桐乃樹中 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爲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爲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 流水中,浸七十二日。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製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前闊八寸;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 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又有一中徽,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 徵、羽。堯舜時操五絃琴,歌 南風 詩,天下大治。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羨裏,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後舞,添弦一根, 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絃,後加二絃,稱爲文武七絃琴。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 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又想道: 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 又問道: 足下既知樂理,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 聞而知之否? 樵夫道: 《毛詩》雲: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時,

大人休得見罪。 伯牙將斷絃重整,沉思半晌。 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讚道: 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讚道: 美哉湯湯乎,志 在流水! 只兩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 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 生高名雅姓? 樵夫欠身而答: 小子姓鍾,名徽,賤字子期。 伯牙拱手道: 下官俞瑞,仕於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 子期道: 原來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 子期坐於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點茶。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開言又問: 先生不知尊居何處? 子期道: 離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 伯牙點頭又問: 道藝何爲? 子期道: 也就是打柴爲生。 伯 牙微笑道: 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該僭言,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廟,垂名於竹帛;卻乃資志林泉,混跡樵牧,與草木同朽?竊爲先生不取 也。 子期道: 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採樵度日,以盡父母之餘年。雖位爲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 伯牙道: 如此大孝,一 發難得。 二人杯酒酬酢一會。子期寵辱無驚,伯牙愈加愛重。又問子期: 青春多少? 子期道: 虛度二十有七。 伯牙道: 下官年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 結爲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 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鍾徽乃窮鄉賤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 伯牙道: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下官 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萬幸。若以富貴貧賤爲嫌,覷俞瑞爲何等人乎! 遂與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爲兄,子期爲弟。今後兄弟相稱,生死不負。 拜罷,覆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稱,彼此談心敘話。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談論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捧一杯酒遞與子期,把子期之手,道: 愚兄餘情不盡,意欲曲延 賢弟同行數日,未知可否? 子期道: 小弟非不欲相從。怎奈二親年老, 父母在,不遠遊。 伯牙道: 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過二親,到晉陽來看愚兄 一看,這就是 遊必有方 了。 子期道: 小弟不敢輕諾而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萬一稟命於二親,二親不允,使仁兄懸望於數千裏之外,小弟之罪更大 矣。 伯牙道: 賢弟真所謂至誠君子。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 子期道: 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 伯牙屈指道: 昨夜是中秋節,今日天 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爲君子。 子期道: 既如此,小弟來年仲秋中五六日,準在 江邊侍立拱候,不敢有誤。天色已明,小弟告辭了。 伯牙道: 賢弟且住。 命童子取黃金二笏,不用封帖,雙手捧定道: 賢弟,些須薄禮,斯文骨肉,勿得嫌 輕。 子期不敢謙讓,即時收下。再拜告別,含淚出艙,取尖擔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於腰問,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頭. 各各灑淚而別。 (選自《醒世恆言》第一卷)

17. 下列對小說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 本文出自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集 三言 之一,屬擬話本,帶有民間曲藝特點,情節曲折而充滿巧合,如本文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相遇。

b. 本文模仿民間說書藝人的口角,比如文中 正是: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等,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c. 這篇作品中的'故事源自一個膾炙人口的典故,《滕王閣序》中就曾用 鍾期既遇 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寂寞。

d. 小說的虛構性在這篇作品中體現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鍾子期結拜兄弟這一情節,就是史料中沒有記載,而由作者爲了表達主題而虛構出來的。

e. 文中俞伯牙覺得鍾子期是個飽學之士,不應該只做樵夫爲生,表現出俞伯牙熱衷名利,勢利虛榮的一面。

18. 結合全文分析鍾子期的形象。(4分)

19. 明代小說中人物往往有着傳統文人的精神氣質和生活情趣,試說出閱讀本文後你能聯想到哪個課內學習過的古代文人,並簡要說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