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閱讀訓練: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

語文閱讀訓練: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文言文閱讀

語文閱讀訓練: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爲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對策陳便宜曰:“漢制使天下誦《孝經》,選吏舉孝廉。今公卿羣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喪不得奔赴。夫仁義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應乎下。事失宜正,過勿憚改。臣竊聞後宮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稟糧,耗費縑帛,空竭府藏,空賦不辜之民,以供無用之女。臣愚以爲諸非禮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省財用,實府藏。二曰修禮制,綏眉壽。三曰寬役賦,安黎民。此誠國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聞,即棄官去。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爲事,遂稱爲碩儒。時人多不行妻服,雖在親憂猶有弔問喪疾者,又私諡其君父及諸名士,爽皆引據大義,正之經典,雖不悉變,亦頗有改。獻帝即位,董卓輔政,復徵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因從遷都長安。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舉皆取才略之士,將共圖之,亦與司徒王允及卓長史何顒等爲內謀。會病薨,年六十三。

論曰:董卓當朝,申屠蟠、鄭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黃髮矣,獨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餘竊商其情,以爲出處君子之大致①也,平運則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則濡跡③以匡時。觀其遜言遷都之議,及後潛圖董氏,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也。

(節選自《後漢書·荀爽傳》,有刪改)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趨歸;大致,意即重大選擇。②陵夷:衰頹,衰落。③濡跡:駐足,喻出仕。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奎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復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復追爲光祿勳/視事三日/進拜司空/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通過舉孝廉,在社會上形成在家爲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輿論和風尚。

B.私諡:古時人死後由親友或門人給予的諡號,與朝廷頒賜的不同。凡隱士之諡皆爲私諡,如晉陶淵明諡爲“靖節”,宋林逋諡爲“和靖”。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除“社稷”外,“宗廟”也可以用來代表國家。

D.黃髮:老年人頭髮由白轉黃,舊時爲長壽的象徵,後常用來指老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即用此意。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爽勤奮好學。他十二歲時就能讀懂《春秋》《論語》,遭黨錮之鍋後,隱居十幾年,專心從事寫作,終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導孝道。他認爲公卿百官是老百姓的榜樣,應該改正父母去世時不回家居喪盡孝的錯誤,要帶頭施行仁義。

C.荀爽關心民生。他建議朝廷遣散過多的宮女,讓她們結婚成家,認爲這樣做可以減省賦役,安定百姓,利於國家。

D.荀爽憂心國事。他雖受權臣董卓重用,卻不與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謀劃遷都長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沒能重振國運。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太尉杜喬見而稱之,爽遂耽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

(2)或疑其乖趣舍,餘竊商其情,以爲出處君子之大致也。

參考答案:

4.C

5.B(“凡隱士之諡皆爲私諡”說法絕對,林逋的諡號“和靖先生”就是皇帝頒賜的。)

6.D(遷都長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願參與意見(“遜言遷都之議”),荀爽暗中圖謀是要對付董卓。)

7.(1)太尉杜喬見了稱讚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經典,喜慶喪吊活動他都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答應。(得分點:耽思,慶弔,徵命各1分,句意2分)

(2)有人懷疑他違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細斟酌荀爽當時的思想,認爲出而用世,退而隱居是君子爲人的大節(大關鍵)。(得分點:乖,趣舍,出處各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荀爽字慈明。他從小好學,十二歲就讀懂了《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了稱讚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經書,有喜慶喪吊活動,他都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答應。潁川流行這樣一句話:“荀家八條龍,慈明世無雙。”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趙典以“至孝”推舉荀爽,被任命爲郎中。他回答策問陳述了他認爲國家應辦的.事宜說:“漢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誦讀《孝經》,選官吏也是推舉孝廉。現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與教化的榜樣,而父母逝世了卻不能回去居喪盡孝。仁義之行,要從上面開始做起,敦實純樸的風俗,才能傳到下面響應。事情做錯了,應該改正,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我聽說後宮宮女有五六千人,使喚服侍的還在這以外。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糧食,耗費着絲綢布帛,使國家府庫空虛,(以至)白白地向無罪百姓徵收賦稅,用來供養無用的宮女。我認爲那些不是以禮聘娶的且又沒寵幸過的宮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們能夠婚配。一是可以節省財用,充實府庫;二是可以完善禮制,獲得長壽;三是可以減省賦役,安定百姓。這實在是國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偉大幸福啊!”奏章呈上之後,他就棄官離開了。

後來,遭到黨錮之禍,荀爽隱居於東海邊,又南逃到漢水邊。這樣過了十多年,在家專門從事寫作,於是被稱爲大儒。時人多不爲妻子服喪,即使在父母喪期仍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給其長輩及一些名士死後贈諡號。(對於這些做法)荀爽都引經據典申明大義,用經典來糾正,雖說沒有全部改變,也很有一些改進了。漢獻帝即位,董卓掌權,又來徵聘他。荀爽想逃避任命,來使催迫得很緊,沒法離開,因而被任命爲平原相。(上任時)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爲光祿勳。到任辦事剛三天,又被升任司空。於是跟隨遷都到了長安。荀爽見董卓殘忍暴虐愈益嚴重,必定會危害國家社稷,他所推舉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幹有智謀的人,準備與他們一起對付董卓,並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長史何顒等人爲內應。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史官評論說:董卓當權,申屠蟠、鄭玄最終不肯屈從而保全了他們的高風亮節。荀爽已經年老了,只有他去應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有人懷疑他違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細斟酌荀爽當時的思想,認爲出而用世,退而隱居是君子爲人的重大選擇(重大關鍵)。時運平順(天下太平)時,就弘揚大道以實現自己的志向;國運衰落(國家危亡)時,就應該投身問世以匡救時難。看他不參與關於遷都的朝臣爭議,以及後來暗中圖謀董卓,幾乎能振興國運,這正是所說的“大直若屈”啊。